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會學理論和本土化研究的關係
書刊名:東吳社會學報
作者:張維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ng, Wei-an
出版日期:2003
卷期:14
頁次:頁33-48
主題關鍵詞:本土化社會學理論方法論理論與研究IndigenizaitonSociological theoryMethodologyTheory and researc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24
  • 點閱點閱:52
     本文以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學研究的關係為軸線討論本土化的議題。首先,本文認為本土化的議題本身並非本土的議題,它是全球化趨勢下社會科學所共同關心的。針對這個議題,本文認為將之理論化有助於拓深與掌握關鍵的思考。從方法論轉向知識論便是有意將議題理論化的轉折。理論所具有的歷史文化之承載,以及經驗資料與理論提出之間的斷裂,主要在說明理論受到來自更深層的哲學預設的影響;雖然經驗研究有助於理論的提出,但是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背後的體系。廣泛的對各種理論的閱讀,有助於思考與研究的清明與通透,然而最重要的還是「本土化理論」的閱讀,也就是把「本土化議題本身」作為一種理論來閱讀和研究,這是本土化議題的關鍵所在。
      This paper focuses on some debat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gen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 and Western social theories. The main argument is that the claim of indigen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 in Taiwan is not based on local empirical research conclusions, but as a response to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social theory. This paper especially emphasizes on the theoretical turn of the indigenization issue of social science, deeming that the claim of indigen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 is not a topic of methodology, neither a conclusion from empirical research. In addition to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etical issue, this papper also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er’s historical-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alls attention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ory-laden of empirical research.
期刊論文
1.文崇一(19911200)。中國的社會學 : 國際化或國家化?。中國社會學刊,15,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tal, Yogesh(1981)。The Call for Indige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33,189-197。  new window
3.葉啟政(19940300)。對社會研究「本土化」主張的解讀。香港社會科學學報,3,52-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維安、楊凱成(19980900)。社會科學本土化的爭議--文化比較、社會邊界與社會實體。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3,57-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維安(1984)。實證社會學理論的建構與測試。中國社會學刊,8,137-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維安(2001)。社會鑲嵌與本土化研究:以關係網絡與經濟活動研究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247-2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維安(2000)。巫術與台灣社會言行邏輯。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Alexander, Jeffrey C.(1982)。Positivism, Presuppositions, and Current Controversie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Magee, Bryan、周仲庚(1979)。卡爾.巴柏。臺北:龍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Popper, K.(1959)。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New York:Harper Torch:Basic Books。  new window
4.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維安(19950000)。文化與經濟:韋伯社會學研究。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啟政(20010000)。社會學和本土化。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Timaheff, N. S.、謝康(1976)。社會學理論:其本質及成長。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維安(1989)。韋伯論社會科學之『價值中立』。社會實體與方法——韋伯社會學方法論 \\ 翟本瑞等 (著)。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瑞祺(1986)。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國樞、文崇一(1982)。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葉啟政(1982)。從中國社會既有性格論社會學研究中國化的方向與問題。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 \\ 楊國樞 ; 文崇一 (編)。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蕭新煌(1982)。社會學中國化的結構問題:世界體系中的範型分工初探。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耀基(19820000)。社會學的中國化:一個社會學知識論的問題。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承恕(19820000)。社會科學中國化之可能性及其意義。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