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原╱漢族群接觸與衝突下的傳說研究—以漢人文本為主
作者:鄭美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Mei-Hui Cheng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胡萬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民間文學原/漢族群族群接觸族群衝突民間傳說漢人文本Folk Literatureethnic groupcontactconflictLegendthe Han peopleTaiwanese aborigin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9
自一九六O年代中期開始,「族群」(ethnic group)一詞在歐美國家的各類學科間已流行開來,而族群研究(the studies of ethnicity)也成為許多學科關注的焦點。台灣近幾年亦受到影響,紛紛展開相關的研究。不過,其中大部分仍以從政治學或社會學角度出發居多。相對的,自文學面向著眼者,其數量略遜一籌。而在可見的台灣原/漢族群文學研究中,又多偏向於作家文學之論,從民間文學方法著手者較為少見;自民間文學面向切入的,卻又往往僅是以原住民族或漢族作為單一研究對象,而缺乏原/漢族群關係的探究。有鑑於此,筆者試圖透過民間文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一窺台灣原/漢族群關係的面貌,一來期以彌補此軸關係在研究上的欠缺,並冀望使台灣原/漢族群的文學研究,除可見作家文學的主流論述之外,亦能有民間文學發聲的空間。不僅如此,還希望藉由各族群的口傳故事,對民間文學中的散文敘事各類,例如:神話、傳說及民間故事,特別是「傳說」的內涵與特色有更進一步的耙梳與認識。
針對所有的文本材料,可將台灣原/漢族群接觸與衝突下的傳說分為五大主題:一、「土地的爭奪」;「土地」,是原/漢族群在台灣「相遇」時,最重要的衝突焦點。因此,有關這一類的傳說也就廣為流傳在漢人族群與原住民族群間。故本論文將之分為兩章加以論述,即主要流傳於漢人族群間及流傳於原住民族群。而透過兩個族群的「土地爭奪」類型傳說,可以看見原/漢族群各自的文化面貌。二、「以智擊退原住民」,即「屙屎嚇番」傳說;三、「以欺騙方式剝削原住民」,即「借斗還口」傳說;此兩類傳說主要都是描述漢人族群在和原住民族接觸的過程中,以「欺騙」的手法將「衝突」予以化解,或是利用「欺騙」剝削原住民,使之原有的優勢逐漸衰減。前一類故事,由於強調漢人的「機智」,故在漢人族群間廣為流傳;相反地,後一型的傳說因為和漢人族群的傳統思維及處世規範相抵觸,其傳述的情況也就不多。最後,則為四、「因原/漢衝突而產生的宗教信仰」與五、「因原/漢衝突而產生的生活習慣」;反映了漢人在面對原/漢族群衝突時所產生的相關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總而言之,以漢人文本為主之「台灣原/漢族群接觸與衝突下的傳說」是極為豐富而多元的。
一、故事來源資料

(一)民間傳說
�S呂順安編,《台中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12,初版),《耆老口述歷史叢書(6)》。
�S邱坤良等,《宜蘭縣口傳文學(上冊)》(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5,初版)。
�S金榮華整理,《台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新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11)。
�S林輝堂總編,《台中市民間文學采錄集(4)》(台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00/12,初版)。
�S胡萬川總編,《龜山鄉閩南語故事(一)》(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2/11),《桃園縣民間文學集(13)》。
�S胡萬川總編,《苗栗縣閩南語故事(二)》(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1/12,初版),《苗栗縣民間文學集(9)》。
�S胡萬川總編,《石岡鄉閩南語故事集(二)》(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5),《台中縣民間文學集(5)》。
�S胡萬川總編,《沙鹿鎮閩南語故事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4),《台中縣民間文學集(12)》。
�S胡萬川總編,《東勢鎮客家語故事集(二)》(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10),《台中縣民間文學集(15)》。
�S胡萬川、黃晴文總編,《大甲鎮閩南語故事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6,初版),《台中縣民間文學集(18)》。
�S胡萬川、黃晴文總編,《東勢鎮客家語故事集(三)》(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2),《台中縣民間文學集(20)》。
�S胡萬川、黃晴文總編,《新社鄉閩南語故事集(二)》(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6),《台中縣民間文學集24》。
�S胡萬川、陳嘉瑞總編,《東勢鎮客家語故事集(六)》(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4),《台中縣民間文學集(35)》。
�S陳俊傑,《埔里平埔族現況調查報告書—田野訪談記錄》(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7/12),《南投縣立文化資產叢書(55)》。
�S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苗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6),《耆老口述歷史叢書(21)》。

