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弓手研究
作者:鍾佳伶
作者(外文):Chung,Chia-Li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宋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宋代弓手職役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0
盜賊嚴重影響社會治安,宋代制禦盜賊之術,從立法制刑、設捕盜之官二途著手。先是制定律令,接著恢復縣尉一職,並在縣尉之下設置弓手,以逐捕盜賊。弓手為宋代職役的色目之一,主要由鄉村主戶中的第三等戶擔任,隨著社會治安的好壞起伏,弓手的編制亦隨之調整。弓手的役期,除少數地區有規定年限外,其餘弓手則是終身役,雖然仁宗曾實施七年一替,但最後仍恢復原制。神宗時改差為募,弓手役期才開始有限年,同時領有雇錢。為能順利逐捕盜賊,弓手的訓練與教閱也就特別重要。除此之外,弓手在南宋時期亦需巡查茶鹽走私。弓手還需承擔其它工作,項目甚為繁雜。北宋仁宗中期開始,宋廷在州縣設立巡檢統轄土兵捉捕盜賊,二者職權的劃分為縣尉負責縣城及草市內賊盜,鄉村地分則由巡檢管勾,因此弓手與土兵常被人合稱為弓兵。弓手本為職役,北宋仁宗時,因應宋夏戰爭,以及南宋建國之初,面對金人的侵擾,宋廷大量增籍弓手,刺字為軍,展現弓手轉化為軍的特色。南宋孝宗之後,由於地方財政困窘,無法支付弓手役錢,使得弓手缺額嚴重,甚至利用職權,營私舞弊,收受賄賂,再加上縣尉貪繆,弓手為其爪牙,以及地方上人士的請託或指使,使得弓手逐漸敗壞。綜合而言,弓手的設置,充分突顯出宋朝中央集權深入基層,作為朝廷控制地方的重要力量。
壹、原始史料
漢•衛宏,《漢官舊儀》,一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
漢•鄭玄注,《周禮鄭氏注》,一二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士禮居叢書本排印。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二○卷,《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五五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 ,《春秋左傳正義》,六○卷,《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五五年。
劉宋•范曄撰;梁•劉昭補;唐•李賢等注,《後漢書》,一二○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北京第四刷,點校本。
唐•牛肅,《紀聞》,一○卷,《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一九八五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二○○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點校本。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一三○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北京第二次印刷,點校本。
唐•魏徵,《隋書》,八五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第五刷,點校本。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二○○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五月湖北第二次刷,點校本。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二八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春岑閣舊鈔本重印。
宋•文彥博,《文潞公文集》,四○卷,《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九四年,據山右叢書初編本影印。
宋•王之望,《漢濱集》,一六卷,《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九年,據湖北先正遺書本排印。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一○○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嘉靖三十九年撫州刊本重印。
宋•王洋,《東牟集》,一四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王藬,《宋朝燕翼詒謀錄》,五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百川學海本排印。
宋•王溥,《五代會要》,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
宋•王溥,《唐會要》,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點校本。
宋•王銍,《默記》,一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排印。
宋•王質,《雪山集》,一六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
宋•王應麟,《玉海》,二百四卷,附刻十三種六十一卷,臺北:大化書局,一九七七年。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一六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商務印書館排點聚珍版叢書清乾隆敕刊本影印。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公文集》,八○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借景古里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紹熙刊本重印。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二九四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五年七月湖北第九次印刷,點校本。
宋•史能之,《咸淳毗陵志》,三○卷,《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據宋咸淳四年修,清嘉慶二十五年趙懷玉刻李兆洛校影印。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嘉靖刊本重印。
宋•余靖,《余襄公奏議》,二卷,《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九年,據廣東叢書本排印。
宋•吳自牧,《夢梁錄》,二○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學津討原本排印。
