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契嵩見存著作及其思想研究
作者:周大任
作者(外文):Daren Zhou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戴景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儒釋會通三教會一契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1
摘要
  本文以北宋雲門宗僧明教契嵩(1007–1072)之著作與其思想為研究主題。以今所知,契嵩著作頗有亡失,其全貌固已不復目睹,而其《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論》與《傳法正宗定祖圖》三書早入大藏,尚見流傳,而世傳《鐔津文集》則非其身前編定,目前所見,又與原刊未盡相符,是其流衍,應須關注。而其《輔教編》者,雖為契嵩會通儒釋之力作,但其文辭簡約,兼之契嵩善作古文,辭句喜為修飾變化,故閱者或未能盡知其意,甚而錯解文義,故契嵩又為彼書作註,取名《夾註輔教編要義》。然其流行日久,傳鈔剞劂,或有誤漏,時至明代,《要義》漸少流通,近乎失傳,而契嵩會通儒釋之深意,或且湮鬱而不彰,所幸日本尚有傳本,近日自彼迎回其書,方知本地之《輔教編》,實可與《要義》彼此參校,互正訛文,而契嵩思想,亦多有賴《要義》而得見諸於世。再者契嵩論言三教會一,然三教所言,固多分歧,何可合會,固須有說;而心性問題,尤為儒釋爭執之關鍵,契嵩欲為融通,則其所論,實值探究。故本文僅就上示契嵩諸題,分別論列,以期更知契嵩著作之實況,及其思想之底蘊。
none
參考暨徵引書目

一、契嵩著作
(一)《傳法正宗記》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記》,《宋版磧砂大藏經》第三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記》,《洪武南藏》第二○四–二○五冊,成都:四川省佛教協會,1999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記》〔明嘉興藏本〕,《〈中國佛教叢書〉禪宗編》第四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記》,《禪學典籍叢刊》第三卷,京都:臨川書局,2000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記》,《乾隆大藏經》第一三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記》,《卍正藏經》第五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記》,《頻伽大藏經》第八二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記》〔影江北刻經處1915年版〕,《禪宗全書•史傳部(三)》第三冊,臺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記》,《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二)《傳法正宗定祖圖》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定祖圖》,《宋版磧砂大藏經》第三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定祖圖》(明嘉興藏本,收入《傳法正宗記》,無圖),《〈中國佛教叢書〉禪宗編》第四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定祖圖》(收入《傳法正宗記》),《禪學典籍叢刊》第三卷,京都:臨川書局,2000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定祖圖》(收入《傳法正宗記》),《乾隆大藏經》第一三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定祖圖》(收入《傳法正宗記》,無圖),《卍正藏經》第五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定祖圖》(無圖),《頻伽大藏經》第八二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定祖圖》(影江北刻經處1915年版),《禪宗全書•史傳部(三)》第三冊,臺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定祖圖》(本冊無圖,圖另見《大正新修大藏經•圖像部》第十冊),《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定祖圖》,《大正新修大藏經•圖像部》第十冊(《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九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三)《傳法正宗論》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論》,《宋版磧砂大藏經》第三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論》,《洪武南藏》第二○五冊,成都:四川省佛教協會,1999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論》(明永樂北藏本),《中華大藏經》第七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論》(收入《傳法正宗記》),《禪學典籍叢刊》第三卷,京都:臨川書局,2000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論》,《乾隆大藏經》第一三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論》,《卍正藏經》第五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論》,《頻伽大藏經》第八二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論》(影江北刻經處1915年版),《禪宗全書•史傳部(三)》第三冊,臺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四)《輔教編》
〔宋〕釋契嵩:《輔教篇》,《宋版磧砂大藏經》第三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宋〕釋契嵩:《輔教編》,《卍正藏經》第五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宋〕釋契嵩:《輔教編》,《乾隆大藏經》第一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宋〕釋契嵩:《輔教編》,《頻伽大藏經》第九五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

(五)《夾註輔教編要義》
〔宋〕釋契嵩:《夾註輔教編要義》微卷(元代延祐七年(1320)刻本),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
〔宋〕釋契嵩:《夾註輔教編要義》,《禪學典籍叢刊》第三卷,京都:臨川書局,2000年。

(六)《鐔津文集》
〔宋〕釋契嵩:《鐔津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四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釋契嵩:《鐔津文集》,《四部叢刊廣編》第三四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釋契嵩:《鐔津文集》〔明永樂北藏本〕,《中華大藏經》第七九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釋契嵩:《鐔津文集》,《明版嘉興大藏經》第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宋〕釋契嵩:《鐔津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釋契嵩:《鐔津文集》,《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宋〕釋契嵩:《鐔津文集》,《頻伽大藏經》第九五冊,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

