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現代女詩人記憶詩寫研究
作者:孫瑋騂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現代詩女詩人記憶書寫Modern poetryFemale poetMemory Writ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2
記憶書寫充滿了記憶與詩人之間相互碰撞與叩問的迴音,藉由記憶,過去和現在得以聯結,觀察詩人的記憶空間,便可感知詩人對生活的體驗與情感的體悟,亦可見記憶建構的歷程。本文試圖闡述:如何發生?記憶詩寫的創作過程和創作面貌。如何發聲?記憶詩寫的主題分類和創作特色。期望為記憶詩學勾勒出較為清晰的脈絡,使「記憶」成為一種對文本分析的歸納方向。
故本文以「台灣現代女詩人記憶詩寫研究」為題,以1919至1989年出生的100位女詩人為研究範疇,突顯記憶主題及詩中的「憶」象,進而呈現台灣現代女詩人所展現的記憶詩學。全文凡六章: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問題意識與章節概述。
第二章聚焦於「孤獨,是記憶的另一個開端」,探討詩人在創作的過程中,孤獨和記憶生發的微妙關係,說明詩人寫作環境和記憶脈絡的追尋。
第三、四章「記憶場域的詩寫與展演」為記憶書寫的主題,以「自我」、「家鄉」、「情感」、「社會」、「國家」等五個面向,一窺記憶牽引出的情感表現,並從室內走出室外,透過城市觀察、自然體悟等,更加了解記憶的存在對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真諦。
第五章「記憶,該留給誰回憶」呈現記憶的細微感受,透過虛實、常變的面向,進而了解記憶主題並非抽象,是具體可感知的,還是觀看、認識和理解自我和生活的一種方式。
第六章結論。記憶,正是人們投注了感情,記憶的書寫才被賦予一種獨有的意義和解釋,回歸創作的本質,用生命的記憶與生活的軌跡來寫詩,與其說詩人寫詩再現了記憶,不如說看見了記憶是如何形塑一個詩人。
參考書目(依作者姓氏排序)
一、 詩集
(1) 個人作品
丹萱,《一種心情》,台北:好望角,1987年11月。
丹萱,《愛是酒還是寂寞》,台北:知青頻道,1990年7月。
尹玲,《一隻白鴿飛過》,台北:九歌,1997年5月。
尹玲,《當夜綻放如花》,台北:健弘,1991年12月。
尹玲,《髮或背叛之河》,台北:唐山,2007年12月。
方娥真,《娥眉賦》,台北:四季,1977年12月。
王淑芬,《如何謀殺一首詩》,台北:民生報社,1999年8月。
王淑芬詩、彭懿攝影,《揹相機的旅人》,台北:作家,2003年5月。
王詔觀,《花燭》,台北:詩藝文,1997年6月。
王麗華,《他們對著我的窗口演講》,高雄:春暉,1988年6月。
丘緩,《美麗大海的女兒》,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6月。
丘緩,《掉入頭皮屑的陷阱》,自印 ,1990年1月。
古月,《我愛》,台北:小報文化,1994年9月。
古月,《探月──發現91個戀詩的理由》,台北:三采文化,2008年6月。
古嘉,《詩領域》,台北:河童,2006年2月。
布靈奇,《我和我破碎的詩》,台北:自印,1998年5月。
白葦,《白衣手記》,高雄:高雄醫學大學,2006年4月。
白葦,《海岸書房》,高雄:高雄醫學大學,2006年4月。
朵思,《心痕索驥》,台北:創世紀詩社,1994年3月。
朵思,《飛翔咖啡屋》,台北:爾雅,1997年5月。
朵思,《側影》,台北:創世紀詩社,1963年4月。
朵思,《從池塘出發》,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11月。
朵思,《窗的感覺》,自印,1990年3月。
朵思,《曦日》,台北:爾雅,2004年10月。
江心靜,《候鳥返鄉》,台北:大塊文化,2003年11月。
江文瑜,《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台北:天下遠見,2010年1月。
江文瑜,《男人的乳頭》,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11月。
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12月。
何亭慧,《卡布納之灰》,台北:唐山,2008年12月。
何亭慧,《形狀與音樂的抽屜》,台北:麥田,2005年1月。
何雅雯,《抒情考古學》,台北:洪範,2005年8月。
利玉芳,《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6月。
利玉芳,《活的滋味》,台北:笠詩刊社,1986年2月。
利玉芳,《淡飲洛神花茶的早晨》,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0年12月。
利玉芳,《夢會轉彎》,台南:台南縣政府,2010年10月。
利玉芳,《貓》,台北:笠詩刊社,1991年2月。
吳青玉,《天堂之鳥》,台北:葡萄園詩刊社,1979年1月。
吳音寧,《危崖有花》,台北:INK印刻文學,2008年11月。
吳瑩,《單人馬戲團》,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宋后穎,《歲月的光環:宋后穎詩集》,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9月。
