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本」與「非本」--論一貫道解讀儒家經典的思考模式
書刊名:世界宗教學刊
作者:鍾雲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ung, Yun-ying
出版日期:2007
卷期:9
頁次:頁113-151
主題關鍵詞:非本一貫道理天氣天象天UltimateUn-ultimateI-Kuan TaoLi-TienQi-TienXiang-Tie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95
  • 點閱點閱:59
本文乃透過一貫道詮釋儒家經典之作,探討一貫道的解經模式。  「本」與「非本」的經典解釋角度,是一貫道詮釋儒家經典的思想核心。一貫道「本」之信仰核心乃建立在「性即理」的教義思想中,藉以說明人的本源與歸本溯源的重要性。在神聖空間的建構上,一貫道以「理天」為本,「氣天」與「象天」則分屬宇宙空間與世俗空間之「非本」。建構在本體論與宇宙論上的心性論,人之「本」源於「理天」,故純善無惡,故稱之道心、理性、明德、至善。「氣天」代表陰陽二氣的運轉,變動不居,有善有惡,故非至善,稱為人心、氣性。「象天」則是現象界的一切,人之欲望乃源於此,是以惡而無善,故稱血肉之心或質性。理、氣、象三界結構,說明了理之「本」與氣、象之「非本」,而修行人則須以返「本」為目標,才是真正的修道有成。「本」與「非本」是一貫道詮釋儒家經典的思考模式,一貫道的解經模式可說不外於此,他們的解釋為了宣揚教義,有時與舊說相違甚遠,但卻開創了儒家經典宗教化詮釋的另一面向。
期刊論文
1.李孝悌(19900600)。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看二十世紀的新動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299-3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俊傑(20011200)。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的兩種張力。臺大歷史學報,28,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范純武(1996)。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enderson, John B.(1991)。Scripture, Canon, and Commentary: A Comparison of Confucian and Western Exegesi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杜維明(2003)。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孟穎(1986)。論語心德。臺南:靝巨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樵山老人(1997)。文外求玄--學庸註解。臺北縣板橋:正一善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國平(1992)。林兆恩與三一教。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爾敏(2002)。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長沙:岳麓書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梁其姿(19970000)。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loom, Harold、高志仁、曾麗玲(1998)。西方正典。立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Eliade, Mircea、王建光(2002)。神聖與世俗。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Tillich, Paul Johannes、龔書森、尤隆文(1993)。系統神學。東南亞神學院協會臺灣分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黎志添(2003)。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呂祖(1997)。學庸淺言新註。學庸淺言新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俊傑(1997)。孟子思想史論(2)。孟子思想史論(2)。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夢湖(1992)。學庸小註。學庸小註。草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謝金柱(1998)。學庸簡解。學庸簡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杜維明(2002)。儒敎。儒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王覺一。理數合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