:::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太平廣記》與《夷堅志》比較研究-以定命觀為主-
作者:金周映
作者(外文):Ju-young Kim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國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比較研究《太平廣記》《夷堅志》定命Relatively studyOrder definitelyYijianzhi(夷堅志)Taipingguangji(太平廣記)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本論文主旨在於《太平廣記》與《夷堅志》所載故事中以定命為主題的故事作為資料,對故事中呈現的定命之樣貌,進行考察與比較,找出定命觀表現的內容上所呈現出來的異同,藉以了解圍繞著定命觀念而展現的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透過《太平廣記》、《夷堅志》的各別探討,就可以知道呈現在該兩部書的定命主題故事類型,基本上並無多大差異。其定命內容涵蓋了人們生活中所關心的每一層面,如科舉、官祿、婚姻、壽夭、飲食等項,無論大小,鉅細靡遺,皆依照定命而安排的。得知定命的途徑為占卜術數、交通神明、夢兆與徵兆,基本上大同小異。
不過,儘管《太平廣記》、《夷堅志》此類故事類同,而且故事的基本結構在宋初之前已大致定型,但因為所處的時代格局、思想環境的不同而《夷堅志》此類故事被賦予了新意,因此《夷堅志》呈現出有異於《太平廣記》的面貌。換言之,從這些相同情節的故事中,也可發現同中有異的部分。那就是從不同的生活軌跡與不同時代情境、文化背景所反映的思想觀念、文化民俗等的訊息,都已融注其中,以致於《夷堅志》具有有異於《太平廣記》的特色。而且《夷堅志》呈現的定命觀比起《太平廣記》顯得更深入、更具體、更貼近民眾生活,而且更富含世俗性與庶民性,在在顯示出定命觀的普及化與生活化的意義。
Thesis this purport lie in "Taipingguangji(太平廣記)" "Yijianzhi(夷堅志)" the story taking ordering definitely as theme of the story contained is as the materials, one kind of lookses that orders definitely appearing in the story ,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ppearing out on the content of ordering the view to display definitely, use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culture of different eras that the idea represents around ordering definitely. Through "太平廣記" , discussion specifically of " 夷堅志 ", theme story type that the ones that can know and appear in this two books order definitely, there is not a great difference more basically. He is ordered every aspect that the content includes people's life and cares about definitely, for instance imperial examinations , officer emolument , marriage , longevity die young , diet ,etc. item, no matter all kinds of, all according to what has been ordered and arranged definitely. The way to display and order definitely is to divine the skill is counted , traffic gods , dream promise and seek promising, very much the same basically.
But though " 太平廣記, " 夷堅志" this kind of story similiar to, an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story has already roughly finalized the design before Song Chu(宋初), but this kind of story of " 夷堅志 " has been given the new meaning because of difference of the era pattern that is in, thought environment, so " 夷堅志 " is it have different on "太平廣記" appearance to demonstrate. In other words, since these can find among being the same for story of plot with in there will be different part. That is information of situation , the concept reflected of culture background , culture folk custom ,etc. from different life orbits and different eras, melt among the note already, " 夷堅志" is it have different on "太平廣記" characteristic to have. And " 夷堅志" appear order view seems deeper , more concrete ,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more life compared with " 太平廣記" definitely, and is rich in common customs and common more people, the meaning that melt has melted and lived to it is popular to demonstrate and order the view definitely
參考書目