扶疏,《母親的河》,台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00年11月。
李元貞,《女人詩眼》,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
李郁,《海軍藍》,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5年12月。
李康莉,《瑪格莉回憶錄》,台北:遠流,2002年5月。
杜潘芳格,《青鳳蘭波》,台北:前衛,1993年11月。
杜潘芳格,《淮山完海》,台北:笠詩刊社,1986年2月。
杜潘芳格,《朝晴》,台北:笠詩刊社,1990年3月。
沈花末,《水仙的心情》,台北:國家,1978年6月。
沈花末,《有夢的從前》,台北:皇冠,1989年3月。
沈花末,《每一個句子都是因為你》,台北:圓神,1991年4月。
沉思,《月光的塑像》,台中:光啟,1967年12月。
沉思,《海灣》,台中:光啟,1971年7月。
亞媺,《琉璃花》,台北:漢藝色研,2000年10月。
林怡翠,《被月光抓傷的背》,台北:麥田,2002年3月。
林泠,《在植物與靈魂之間》,台北:洪範,2003年1月。
林泠,《林泠詩集》,台北:洪範,1985年1月。
林禹瑄,《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台北:角立,2009年11月。
林婉瑜,《可能的花蜜》,台北:泰電電業,2011年5月。
林婉瑜,《剛剛發生的事》,台北:洪範,2007年2月。
林婉瑜,《索愛練習》,台北:爾雅,2001年10月。
柔之,《馴順的黑水仙》,台北:藍星詩學,2003年6月。
洪素麗,《十年詩草》,台北:時報文化,1981年8月。
洪素麗,《打狗樹仔》,台北:允晨文化,2010年5月。
洪素麗,《流亡》,台北:自立晚報社,1990年4月。
洪素麗,《惜草》,台北:漢藝色研,1993年9月。
洪素麗,《盛夏的南台灣》,台北:前衛,1986年4月。
洪淑苓,《預約的幸福》,台北:河童,2001年7月。
胡品清,《人造花》,台北:愛眉文藝,1971年1月。
胡品清,《另一種夏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12月。
胡品清,《冷香》,台北:漢藝色研,1987年2月。
胡品清,《玻璃人》,台中:學人,1980年8月。
胡品清,《最後的愛神木》,台北:秀威資訊,2003年4月。
胡品清,《薔薇田》,台北:華欣文化,1991年3月。
夏宇,《Salsa》,台北:唐山,1999年9月。
夏宇,《粉紅色噪音》,台北:夏宇,2008年8月。
夏宇,《腹語術》,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1年3月。
夏宇,《摩擦‧無以名狀》,台北:唐山,1995年5月。
夏宇:《備忘錄》,自資出版,1984年。
夏夏,《鬧彆扭:手刻詩集》,台北:黑眼睛文化,2007年10月。
席慕蓉,《七里香》,台北:圓神,2000年4月。
席慕蓉,《世紀詩選》,台北:爾雅,2009年8月。
席慕蓉,《以詩之名》,台北:圓神,2011年7月。
席慕蓉,《我摺疊著我的愛》,台北:圓神,2005年3月。
席慕蓉,《時光九篇》,台北:爾雅,1999年9月。
席慕蓉,《迷途詩冊》,台北:圓神,2006年4月。
席慕蓉,《無怨的青春》,台北:大地,1984年2月。
席慕蓉,《畫詩》,台北:皇冠,1985年4月。
席慕蓉,《邊緣光影》,台北:圓神,2006年4月。
徐懿美,《心園的玫瑰》,台北:學海,1979年9月。
徐懿美,《相思的雲》,台北:世茂,1987年6月。
徐懿美,《琴韻.情韻》,台北:學海,1979年9月。
海瑩,《敲窗雨》,台北:台笠,1993年6月。
涂靜怡,《回眸處》,台北:漢藝色研,2008年3月。
涂靜怡,《怡園詩話》,台北:康橋,1982年10月。
涂靜怡,《秋箋》,台北:漢藝色研,1990年9月。
涂靜怡,《從苦難中成長》,台北:水芙蓉,1980年8月。
涂靜怡,《畫夢》,台北:漢藝色研,1991年12月。
涂靜怡,《紫色香囊》,台北:漢藝色研,2000年10月。
涂靜怡,《歷史的傷痕》,台北:長歌,1980年6月。
涂靜怡,《織虹的人》,台北:長歌,1975年9月。
翁文嫻,《光黃莽》,台北:自印,1991年9月。
高岱君,《散步在雲朵的背脊:高岱君貝殼詩》,台北:麥田,2001年8月。
崔香蘭,《虹──崔香蘭音樂詩集》,台北:夢幻仙境工作室,2010年12月。
張秀亞,《水上琴聲》,彰化:樂天,1956年12月。
張秀亞,《我的水墨小品》,台北:道聲,1978年6月。
張秀亞,《秋池畔》,台中:光啟,1979年4月。
張秀亞,《愛的又一日》,台北:光復書局,1987年4月。
張芳慈,《天光日》,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4年12月。
張芳慈,《紅色漩渦》,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9月。
張香華,《千般是情》,台北:漢藝色研,1987年10月。
張香華,《不眠的青青草》,台北:星光,1980年5月。
張香華,《初吻》,台北:遠流,2006年3月。
張香華,《茶,不說話》,台北:遠流,2008年1月。
張香華,《愛荷華詩抄》,台北:林白,1985年6月。
張香華,《貓,你喜歡我嗎?》,台北:麥田,2004年9月。
