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嚴復與章太炎之道家思想研究
作者:鄭柏彰
作者(外文):Bo-Zhang Zhe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劉文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齊物論道家思想老莊章太炎嚴復Doctrine of making all things equalZhang TaiyanYan FuTaoist thoughtLao Zi and Zhuang Z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0
本文的寫作緣由,是奠基在梁啟超曾在1922年所寫的〈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一文中,將此前半世紀的中國思想向西方學習之轉變過程分為三期,其中第二期指出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章太炎等;從梁氏的這一劃分,可看出嚴、章其實都擺脫了初期拼湊式的中西文化結合之迷思,而轉為思索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夠被中學吸納,必須置於一種適合國情的文化環境之下,才能將兩者進行融合而不至於產生負面的影響。然而,二氏除了在制度上感覺不足外,他們也在文化上開始反思,只是這種反思並不是從「文化上感到不足」,而是從中西文化的根源意義上作反思,感到西學必須在傳統的涵攝之下呈現,才能合中西之雙美。
嚴、章在文化上所作反思的成果,吾人可從他們晚年對道家的老、莊文獻之詮解,看出二氏在文化反省上的不同態度。嚴氏對道家的詮解,有《侯官嚴氏評點老子》、《侯官嚴氏評點莊子》兩書來宣揚其「引進西學」的理念,以作為西學東漸之文化嫁接。至於章氏對道家的詮解,則有透過「以佛解莊」的《齊物論釋》一書,作為其對西學東漸的文化反省。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奠基在「詮釋」與「比較」並行的情況下,來為二氏評釋老莊文獻之作品進行研究。所謂的「詮釋」,即以問題提問的方式,去建構嚴、章之道家著作所呈現的思想系統,以明其理論的整體意義;再以「比較」的對照,將二氏的同異之處給彰顯出來,讓學者清楚他們雖同樣詮解道家文獻這一素材,然卻是在「一種思想各自表述」的脈絡下賦予新意,如此便可看出道家思想在當時所展現的多元價值。
此種價值,即展現在嚴、章對老莊文獻的「返本開新」之評釋上。嚴氏在「返本」的意義上,是透過老子的玄理,即「道」具有「無」、「有」的雙重意義,開展出除了肯定中國傳統的形上意義外,也必須重視西方實學的形下層次,因為不管形上的「無」或形下的「有」,都涵蓋在老子的「道」裡,故而不可偏廢一端;如此一來,嚴氏就可將文獻原本具有的雙重意義,開展出自己所欲賦予的時代價值;亦即將西方所重視的實學,透過傳統道家文獻作為接引,使國人能消弭中西的藩籬,而對西方實學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進而達到其「開民智以實現中國富強」之學術預設。而章氏在「返本」的意義上,則是從莊子的〈齊物論〉裡,繼承了「齊之不齊」的肯定多元意義之平等思想;然齊物之平等對先秦的莊子而言,主要是用以排解儒墨之間的紛爭,但章氏所面對的問題,則不再是先秦思想的家派之爭,而是晚清西方帝國主義打著「不齊而齊」的「平等」口號,去壓迫弱勢民族的國際侵略問題;當時列強以此種方式入侵中國,章氏就可藉著對〈齊物論〉的平等闡釋,開展出尊重多元文化的新意,以與列強的帝國主義作思想上的抗衡。
可見,嚴、章二氏都在「致用」意義的交織下,為老莊文獻挹注新的思潮;雖然他們對道家的詮解難免有其歧異之處,然而二氏都是在西學的侵襲下,讓道家這一傳統文化產生時代價值,來達到其嫁接西學或重審西學的個人目的。
This article writing reason, is lays a foundation, in Liang Qichao once wrote in 1922 <50 year Chinese evolution introduction> in an article, previous 50 year Chinese thought will study the transformation to the West to divide into three issues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second issue pointed out that is “feels the insufficiency from the system”, the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 includes: Kang Youwei, Liang Qichao, Yan Fu, Zhang Taiyan and so on; From Liang this division, we may see Yan and Zhang transferred explore the Western culture to be able by the Chinese culture absorption, must put in one kind to suit the national condition under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can carry on both the fusion, but as for does not hav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Yan and Zhang makes the resonsideration in the culture the achievement, we may from their old age to expound the Taoism of Lao-zi and Zhuang-zi, see two gentlemen''s in cultural introspection different manner. Yan to Taoism''s annotation, has "Hou Guanyan To expound Lao-zi ", "Hou Guanyan To expound Zhuang-zi" promotes it “the introduction western learning” the idea, by spreads to China''s culture as the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graft. As for Zhang to Taoism''s annotation, then has because of “by the Buddha to expound Zhuang-zi” "Qi Wulun To release", takes him to spread to China''s cultural introspection to the Western equal thought.