宋•呂祖謙輯,《皇朝文鑑》,一五○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借印古里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重印。
宋•宋祁,《景文集》,六十二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
宋•李元弼,《作邑自箴》,一○卷,《四部叢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四年,據上海涵芬樓借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影鈔宋淳熙本重印。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二○卷,乙集二○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二○○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據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重印。
宋•李石,《方舟集》,二四卷,《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二○○四年,據清鈔本影印。
宋•李昉,《太平御覽》,一○○○卷,《四部叢刊三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五年,據上海涵芬樓影印中華學藝社借照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東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藏宋刊本重印。
宋•李綱,《建炎時政記》,三卷,《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九四年,據邵武徐氏叢書本影印。
宋•李綱,《梁溪先生文集》,一八○卷,附錄六卷,《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二○○四年,據清道光刊本、傅增湘校跋影印。
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三七卷,外集三卷,附年譜一卷,門人錄一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借景江南圖書館藏明成化刊本重印。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五二○卷,北京:中華書局,二○○四年九月第二版,點校本。
宋•杜範,《清獻集》,二○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沈括,《夢溪筆談》,二六卷,《四部叢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四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刊本重印。
宋•汪藻,《浮溪集》,三二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武英殿聚珍板本重印。
宋•周必大,《文忠集》,二百卷,首一卷,附錄五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一○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秘冊彙函本排印。
宋•岳珂,《愧郯錄》,一五卷,《四部叢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四年,據上海涵芬樓借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重印。
宋•邵伯溫,《河南邵氏聞見前錄》,二○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商務印書館排點〈學津討原〉清嘉慶張海鵬輯刊本影印。
宋•施宿等纂,《嘉泰會稽志》,二○卷,《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據宋嘉泰元年修,清嘉慶十三年刻本影印。
宋•施諤,《淳祐臨安志》,五二卷,今存五至十卷,《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五月北京第一次印刷,據清光緒九年《武林掌故叢編》本影印。
宋•洪邁,《夷堅志》,一八○卷,《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影宋抄本影印。
宋•洪邁,《容齋三筆》,一六卷,《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據筆記小說大觀續編本影印。
宋•胡太初,《晝簾緒論》,一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百川學海本排印。
宋•胡宿,《文恭集》,四○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
宋•胡榘修;方萬里、羅濬纂,《寶慶四明志》,二一卷,《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據宋寶慶三年修,清咸豐四年宋元四明六志本影印。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二○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借景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元刊本重印。
宋•范成大,《吳郡志》,五○卷,《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據宋紹熙三年修,紹定二年續修,民國十五年吳興張氏擇是居叢書景宋刻本影印。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五五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夏竦,《文莊集》,三六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孫應時纂修;宋•鮑廉增補;元•盧鎮續修,《琴川志》,一五卷,《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據宋慶元二年修,寶祐二年增補,元至正二十三年續修,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影印。
宋•留正等撰,《增入名儒講義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六四卷,《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據宛委別藏選印本影印。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五一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借景江南圖書館藏明正德刊本重印。