張清香,《日花》,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4年12月。
張清香,《流轉的容顏》,台北:詩藝文,2001年1月。
張菱舲,《一束樂音──語蕊》,台北:九歌,2009年8月。
張菱舲,《天繭》,台北:九歌,2008年6月。
張菱舲,《風弦》,台北:九歌,2007年3月。
張菱舲,《跣足舞者──綸音》,台北:九歌,2009年1月。
莊雲惠,《心似彩羽》,台北:文史哲,1990年11月。
莊雲惠,《紅遍相思》,台北:文史哲,1988年2月。
莊雲惠,《歲月花瓣:莊雲惠新詩集》,台北:詩藝文,2007年6月。
莫云,《推開一扇面海的窗》,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4月。
莫云,《塵網》,台中:璉亞興業,1995年6月。
陳玉玲,《月亮的河流》,台北:桂冠,2002年6月。
陳育虹,《之間》,台北:洪範,2011年6月。
陳育虹,《其實,海》,台北:皇冠,1999年5月。
陳育虹,《河流進你深層靜脈》,台北:寶瓶文化,2002年6月。
陳育虹,《索隱》,台北:寶瓶文化,2004年10月。
陳育虹,《魅》,台北:寶瓶文化,2007年1月。
陳育虹,《關於詩》,台北:遠流,1996年3月。
陳敏華,《水晶集》,台北:葡萄園雜誌社,1972年8月。
陳敏華,《晨海的風笛》,台北:世界文物,1979年11月。
陳敏華,《琴窗詩鈔》,台北:三民,1979年12月。
陳斐雯,《貓蚤札》,台北:自立晚報社,1988年10月。
雪柔,《春天在旅行》,台北:漢藝色研,1990年7月。
雪柔,《銷魂詩紀》,台北:知本家文化,2002年12月。
鹿苹,《流浪築牆》,台北:洪範,2005年8月。
喜菡,《骨子裡風騷》,台北:文史哲,2001年11月。
喜菡,《深情》,高雄:大憨蓮文化,2010年5月。
喜菡,《蓮惜》,高雄:大憨蓮文化,2007年11月。
喻麗清,《未來的花園》,台北:爾雅,2002年11月。
喻麗清,《沿著時間的邊緣走》,台北:格林文化,1999年9月。
喻麗清,《短歌》,台北:光啟,1976年7月。
惠童,《光與天空的溫度》,台北:唐山,2006年9月。
惠童,《想望的高度》,台北:書林,2002年6月。
斯人,《薔薇花事》,台北:書林,1995年5月。
晶晶,《曾經擁有》,台北:詩藝文,1997年4月。
曾美玲,《午後淡水紅樓小坐──曾美玲詩集》,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7月。
曾美玲,《囚禁的陽光》,台北:詩藝文,2000年6月。
曾美玲,《船歌》,台北:葡萄園詩刊雜誌社,1995年6月。
曾淑美,《墮入花叢的女子》,台北:人間雜誌社,1987年12月。
曾琮琇,《失蹤:蟲嗅詩集1997~1999》,台北:自印,1999年3月。
曾琮琇,《陌生地》,台北:桂冠,2003年10月。
琹川,《在時間底蚌殼裡》,台北:漢藝色研,2000年9月。
琹川,《風之翼》,台北:秀威資訊,2007年11月。
琹涵,《水深雲款款》,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8月。
硯香,《看見.最美的鋒芒》,台北:書林,2006年12月。
陽荷,《靜夜獨釣》,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06年12月。
馮青,《天河的水聲》,台北:爾雅,1983年5月。
馮青,《快樂或不快樂的魚》,台北:尚書文化,1990年7月。
馮青,《雪原奔火》,台北:漢光,1989年7月。
馮青,《給微雨的歌:馮青詩集》,台北:允晨文化,2010年7月。
黃越綏,《黃越綏詩集》,台北:圓神,2006年6月。
黃寶月,《花之夢(1979~1986)》,高雄:心臟詩刊,1987年3月。
楊佳嫻,《少女維特》,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8月。
楊佳嫻,《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台北:INK印刻,2006年7月。
楊佳嫻,《屏息的文明》,台北:木馬文化,2003年4月。
筱曉,《印象詩集1977~1986》,高雄:心臟詩刊,1986年7月。
筱曉,《牽著你的手》,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1994年4月。
葉紅,《廊下鋪著沉睡的夜》,台北:河童,1998年1月。
葉紅,《藏明之歌》,台北:鴻泰圖書,1995年6月。
葉紅,《瀕臨崩潰的字眼感覺有風》,台北:河童,2000年8月。
葉香,《微雨:詩與小品》,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葉覓覓,《越車越遠》,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10年6月。
葉覓覓,《漆黑》,台北:唐山,2004年12月。
詩薇,《風情》,台南:台灣省文藝作家協會,1998年1月。
詩薇,《情結》,台北:文史哲,1995年6月。
零雨,《木冬詠歌集》,台北:唐山,1999年12月。
零雨,《我正前往你》,台北:唐山,2010年10月。
零雨,《城的連作》,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0年5月。
零雨,《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9月。
零雨,《特技家族》,台北:現代詩季刊,1996年6月。