二、契嵩著作之註釋書
〔宋〕釋契嵩撰、〔日本〕梁巖湛眉註:《冠註輔教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宋〕釋契嵩撰、〔日本〕荒木見悟註釋:《輔教編》,《禪の語錄》第14冊,東京:筑摩書房,1981年
〔宋〕釋契嵩撰、張宏生釋譯:《輔教編》,《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史傳類》第106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三、四部古籍
(一)經部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第六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二)史部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點校本)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梁〕蕭子顯:《(點校本)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北齊〕魏收:《(點校本)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周淙:《乾道臨安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徐自明撰、王瑞來校補:《宋宰輔編年錄校補》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張淏:《會稽續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陳耆卿:《赤城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潛說友撰、〔清〕汪遠孫校補:《咸淳臨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元〕脫脫等撰:《(點校本)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脫脫等撰:《(點校本)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宋濂等撰:《(點校本)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李賢等撰:《大明一統志》,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7年。
〔清〕吳廷燮撰、張忱石點校:《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三)子部
吳毓江校注、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整理點校:《墨子校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西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東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東漢〕揚雄撰、〔晉〕范望解贊:《太玄經》,《四部叢刊正編》第二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朱鑄禹彙校集注:《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南朝梁〕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程顥、程頤撰:《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四)集部
〔南朝梁〕劉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局,1985年。
〔宋〕陳舜俞:《都官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陳襄:《古靈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歐陽修:《文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蘇軾:《東坡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四部叢刊正編》第五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釋曉瑩:《雲臥紀譚》,《卍續藏經》第一四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宋〕釋曉瑩:《羅湖野錄》,《卍續藏經》第一四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宋〕梅堯臣撰、朱東潤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元〕吳澄:《吳文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編冊第11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歷代詩史長編》第1冊,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