宋•真德秀,《西山政訓》,一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寶顏堂秘笈本排印。
宋•袁甫,《蒙齋集》,二○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
宋•袁燮,《絜齋集》,二四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
宋•高似孫,《剡錄》,一○卷,《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據宋嘉定七年修,清道光八年李式圃刻本影印。
宋•張方平,《樂全先生文集》,四○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八八年,據宋刻本影印。
宋•張守,《毘陵集》,一六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聚珍堂叢書本排印。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四二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四二卷,《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據宋淳熙九年修,明崇禎十一年刻本影印。
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四○卷,《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據宋嘉定十六年修,清嘉慶二十三年台州叢書乙集本影印。
宋•陳造,《江湖長翁集》,四○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五二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借景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明弘治刊本重印。
宋•陳襄,《古靈先生文集》,二五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八八年,據宋刻本影印。
宋•陳襄,《州縣提綱》,四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函海本排印。
宋•彭龜年,《止堂集》,一八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
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二二卷,後集二一卷,《中國兵書集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一九八八年,據遼寧圖書館藏明萬曆金陵書林唐富春刻本影印。
宋•曾鞏,《南豐先生元豐類稿》,五○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借景烏程蔣氏密韻樓藏元刊黑口本重印。
宋•程俱,《北山小集》,四○卷,《四部叢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四年,據上海涵芬樓借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景宋寫本重印。
宋•華岳,《翠微先生北征錄》,一二卷,《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據清光緒二十六年劉氏唐石簃刻本影印。
宋•黃榦,《勉齋集》,四○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黃震,《黃氏日抄》,九七卷,臺北:大化書局,一九八四年,據日本立命館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三年刊本影印。
宋•楊時,《龜山集》,四二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楊萬里,《誠齋集》,一三三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江陰繆氏藝風堂藏景宋寫本重印。
宋•葉適,《水心先生文集》,二九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烏程劉氏嘉業堂藏明黎諒刊黑口本重印。
宋•董旲,《救荒活民書》,三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墨海金壺本排印。
宋•廖行之,《省齋集》,一○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宋朝諸臣奏議》,一五○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一五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涉聞梓舊本排印。
宋•劉克莊,《後村居士集》,五○卷,《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二○○四年,據宋刻本影印。
宋‧劉敞,《公是集》,五四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
宋•劉摯,《忠肅集》,二十卷,拾遺一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
宋•歐陽修,《新唐書》,二二五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五月湖北第二次刷,點校本。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一五三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重印。
宋•潛說友纂修,《咸淳臨安志》,一○○卷,殘存九六卷,《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據宋咸淳四年纂,清道光十年錢塘汪氏振綺堂刊本影印。
宋•蔡戡,《定齋集》,二○卷,《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九年,據常州先哲遺書本排印。
宋•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三六卷,別紀補遺二卷,《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二○○四年,據清雍正甲寅刻本影印。
宋•衛博,《定庵類稿》,四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鄭克,《折獄龜鑑》,八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墨海金壺本排印。