零雨,《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零雨詩集(2000-2004)》,台北:自印,2006年11月。
夐虹,《向寧靜的心河出航》,台北:佛光文化,1999年8月。
夐虹,《紅珊瑚》,台北:大地,1988年1月。
夐虹,《愛結》,台北:大地,2000年12月。
夐虹,《夐虹詩集》,台北:大地,1999年6月。
夐虹,《觀音菩薩摩訶薩》,台北:大地,1997年10月。
廖亮羽,《羽林》,台北:風球,2011年6月。
廖亮羽,《魔法詩精靈族》,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11月。
蓉子,《千曲之聲:蓉子詩作精選》,台北:文史哲,1995年4月。
蓉子,《天堂鳥》,台北:道聲,1989年6月。
蓉子,《只要我們有根》,台北:文經,1989年9月。
蓉子,《青鳥集》,台北:爾雅,1982年11月。
蓉子,《眾樹歌唱:蓉子人文山水詩粹》,台北:萬卷樓,2006年6月。
蓉子,《這一站不到神話》,台北:大地,1986年9月。
蓉子,《黑海上的晨曦》,台北:九歌,1997年9月。
蓉子,《蓉子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8年5月。
蓉子,《橫笛與豎琴的晌午》,台北:三民,2005年2月。
劉小梅,《今夜有酒》,台北:文史哲,2003年12月。
劉小梅,《問紅塵》,台北:九思,1998年1月。
劉小梅,《種植一株寧靜》,台北:文史哲,2007年3月。
劉小梅,《影像的約會》,台北:文史哲,2006年2月。
劉小梅,《雕像》,台北:文史哲,2001年11月。
劉小梅,《驚艷》,台北:文史哲,1999年12月。
歐陽柏燕,《屋頂的石頭在說話》,台北:九歌,2010年12月。
歐陽柏燕,《飛翔密碼》,台北:聯經,2003年11月。
歐陽柏燕,《燕尾與馬背的燦爛時光》,台北:九歌,2008年7月。
潘郁琦,《一縷禪:潘郁琦詩集》,台北:遠景,2007年8月。
潘郁琦,《今生的圖騰》,台北:思想生活屋,1999年9月。
潘郁琦,《橋畔我猶在等你:潘郁其情詩選》,台北:大地,2003年2月。
蔡秀菊,《司馬庫斯部落詩抄》,高雄:春暉,2003年5月。
蔡秀菊,《春天的e-mail》,高雄:春暉,2003年10月。
蔡秀菊,《野地集──當自然、人文與現代詩相遇》,台北:台灣生態學會,2007年1月。
蔡秀菊,《黃金印象》,高雄:春暉,2000年10月。
蔡秀菊,《蛹變詩集》,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4月。
蔡秀菊,《詩的光與影》,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7年11月。
蔡秀菊,《蔡秀菊詩集》,高雄:春暉,2007年9月。
鄭林,《鄭林詩集》,台北:詩藝文,1997年2月。
謝佳樺,《時間迴帶108首詩》,高雄:宏文館,2008年10月。
謝佳樺,《當你唸著108顆詩句串成的念珠》,高雄:臻融館,2006年10月。
謝佳樺,《謝佳樺短詩選》,香港:銀河,2002年6月。
鍾玲,《芬芳的海》,台北:大地,1988年1月。
鍾玲,《霧在登山》,台北:匯智,2010年7月。
隱匿,《自由肉體:隱匿詩集》,台北:有河文化,2008年10月。
簫蘇,《冥想乃現實》,台北:書林,1997年7月。
簫蘇,《詩篇卅八首》,台北:書林,1988年3月。
藍棠,《今天這款心情》,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1月。
藍棠,《周末.憂鬱》,台北:唐山,2007年1月。
顏艾琳,《她方》,台北:聯經,2004年9月。
顏艾琳,《抽象的地圖》,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顏艾琳,《骨皮肉》,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6月。
羅任玲,《逆光飛行》,台北:城邦文化,1998年5月。
羅任玲,《密碼》,台北:曼陀羅,1990年3月。
羅英,《二分之一的喜悅》,台北:九歌,1987年8月。
羅英,《雲的捕手》,台北:林白,1982年6月。
羅虹,《古銅夢1975~1985──羅虹詩集》,高雄:心臟詩刊,1985年9月。
蘇凌,《蝶歌》,台北:書林,1981年3月。
騷夏,《瀕危動物》,台北:女書文化,2009年7月。
騷夏,《騷夏》,台北:麥田,2003年1月。
龔華,《我們看風景去》,台北:唐山,2007年1月。
龔華,《玫瑰如是說》,台北:知本家,2003年11月。
龔華,《花戀》,台北:詩藝文,2001年1月。
(2) 詩選集
女鯨詩社,《詩潭顯影》,台北:書林,1999年9月。
史哲,《港埔遺落的鹹味──紅毛港新詩集》,台中:晨星,2008年12月。
朵思著,莫渝編,《朵思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年12月。
江文瑜,《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台北:書林,1998年11月。
利玉芳著,彭瑞金編,《利玉芳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0年1月。
李元貞,《紅得發紫──台灣現代女性詩選》,台北:女書,2000年12月。