一、專書

王充、黃暉點校,《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安石,《王臨川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明清,《揮麈後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列禦寇、張湛注,《列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1987年
周煇,《清波雜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
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曹寅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梁克家,《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
畢沅,《續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葛洪撰、王明點校,《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馮夢龍,《太平廣記鈔》,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歐陽修,《標點校勘新唐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劉昫,《標點校勘舊唐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枝忠,《漢魏六朝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王�畬i,《中國文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三),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四),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王鍈,《唐宋筆記語辭匯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臺北:桂冠,1990年new window
木村泰賢撰.巴壺天師、李世傑合譯,《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臺北:協志工業振興會,1958年
木村泰賢撰.歐陽瀚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58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江寶釵,《從民間文學到古小說》,高雄:麗文文化,1997年
朱大渭等編,《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迪光,《民間信仰影響下的古典小說創作》,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朱瑞熙,《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全寅初,《唐代小說研究》,漢城:延世大學出版社,2000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隋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乃龍,《雅人深致與宗教情緣—唐代文人的生活樣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new window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藍燈文化公司,2000年
李從軍,《唐代文學演變史》,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斌城,《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維武,《王充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漢濱,《太平廣記的夢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李劍國,《中國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沈宗憲,《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吳士余,《中國小說思維的文化機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吳組緗、沈天佑,《宋元文學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金鉉龍,《韓中小說說話比較研究—「太平廣記」의 影響을 中心으로》,漢城:一志社,1978年
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9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林麗雪,《王充》,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茍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1991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侯忠義、劉世林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徐洪興,《籤占》,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馬德程,《南宋社會生活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2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東華出版社,1989年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北京: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孫遜,《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陳文新,《中國文言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1998年
陳詠明,《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new window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
郭春梅、張慶捷,《世俗迷信與中國社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張兵,《宋遼金元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明喜,《神秘的命運密碼》,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國風,《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國風,《中國古代小說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張暉,《宋代筆記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慶民,《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通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new window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程民生,《神人同居的世界》,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程蔷、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普慧,《南朝佛教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new window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new window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店,1983年new window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彭自強,《佛教與儒道的衝突與融合—以漢魏兩晉時期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2001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new window
賈二強,《神界鬼域—唐代民間信仰透視》,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鄭志明,《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衛紹生,《中國古代占卜術》,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縱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出版社,1997年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劉滌凡,《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new window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時代風雲出版公司,1989年
蕭湘愷,《宋元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月)new window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PATRICK HANAN(韓南)著、王青平.曾虹譯,《中國短篇小說》,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謝貴安,《中國讖謠文化研究》,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譚達先,《講唱文學.元雜劇.民間文學》,臺北:貫雅出版社,1993年

二、學位論文

王年雙,《洪邁生平與夷堅志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new window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王啟屏,《北宋士人生活》,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王義良,《唐人小說中之佛道思想》,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片谷景子,《冥報記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皮述民,《宋代小說考證》,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0年
余定中《宋代小說中的困境情節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周文玲,《太平廣記所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金人喆,《聊齋志異之宿命觀與果報觀念》,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金相範,《唐代禮制對於民間信仰觀形成的制約與作用——以祠廟信仰為考察的中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林淑蕙,《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命運觀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邱芳津,《宋代果報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祈安,《宋代社會的命份觀念》,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美玲,《夷堅志之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昱珍,《唐宋小說中變形題材之研究—以太平廣記與夷堅志為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陳玲碧,《唐人小說中的定命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陳嘉麗,《唐代佛道思想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麗玲,《唐代鬼故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許曼婷,《太平廣記中夢兆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許翠琴,《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人仕宦觀念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3年
張瑞芬,《佛教因緣文學與中國古典小說》,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new window
馮明惠,《唐代傳奇題材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蔡君逸,《宋人筆記中的汴京人民生活風尚》,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蔡明真,《唐代小說報意識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葉虹汝,《宋人小說中士人的科舉歷程》,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惠璟,《唐代志怪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new window
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念》,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new window
三、單篇論文