宋•鄭俠,《西塘集》,九卷,附錄一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鄭獬,《鄖溪集》,二八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盧憲,《嘉定鎮江志》,二二卷,《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據宋嘉定六年修,清道光二十二年丹徒包氏刻本影印。
宋•薛季宣,《艮齋先生薛常州浪語集》,三五卷,《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二○○四年,據清鈔本影印。
宋•謝公應修;邊實纂,《咸淳玉峰續志》,一卷,《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據宋咸淳八年修,清宣統元年匯刻太倉舊志五種本影印。
宋•謝深甫等撰,《慶元條法事類》,八○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七六年,據鈔本影印。
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二二卷,拾遺一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
宋•蘇軾,《東坡七集》,東坡集四○卷,東坡後集二○卷,東坡內制集一○卷附樂語,東坡外制集三卷,東坡應詔集一○卷,東坡奏議一五卷,東坡續集一二卷,《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二○○四年,據明成化吉州刻、繆荃孫批校本影印。
宋•蘇軾,《東坡志林》,一二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學津討原本、稗海本排印。
宋•蘇轍,《龍川別志》,二卷,《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稗海本排印。
宋•蘇轍,《欒城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明蜀府活字本重印。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三四八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七年,據清光緒間浙江刊本縮印。
元•脫脫,《宋史》,四九六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上海第一次印刷,點校本。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三二卷,《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據筆記小說大觀本影印。
明•宋濂等撰,《元史》,二一○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六年,點校本。
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三五○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永樂十四年內府刊本影印。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七六年十月初版,據民國二十五年北平圖書館影印本影印。
不著撰人,《宋大詔令集》,二四○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不著編人,《名公書判清明集》,一四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一月第一版,二○○二年六月北京第二次印刷,點校本。


貳、一般論著
一、中文
(一)專書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法學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編著,《中國警察制度簡論》,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月第一版,四○○頁。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中國軍事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六冊。
方豪,《宋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一九八八年十二月新二版,四三○頁。
日•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硏究》(臺北:稻禾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五三頁。
王明蓀,《宋遼金元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二○○一年九月二版四刷,一六三頁。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三三八頁。
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二六頁。
王棣,《宋代經濟史稿》,長春:長春出版社,二○○一年,四四四頁。
王雲海主編,《宋代司法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四七四頁。
王曉衛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四七六頁。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年,三五○頁。
白鋼主編,朱瑞熙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 九九六年十二月第一版,七三一頁。
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治安制度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八○四頁。
江天健,《北宋陝西路商業活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三年,三○六頁。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七六○頁。
李志賢,《楊炎及其兩稅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二年,四五四頁。
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五七頁。
李華瑞,《宋夏關係史》,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四頁。
李劍農,《宋元明經濟史稿》,北京:新華書局,一九五七年,二九七頁。
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五年,上、下冊。
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五年,四二八頁。
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審判職能研究》,成都:巴蜀書社,二○○三年,二一八頁。