杜潘芳格著,劉維瑛編,《杜潘芳格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09年7月。
沈花末著,吳達芸編,《沈花末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0年1月。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1詩卷》,台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芳慈著,劉維瑛編,《張芳慈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0年4月。
張默,《剪成碧玉葉層層──現代女詩人選集》,台北:爾雅,1983年3月。
張默,《現代女詩人選集1952~2011》,台北:爾雅,2011年7月。
陳秀喜著,李魁賢編,《陳秀喜詩全集》,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9年7月。
陳秀喜著,莫渝編,《陳秀喜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年12月。
須文蔚、代橘編,《網路新詩紀──詩路2000年詩選》,台北:未來書城,2001年12月。
馮青著,李元貞編,《馮青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0年1月。
夐虹著,莫渝編,《夐虹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09年7月。
蓉子著,吳達芸編,《蓉子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年12月。
蔡秀菊著,吳達芸編,台南:台灣文學館,2010年4月。
鄭素卿、曹美良編,《九月悲歌:921大地震詩歌集》,南投:南投縣政府,2000年9月。
謝三進、廖亮羽編,《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台北:秀威資訊,2011年2月。
鍾玲、余光中、羅青撰詩,王慶華攝影,《蘭嶼頌──詩文攝影集》,台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1989年12月。
鍾玲、余光中撰詩,王慶華、王信誠攝影,《山海傳奇──高雄攝影詩文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1年7月。
鍾玲、余光中撰詩,王慶華攝影,《游目騁懷──玉山國家詩文之美攝影集》,南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3年4月。
簡政珍、林燿德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台北:書林,1990年10月。

二、 專書
(1) 中文專書
毛翰、翟大炳,《海妖的歌聲──現代女性愛情詩論》,台北:五南,1999年12月。
王立、劉衛英,《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北京:人民文學,2002年10月。
王金城,《台灣新世代詩歌研究》,廈門:廈門大學,2008年6月。
王耿瑜編,《他們在島嶼寫作》,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年2月。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生智文化,2003年11月。
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編,《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04年12月。
石計生,《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台北:左岸文化,2003年10月。new window
石朝穎,《一顆卑微種子的自我覺醒:過程中的存在自覺者》,台北:水瓶世紀,1998年12月。
石朝穎,《我憂鬱,所以我存在》,台北:人本自然,2003年12月。
石朝穎,《藝術哲學與美學的詮釋問題》,台北:人本自然,2006年4月。
朱嘉雯,《追尋,漂泊的靈魂:女作家的離散文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2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書局,1989年8月。
何懷碩,《孤獨的滋味》,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10月。
余秋雨:《人生風景》,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4月。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11月。
李癸雲:《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3月。
李敏勇,《台灣詩閱讀──探觸五十位台灣詩人的心》,台北:玉山社,2000年9月。
李敏勇,《在寂靜的邊緣歌唱──世界女性詩風景》,台北:圓神,2008年6月。
李敏勇,《遠方的信使》,台北:圓神,2010年1月。
