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釋教喪葬拔渡法事及其民間文學研究─以閩南釋教系統為例
作者:楊士賢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民間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喬健
李世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釋教喪葬拔渡法事科儀民間文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2
細觀台灣民間慣行的喪事流程,喪葬拔渡法事(做功德)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亦是台灣喪葬儀節中源遠流長的一項傳統。根據前人文獻之記載,台灣人慣聘僧(僧侶)道(道士)前來主持喪葬拔渡法事,但根據實地的田野調查所見,台灣尚有一種介於僧侶和道士之間的神職人員,長期主導了普羅百姓的人生濟渡大事,這群活躍於民間的宗教人士,將其自屬的教派稱之為「釋教」,而此團體內的從業人員亦隨之名為「釋教法師」。事實上,釋教係以佛教為主體,另兼容道教與民間信仰,是一支頗具自我特色的教團組織,分布範圍廣及台灣三分之二以上的縣市,從業人員平日以主持喪葬拔渡法事為首要服務項目,成為陪伴眾多台灣人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的重要角色。雖然釋教深植台灣民間,可是由於它的屬性極為模糊,不易分辨出其確切宗教內涵,以致歷來從事相關之研究者不多。又基於釋教係採家族世襲或拜師學藝之秘傳制度,遂使得一般人對釋教所知有限,對其文化、科儀亦似懂非懂,甚至將釋教視為不佛不道的怪力亂神教派,進而產生諸多有關釋教的錯誤認知或惡意批評。為導正世人對釋教的偏見,故本論文以「台灣釋教喪葬拔渡法事及其民間文學研究」為題,並選擇閩南釋教系統之六大派別(北部派、宜蘭派、中部派、西螺派、嘉義派、永定派)為研究範圍,再配合實地田野調查採集、訪談,與各式科儀本、口白錄音、文獻資料之蒐集,以便針對研究議題深入探討。本論文之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一為探究台灣釋教之歷史、分布、傳承、組織、派別、參與人員、樂器、服裝、壇場佈置等,與閩南釋教系統喪葬拔渡法事之舉行時機、規模、科儀;二則挑選內容含有豐富民間文學素材的打枉死城、打血盆、斬畜、挑經、過橋、金橋、弄觀音這七項科儀為研究對象,分析各科儀中的民間文學在喪葬拔渡法事所呈現出之本質意義。本論文於分析研究後,歸結出這些科儀中的民間文學具有儀式、教化、娛樂三大功能,就「儀式」而言,以「救贖」、「過渡」的方式來「拔渡」亡者,並以各類型的「好話」來為孝眷人等「祈福」;就「教化」而言,宣揚「孝道」、「悌道」、「為善」等倫理道德觀念;就「娛樂」而言,則藉滑稽的鬼神形象,或講述詼諧的對話內容來舒緩哀傷氣氛。經由本論文之研究可知台灣釋教喪葬拔渡法事及其科儀中所包含的民間文學,在神聖的外表下,所呈現的面向是多元的,所隱含的意義是精彩豐富的,它所帶給人們的感受和領悟更是無窮的,所以舉行喪葬拔渡法事絕非「罪不可赦」的「迷信」的行為,而是有其不可磨滅的實際價值存在。
(一)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台一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台中市:瑞成書局,1977年再版)。
(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台北市:鼎文書局,1992年八版)。
(南宋)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4年一版)。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頁211-212(台北樹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
(元)王實甫等著《孤本元明雜劇》(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台一版)。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台北市:天一出版社,出版年代不詳)。
(清)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台北市: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初版)。
(清)陳文達編纂《台灣縣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初版)。
(清)劉良璧纂輯《諸羅縣志》(台北市: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初版)。
(清)王瑛曾編纂《重修鳳山縣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初版)。
(清)王必昌編輯《重修台灣縣志》(台北市: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初版)。
(清)周璽編纂《彰化縣志》(台北市: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初版)。
(清)陳淑均總纂《噶瑪蘭廳志》(台北市: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初版)。
(清)陳朝龍編纂《合校足本新竹縣采訪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初版)。
(清)倪贊元纂輯《雲林縣采訪冊》(台北市: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初版)。
不註撰人《安平縣雜記》(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初版)。