This article research technique, is mainly lays a foundation, in “the annotation” and “compares” in the parallel of situation, comes for Yan and Zhang explained that the Lao-zi and Zhuang-zi''s books study.So-called “annotation”, namely by the question inquiry''s way, constructs Yan, Zhang to write the Taoism books which presents, so as to understands its theory overall significance; Again by “comparison” method, to shows two gentlemen''s same different places, although lets the scholar be clear they to explain the Taoism ancient book similarly, however is actually in “one thought respective indication” under the thought had the new explanation to the Taoism ancient book, so then may see the Taoism thought in the multi-dimensional value which at that time unfolded.
Two gentlemen study the Taoism ancient book once more and give the new explanation, will affect the scholar to ponder in the future after the Western culture will spread to China''s merit and the shortcoming.
一、書籍(依著述、編譯者中文姓名或主編單位名稱由簡而繁排序)

于凌波:《唯識學綱要》,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教》,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1年。
王中江:《嚴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王玉華:《多元視野與傳統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2年。
王栻:《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王蘧常:《嚴幾道先生復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石元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new window
玄奘譯:《解深密經》,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本傑明‧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著‧葉鳳美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9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何成軒:《章炳麟的哲學思想》,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何曉明:《返本與開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吳展良:《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論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
李向平:《救世與救心——中國近代佛教復興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年。
李鴻章:《李文忠公奏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汪榮祖:《康章合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汪榮祖:《章太炎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1991年。
周振甫:《嚴復思想述評》,台北,中華書局,1987年。
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昌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東方朔:《神異經》,收入《百部叢書集成》第五函(v19:16),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林保淳:《嚴復——中國近代思想的啟蒙者》,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88年。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02年。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侯外廬:《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上海,生活書店,1947年。
姜玢選編:《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姜義華:《章太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姜義華:《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姜義華:《章太炎評傳》,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胡楚生:《老莊思想》,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唐文權、羅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馬勇編:《章太炎書信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馬勇編:《章太炎講演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馬敘倫:《莊子義證》,收入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37)》,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康有為:《大同書》,收入《民國叢書‧三編(7)》據中華書局1935年版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康有為:《春秋董氏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張之洞:《勸學篇》收入《百部叢書集成之七八‧漸西村舍叢刊(第十函)》,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張玉法:《中國歷代思想家【二十一】‧章炳麟》,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
張立文、周桂鈿:《中國唯心論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立文:《中國近代新學的開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張自牧:《蠡測卮言》,收入《小方壺輿地叢鈔》,台北,廣文書局,1991年。
張兵:《章太炎》,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年。
張志建:《嚴復學術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張昭軍:《儒學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梁啟超:《飲冰室合‧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郭正昭:《嚴復》,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
郭良玉:《嚴復評傳》,台北,蘭臺出版社,1998年。
