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政治民主化下刑事人權法制之立法變遷
作者:邱太三
作者(外文):Tai-San Chiu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翁岳生
邱榮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政治民主化福科權力系譜學刑事人權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DemocratizationMichel FoucaultGenealogyCriminal Justice and Human RightsReformed Adversary Princip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7
在台灣的刑事法制發展歷程中,雖憲法有關人民之自由與權利作了相當進步地規定。然因受到執政黨黨國威權統治與戒嚴體制的強力干預,憲法有關保障人身自由與權利的刑事司法體制,實際上都在意識型態下一直被封存、冷藏。直到1987年解嚴之後,在全球第三波政治民主化的浪潮與保障人權的大纛下,才進行一場法律體制與法治思想的轉型革命。
然而,強人逝去,威權轉型,並不表示作為國家統治與社會控制工具之刑罰法律會式微或消失,有時反而轉型成為更細密、更全面、更技術性的社會控制。因此,本文試圖先經由福科的權力系譜學角度,嘗試性分析自解嚴前後台灣社會有關個人自由法律權力的配置在刑事法制上的變化。
甚者,即令在1993年2月1日起國會全面改造後的台灣,雖已進入民主法治的新紀元。然在各種政經勢力仍不斷持續消長、衝突、妥協的過程中,權力仍無所不在且流竄於社會結構中,並意在鞏固統治合法性與社會安定性。因之,有必要檢視代表全體選民意志與福祉之立法院,在司法改革特別是刑事人權法制所扮演之角色與實際之功能。
其次,在所有的法律中,刑事訴訟法最能與國家的型態、社會的結構、時代文化與價值觀緊密結合。而在台灣的刑事法制,尤其是刑事審判體制與訴訟法的程序特質無疑是體現刑法罪刑法定主義,實現公平正義的首要工具。
因之,從過去大法官會議有關刑事人權之重要解釋羈押與拘提、搜索及扣押、通訊自由、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與立法院制定或修正法律之立法過程即可明瞭其背景、轉折與問題。
而台灣刑事審判體制,在引入近代西方法制後司法文化之形塑影響著當時與其後人民對司法之依賴。而攸關刑事審判體制的四項重大變革:(1)審檢分隸。(2)司法院審判機關化。(3)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4)軍事審判法之修正,更反應著過去台灣刑事審判體系不論軍事審判、普通法院審判,未能發揮保障人權,實現公平正義,並獲得人民之高度信賴之結構性因素。
Taiwan’s Constitution, implemented in 1947, clearly defined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of the peop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rights and freedoms, especially those concerning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was under the sway of the KMT’s authoritarian regime and martial law which meant they were not realized. It was not until martial law was lifted in 1987, as part of the third wave of global democratization that the legal system began to undergo a transformation.
Using criminal laws as social control measure, however, does not disappear with the death of a dictator or the removal of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Instead, this practice is changed into a more subtle and pervasive form of social control. On February 1, 1993, Taiwan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democracy when all the legislators were elected by the people in Taiwan and the Legislative Yuan instituted structural changes. These changes did not, however, fully promote the rights of the people. Due to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forces experienced conflict, and then negotiated and compromised; legitimacy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 social stability were more emphasized. Examining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response to human rights issues, the Legislative Yuan, the representative of people’s will and welfare, had apparently failed to fulfill its duty.
The criminal justice, among other laws,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structure,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values.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nd litigation procedures are undoubtedly the embodiment of criminal justice legalism; they are also the primary tool to practice justic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transform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we can take a look at the grand justice’s interpretation o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human rights, detention, arrest, search, seizure, and communication freedom, and at the laws enacted or modified by the Legislative Yuan.
Taiwan’s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laid a strong found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haping of the legal culture and in the cultivation of legal professional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egal system in the Japanese Reign era. However, the interference and manipulation of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resulted in the collapse of legal discipline;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collapse continue to affect the people’s trust in the legal system. There are four major reform measures (e.g., administration separation between judges and prosecutors,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Judicial Yuan, criminal procedure reform toward adversary principle, military criminal procedure reform) that reveal the failure of both the military and civil judicial systems to protect human rights or to dispense justice and account for the people’s mistrust of the judicial system.