(二)神話
�S尹建中,《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4/4)。
�S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台北:臺原出版社,1993/6,第一版第一刷)。
�S李永彩主編,《東方神話傳說(第三卷)—非洲古代神話傳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
�S清水純,王順隆譯,《噶瑪蘭族神話傳說集》(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8/3)。
�S陳千武,《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1999/5,第一版第七刷)。
�S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9,初版)。

(三)民間故事
�S江肖梅編著,《臺灣民間故事(7)》(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3),。
�S江肖梅編著,《臺灣民間故事(9)》(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3,初版)。
�S林川夫主編,《民俗台灣(第四輯)》(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0/5)。
�S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一)》(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1)。
�S胡萬川總編,《楊梅鎮客語故事(一)》(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3/12),《桃園縣民間文學集(19)》。
�S羅肇錦、胡萬川總編,《苗栗縣客語故事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8/6),《苗栗縣民間文學集(4)》。
�S胡萬川總編,《苗栗縣閩南語故事集(三)》(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12),《苗栗縣民間文學集(11)》。
�S胡萬川總編,《東勢鎮客語故事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3),《台中縣民間文學集(11)》。
�S胡萬川總編,《沙鹿鎮閩南語故事集(二)》(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5),《台中縣民間文學集(13)》。
�S施翠峰編著,《台灣ソ昔話》(東京:三彌井書店,1977/1),《世界民間文藝叢書》。
�S施翠峰,《臺灣民譚探源》(台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8)。
�S柳田國男,美葉(F. H. Mayer)譯,《日本民間故事》(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2年),《亞洲民俗•社會生活專刊》第三十七輯。
�S柳田國男,《柳田國男全集•第五卷》(東京:筑摩書坊,1998/1)。
�S關敬吾編,《一寸法師•イペろズ合戰•浦島太郎》(東京:岩波書店,1984/5,第27刷)。
�SYanagita Kunio,The Yanagita Kunio Guide to the Japanese Folk Tale,trans. and edited by Fanny Hagin Mayer,(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四)諺語
�S吳瀛濤,《臺灣諺語》,(台北:臺灣英文出版社,1988/4,八版)。
�S黃永達編,《台灣客家俚諺語語典》(台北:全威創意媒體公司,2005/12,初版一刷)。
�S羅肇錦總編,《苗栗縣客語諺語、謎語集(一)》(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0/10),《苗栗縣民間文學集(8)》。
�S胡萬川總編,《沙鹿鎮諺語、謎語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5,再版),《台中縣民間文學集(8)》。
�S林松源主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田中區II》(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9/9),《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2)》。

(五)小說作品
�S李喬,《寒夜三部曲—寒夜》(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5)。

(六)英文
�SAntti Aarn’s,The Type of the Folktale—A Classification and Bibliography,trans. and enlarged by Stith Thompson,(Helsinki: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1964)。
�SEdited by Claire Booss,Scandinavian Folk & Fairy Tales(New York:Avenel Books,1984)。
�SD. L. Ashliman,A Guide to Folktal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Based on the Aarne-Thompson Classification System(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7)。
�SStith Thompson,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6)。


二、歷史資料
�S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6,二版)。
�S清•姚瑩著,劉瑋如校釋,《東槎紀略校釋》(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2)。
�S陳炎正主編,《東勢鎮志》(東勢:台中縣東勢鎮公所,1995/6)。
�S連橫,《臺灣通史(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3),《連雅堂先生全集》。
�S張裕宏、施金柱主編,《大茅埔開發史》(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6)。
�S黃耀能總纂,《南投縣志•卷六文化志勝蹟篇》(南投:南投縣政府,1999/6,初版一刷)。
�S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稿(第二十三冊)》(台北:捷幼出版社,1999/9),《台灣史料叢刊(6)》。
�S劉枝萬,《南投縣人物志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1962/6)。