郭朋等著:《中國佛教近代思想史稿》,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郭象:《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公司,1991年。
郭應傳:《真俗之境:章太炎佛學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陳少明:《《齊物論釋》及其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少明等著:《被解釋的傳統——近代思想史新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主編:《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構‧嚴復》,台北,政大文學院,1996年。
陳炯彰:《近代佛學復興運動的萌芽》,台北,文景出版社,1987年。
陳越光、陳小雅編著:《搖籃與墓地——嚴復的思想與道路》,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陶緒、史革新:《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章太炎:《訄書》,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
章太炎:《國學概論》,台北,五洲出版社,1972年。
章太炎:《章太炎先生炳麟自訂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章念馳編:《章太炎生平與學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
章炳麟:《章氏叢書正(續)編‧家書‧年譜》,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麻天祥:《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傅傑編:《自述與印象‧章太炎》,上海,三聯書局,1997年。
傅傑編校:《章太炎學術史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湯志鈞:《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湯志鈞《章太炎傳》,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無著:《攝大乘論本‧卷上》,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善同文教基金會編《章太炎與近代中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8年。new window
黃夏年主編:《章太炎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楊正典:《嚴復評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熊月之:《章太炎傳——一代革命文豪》,台北,克寧出版社,1995年。
劉仲華:《清代諸子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凌、孔繁榮:《章太炎學術論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劉桂生等編:《嚴復思想新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
慧皎:《高僧傳》,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蔡尚思:《中國思想研究法》,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歐陽哲生:《嚴復評傳》,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鄭雅文:《從康有為和嚴復看晚清思想之嬗變》,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霍韜晦:《絕對與圓融》,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謝櫻寧:《章太炎年譜摭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韓廷傑:《唯識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羅檢秋:《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譚嗣同著,湯志鈞、湯仁澤校住:《仁學》,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
嚴復評點:《侯官嚴氏評點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嚴復評點:《評點老子道德經》,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
蘇美文:《章太炎《齊物論釋》之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
蘇輿編‧楊菁點校‧蔣秋華、蔡長林校訂:《翼教叢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二、期刊或研討會論文(依著者中文姓名由簡而繁排序)

元鍾實:〈莊子「以明」與慧能禪「明心見性」〉,《孔孟學報》,第85期(2007年9月),頁143~157。new window
方素真:〈《莊子.齊物論》之內在結構與身體的關係〉,《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7期(2006年12月),頁57~69。new window
王小滕:〈《莊子.齊物論》「絕待」哲學之詮釋——以「天倪、天均、兩行、天府、葆光」的考察為主〉,《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27~54。new window
王玉華〈齊物論釋的文化內涵〉,《孔孟月刊》,第36卷第3期(1997年11月),頁31~40。new window
王汎森:〈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章太炎為例〉,《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18。new window
王焱:〈晚清憲政的先驅--張之洞與中體西用〉,《歷史月刊》,第198期(2004年7月),頁128~131。
王煜:〈《章太炎思想研究》[姜義華著及唐文權、羅福惠合著]兩種合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8期(1987年),頁253~263。
王煜:〈駁吳虞的反孔議論〉,《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4期(2006年4月),頁161~172。new window
王樾〈章太炎「齊物論釋」之分析——章氏以佛解莊詮釋理路之探討〉,《淡江史學》,第六期(1994年6月),頁201~217。new window
王樾〈章太炎「齊物論釋」要義分析〉,《淡江史學》,第十五期(2004年6月),頁223~236。
丘為君:〈批判的漢學與漢學的批判——章太炎對考據學的反省及對戴震漢學的闡釋〉,《清華學報》,第29卷第3期(1999年9月),頁321~364。new window
丘為君:〈清代思想史「研究典範」的形成、特質與義涵〉,《清華學報》,24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451-494。new window
朱鋒:〈先秦諸子的主題與莊子的批判精神〉,《古今藝文》,25卷4期(1999年8月),頁34~43。
吳展良:〈中西最高學理的綰合與衝突:嚴復「道通為一」說析論〉,《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4期(2001年5月),頁305-332。new window
李承貴:〈嚴復對中西哲學的會通〉,《中國文化月刊》,194期(1995年12月),頁16~38。
李朝津:〈論清末學術中經學與史學的交替--章太炎民族史學的形成〉,《思與言》,第36卷第1期(1998年3月),頁1-37。new window
李銘宗:〈章太炎援佛解儒略論稿〉,《東方人文學誌》第3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199~210。new window
李增:〈嚴復之體用論及對中體西用之批判〉,《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嚴復》(台北,政大文學院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5月),頁85~100。