方介,〈從唐人小說看唐代士子的人生態度—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3卷1期,1990年1月
方介,〈從唐人小說看唐代士子的人生態度—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3卷2期,1990年2月
方立天,〈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中國文化》7期,1992 年11月
方豪,〈宋代佛教對社會及文化之貢獻—上〉,《海潮音》72卷10期,1991 年10月
方豪,〈宋代佛教對社會及文化之貢獻—中〉,《海潮音》72卷11期,1991 年11月
方豪,〈宋代佛教對社會及文化之貢獻—下〉,《海潮音》72卷12期,1991 年12月
王立.陳慶紀,〈道教幻術母題與唐代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4月
王秀惠,〈夷堅志佚文輯補〉,《漢學研究》第7卷第1期,1989年6月
王邦雄,〈先天的命、後天的運〉,《變革與傳承》,1988年
王邦雄,〈談天說命〉,《中國哲學論集》,1983年new window
王國良,〈談《太平廣記》――以文獻學為主的考察〉,《文獻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抽印本,2001年
王夢鷗,〈陰陽五行家與星曆及占筮〉,《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4,1971年new window
王德毅,〈洪容齋先生年譜〉,《宋史研究集》,1983年new window
文崇一,〈報恩與復仇—交換行為的分析〉,《歷史社會學—從歷史中尋找模式》,1985年new window
任繼愈,〈從佛教到儒教—唐宋思潮的變遷〉,《中國文化》3期,1990年
朱�琱牷A〈六朝佛教徒對志怪小說興起的作用〉,《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9月
朱迪光,〈我國古代民間信仰與敘事文學創作〉,《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6月
李志夫,〈佛教與中國文學—兼比較中國文學在佛教傳入前後之異同〉,《鵝湖》17卷12期,1992年6月new window
李時人,〈小說觀念與《全唐五代小說》的變換〉,《文學遺產》,1999年 3月
李福清,〈中國小說與民間文學〉,《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5月new window
吳鷗,〈從宋人作品的卜筮夢兆讖應看宋代文人心態〉,《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10月
洪鷺梅,〈人鬼婚戀故事的文化思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4月
孫秀榮,〈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情節特徵〉,《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1月
孫遜,〈中國古代遇仙小說的歷史演變〉,《文學評論》,1999 年2月
郭豫適,〈論儒教是否宗教及古代小說與宗教的關係〉,《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9月
陳元朋,〈《夷堅志》中所見之南宋瘟神信仰〉,《史原》第19期,1993年10月new window
陳文新,〈近百年來唐前志怪小說綜合研究述評〉,《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7月
陳盈妃,〈《太平廣記》中唐人虎類小說探究〉,《輔大中研所學報》,1994年6月new window
陳偉明,〈夷堅志所反映的宋代商業社會〉,《歷史月刊》184期,2003年5月
陳焜,〈試論《太平經》中之承負說〉,《宗教學研究》,2002年4期
陳寧,〈漢晉時期思想界的命運觀〉,《新史學》第8卷4期,1997年12月new window
陳遼,〈論我國古代小說中的宗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6月
容肇祖,〈占卜的源流〉,《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1928年new window
張先堂,〈佛教義理與小說藝術聯姻的產兒〉,《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3月
張慶民,〈論蛻變中的魏晉南北朝小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1月
梁庚堯,〈南宋的貧士與貧宦〉,《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1997年4月new window
程薔,〈民間敘事模式與古代戲劇〉,《文學遺產》,2000 年5月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國立編譯館刊》1卷4期,1972 年12月
項退結,〈中國宗教意識的若干型態—由天命至吉凶之命〉,《孔孟學報》第45期,1972年4月new window
量齋,〈地獄觀念在中國小說的運用和改變〉,《純文學》第53期,1971年5月
楊曉紅,〈宋代占卜與宋代社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9卷3期,2002年5月
趙章超,〈《夷堅志》佚文小輯〉,《文獻》,2004年10月
趙維江,〈論唐代小說中商賈描寫的文化意蘊〉,《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9月
趙維江,〈論唐代商賈題材小說的道德意識〉,《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10月
趙維國,〈論《太平廣記》纂修的文化因素〉,《河南大學學報》第41卷3期,2001年5月
蔣述卓,〈中古志怪小與佛教故事〉,《文學遺產》,1989 年1期
鄧嗣禹:〈城隍考〉,《鄧嗣禹先生學術論文選集》,1980年1月
劉昭瑞,〈「承負說」緣起論〉,《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4期
劉書成,〈道教文化向古代小說滲透的三個指向〉,《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10月
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第94卷第5期,1997年5月
劉靜貞,〈宋人生子不育風俗試探—經濟性理由的檢討〉,《大陸雜誌》88卷6期,1994年6月
劉靜貞,〈宋人的冥報觀—夷堅志試探〉,《食貨月刊》9卷11期,1980年2月
劉靜貞,〈從損子壞胎的報應傳說看宋代婦女的生育問題〉,《大陸雜誌》90卷1期,1995年1月
劉靜貞,〈報償—宋人對親子關係緣起的一種解釋〉,《東吳歷史學報》2期,1996年3月new window
錢穆,〈唐宋時代文化〉,《大陸雜誌》第4卷第8期,1952年4月
魏子雲,〈因果、宿命、改寫問題〉,《中外文學》13 卷9期
戴璉璋,〈出土文物對易學研究的貢獻——談數字卦〉,《國文天地》,1988年2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