李敏勇:《詩情與詩想》,台北:業強,1993年8月。
杜國清,《詩情與詩論》,北京:花城,1993年2月。
杜國清:《望月》,台北:爾雅,1978年12月。
沈奇,《台灣詩人散論》,台北:爾雅,1996年11月。
周芬伶,《芳香的秘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2006年12月。
孟樊,《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文化,1994年9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8年5月。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1981年8月。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2004年6月。new window
林文欽:《現代詩鑑賞教學研究》,高雄:春暉,2002年11月。
洪淑苓,《現代詩新版圖》,台北:秀威資訊,2006年7月。
胡品清,《砍不倒的月桂》,台北:九歌,2006年10月。
奚密,《芳香詩學》,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11月。
高宣揚,《傅柯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結》,台北︰五南,2004年10月。
張惠菁,《詩戀Pi》,台北:網路與書,2004年11月。
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台北:五南,2006年8月。
莫渝,《台灣新詩筆記》,台北:桂冠圖書,2000年11月。
莫渝,《台灣詩人群像》,台北:秀威資訊,2007年5月。
莫渝編,《詩人愛情社會學》,台北:秀威資訊,2011年6月。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台北:萬卷樓,2001年1月。new window
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2000年7月。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5月。new window
陳昌明主編,《孤獨的帝國:第二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9年5月。
陳明台,《心境與風景》,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11月。
陳芳明,《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前衛,1998年4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10月。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new window
陳義芝,《現代詩人結構》,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9月。
陳蒼多,《生命就是當你等著死亡時所做的事》,台北:不二,1993年12月。
馮瑀珊,《女身上帝》,台北:千葉,2009年8月。
黃秀如主編,《我窩故我在》,台北:網路與書,2005年2月。
黃秀如編,《記憶有一座宮殿》,台北:網路與書,2005年4月。
楊明,《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台北:秀威資訊,2010年10月。
楊治良,《記憶心理學》,台北:五南,2001年11月。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2004年9月。
楊照,《為了詩》,台北:印刻,2002年9月。
楊韶剛,《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貓頭鷹,2001年1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1995年5月。new window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1991年11月。
鄭炯明編,《笠詩社四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4年11月。
蕭蕭,《現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2007年7月。new window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2006年7月。new window
鍾玲,《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1989年6月。
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9月。
(2) 翻譯論著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10年3月。
史奎爾(Larry R. Squire)、肯戴爾(Eric R. Kandel)著,洪蘭譯,《透視記憶》,台北︰遠流,2001年9月。