杜保瑞:〈莊子〈齊物論〉的命題解析與理論架構〉,《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7期(2006年7月),頁65~79。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之淵源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1979年5月),頁229~252。new window
汪榮祖:〈章太炎對現代性的迎拒與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2003年9月),頁145-180。new window
周雅清:〈〈齊物論〉詮釋及其疑義辨析〉,《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9月),頁23~58+285~286。
邱敏捷:〈楊仁山、章太炎以「唯識」解莊析論——以真心派的唯識之詮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1期(2006年7月),頁201+203~243。new window
徐高阮:〈嚴復型的權威主義及同時代人對此型思想之批評〉,《故宮文獻》,第一期第三卷(1970年6月),頁11~28。
高大威:〈嚴復的思辨進路及其意義之分析〉,《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頁193-227。new window
高大威:〈嚴復對老莊思想的闡釋〉,《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構‧嚴復》,頁49~68。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第52期(1999年4月),頁29~39。new window
張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1978年6月),頁475~484。new window
莊宏誼:〈章太炎的佛學思想〉,《中國佛教》,第29卷第3期(1985年3月),頁21~28。
陳思仁:〈嚴復的政治思想〉,《社會科教育學報》,第6期(2003年7月),頁171~178。
陳省身:〈章太炎法相唯識學介紹--真如本體論和萬法唯識論〉,《史化》,第28期(2000年6月),頁69~76。
陳琪薇:〈清人「以儒解『莊』」的莊周風貌〉,《中極學刊》,第3期(2003年12月),頁73~90。new window
陳德和:〈《莊子.齊物論》的終極義諦及其奇詭書寫〉,《文學新鑰》,第3期(2005年7月),頁25~44。
陳麒元:〈嚴又陵「評點老子」初探〉,《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期(1994年6月),頁181~199。new window
陸寶千:〈章太炎對西方文化的抉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21期(1992年6月),頁621~639。new window
陸寶千:〈章炳麟之道家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19期(1990年6月),頁253~278。new window
陸寶千:〈章炳麟之儒學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17期‧下(1988年12月),頁119~139。new window
章念馳:〈章太炎先生研究論著索引初編1〉,《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8期(1989年9月),頁162~180。
章念馳:〈章太炎先生研究論著索引初編2〉,《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9期(1990年3月),頁123~151。
章念馳:〈章太炎先生研究論著索引初編3〉,《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0期(1990年9月),頁194~203。
麻天祥:〈章太炎的法相唯識哲學〉,《哲學與文化》,第19卷第6期(1992年6月),頁549~561。new window
黃錦鋐:〈章太炎的齊物論釋〉,《國文學報》,第20期(1991年6月),頁39~45。new window
道隆:〈章太炎先生之唯識思想初探——讀「齊物論釋」書後〉,《內明》,第214期(1990年1月),頁12~18+29。
鄔昆如:〈嚴復進化思想的哲學意涵〉,《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構‧嚴復》,頁101~116。
蔡惠明:〈章太炎的學佛因緣〉,《內明》,第141期(1983年12月),頁30~31。
鄭吉雄:〈乾嘉學者經典詮釋的歷史背景與觀念〉,《台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年12月),頁241~281。new window
鄭柏彰:〈「道」可道乎?非道乎?——試構老子「道」論之體系〉,《第二屆臺灣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當代與世界中國哲學論壇》(嘉義,南華哲學系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1月),頁127~138。
鄭柏彰:〈詮解從先秦「子學並立」到西漢「經學全盛」之轉向義蘊〉,《第五屆先秦兩漢學術兩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北,輔大中文系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11月),頁429~443。
鄧實:〈古學復興論〉,《國粹學報》,第九期(1905年9月),頁1~5。
蕭功泰:〈嚴復與近代保守主義變革思潮〉,《中國研究》,第2卷第3期(1996年6月),頁38~44。
蕭義玲:〈從方法論的發展看清代諸子學的興起〉,《孔孟學報》,第75期(1998年3月),頁153~168。new window
謝貴文:〈試論晚清「超越意識」之思想來歷及表現內涵〉,《中山中文學刊》,第5期(1999年6月),頁51~63。
羅光:〈章炳麟的哲學思想〉,《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3期(1985年3月),頁2~17。new window
羅檢秋:〈諸子學與五四思潮〉,《二十一世紀》,第55期(1999年10月),頁102~109。new window

三、碩博士論文(依著者中文姓名由簡而繁排序)

王洪鈞:《章太炎在中國革命報刊地位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王樾:《晚清佛學與近代政治思潮——以《大同書》、《仁學》、《齊物論釋》為核心之析論》,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官鴻志:《嚴復與晚清進化思想》,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林雅婷《章太炎中國學術源流論》,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武金山:《嚴復思想轉變研究(1912~1921)——以嚴復對傳統、西學的轉變做為分析的主軸》,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高大威:《嚴復思想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new window
張中雲:《整理國故運動之研究:以章太炎、胡適、顧頡剛為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張至淵:《論章太炎對儒學的批評》,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麒元:《嚴復《評點老子》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黃圭學:《嚴復變法思想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黃建邦:《章太炎《齊物論釋》莊佛會通思想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麗頻:《嚴復道家思想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富本:《嚴復政治思想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
蔡惠芳:《析論章太炎的先秦諸子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