(二)專著

不註撰人《三世因果目連救母》(出版者、出版年代皆不詳)。
不註撰人《四十二品因果錄》(出版者、出版年代皆不詳)。
不註撰人《玉歷寶鈔勸世文》(台中市:瑞成書局,1978年再版)。
不註撰人《禪門日誦》(台中市:瑞成書局,1986年初版)。
不註撰人《曾二娘燒好香歌》(新竹市:竹林書局,1986年六版)。
不註撰人《二十四孝新歌》(新竹市:竹林書局,1987年初版)。
不註撰人《十月花胎》(新竹市:竹林書局,1989年九版)。
不註撰人《龍華科儀》(台中市:瑞成書局,1996年一版)。
不註撰人《台灣釋教會第一屆會員手冊》(台中市:台灣釋教會,2006年)。
丸井圭治郎《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市:捷幼出版社,2006年一版)。
王健旺《台灣的土地公》(台北新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一版)。
王馗《佛教香花─歷史變遷中的宗教藝術與地方社會》(中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一版)。
仇德哉《台灣之寺廟與神明》(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初版)。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二版)。
白金銑《慈悲水懺法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初版)。
江慶林主編《台灣地區現行喪葬禮俗研究報告》(台北市: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1983年初版)。
江燦騰《台灣佛教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初版)。
呂錘寬《台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台北市:學藝出版社,1994年初版)。new window
呂錘寬《台灣傳統樂器》(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初版)。
呂錘寬《台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初版)。
李亦園《李亦園自選集》(中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初版)。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初版)。
李豐楙《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信仰節俗類》(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初版)。
李豐楙、謝聰輝《台灣齋醮》(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初版)。
李進勇總纂,洪連成編纂《基隆市志‧住民志禮俗篇》(基隆市:基隆市政府,2001年初版)。
李國泰《梅州客家「香花」研究》(中國廣東:花城出版社,2005年一版)。
何顯明《中國人的死亡心態》(中國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年初版)。
吳永猛、謝聰輝《台灣民間信仰儀式》(台北蘆洲:國立空中大學,2005年初版)。
吳永猛、謝宗榮、陳省身、劉仲容《台灣本土宗教信仰》(台北蘆洲:國立空中大學,2008年初版)
吳淑姿主修,康培德編纂《續修花蓮縣志‧族群篇》(花蓮:花蓮縣政府,2005年初版)。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一版)。
邱坤良、施如芳、張秀玲、藍素婧、郝譽翔《宜蘭縣口傳文學》上冊(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年初版)。
林松、周宜昌、陳清和主修,張永堂總編纂《新竹縣志》卷七(新竹市:新竹市政府,1997年初版)。
林美容、鄧淑慧、江寶月《宜蘭縣民眾生活史》(宜蘭:宜蘭縣政府,1998年初版)。
周齊《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一版)。
屈萬里《尚書釋義》(台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初版)。new window
郝譽翔《民間目連戲中庶民文化之探討》(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初版)。
倪彩霞《道教儀式與戲劇表演形態研究》(中國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一版)。
徐興無《新譯金剛經》(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徐福全《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作者自印,2001年初版)。new window
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初版)。
祥雲法師《佛教常用唄器、器物、服裝簡述》(高雄市:慧光文庫印經會,1992年初版)。
翁玲玲《麻油雞之外─婦女作月子的種種情事》(台北板橋:稻鄉出版社,1994年初版)。
凌翼雲《目連戲與佛教》(中國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一版)。
莊英章、許嘉明、呂理政、莊世瑩、陳慧霞《從喪葬禮俗探討改善喪葬設施之道》(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9年初版)。
張祖基等著《客家舊禮俗》(台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一版)。
張崑振《台灣的老齋堂》(台北新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
陳文富編輯《佛門必備課誦本》(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82年初版)。
陳庚金監修,曾振名編纂《台中縣志‧住民志禮俗篇》(台中豐原:台中縣政府,1989年初版)。
陳信聰《幽冥得度─儀式的戲劇觀點》(台北市:唐山出版社2001年初版)
陳健銘《野台鑼鼓》(台北板橋:稻鄉出版社,1995年再版)。
陳運棟《台灣的客家禮俗》(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9年一版)。
陳運棟總編纂《重修苗栗縣志‧住民志福佬族群篇》(苗栗:苗栗縣政府,2007年初版)。
黃有志《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初版)。
黃文博《跟著香陣走─台灣藝陣傳奇續卷》(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1年一版)。
黃文博《閒話人鬼神─台灣民俗閒話》(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4年一版)。
黃文博《台灣人的生死學》(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一版)。
黃榮洛《台灣客家民俗文集》(新竹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0年初版)。
黃耀能總纂,張永楨編纂《南投縣志‧住民志風俗篇》(南投:南投縣政府,2002年初版)。
曾藍田主修,王建竹編纂《台中市志‧人民志禮俗篇》(台中市:台中市政府,1984年初版)。
曾迺碩總纂,詹德隆編纂《台北市志‧社會志風俗篇》(台北市:台北市政府,1988年初版)。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初版)。new window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new window
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一版)。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台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二版)。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中國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一版)。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初版)。
鄭志明、黃進仕《打貓大士─民雄大士爺祭典科儀探討》(嘉義大林: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初版)。
鄭志明、鄧文龍、萬金川《殯葬歷史與禮俗》(台北蘆洲:國立空中大學,2008年初版)。
鄭榮興《台灣客家音樂》(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
鄭永金監修,周浩治總編纂《新竹縣志續修‧住民志》(新竹竹北:新竹縣政府,2008年初版)。
肇明校訂《調腔目連戲咸豐庚申年抄本》(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7年初版)。
蔡相煇、吳永猛《台灣民間信仰》(台北蘆洲: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初版)。
劉保金《中國佛典通論》(中國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一版)。
劉禎《中國民間目連文化》(中國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一版)。
劉禎《民間戲劇與戲曲史學論》(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5年初版)。
潘汝端《北管鼓吹類音樂》(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初版)。
駱香林主修,苗允豐編纂《花蓮縣志》卷五(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79年初版)。
顏志光主修,林美容編纂《台東縣史‧漢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年初版)。
蘇玲瑤《聲振竹塹城─新竹市北管子弟團振樂軒專輯》(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初版)。