帥鴻勳,《王安石新法研述》,臺北:正中書局,一九七三年,三一五頁。
軍事科學院主編,《中國軍事通史》,第十二卷北宋遼夏軍事史、第十三卷南宋金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二冊。
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三七一頁。
孫金銘,《中國兵制史》,臺北:國防研究院,一九五九年,二六一頁。
高樹林,《元代賦役制度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二八二頁。
張守軍,《中國古代的賦稅與勞役》,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一三頁。
張谷源,《宋代鄉書手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二一九頁。
張金銑,《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二○○一年,二九六頁。
張金嶺,《晚宋時期財政危機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二○○一年,二二七頁。
曹家齊,《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二○○二年,二九七頁。
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四年五月初版,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再版,三四九頁。new window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三三頁。
陳支平,《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二七四頁。
陳支平,《民間文書與明清賦役史研究》,合肥:黃山書社,二○○四年,二八○頁。
陳智勇,《中國古代社會治安管理史》,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二○○三年,三三二頁。
陳鴻彝,《中國古代治安簡史》,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二五五頁。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四年,二三五頁。new window
陶晉生、黃寬重、劉靜貞編著,《宋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二○○四年,四○四頁。
傅安良,《唐代的縣與縣令》,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三年,二六八頁。new window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三五八頁。
程幸超,《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第一版,三一○頁。
華山,《宋史論集》,濟南:齊魯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三六三頁。
黃今言,《秦漢賦役制度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四四二頁。
黃寬重,《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九○年,四六三頁。
黃寬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二○○二年,三八四頁。
黃繁光,《宋代民戶的職役負擔》,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年,四六四頁。
楊濤,《中國封建賦役制度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二三一頁。
萬靄雲,《宋代的消防體系與文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二○○六年,三○二頁。new window
賈玉英,《宋代監察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七八頁。
廖從雲,《中國歷代縣制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六九年,一二四頁。
漆俠,《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上、下冊。
赫治清、王曉衛著,《中國兵制史》,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四月初版,三六一頁。
劉展主編,《中國古代軍制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五七九頁。
鄭學檬主編,《中國賦役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年,七三七頁。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年,五五九頁。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二○○四年,四八一頁。new window
戴建國,《宋代法制初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二○○○年,三九六頁。
薛梅卿、趙曉耕主編,《兩宋法制通論》,北京:法律出版社,二○○二年,五一六頁。
鍾佳伶,《宋代城市治安的管理與維護》,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一年六月,二五五頁。
譚溯澄,《宋代之軍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七二年。new window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九○年,三冊。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四月第一版,八○○頁。


(二)期刊論文
刁培俊,〈20世紀宋朝職役制度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宋史研究通訊》,二○○四年第一期,頁一四〜二五。
刁培俊,〈宋代鄉村精英與社會控制〉,《社會科學輯刊》,二○○四年第二期,頁九一〜九六。
刁培俊,〈由“職”到“役”:兩宋鄉役負擔的演變〉,《雲南社會科學》,二○○四年第五期,頁一○七〜一一二。
刁培俊,〈宋代鄉役人數變化考述〉,《中國史研究》,二○○五年第一期,頁八五〜九五。
刁培俊,〈宋代的富民與鄉村治理〉,《河北學刊》,第二五卷第二期,二○○五年三月,頁一四九〜一五三。
刁培俊,〈宋代國家權力滲透鄉村的努力〉,《江蘇社會科學》,二○○五年第四期,頁二○五〜二一○。
日•日野開三郎撰,〈五代鎮將考〉,收錄於劉俊文主編,索介然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第五卷,頁七二〜一○四。