伊莉莎白.羅芙特斯(Dr. Elizabeth Loftus)、凱薩琳.凱遜(Katherine Ketcham)著,洪蘭譯,《記憶VS.創憶──尋找迷失的真相》,台北:遠流,2006年12月。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程章燦譯:《迷樓:詩與慾望的迷宮》,台北:聯經,2006年11月。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2006年11月。
安東尼.史脫爾(Anothony Storr)著,張嚶嚶譯,《孤獨》,台北:八正文化,2009年7月。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洪維信譯,《外邊思維》,台北,行人,2003年9月。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景凱旋、景黎明譯,《生活在他方》,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9月。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著,廖月娟譯,《擁抱似水年華──普魯斯特如何改變你的人生》,台北:先覺,2001年5月。
艾絲特.布赫茲(Ester Schaler Buchholz)著,傅振焜譯,《孤獨的呼喚》,台北:平安文化,1999年7月。
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著,吳錫德譯,《思考之危境:克莉絲蒂娃訪談錄》,台北:麥田,2005年10月。
克瑞兹威爾(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5月。
克蕾兒.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年10月。
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著,李明譯,《記憶七罪》,台北:大塊文化,2002年10月。
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著,李令儀譯,《女性迷思:女性自覺大躍進》,台北︰月旦,1995年9月。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著,馮至譯,《給青年詩人的信》,台北:聯經,2004年9月。
帕特里夏.法拉(Patricia Fara)、卡拉琳.帕特森(Karalyn Patterson)編,盧曉輝譯,《記憶》,北京:華夏,2006年7月。
彼得.弗朗斯(Peter France)著,梁永安譯,《隱士:透視孤獨》,台北:立緒文化,2001年3月。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吳美真譯,《孤獨及其所創造的——保羅.奧斯特回憶錄》,台北:天下遠見,2009年10月。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12月。
柏格森(H. Bergson)著,張君譯,《物質與記憶》,台北:先知,1976年3月。
派特.瓦潤(Piet A. Vroon)、安東.范岸姆洛金(Anton van Amerongen)、漢斯.瑪萊.葛肯(Marei Gerken)著,黃添盛譯,《追憶一回普魯斯特》,台北:商周,2006年6月。
胡安.荷西.米雅斯(Juan José Millás)著,范湲譯,《這就是孤獨》,台北:圓神,2005年5月。
迪佛里斯(Hans de Vries)著,洪慧娟譯,《嗅覺符碼︰記憶和欲望的語言》,台北︰商周,2001年3月。
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等著,林方編,《人的潛能和價值》,北京:華夏,1987年9月。
馬賽爾.普魯斯特(Proust,Marcel)著,沈志明譯,《駁聖伯夫》,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7月。
莫瑞.史坦(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2005年1月。
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李恆基、徐繼曾譯,《追憶似水年華I在斯萬家那邊》,台北:聯經,2003年8月。
菲力浦.科克(Philip Koch)著,梁永安譯,《孤獨》,台北:立緒,1998年6月。
鈞特.葛拉斯(Günter Grass)著,魏育青、王濱濱、吳裕康譯,《剝洋蔥──鈞特.葛拉斯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2009年1月。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蔡佩君譯,《政治的承諾》,台北:左岸文化,2010年12月。
瑪格莉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著,嚴韻譯,《與死者協商:瑪格莉特.愛特伍談寫作》,台北︰麥田,2010年11月。
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文化,2000年3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幼獅,1977年6月。