(三)工具書

閔智亭、李養正主編《中國道教大辭典》(台中市:東久出版公司,1999年初版)。
薛宗明《台灣音樂辭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
藏經書院編輯《卍續藏經》(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初版)。

(四)學位論文

邱宜玲《台灣北部釋教的儀式與音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怡吟《台灣北部釋教儀式之南曲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許瑞坤《台灣北部天師正乙派道教齋醮科儀唱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許鈺佩《道教儀式放赦之音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譽薰《道教「午夜」拔渡儀式之研究─以高雄縣大寮鄉西公厝道士團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進仕《台灣民間「普渡」儀式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升元《台灣龍華教派司公壇之研究─以苗栗苑裡地區為中心》(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五)單篇論文

王天麟〈桃園縣楊梅鎮顯瑞壇拔渡齋儀中的目連戲「打血盆」〉,收錄於《民俗曲藝》第八十六期,頁51-70(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3年)。new window
王兆乾〈儀式性戲劇與觀賞性戲劇〉,收錄於《民俗曲藝》第一百三十期,頁143-168(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1年)。new window
王馗〈香花佛事─廣東省梅州市的民間超度儀式〉,收錄於《民俗曲藝》第一百三十四期,頁139-214(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1年)。new window
呂能通〈道士戲之研究〉,收錄於不註編者《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論文集(下)》,頁369-384(台北市:教育部,1984年初版)。
李豐楙〈台灣儀式戲劇中的諧噱性─以道教、法教為主的考察〉,收錄於《民俗曲藝》第七十一期,頁174-210(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1年)。new window
李豐楙〈台灣中南部道教拔度儀中目連戲、曲初探〉,收錄於《民俗曲藝》第七十七期,頁89-147(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2年)。
李豐楙〈道教與中國人的生命禮俗〉,收錄於龔鵬程主編《宗教與生命禮俗》,頁459-483(台北貢寮: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1994年一版)。
李豐楙〈複合與變革:台灣道教拔渡儀中的目連戲〉,收錄於《民俗曲藝》第九十四、九十五期合訂本,頁83-116(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年)。
李豐楙〈道教齋儀與喪葬禮俗複合的魂魄觀〉,收錄於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頁459-483(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初版)。
李豐楙〈台灣雲林舊金湖萬善祠及其牽 習俗─一個自然/非自然、正常/非正常觀點的結構分析〉,收錄於傅飛嵐、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頁11-55(台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new window
李世偉、李峰銘〈蘆洲湧蓮寺「打水狀」儀式探析〉,收錄於《台北文獻》第一百六十七期,頁147-172(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2009年)。
林美容、祖運輝〈在家佛教台灣彰化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齋教現況〉,收錄於江燦騰、王見川主編《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1-249(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一版)。new window
林茂賢〈台灣的牽亡歌陣〉,收錄於曾永義、沈冬主編《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1-131(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初版)。new window
房學嘉〈梅州的覡公、香花佛事及其科儀〉,收錄於鄭志明主編《道教文化的傳播》,頁143-174(嘉義大林: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
洪秀桂〈台灣人居喪百期嫁娶婚禮俗的研究〉,收錄於《思與言》第六卷第一期,頁36-40(台北新店:思與言雜誌社,1969年)。new window
高雅俐〈「鼓山音」的「想像」:戰後台灣本土佛教音樂文化與其僧眾群體意識之建構〉,收錄於《台灣音樂研究》第二期,頁5-31 (台北市: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2006年)。new window
許麗玲〈台灣北部紅頭法師法場補運儀式〉,收錄於《民俗曲藝》第一百零五期,頁1-146(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7年)。new window
康詩瑀〈喪葬儀式與祖籍認同的轉換─以雲林二崙呂氏烏頭司(師)公所舉行的「做福佬」與「做客」為例〉,收錄於顏尚文主編《台灣佛教與漢人傳統信仰研究》,頁231-295(嘉義民雄:國立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2008年初版)。
葉明生〈巫道祭壇上的奇葩─道士戲〉,收錄於《民俗曲藝》第七十期,頁217-233(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1年)。new window
葉明生〈儀式與戲劇─民俗學的考察〉,收錄於《民俗曲藝》第一百二十九期,頁237-271(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1年)。new window
鄭石岩〈佛教的生命禮俗〉,收錄於龔鵬程主編《宗教與生命禮俗》,頁47-83(台北貢寮: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1994年一版)。
譚翼輝〈粵東的香花和尚與香花佛事科儀傳統〉,收錄於譚偉倫主編《民間佛教研究》,頁115-128(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一版)。
Victor Turner & Edith Turner 原著,劉肖洵譯〈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收錄於《大陸雜誌》第六十六卷第二期,頁1-19(台北市:大陸雜誌編輯委員會,1983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