一、中文部分
八十年代出版社編
  1979《司法獨立》,台北:自刊。
三井城
  2006〈日本刑事司法的發展動向〉,《本土法學》,84期。
于奇智
  1999《傅科》,台北:三民。
中研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
  2001《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研院台史所。
中國人權協會主編
  2001《人權法典》,台北,遠流。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工作會編
  1991《二二八事件處理(善後)問題公聽會記實》,台北:自刊。
孔傑榮
  2009〈對扁案的追訴:第一階段〉,《中國時報》,1月8日,15版。
月旦法學雜誌
  2006《前進司法改革》(一)及(二)專輯,台北:月旦。
王玉成
  2001〈法官「得」調查證據 將動輒得咎〉,《聯合報》,10月31日,15版。
王兆鵬
  1999〈當事人進行主義爭辯之評議〉,《刑事法雜誌》,第43卷第4期。
  2001〈板橋地方法院實驗「當事人逛行主義」之實證研究〉,《路檢、盤查與人權》,台北:自刊。
  2002a〈臺灣刑事訴訟法制之回顧與前瞻〉,《律師雜誌》,第273期。
  2002b《當事人進行主義之刑事訴訟》,台北:自刊。
  2008《刑事訴訟講義》,台北:元照。
王金壽
  2008〈台灣司法改革二十年:邁向獨立之路〉,《思與言》,46卷2期。
王茂松
  1983a〈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新增第八十八條之一之研究(上)〉,《軍法專刊》,第29卷第5期。
  1983b〈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新增第八十八條之一之研究(下)〉,《軍法專刊》,第29卷第6期。
王振寰
  1996《誰統治台灣?》,台北:巨流。
王泰升、劉恆妏主編
  2007《以台灣為主體的法律史研究》,台北:元照。
王泰升
  1997《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北:臺大法叢。
  1999《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
  2001《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
  2002《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台北:元照。
  2004《台灣法的世紀變革》,台北:元照。
  2007a〈台灣的法律繼受經驗及其啟示〉,《中研院法學期刊》,創刊號。
  2007b《台灣全志卷四政治志法制篇》,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献館。
  2008《台灣檢察史─制度變遷史與運作實況》,台北:法務部。
司法院編
  1982《司法院史實紀要》,第1冊,台北:自刊,23頁。
司法院統計處編印
  2003《九十一年司法統計專題分析彙編》,台北:自刊。
司法院編
  1981《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續編(九)》,台北:自刊。
  1982《司法院史實紀要》,第3冊,台北:自刊。
  1999《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實錄》,下輯,台北:自刊。
  2007《司法院史實紀要》,第5冊,上集,台北:自刊。
  2008《守護憲法60年》,台北:自刊。
台北律師公會編印
  2005《二十世紀台北律師公會會史》,台北:自刊,71頁。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1990《重修台灣省通志》,卷7政治志法制篇,台北:自刊,505-510、543-545頁。
台灣省文獻會編譯
  1982《日據初期司法制度檔案》,1071-1074頁。
民間司改會主編
  2005《理與力》,台北:五南。
  2006《司改十年》,台北:五南
田弘茂
  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與社會變遷》,台北:時報。
立法院司法委員會編
  2003《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及第一百六十三條條文修正》,法律案專輯第325輯。
立法院編
  2000《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9期,2000年1月29日。
  2001《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5期, 2001年1月17日。
  2002《立法院公報》,第91卷第73期,2002年12月11日。
朱立熙
  2007《國家暴力與過去清算》,台北:允晨。
朱志宏
  1995《立法論》,台北:三民。
江元慶
  2008《流浪法庭30年台灣三名老人的真實故事》,台北:報導文學。
江宜樺
  2007〈台灣的轉型正義及其省思〉,《思想5:轉型正義與記憶政治》,台北:聯經,65-81頁。
羊憶蓉
  1999〈司法改革作為社會變遷的機制〉,《全國律師》,8月號。
何勤偉、李秀清主編
  2004《民國法學論文精萃》第6卷,北京:法律出版社。
何勤偉、李秀清主編
  2004《民國法學論文精萃第六卷》,北京:法律出版社。
何賴傑
  2000〈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刑事訴訟法上一個新的法律原則?〉,《憲政時代》,25卷4期。
吳乃德
  2006〈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季刊》,2卷,1-34頁。