日•宮崎市定,〈唐代賦役制度新考〉,收錄於劉俊文主編,索介然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第四卷,頁三七八〜四○四。
日•礪波護,〈唐代的縣尉〉,收錄於劉俊文主編,索介然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第四卷,頁五五八〜五八四。
王明蓀,〈北宋中期以前役法的改革論〉,收錄於氏著,《宋遼金史論文稿》,臺北:明文書局,一九八一年,頁一三九〜一五五。new window
王曾瑜,〈從北朝的九等戶到宋朝的五等戶〉,《中國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二期,頁四九〜六三。
王棣,〈試論北宋差役的性質〉,《華南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五年第三期,頁一〜一二。
王棣,〈北宋差役中的南北差異〉,《晉陽學刊》,一九八七年第三期,頁六六〜六九。
王棣,〈北宋役法改革中的南北差異〉,《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一年第一期,頁六三〜六九。
王德毅,〈南宋義役考〉,收錄於《宋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二年五月,頁二三三〜二六二。new window
王德毅,〈南宋役法的研究〉,《中國歷史學會集刊》,第六期,一九七四年五月,頁一〜三○。new window
王曉勇,〈略論北宋的“盜賊重法”制度〉,《中州學刊》,二○○二年第六期,頁一一七〜一二一。
史繼剛,〈淺談宋代私鹽盛行的原因及其影響〉,《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八九年第三期,頁六七〜七二。
石濤,〈北宋提點刑獄司研究〉,《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二○○二年第六期,頁二一〜二四。
全漢昇,〈南宋初年物價的大變動〉,收錄於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一九七二年,頁二三五〜二六三。new window
全漢昇,〈宋末的通貨膨脹及其對於物價的影響〉,收錄於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一九七二年,頁三二五〜三五四。new window
安國樓,〈宋遼邊境的“兩屬戶”〉,《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一年第四期,頁一四九〜一五三。
朱家源,〈談談宋代的鄉村中戶〉,收錄於鄧廣銘、程應鏐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頁五七〜七五。
朱瑞熙,〈關於北宋鄉村下戶的差役和免役錢問題〉,《史學月刊》,一九六四年第九期,頁一二〜一七。
朱瑞熙,〈關於北宋鄉村上戶的差役和免役錢問題〉,《史學月刊》,一九六五年第七期,頁二二〜二七。
何茲全,〈北宋之差役與雇役〉,《華北日報•史學周刊》第十〜十一期,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十一月二十二日。
吳建璠,〈宋代的巡尉兩司制〉,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編著,《中國警察制度簡論》,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八五年,頁一七四〜一八七。
宋晞,〈宋代戶等考〉,《食貨》,第三卷第十期,一九七四年一月,頁四四五〜四四九。
宋晞,〈宋代役法與戶等的關係〉,收錄於《宋史研究論叢》第三輯,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一九八八年,頁一〜二六。
宋晞,〈王安石新法中募役法與保甲法的結合〉,收錄於《宋史研究論叢》第三輯,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一九八八年,頁二七〜四四。
李天鳴,〈北宋的弩和弩箭手〉,《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五卷第二期,一九九八年一月,頁一○三〜一三八。new window
李天鳴,〈南宋的弩和弩箭手(上)〉,《故宮學術季刊》,第十六卷第三期,一九九九年三月,頁八九〜一一二。new window
李天鳴,〈南宋的弩和弩箭手(下)〉,《故宮學術季刊》,第十六卷第四期,一九九九年六月,頁一六三〜一八二。new window
李志學,〈北宋差役制度的幾個問題〉,《史學月刊》,一九八三年第三期,頁三三〜四一。
李昌憲,〈北宋河北雄州的兩屬地〉,《南京大學學報》,一九八三年第三期,頁一一六〜一一八。
李金水,〈論北宋職役的財政屬性及其影響〉,《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六年第四期,頁一○七〜一一四。
李蔚,〈試論北宋仁宗年間宋夏陝西之戰的幾個問題〉,《寧夏社會科學》,一九八七年第四期,頁七八〜八五。
汪聖鐸、羅炳良,〈宋代火政考略〉,收錄於漆俠、胡昭儀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一九九六年一月第一版,頁六○〜七八。
周寶珠,〈宋代城市行政管理制度初探〉,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編,《宋遼金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八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第一輯,頁一五二〜一六七。
林瑞翰,〈宋代保甲〉,《大陸雜誌》,第二○卷第七期,一九六○年四月,頁一三〜一九。
林瑞翰,〈宋代兵制初探〉,《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三卷,一九七六年五月,頁一○一〜一一八。new window
姜錫東、王鍾杰,〈宋代的武臣縣尉〉,《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六年第三期,頁一〜六。
姚秀彥,〈北宋役法之爭的剖析〉,《淡江學報》,第七期,一九六八年十一月,頁一五一〜一七四。
苗書梅,〈宋代巡檢初探〉,《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三期,頁四一〜五四。
苗書梅,〈宋代縣級公吏制度初論〉,《文史哲》,二○○三年第一期,頁一二四〜一二九。
孫茜,〈淺議宋代巡檢制度及其啟示〉,《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二一卷第三期,二○○六年六月,頁七五〜七七。
孫毓棠,〈關於北宋賦役制度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一九六四年第二期,頁三○四〜三三五。
翁仁德,〈宋代役法的轉變〉,《史學》,第二期,一九七五年四月,頁一〜四二。
高樹林,〈試論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制度的稅制變化問題〉,《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一期,頁三八〜四七。