三、研究專書

(一)中文
�S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3/12)。
�S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1997/4)。
�S王娟編著,《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9,第1版第1次印刷)。
�S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9,初版第一刷)。
�S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俗語佛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第1版第1次印刷)。
�S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10,初版第三刷)。
�S瓦歷斯•尤幹,《番刀出鞘》(板橋:稻鄉出版社,1992/12,初版)。
�S浦忠成,《庫巴之火—台灣鄒族部落神話研究》(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6,初版)。
�S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臺原出版社,1999/6)。new window
�S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7/7,初版一刷)。
�S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編,《民間文學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S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文宣組編,《原住民—被壓迫者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1987/12,初版)。
�S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北:臺原出版社,2000/1)。
�S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10)。
�S吳洛,《中國度量衡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公司,1970/3,臺二版)。
�S吳瀛濤,《臺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87/11,再版)。
�S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板橋:稻鄉出版社,2000/5,一版二刷)。
�S李赫,《台灣諺語的智慧(一)》,(永和: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10,第一版第一刷)。
�S官杉,《人類遠古的活跡-對殘存在近現代中華大地上的原始公社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1)。
�S范姜灴欽,《台灣客家民間傳說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8)。
�S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3)。
�S孟慧英,《西方民俗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9,第1版第1次印刷)。
�S施正鋒等編,《從和解到自治》(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6,初版第一刷)。
�S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7)。
�S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2/1,修訂再版)。
�S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
�S洪麗完,《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板橋:稻鄉出版社,1997/6)。
�S孫大川,《神話之美:臺灣原住民之想像世界》(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6)。
�S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4,初版)。
�S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第1版第1次印刷)。
�S徐惠隆,《蘭陽的歷史與風土》(台北:臺原出版社,1995/4)。
�S袁穎生,《臺灣光復前貨幣史述》(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12)。
�S陳正祥,《臺灣地名辭典》(台北:南天書局,1993/12,二版一刷)。
�S陳炎正等,《臺中縣客家風物專輯》(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6,再版)。
�S陳秋坤,《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12,二版)。
�S陳建憲,《神話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5)。
�S陳進東,《南湖吟草》(板橋:龍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6)。
�S董芳苑,《信仰與習俗》(台南:人光出版社,1995/1)。
�S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12,第1版第4刷)。
�S董曉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3)。
�S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第1版第1次印刷)。
�S萬建中,《禁忌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第1版第1次印刷)。
�S曾昭璇,《天后的奇跡》(香港:中華書局,1991/9)。
�S曾彩金總編,《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建築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2001/11)。
�S彭啟原,《臺灣客庄影像》(南投:臺灣省政府,2002/12)。
�S彭喜城,《臺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4)。
�S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8,初版七刷)。new window
�S黃榮洛,《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臺原出版社,1997/10,第一版第六刷)。
�S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3)。
�S楊南郡譯註,《台灣百年花火》(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9,第一版一刷)。
�S趙啟明,《重返舊部落》(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6,初版)。
�S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6,初版)。
�S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6,初版)。
�S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9,初版)。
�S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0)。
�S劉守華,《比較故事學論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5)。
�S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0)。
�S劉還月,《臺灣客家族群史•民俗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5)。
�S劉還月,《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5,初版)。
�S潘英,《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臺原出版社,1998/10)。
�S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12,第一版一刷)。
�S謝世忠,《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5,初版)。
�S謝世忠,《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11,再版)。
�S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8)。
�S簡榮聰,《臺灣客家農村生活與農具—傳統客家農具與農家生活初探》(台中: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91/12)。
�S顏愛靜、楊國柱,《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板橋:稻鄉出版社,2004/7)。new window
�S龔宜君:《宜蘭縣人口與社會變遷》(宜蘭:宜蘭縣政府,2001/3)。
�S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公司,2001/6,三版六刷)。
�S伊利亞德(Mircc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2001/1,初版一刷)。
�S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4,初版三刷)。
�S弗•雅•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11,第1版第1次印刷)。
�S弗•雅•普羅普著,賈放譯,《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11)。
�S李福清(B. Riftin)著,尹錫康、田大畏譯,《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
�S李福清(B. Riftin)著,《從神話到鬼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1)。
�S河合隼雄著,廣梅芳譯,《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10)。
�S佛洛伊德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11)。
�S阿蘭•鄧迪斯著,盧曉輝編譯,《民俗解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
�S阿蘭•鄧迪斯編,朝金戈等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1)。
�S阿蘭•鄧迪斯編,陳建憲、彭海斌譯,《世界民俗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7,第1版第1次印刷)。
�S柳田國男著,連湘譯,《傳說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3)。
�S查•索•博爾尼(Char Lotte Sophia Burne),程德祺、賀哈定等譯,《民俗學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4)。
�S威廉•阿倫斯著、孫雲利譯,《人食人的傳說》(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12)。
�S莫里斯•哈布瓦赫(M.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
�S馬丁•N•麥格(Martin N. Marger)著,祖力亞提•司馬義譯,《族群社會學:美國及全球視角下的種族和族群關係》(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7,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S馬林諾夫斯基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5)。
�S桑迪(Peggy Reeves Sanday)著,鄭元者譯,《神聖的飢餓—作為文化系統的食人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第1版第1次印刷)。
�S斯蒂•湯普森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2)。
�S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9/11,增訂第一版第一刷)。
�S鈴木質,吳瑞琴編校,《台灣原住民風俗誌》(台北:臺原出版社,1992/1)。
�S鈴木質,《臺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1,再版二刷)。
�S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11,第1版第2次印刷)。
�SFrancois de Fontette著,王若璧譯,《種族歧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0/12,初版一刷)。
�SJ. H. Brunvand著,李揚譯,《美國民俗學》(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12)。
�SRichard Jenkins,王志弘、許妍飛譯,《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11,初版第一刷)。