四、佛典暨其相關著作
〔北魏〕菩提留支譯:《入楞伽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後秦〕筏提摩多譯:《釋摩訶衍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後秦〕釋僧肇:《注維摩詰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南朝宋〕釋慧嚴、釋慧觀、謝靈運等修治:《大般涅槃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南朝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南朝梁〕釋僧祐編:《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點:《校點高僧傳》,《湯用彤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隋〕釋智顗:《維摩經玄疏》,《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隋〕釋智顗說、〔隋〕釋灌頂記:《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隋〕釋智顗說、〔隋〕釋灌頂記:《金光明經文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隋〕釋智顗說、〔隋〕釋灌頂記:《摩訶止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隋〕釋慧遠:《大乘起信論義疏》,《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隋〕釋曇延:《起信論義疏》,《卍續藏經》第七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大正藏》第四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唐〕佛陀多羅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玄奘譯:《大乘百法明門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宗密:《原人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宗密:《註華嚴法界觀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宗密:《圓覺經大疏》,《卍續藏經》第一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唐〕釋宗密:《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卍續藏經》第一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唐〕釋宗密:《圓覺經略疏鈔》,《卍續藏經》第一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唐〕釋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宗密疏、〔宋〕釋子璿記、〔清〕釋大大璸科會:《金剛經疏記科會》,《卍續藏經》第三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唐〕釋宗密撰、李錦全釋譯:《華嚴原人論》,《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華嚴類》第62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唐〕釋宗密撰、閻韜釋譯:《禪源諸詮集都序》,《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禪宗類》第33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唐〕釋法琳:《辯正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new window
〔唐〕釋栖復:《法華經玄贊要集》,《卍續藏經》第五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唐〕釋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十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道宣編:《廣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慧沼:《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慧能撰、郭朋校釋:《壇經校釋》,《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釋澄觀別行疏、〔唐〕釋宗密別行鈔:《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卍續藏經》第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唐〕釋曇曠:《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曇曠:《大乘起信論略述》,《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窺基:《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述記》,《卍續藏經》第七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唐〕釋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窺基撰、陳鵬釋譯:《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唯識四論》,《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唯識類》第71冊,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唐〕釋窺基註解、〔明〕釋普泰增修:《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唐〕釋窺基解、〔明〕釋明昱贅言:《百法明門論贅言》,《卍續藏經》第七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唐〕釋贊寧撰、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賾藏主編集、蕭萐父、呂有祥點校:《古尊宿語錄》,《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釋子璿:《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宋〕釋子璿:《起信論疏筆削記》,《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宋〕釋正受:《嘉泰普燈錄》,《卍續藏經》第七十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宋〕釋延壽:《宗鏡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卍續藏經》第一三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宋〕釋普濟撰、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釋道誠:《釋氏要覽》,《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元〕釋覺岸:《釋氏稽古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明〕朱時恩:《居士分燈錄》,《卍續藏經》第一四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明〕施沛彙集、釋通問編定:《續燈存稾》,《卍續藏經》第一四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明〕瞿汝稷:《指月錄》,《卍續藏經》第八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明〕釋明河:《補續高僧傳》,《卍續藏經》第一三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明〕釋明昱:《成唯識論俗詮》,《卍續藏經》第八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明〕釋淨柱:《五燈會元續略》,《卍續藏經》第一三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清〕聶先:《續指月錄》,《卍續藏經》第一四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清〕釋守一重編:《佛祖正宗道影》,《佛藏輯要》第二十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朝鮮•新羅〕元曉:《大乘起信論別記》,《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日本〕大藏經刊行會編:《法寶總目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九十八–一百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日本〕湯次了榮釋、豐子愷翻譯:《大乘起信論新釋》,臺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于凌波語譯:《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3年。
于凌波講記:《八識規矩頌講記》,《唯識學入門六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于凌波講記:《大乘廣五蘊論講記》,《唯識學入門六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于凌波講記:《百法明門論講記》,《唯識學入門六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于凌波講記:《唯識二十頌講記》,《唯識學入門六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于凌波講記:《唯識三十頌講記》,《唯識學入門六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王海林釋譯:《瑜伽師地論》,《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唯識類》第73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王健釋譯:《攝大乘論》,《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唯識類》第74冊,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李英武講析:《百法明門論講析》,《佛典叢書》,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
林國良直解:《成唯識論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陳進福釋義:《大乘起信論釋義》,自印本,臺北,2005年。
陳鵬釋譯:《八識規矩頌》,《唯識四論》,《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唯識類》第71冊,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陳鵬釋譯:《唯識二十論》,《唯識四論》,《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唯識類》第71冊,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陳鵬釋譯:《唯識三十論頌》,《唯識四論》,《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唯識類》第71冊,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蕭萐父釋譯:《大乘起信論》,《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唯識類》第69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韓廷傑注譯、潘栢世校閱:《新譯大乘起信論》,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韓廷傑校釋:《成唯識論校釋》,《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韓廷傑釋譯:《成唯識論》,《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唯識類》第70冊,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釋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妙雲集》上編之七,新竹縣:正聞出版社,2000年。
釋印順講、釋印海記:《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親聞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年。
釋慈航、釋演培合講:《成唯識論講話》,《慈航法師全集》,臺北:慈因精舍,1998年。

五、近今人論著
(一)著作
于凌波:《唯識名辭白話新解》,高雄:財團法人高雄淨宗學會,2005年。
于凌波:《唯識學綱要》,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92年8月。new window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5,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李富華、何梅撰:《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周叔迦輯撰、周紹良新編:《牟子叢殘新編》,北京:中國書局,2001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屈萬里全集》第2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new window
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編:《宋人傳記資料》,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胡適撰、姜義華主編、章清、吳根樑編:《胡適學術文集•中國佛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夏敬觀、趙熙原撰,曾克耑纂集:《梅宛陵詩評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翁連溪編校:《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沈氏研易樓善本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6年。
張元濟:《涉園序跋集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張曼濤主編:《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十五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梁啟超:《子墨子學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6年。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6年。
梁啟超撰、陳士強導讀:《佛學研究十八篇》,《蓬萊閣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飲冰室文集》之七,《飲冰室合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梁啟超撰、賈馥茗標點:《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許明主編:《中國佛教經論序跋記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陳垣:《釋氏疑年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傅璇琮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全集》第一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童瑋:《二十二種大藏經通檢》,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四、五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new window
黃懺華:《佛教各宗大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楊仁山:《楊仁山居士遺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3年。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new window
楊曾文:《宋元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楊曾文主編:《中國佛教基礎知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董群:《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學思想研究》,《宗教學博士文庫》,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潘祖蔭:《滂喜齋藏書記》,《書目叢編》,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7年。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影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上海:上海書局,1989年一版一刷。
蔡運辰:《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經典卷》,《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第壹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增訂初版)》,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錢賓四先生全集》第5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戴景賢:《先秦諸子解題》,《國學導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
戴景賢:《錢穆》,《中國新文明的探索–當代中國思想家》,《當代思想人物系列》,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戴景賢:《錢穆》,《中國歷代思想家》第二十四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韓廷傑:《唯識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
釋印光撰、釋廣定輯:《印光法師文鈔》,《增訂印光大師全集》第一冊,臺灣:佛教出版社,1986年。
釋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妙雲集》上編之七,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
釋印順:《成佛之道》,《妙雲集》中編之五,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釋法舫:《唯識史觀及其哲學》,《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唯識類》第75冊,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new window
釋道安:《中國大藏經雕刻史話》,《中華大典宗教類佛學部門第二十五種》,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78年。
釋道安:《中國大藏經翻譯刻印史》,《中華大典宗教類佛學部門第二十四種》,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78年。