高樹林,〈宋朝賦役淺論〉,《河北大學學報》,一九八九年第四期,頁九〜一五。
張金嶺,〈財政危機與晚宋政局〉,《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卷,一九九九年十月,頁一三〜一九。
張金嶺,〈晚宋財政危機原因初探〉,《武漢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一四卷第三期,二○○○年九月,頁二六〜三○。
曹家齊,〈關於南宋斥堠埔、擺攤的幾個問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三二卷第五期,二○○二年九月,頁一九〜二六。
梁太濟,〈兩宋戶等的劃分〉,收錄於鄧廣銘、徐規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一九八四年年會編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一月,頁二○〜四九。
郭正忠,〈略論宋代的榷鹽〉,《中國古代史論叢》,第九輯,一九八五年九月,頁一六七〜一八八。
郭正忠,〈宋代私鹽律述略〉,《江西社會科學》,一九九七年四月,頁五一〜五七。
郭東旭,〈論北宋“盜賊”重法〉,《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年十月,頁七〜一三。
郭學勤,〈從雇役法析王安石變法受挫原因〉,《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三卷第四期,二○○二年八月,頁七三〜七五。
陳振,〈關於宋代的縣尉與尉司〉,《中州學刊》,一九八七年第六期,頁一一三〜一一六。
陶緒,〈論宋仁宗時期弓手制度的變化〉,《湘潭師院學報》,一九九一年第一期,頁五九〜六三。
曾榮汾,〈傳統治安制度史綱要〉,《警政叢刊》,二十六卷第一期,一九九五年七月,頁一五〜四二。new window
黃修明,〈論唐代的縣政官員〉,《大陸雜誌》,第一○一卷第三期,二○○○年九月,頁一〜一二。
黃純怡,〈法律執行與地方治安──論宋代的盜賊重法〉,《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三七期,二○○五年七月,頁六七〜一一四。new window
黃寬重,〈宋代基層社會的武裝警備──弓手:從《名公書判清明集》中所見弓手資料談起〉,收錄於宋代官箴研讀會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二○○一年,頁二三七〜二四九。
黃寬重,〈廣東摧鋒軍〉,收錄於氏著,《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二○○二年,頁九〜五○。
黃寬重,〈唐宋基層武力與基層社會的轉變――以弓手為中心的觀察〉,《歷史研究》,二○○四年第一期,頁三〜一七。
黃寬重,〈從中央與地方關係互動看宋代基層社會演變〉,《歷史研究》,二○○五年第四期,頁一○○〜一一七。
黃繁光,〈北宋推行募役之必要及其施行實況〉,《新埔學報》,第三期,一九七七年,頁三三〜五四。
黃繁光,〈北宋役法與民戶負擔之研究〉,《新埔學報》,第四期,一九七八年,頁七七〜一一五。
黃繁光,〈論南宋鄉都職役之特質及其影響〉,《史學彙刊》,第十一期,一九八一年,頁一三九〜二一六。
黃繁光,〈南宋義役的推展及其意義〉,《淡江史學》,第三期,一九九一年,頁四九〜七四。new window
黃繁光,〈南宋義役的綜合研究〉,《新埔學報》,第十二期,一九九二年,頁二五三〜二六五。
黃繁光,〈論北宋募役與民生經濟的關係〉,《淡江史學》,第五期,一九九三年六月,頁三五〜七○。new window
黃繁光,〈南宋中晚期的役法實況――以《名公書判清明集》為考察中心〉,《淡江史學》,第十二期,二○○一年十二月,頁二三〜五五。new window
黃繁光,〈北宋衙前之役的特性與鄉戶的關係〉,《淡江史學》,第十五期,二○○四年六月,頁四七〜七七。new window
楊建宏,〈略論宋代淫祀政策〉,《貴州社會科學》,二○○五年第三期,頁一四九〜一五九。
楊勝寬,〈蘇軾兄弟役法改革異同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二卷第五期,二○○五年九月,頁一○七〜一一二。
雷家宏,〈略論宋代鄉役的職責〉,《北京師院學報》,一九八八年第三期,頁七五〜八○。
雷家宏,〈宋代“弓手”述論〉,《晉陽學刊》,一九九三年第四期,頁六五〜七一。
漆俠,〈關於宋代差役法的幾個問題〉,收錄於中州書畫社編,《宋史論集》,許昌:中州書畫社,一九八三年,頁一〜二○。
趙英,〈試論北宋職役制度〉,《內蒙古大學學報》,一九八一年增刊,頁九○〜一一一。
趙繼顏,〈北宋仁宗時的宋夏陝西之戰〉,《齊魯學刊》,一九八○年第四期,頁三四〜三九。
劉子健,〈包容政治的特點〉,收錄於《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七年,頁四一〜七七。new window
劉子健,〈試論宋代行政難題〉,收錄於《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七年,頁九三〜一○一。new window
劉琴麗,《五代巡檢研究》,《史學月刊》,二○○三年第六期,頁三四〜四一。
蕭忠文,〈論宋代“巡檢司”設置的作用及意義〉,《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二○○○年第一期,頁五六〜六一。
聶崇岐,〈宋役法述〉,收錄於氏著,《宋史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十二月臺一版,頁一〜六九。
羅球慶,〈北宋兵制研究〉,《新亞學報》,三卷一期,一九五七年,頁一六九〜二三一。new window


二、日文
(一)專書
小岩井弘光,《宋代兵制史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一九八八年,五八四頁。
日野開三郎,《唐代租調庸の研究》,福岡:久留米大學商學部東洋經濟史研究室,一九七四年,三冊。
古林森廣,《中國宋代の社會と經濟》,東京:國書刊行會,一九九五年,三二六頁。
佐伯富,《王安石》,東京:中央公論社,一九九○年,一九六頁。
宋代史研究會編,《宋代の政治と社會》,東京:汲古書院,一九八八年,一三○頁。
周藤吉之,《宋代經濟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一九六二年,八一六頁。
周藤吉之,《唐宋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一九六五年,九二九頁。
河原由郎,《宋代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勁草書房,一九八○年,三四九頁。
金成奎,《宋代の西北問題と異民族政策》,東京:汲古書院,二○○○年,三五三頁。
柳田節子,《宋元鄉村制の研究》,東京:創文社,一九八六年,四二八頁。
柳田節子,《宋元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創文社,一九九五年,四七一頁。
重近啟樹,《秦漢稅役體系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一九九九年,三三七頁。
宮澤知之,《中國宋代の國家と經濟:財政‧市場‧貨幣》,東京:創文社,一九八八年,五五八頁。