(二)英文
�SBruce A. Rosenberg,Folklore and Literature—Rival Siblings(Knoxville: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1991)。
�SChristie Davies,Ethnic Humor around the World—A Comparative Analysi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6)。
�SJan Harold Brunvand,The Study of American Folklore—An Introduction(New York:Norton,1986)。
�SLinda D�縵h,Narratives in Society:A Performer-Centered Study of Narration(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1995)。
�SLutz Rőhrich,Folktales and Reality, translated by Peter Tokofsky(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SMan L�厎hi,The European Folktale:Form and Nature,trans. by John D. Nile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SMax L�厎hi,The Fairytale as Art Form and Portrait of Man,trans. by Jon Erickso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
�SEdited by Richard Bauman,Folklore, Cultural Performances, 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SRosalind Thomas,Literacy and Orality in Ancient Greece(Cambridge University,1992)。
�SViv Edwards & Thomas J. Sienkewicz,Oral Cultures Past and Present:Rappin’ and Homer(Cambridge:Basil Blackwell Inc.,1991)。


四、學位論文
�S林培雅,〈台灣民間文學積極傳承人調查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7)。
�S林培雅,〈臺灣地區邱罔舍故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7)。
�S陳昌閔,〈台灣閩南諺語之社會教化功能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7)。
�S許家真,〈口傳文學的翻譯、改寫與應用:以布農族為觀察對象〉(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1)。
�S劉懿瑾,〈客家聚落之空間性其其生活世界的建構—以苗栗公館石為�棨頇馬牷r(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3/7)。
�S賴松輝,〈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五、單篇論文