(二)論文
方健:〈《全宋詩》證誤舉例〉,《學術界》(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5年第1期(總110期),頁142–159。
何寄澎:〈論釋契嵩思想與儒學的關涉〉,《幼獅學誌》第20卷第3期(1989年8月),頁111–147。
郭尚武:〈契嵩生平與《輔教編》的研究〉,《山西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頁28–34。
陳士強:〈契嵩見存著述考(上)〉,《內明》,第259期(1993年10月),頁25–30。
陳士強:〈契嵩見存著述考(下)〉,《內明》,第260期(1993年11月),頁33–37+16。
黃夏年:〈王恩洋先生著述小考〉,《佛學研究》1998年期,頁80–93。
劉貴傑:〈契嵩思想研究–佛教思想與儒家學說之交涉〉,《中華佛學學報》第2期(1988年10月),頁213–238。new window
蔡惠明:〈融儒於佛的契嵩大師〉,《內明》第186期(1987年9月),頁34–35+33。
錢穆:〈讀契嵩《鐔津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臺北:東大圖書,1978年),頁35–53。
霍韜晦:〈緣起觀念的開展〉,《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九冊(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頁5365–5368。
魏道儒:〈從倫理觀到心性論–契嵩的儒釋融合學說〉,《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頁33–36。
釋妙謹:〈試探北宋僧佛日契嵩釋儒一貫思想–以高達美哲學詮釋學為進路〉,《普門學報》第18期(2003年11月),頁231–258。
王恩洋:〈大乘非佛說辨〉,《中國佛教與唯識學》(《寶慶講寺叢書•中國佛教學者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115–135。
胡適:〈說儒〉,《胡適論學近著》第一集(《民國叢書》第一編第96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頁3–76。new window
歐陽漸:〈唯識抉擇談〉,《歐陽大師遺集》第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頁一–九,新編頁1339–1356;頁1359–1399。
釋太虛:〈佛法總抉擇談〉,《旁通抉擇》,《第六編 法相唯識學》,《太虛大師全書》精裝本第九冊(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年),頁1371–1384。
釋太虛:〈評《大乘起信論考證》〉,《佛學》,《第十六編 書評》,《太虛大師全書》精裝本第二十五冊(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年),頁25–37。
周一良:〈《牟子理惑論》時代考〉〔1948〕,《佛教史與敦煌學》(《周一良集》第3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167–194。

六、學位論文
王予文:《契嵩及其佛學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任繼愈、楊曾文指導),1987年,《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29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王文泉:《釋契嵩反排佛論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志文指導),1993年。
張清泉:《北宋契嵩的儒釋融會思想》(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李威熊指導),1997年,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new window
洪淑芬:《論儒佛交涉與宋代儒學復興–以智圓、契嵩、宗杲為例》(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夏長樸指導),2006年。new window

七、域外論著
(一)著作
〔日本〕水野弘元撰、劉欣如譯:《佛典成立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日本〕宇野哲人撰、馬福辰譯:《中國近代儒學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1957年。
〔日本〕柳田聖山、椎名宏雄撰:《禪學典籍叢刊》,京都:臨川書店,2000年。
〔日本〕英武正信:《禪宗講述》《佛教各宗派小叢書》,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日本〕椎名宏雄:《宋元版禪籍の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93年。
〔日本〕久保田量遠:《中國儒道佛三教史論》,東京:國書刊行會,1986年。

(二)論文
〔日本〕牧田諦亮撰、如真譯:〈趙宋佛教史上契嵩的立場〉,《中國佛教史論集(三) 宋遼金元篇(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七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日本〕椎名宏雄:〈『鐔津文集』の成立と諸本の系統〉,收入鎌田茂雄博士還曆記念論集刊行會編集:《鎌田茂雄博士還曆記念論集 『中國の佛教と文化』》,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
〔日本〕椎名宏雄:〈宋元版禪籍研究(三)–輔教編•鐔津文集–〉,《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7卷第1號〔通卷第53號,1978年12月〕,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