呂丁旺
  1981〈使審檢分隸切實成為加強司法功能的一帖良藥〉,《中國論壇》,第11卷,第10期。

戒嚴時期不當審判補償基金會主編
  2001《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補償基金會。
李 模
  2000《奇緣此生──李模回憶錄》,台北:商周出版社。
李太正
  1998〈釋字第四三六號試評及軍事審判制度改革芻議〉,《月旦法學雜誌》,第35期。
  1999〈評新修正軍事審判法之真假虛實〉,《本土法學》,第5期。
李吉祥
  2002〈治安敗壞是本位司法惡果〉,中國時報,11月23日,13版。
李茂生
  1998《權力、主體與刑事法》,台北:臺大法叢。
李瑞典
  2007〈軍事審判組織之介紹-兼評司法院大法官會議第436號解釋〉,《律師雜誌》,334期7月號。
李筱峰
  2001〈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案件補償基金會,117-139頁。
李震山
  1992〈人性尊嚴與法制建設〉,《律師通訊》,3月號。
  1998〈台灣人權五十年回顧與前瞻〉,《月旦法學》,44期。
  2002〈從釋字第535號解釋談警察臨檢的法制與實務〉,《台灣本土法學》,33期。
  2004〈從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普設監視錄影器論個人資料之保護〉,東吳法學16卷2期。
  2005〈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76期。
  2006〈警察機關設置監視錄影器的法制問題-人權保障與治安維護的動態平衡〉,《台灣本土法學》,86期。
  2007〈挪動通訊保障與通訊監察天平上的法碼-釋字第六三一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98期。
李鴻禧
  1979〈慎戒推檢交流貫徹司法獨立〉,《中國論壇》,8卷2期。

李鐘聲(法律學)校正,王雨聲發行
  1997《中華民國憲法精義》,台北:憲政評論。
林 端
  1999〈司法社會學對台灣司法改革的意義〉,《全國律師》,8月號。
  2000〈檢察系統避免落入「法律人中心主義」陷阱〉,《中國時報》,10月24日,13版。
林子儀
  1999《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台北:月旦。
林子儀、葉俊榮、黄昭元、張文貞編著
  2003《憲法:權力分立》,台北:元照。
林山田
  1990〈論政治犯罪〉,《刑事法雜誌》,34卷3期,1-17頁。
  1991《抗爭一○○》,台北:自刊。
  1992《談法論政(三)》,台北:前衛。
  1983《刑法通論》,台北:自刊,21-23頁。
  1995〈論內亂罪〉,《法學叢刊》,158期。
  1997〈刑法的保障功能?-悼二二八被殺害的法界菁英〉,《律師雜誌》,2 l 0期。
  2000《刑事程序法》,台北:自刊。
  2005《刑法通論(上冊)》,增訂9版,台北:自刊。
林忠勝撰述
  1994《朱昭揚回憶錄》,台北:前衛。
林河名
  2008〈法官開記者會轟檢方〉,聯合報,8月29日,6版。
林書楷
  2009〈法治國的羈押制度〉,《新社會政策雙月刊》,2期。
林鈺雄
  1999林鈺雄著,1999,《檢察官論》,台北:自刊。
  2001〈司法改革:引狼入室的拼裝國際標〉,《中國時報》,10月29日,13版。
  2005〈歐洲人權保障機制之發展與挑戰〉,《本土法學》,69期。
  2007《刑事訴訟法》(上)、(下),五版,台北:自刊。
法務部編著
  1996《覊押權釋憲案相関資料輯要》,台北:自刊。
  2008《犯罪狀況及其分析96年》,台北:自刊。
邱太三
  2000〈增訂回籠條款 防止黑道漂白〉,《中國時報》,1月19日,13版。
  2003〈台灣社會刑事法律體制中人身自由權力的配置與爭鬥:以福科的權力系譜學角度的嘗試性分析〉,《哲學與文化》,30卷11期。
  2004〈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立法紀錄〉,《刑事法制論集》,台北:新自然主義。
邱榮舉
  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
金中燮
  1996「軍事政變的法律責任-韓國司法審判前總統事件之探討」,《問題與研究》,25卷第10期。
洪鎌德
  2000〈法律社會學之探討〉,《全國律師》,2月號。
  200la〈法律、道德、民主和法治國家的發展-哈伯瑪斯的法律觀評析(下)〉,《哲學與文化》,28卷第3期。
  2001b《法律社會學》,台北:五南。
胡水君
  2005《法律的政治分析》,北京:北京大學。
胡經明
  1984〈審檢分隸前的後遺症〉,《憲政評論》,15卷6期。
秦孝儀主編
  l990《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
翁岳生
  1976《行政法与現代法治國家》,台北:臺大法學叢書。
  1994《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台北:臺大法學叢書。
  1996〈大法官關於人身自由保障的解釋〉,《月旦法學》,15期,8月號。
  2008〈憲法之維護者-省思與期許〉,收錄於2009,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6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國史館編印
  1994《中華民國史法律志(初稿)》,台北:自刊。
張升星
  2002〈法官不是治安機關〉,《中國時報》, 11月21日,11版。
張平吾、蔡田木