(一)中文
�S王志宇,〈台灣的無祀孤魂信仰新論—以竹山地區祠廟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5。
�S王志光、廖倫光,〈客家聚落防禦體系與刺竹圍人文景觀研究〉,《新竹文獻》第21期(2005/8)。
�S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原住民神話傳說與故事研究現況綜論〉,《2006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7)。new window
�S浦忠成,〈從民間文學的角度探討吳鳳傳說的演變〉,《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12。
�S吳文星,〈苗栗內山的拓荒者—黃南球〉,《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三冊)》(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1)。
�S李亦園,〈宗教與迷信〉,《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2)。
�S李亦園,〈飲食文化的內在邏輯〉,《疾病與文化》(板橋:稻鄉出版社,2000/2,二版二刷)。
�S李信成,〈清代平埔族大遷徙的先驅—潘賢文事略〉,《中國邊政》第160期(2004/12)。
�S邱淵惠,〈台灣傳統農村的穀倉—鼓亭笨〉,《臺灣文獻•別冊》第23期(2007/12)。
�S邱雅芳,〈越界的神話故事—吳鳳傳說從日據末期到戰後初期的承接過程〉,《臺灣文獻》第五十六卷第四期,2005/12。
�S林修澈,〈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首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台灣省磺溪文化學會,1997/6)。
�S林桶法,〈從民間奉祀看恆春地區開發的特質〉,《輔仁歷史學報》第九期,1998/6。
�S胡萬川,〈土地•命運•認同—京官來台灣敗地理傳說之探討〉,《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10)。
�S翁佳音,〈吳鳳傳說沿革考〉,《臺灣風物》第三十六卷第一期,1986/3。
�S郝時遠,〈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義與應用〉,《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S許木柱,〈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新竹: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1988/2/10-11)。
�S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年秋季。
�S彭衍綸,〈臺灣民間故事發展概況〉,《漫談白賊七故事》(台北:雲龍出版社,2001/12)。
�S黃卓權,〈隘防線上的衝突—談桃、竹、苗地區的漢、番互動與糾葛〉,《新竹文獻》第14期,2003/11。
�S黃美英,〈在人與神之間—媽祖的台灣性格〉,《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7)。
�S黃國超,〈尋找一段失落的文學史—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運動刊物討論〉(嘉義:第三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社會學學術研討會,2004)。
�S黃榮洛,〈介紹出草馘首的照片及其習俗〉,《臺灣史料研究》第6號,1995/8。
�S黃榮洛,〈渡台悲歌之發現〉,《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6年)。
�S戴文鋒:〈台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臺灣風物》第46卷第4期,1996/12。
�S顏美娟,〈平埔族皮地傳說考〉,《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12)。
�S觀雲,〈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2,第1版第2次印刷)。
�S伊能嘉矩著,鄭瑞明譯,〈台灣民番的土地爭奪〉,《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四卷第八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9)。
�S松村武雄�M、白樺繙譯,〈地域決定的習俗與民譚〉,《民俗學集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S根岸勉治,〈噶瑪蘭熟番移動與漢族之殖民〉,《台灣風物》第14卷第4期(1964年)。

(二)英文
�SAlan Dundes,”On the Psychology of Legend”,American Folk Legend A Symposiu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SBengt Af Klintberg,”Legend Today”,in Nordic Folklore,ed. By Reimund Kvideland & Henning K. Schmsdorf,(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9)。
�SBengt Af Klintberg,”Do the Legends of Today and Yesterday belong to the Same Genre”,in Folklore-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Vol. III),ed. by Alan Dundes,(New York:Routledge,2005)。
�SBrynjulf Alver,”Historical Legends and Historical Truth”,in Nordic Folklore,ed. by Reimund Kvideland and Henning K. Schmsdorf,(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1989)。
�SLinda D�縵h,“The ‘Belief Legend’ in Modern Society:Form, Function, and Relationship to Other Genres”,in American Folk Legend A Symposium,ed. by Wayland D. H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SRobert A. Georges,“The General Concept of Legend:Some Assumptions to be Reexamined and Reassessed”,in American Folk Legend A Symposium, ed. by Wayland D. H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SRoger Abrahams & Susan Kalcik,“Folklore and Cultural Pluralism”,in Folklore in the Modern World,ed. by Richard Dorson,(The Hague Mouton Publishers,1978)。


六、電子媒體
�S「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tudent _query_act.jsp。
�S「走讀台灣—埔里鎮」—
http://readtw.ncl.edu.tw/readtw/town_html/10008/1000802/scenic22.htm。
�S林培雅,〈民間文學概況〉,《2004年台灣文學年鑑》(來源:http://www. chinese.pu.edu.tw/2004/Future/FutureShow.asp?Bno=6)。
�S「埔里鎮公所」—http://www.puli.gov.tw/3-7-21.htm。
�S「埔里藝站—埔里藝術家數位資料庫—梁坤明的藝玩」—
http://art.pulinet.com.tw/ liang/3-2 -5.htm。
�S「夢遊天下」—
http://photos.nphoto.net/photos/2008-02/12/ff8080811804d06301180985a0e125e3.shtml。
�S「臺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建置計畫—地名資料庫查詢及維護」—http://placesearch.moi. gov.tw/ input/detail.php?input_id=18052。
�S「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http://www.tipp.org.tw/formosan/population/population.jspx?codeid=462&type=1。
�S「Answers.com」—
http://www.answers.com/local%20legend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