島居一康,《宋代稅制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一九九三年,四九九頁。
高橋芳郎,《宋代中國の法制と社會》,東京:汲古書院,二○○二年,四四四頁。
梅原郁主編,《慶元條法事類語彙輯覽》,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一九九○年,六五二頁。
梅原郁主編,《中國近世の法制と社會》,京都:同朋舍,一九九三年,五八四頁。
船越泰次,《唐代兩稅法研究》,東京:汲古書院,一九九六年,四二六頁。
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一九八八年,六一二頁。
曾我部靜雄,《宋代財政史》,東京:大安株式會社,一九四一年初版生活社發行,一九六六年六月再版,四八六頁。
曾我部靜雄,《宋代政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一九七四年,五四○頁。


(二)期刊論文
丸橋充拓,〈唐宋變革期の財政構造と役法〉,《日本史研究》(京都:日本史研究會),第四八七期,二○○三年三月,頁四七〜五三。
小岩井弘光,〈南宋の地方治安維持策の一端──孝宗朝を中心として〉,《歷史と地理》(東京:山川出版社),第五四六期,二○○一年八月,頁一〜一一。
古松崇志,〈宋代における役法と地方行政經費──財政運營の一研究〉,《東洋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第五七卷第一號,一九九八年六月,頁二九〜六六。
伊藤正彥,〈“義役”── 南宋期における社會的結合の一形態〉,《史林》(京都:史學研究會),第七五卷第五號,一九九二年九月,頁一〜三二。
青木敦,〈南宋の羨余と地方財政〉,《東洋學報》,第七三卷第三‧四號,一九九二年,頁二二七〜二五六。
島居一康,〈宋代の役法の賦課基準について〉,《島根大學法文學部紀要》(文學科編),第七号──Ⅰ,一九八五年十二月,頁一〜三○。
梅原郁,〈宋代の戶等制をめぐつて〉,《東方學報》(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第四十一冊,一九七○年,頁三七五〜四一四。
細川一敏,〈宋代の地方官と地方統治の方法〉,《文經論叢》(弘前:弘前大學人文學部),第八卷,一九八八年,頁一一七〜一四五。
喬炳南,〈北宗時代の地方自治制度について(上)〉,《帝塚山大學紀要》(帝塚山大學學術委員會編),第十二輯,一九七五年,頁九七〜一一二。
喬炳南,〈北宗時代の地方自治制度について(下)〉,《帝塚山大學紀要》(帝塚山大學學術委員會編),第十三輯,一九七六年,頁五四〜七七。
喬炳南,〈南宗時代の地方自治制度について(上)〉,《帝塚山大學紀要》(帝塚山大學學術委員會編),第十四輯,一九七七年,頁二一〜三八。
喬炳南,〈南宗時代の地方自治制度について(中)〉,《帝塚山大學紀要》(帝塚山大學學術委員會編),第十五輯,一九七八年,頁二一〜三一。
滋賀秀三,〈中國近世の法制と社會〉,《東洋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第五二卷第四號,一九九四年三月,頁一五一〜一六一。
福澤與九郎,〈宋代地方政治に関する一管見──特に胥吏と豪民との動向について〉,《東方學》,第一九號,一九五九年十月,頁六三〜七六。


三、英文
(一)專書
Brian E. McKnight, Village and Bureaucracy in Southern Sung China,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219 P.
John Richard Labadie, Rulers and Soldiers:Percep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Military in Northern Sung China (960-1060), Thesis (Ph. D.)-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81, 290P.
James T.C. Liu, Reform in Sung China: Wang An-Shih (1021-1086) and His New Policie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140P.
Michael Charles McGrath, Military and Regional Administration in Northern Sung China (960-1126), Thesis (Ph. D.)-Princeton University, 1982, 352P.
Xiao-bin Ji, Conservatism and Court Politics in Northern Sung China : the Thought and Career of Ssu-Ma Kuang (1019-1086), Thesis (Ph. D.)-Princeton University, 1998, 338P.
(二)期刊
Brian E. McKnight, “Fiscal Privileges and the Social Order in Sung China”, Crisis and Prosperity in Sung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75, pp.79-100.
Brian E. McKnight, “From Statute to Precedent: An Introduction to Sung Law and its Transformation, Law and State in Traditional East Asia”, Asian Studies at Hawaii,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No.33, 1987, pp.111-131.
Brian E. McKnight, “A Note on Legal Expertise in Song China”, The Journal of Song Yuan Studies, No34, 2004, pp.95-98.
Robert M. Hartwell, “Financial Expertise, Examinations, and the Formulat of Economic Policy in Northern Sung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0, No.2 (1971), pp.281-314.
Anthony William Sariti, “A Note on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in the Northern Sung”, Sung Studies Newsletter, 8(1973), pp.3-11.
Edmend H. Worthy, “Regional Control in the Southern Sung Salt Administration”, Crisis & Prosperity in Sung China, 1975, pp.140-14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