  2000〈政府犯罪及其被害問題的探討〉,《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1期,23-44頁。
張兆凱主編
  2005《中國古代司法制度史》,長沙:岳麓書社。
張志銘
  1990〈從社會發展論我國憲政結構〉,《九○年代國民黨的挑戰與學術研討會》,收錄於《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
張志銘、王振寰
  1993〈法制乖常現象的法社會學分析〉,《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第14輯。
張忠棟、蔡墩銘、尤英夫、彭懷恩
  1982《替歷史作見證──警察緊急搜補權立法記》,台北:自立晚報。
張炎憲
  2006《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二二八基金會。
張俊雄總策劃
  1997《世紀之辯》,台北:月旦。
張偉仁
  2007《清代法制研究輯一冊一》,景印二版,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張劍寒
  1976《戒嚴法研究》,台北:漢苑。
張慧英
  2000《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
張麗卿
  2001〈刑事訴訟法百年回顧與前瞻〉,《月旦法學》,75期。
梁宇賢
  1987〈台灣光復後中華民國法制發展的概述〉,《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台北:自刊。
許極燉
  1996《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
郭承天
  2008〈轉型正義專題研究引文〉,《台灣政治學刊》,12卷1期,3-9頁。
陳介玄、翟本瑞、張維安
  1989《韋伯論西方法律合理化》,台北:巨流。
陳志龍
  1992《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台北:自刊。
  1997〈以人權為核心的刑事訴訟法〉,《台灣法學會學報》,第18輯。
  1998〈一九九七年修正刑事訴訟法的法理探討──兼論受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三九二號法理影響〉,《律師雜誌》,220期。
  1999〈當事人進行主義與無罪推定原則〉,《萬國法律》,105期。
  2000〈跨世紀刑事司法改革之專業認知盲點〉,《法學論叢》,45卷1期。
  2009〈人權保障與羈押法修正方向〉,《台灣法學》,124期。
陳春生
  1996《台灣憲政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
陳愛娥
  1999〈大法官憲法解釋權之界限-由功能法的觀點出發〉,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大法官釋憲50週年學術研討會紀錄》。
  2007〈憲法解釋、立法與普通司法的權限互動: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二七號解釋-以司法院大法官的論述方式為檢討重點〉,《月旦法學》,148期。
陳煥生
  1993〈刑事訴訟法之修正方向〉,《政大法學評論》,第48期。
陳瑞仁
  2001〈錯亂的司改,倒楣的百姓〉,《聯合報》,10月24日,15版。
陳運財
  1998a《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台北:月旦。
  1998b〈軍事審判之刑事訴訟法制化〉,《月旦法學》,35期。
  1999a〈刑事訴訟之回顧與展望〉,第45期。
  1999b〈司法院之定位與刑事訴訟第三審上訴之重構〉,《東海法學研究》,14期。
  2006〈監視攝影與正當程序之保障〉,《台灣本土法學》,86期。
陳鋕雄
  2000〈高野孟矩:司法獨力奮鬥史之第一人〉,《以台灣為主體的法律史研究》,台北:元照,328-351頁。
陳樸生
  2000《刑事訴訟法實務》,重訂三版,台北:自刊。
陳顯武
  2007〈法律の政治分析-論戒嚴時期的政治刑法〉,《國家發展研究》,6卷2期,155-170頁。
  2008〈國際刑法國內化之規範取向分析以德國模式為例〉,發表於「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主辦。
陶希聖
  1972《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台北:食貨。
最高法院研究報告
  1999《刑事訴訟起訴狀一本主義及配套制度法條化》(上),台北:自刊。
  2001《刑事訴訟起訴狀一本主義及配套制度法條化》(下),台北;自刊。
彭國能
  2005〈從戒嚴到解嚴─對於我國刑事法律發展的影響〉,《全國律師》,3月號。
黃丞儀
  2007〈國家權力、殖民統治與「混種近代性」─試析台灣近代法秩序之轉變機軸〉,收錄於王泰升,劉恆妏主編,《以台灣為主體,法律史研究》,台北:元照。
黃昭元
  2002a〈司法消極美的積極實踐-評sunstein教授的「司法最小主義」理論〉,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台北:月旦。
  2002b〈抗多數困境與司法審查正當性-評Bickel教授的司法審查理論〉,收於李鴻禧等合著,《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台北:月旦。
  2003〈司法違憲審查的制度選擇與司法院定位〉,《臺大法學論叢》,32卷5期。
黃昭堂
  l994《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
黃源盛
  1993〈大清新刑律禮法爭議的歷史與時代意義〉,刊於「中國法制現代化的顧與前瞻」,中國法制史學會編輯,台北:臺灣大學法學院。