箱崎總一著,李耀輝譯,《孤獨心理學》,台北:國際文化,1978年12月。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台北:時報文化,2004年5月。
瓊安.魏蘭波斯頓(Joanne Weland-Burston)著,宋偉航譯,《孤獨世紀末》,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1月。
羅洛.梅(Rollo May)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台北:立緒文化,2003年10月。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汪耀進、武佩榮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1994年4月。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1991年10月。
蘿普(Rebecca Rupp)著,洪蘭譯,《記憶的秘密》,台北:貓頭鷹,2006年9月。

三、 期刊論文
申偉佩,〈已逝的愛情如花般凋落──論龔華《花戀》中的記憶書寫〉,《創世紀詩雜誌》161期,2009年12月,頁175-187。
吳昇晃,〈流動、自主與包容──顏艾琳詩中的女性意識〉,《台灣詩學季刊》13號,2009年8月,頁155-177。new window
李瑞騰,〈聽不到雨落下來的聲音──曾琮琇詩中的孤獨與陌生〉,《幼獅文藝》648期,2007年12月,頁8-11。
林禹瑄,〈也許,那就是詩〉,《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110-111。
洪淑苓,〈台灣女詩人的童話論述〉,《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7年5月,頁141—168。new window
陳芳明,〈孤獨是一匹獸〉,《聯合文學》279期,2008年1月,頁10-15。
陳惠英,〈現代詩「景」的符號──經驗、記憶、時間、空間〉,《師大學報:人文社會類》47卷第2期,頁105-120。new window
陳義芝,〈拒絕傲慢,回歸素樸〉,《創世紀》1999年春季號,頁19。
曾琮琇,〈無以名之的片刻〉,《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90-91。
紫鵑,〈80年代新新詩人巡禮〉,《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72-74。
楊宗翰,〈「崛起」中的七字頭後期女詩人──以林婉瑜、林怡翠、楊佳嫻為例〉,《創世紀》第137期,2003年12月,頁153-163。
葉覓覓,〈被詩偷渡〉,《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88-89。
隱匿,〈詩與我的世界〉,《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84-85。
顏艾琳,〈成熟的完成──評楊佳嫻的四首詩〉,《幼獅文藝》554期,2000年2月,頁59。
顏艾琳,〈孤獨是迷人的〉,《幼獅文藝》555期,2000年3月,頁109。
鯨向海,〈略談被他人美化與醜化的世界〉,《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82-83。
蘇紹連,〈在論壇發端自由踏入與踏出的新世代詩人〉,《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75-79。

四、學位論文
王惠萱,《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主題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台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張秋蘭,《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之研究:閱讀、回憶、自我書寫的生存美學實踐》,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義芝《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析論》,高師大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陳靖如,《書寫與記憶──漢魏六朝文學現象的一種考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文鉅,《記憶的技藝:以夏宇、零雨、鴻鴻為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葉乃華,《旅行運動與記憶建構──由《物質與記憶》及《追憶似水年華》出發》,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維瑛,《八○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