黃道琳
  1986〈知識與權力的毀解〉,《當代雜誌》,1期。
園部逸夫
  2007〈日本的司法改革〉,《台灣本土法學》,96期。

楊開雲、劉子琦
  1998〈權力菁英流動與威權體制「轉型」〉,《東海學報》,39卷5期。
楊雲驊
  2006a〈延長羈押與人權保障〉,《台灣本土法學》,81期,150-165頁。
  2006b〈歐洲人權法院對逮捕、羈押刑事被告的審查重點介紹〉,《全國律師》,7月號。
  2009〈我國羈押實務與人權保障〉,《台灣法學》,121期。
葉俊榮
  2003《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台北:元照。
  1995〈最後一道防線不能再塴蝕-司法獨立與公正〉,《敬告中華民國》,蕭新煌主編,台北:日臻。
雷 震
  1959〈各級法院應不應該隸屬於司法院?〉,《自由中國》,20卷3期。
禇劍鴻
  1993〈刑事訴訟法部分修正條文之檢討與評議〉,《法令月刊》,51卷12期。
趙永茂
  1993〈政治菁英與法治不張之關係〉,《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第14輯。
趙 琛
  1961〈軍司法審判之共通性〉,《軍法專刊》,7卷3期。
劉子琦、楊開雲
  1998〈「黨國威權體制轉型」問題之探討〉,《東海學報》,39卷5期。
劉幸義
  1993〈內亂罪的爭議問題與新舊法的評估〉,《中興法學》,36期。
劉清波
  1982〈修正刑事訴訟法偵查中選任辯護人與增定警察權力平議〉,《法令月刊》,33卷11期。
劉進慶
  1948《中日會於台灣》,台北:日本文稿。
  1988《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劉錦安
  2000〈論軍事審判之變遷〉,《律師雜誌》,250期。
蔡新毅
  1994《法治國家與軍事審判──詳析軍事審判》,台北:永然文化。
  1995〈修正軍事審判法前,應先正視軍事審判權之定位問題〉,《軍法專刊》,41卷1期。
蔡墩銘
  1981〈刑事訴訟法修正之路線〉,《法令月刊》,32卷5期。
  1987《法治與人權》,台北:敦理。
  1991〈懲治叛亂條例應該廢止〉,《戡亂終止後法治重整及法治展望論文集》,台北:中國比較法學會。
鄭昆山
  2007〈從「比較刑法史學」觀點論二二八事件〉,收錄於王泰升、劉恆妏主編《以台灣為主體の法律史研究》,台北:元照。
鄭逸哲
  1997〈德國刑法學者與納粹主義〉,收錄於:《現代刑事法與刑事責任-蔡墩銘教授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
蕭全政
  1992〈法律與政治、經濟間的辨證關係—從法形式主義與社會生活間的疏離論當前法治不立的根源〉,《政治科學論叢》,4期。
蕭新煌
  1992〈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剖析〉,《解剖台灣經濟:威權壟斷與剝削》,台北:巨流。
聯合報社論
  2009〈立法院在「亂源」與「B咖」之間迷失〉,1月17日,2版。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編註
  2000《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
謝添富、趙晞華
  2004《修正軍事審判法論釋》,台北:瑞興圖書。
謝聰敏
  2007〈轉型期的不義〉《談景美軍法看守所》,台北:前衛。
顏厥安
  1999《與ROSA歡樂起舞》,台北:新新聞。
羅明通
  2001〈筆錄製作 當事人進行主義的最痛〉,《聯合報》,4月10日,15版。
羅傳賢
  2001《立法程序與技術》,台北:五南。
嚴震生
  2006〈真相委員會與轉型正義〉,《校園》,2006年11、12月號,37-43頁。
蘇永欽
  1998《司法改革的再改革》,台北:元照。
  2001〈飄移在兩種司法理念間的司法改革〉,《本土法學》,1月號。
顧立雄、莊淑君
  2004〈司法院定位與相關制度之配合〉,《律師雜誌》,288期。
二、譯著部分
山中永之佑等著,堯嘉寧、阿部由理香、王泰升、劉宴齊譯
  2008《新日本現代法論》,台北:五南。
向山寬夫著,楊鴻儒等譯
  1999《日本統治下的民族運動史》,臺北:福祿壽興業。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
  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王德威譯,Foucault, Michel著
  1993《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
吳錫堂、楊滿郁合譯,Friedmann, L.M.著
  1991《法律與社會》,台北:巨流。
信春鷹譯,Kairys, David著
  2008《法律中的政治》,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張乃根譯,Weber, Max著
  1998《論經濟與社會中之法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康樂。
張茂柏譯,Lloyd, Dennis著
  1984《法律的理念》,台北:聯經。
陳學明譯,Habermas, Jürgen著
  1994《合法性危機》,台北:時報文化。
劉北成譯,Foucault, Michel著
  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劉軍寧譯,Huntington, Samuel著
  1994《第三波》,台北;五南。
蔡 玲、馬若孟著,羅珞珈譯
  1998《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台北:三民。
鄭哲民譯,Evan, William M.編
  1996《法律社會學》,台北:巨流。
鄭純宜譯,Ruti G Teitel
  2001《變遷中的正義》,台北:商周。
錢 翰譯,Foucault, Michel著
  1999《必須保衛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簡惠美譯,Weber, Max著
  2003《法律社會學》,台北:遠流。
聶振雄等譯,Huntington, Samuel著
  聶振雄等譯,1994,《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時報。
三、英文部分
Benomar, Jamal.
  1993. “Justice after Transition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4, No.1, pp.3-14.
Burger, Roaul.
  1969. “Congress v. The Supreme Court”. Boston: Harvard Press.
Cotterrell, Roger.
  1984. “The Sociology of Law: An Introduction”. London: Butterworths.
Evan, William M., ed.
  1996. “The Sociology of Law: A Social-structural Perspective” N.Y: Free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80. “Power/Knowledge” ed. by Colin Gordon. N.Y: Pantheon Books.
Geyh, Charles G.
  2006. “When Courts & Congress Collide”.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Habermas, Jurgen.
  1989. “Jurgen Habermas on Society and Politics: A Reader”. ed. by Steven Seidman. Boston: Beacon Press.
Herz, John.
  1978. “On Reestablishing Democracy After the Dowfall of Authoritarian or Dictatorial Regime”. Comparative Politics, July 10, pp.559-562.
Huntington, Samuel.
  1991a. “Democracy’s Third Wave”. Journal of Demorcracy, Vol.2, No.2.
  1991b.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Oklahoma: Norman .

Katzmann, Robert A. ed.
  1988. “Judges & Legislators”.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Kessler, Mark.
  1990. “Legal Mobilization for Social Reform: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Agenda Setting”. Law and Society Review, Vol.24, No.1.
Melossi, Dario.
  1990. “The State of Social Control”.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Minow, Martha.
  1998. “Between Vengeance and Forgiveness”, Boston: Beacon Press.
Neumann, Franz.
  1986. “The Rule of Law: 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Legal System in Modern Society”. New Hampshire: Berg Publishers.
Pound, Roscoe.
  1912.“The Scope and Purpose of Sociological Jurisprudence,” Harvard Law Review, Vol.XXV, No.6.
Teitel, Ruti G.
  2000.“Transitional Justic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eubner, Gunther.
  1983.“Substantative and Reflexive Elements in Modern Law,” Law and Society Review, Vol.24, No.2.
Trubeck, David M.
  1986. “Max Weber’s tragic Modernism and the Study of Law in Society” Law and Society Review, Vol.20, No.4.
Unger, Roberto Mangabeira.
  1976. “Law in Modern Society: Toward Criticism of Social Theory”. N.Y: Free Press.
Weber, Max.
  1946.“From Max Weber”. Hans Gerth & C.W. Mills (eds), N.Y: Oxford U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