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新制度論探討我國政府的廉政設計
作者:楊合進
作者(外文):Yang,Her-Jin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楊泰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新制度主義廉政設計貪腐反貪腐理性選擇理論New 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 Design for Anticorruption AgenciesCorruptionAnti-corruptionrational choice the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6
論文摘要
  貪腐反映治理失靈,而反貪腐就必須由治理結構(governance struc- ture)的變革做起。本研究係以新制度論(new institutionalism)的觀點論我國政府的廉政設計,新制度論包括:理性選擇理論、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官僚制內幕(inside bureaucracy)等作為本研究之經,廉潔國家之廉政措施為緯,並以組織理論的三個層次貫之,析論我國政府的廉政設計。本研究以理性選擇研究途徑及演繹法研究途徑及圖書館式文獻分析法來獲取資料。假定(assumption)「人是理性,廉政設計必須以人類理性自利為設計準則」,個人在理性選擇下必會尋求最大利得並減少損失。本研究在肅貪設計上之政策建議為:一、上層的在政治系統上:首要健全選舉法制,以定期選舉防杜貪腐,並厲行責任政治。但因競選經費不貲,成為貪腐的根源,必須有效限制選經費及政治獻金。二、中層的肅貪機構本身:廉政署隸屬法務部,與調查局形成「交叉火網」,符合新制度論的權威分散、管轄重疊,既競爭又合作的複式佈網關係。三、下層的法令規定部分:(一)周備的肅貪法律,嚴格且有效率的執行,將能遏止貪腐歪風。(二)擴大公民參與,自組廉政組織,如村里廉政平台及廉政志工,以發揮監督機關施政功能。(三)強化弊端揭發的獎勵與保護措施,使弊端揭露更方便,並加揭發弊端之誘因,對揭露者立法保護。(四)以高薪養廉能,讓公務員不必貪。若能衡酌上述基本要項,痛下針砭,我國的廉政設計必是最符合理性自利的設計,必能有效降低貪腐的發生。
A STUDY IN ORGANIZATIONAL DESIGN FOR ANTICORRUPTION AGENCI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 A 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ABSTRACT
As corruption reflects the failure of governance, anti-corruption must start with the change of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study aims to discuss anti-corruption design of our government in the view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Based on the three levels of organizational theory, the study will evaluate anti-corruption design of our government using the relative theorie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such as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comparing with anti-corruption measures of the least corrupt countries. By using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deductive research approach, the research performs library-based literature analysis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makes the assumption that humans are rational, so anti-corruption design should set self-interests as criteria in that individuals pursue maximum benefits and minimum losses when they act rationally. For the anti-corruption policy,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1) at the upper level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priority measure is building a sound election legal system to prevent corruption with regular elections and strictly reinforce democratic politics. However, the enormous campaign funds have become a source of corruption, election expenses and political contributions must be effectively limited; (2) at the middle level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multifaceted relationship, both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Agency against Corruption and Investigation Bureau under Ministry of Justice is right in line with the decentralization theory in New Institutionalism; (3) at the lower level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related laws include (a) strictly and efficiently enforcing comprehensive anti-corruption laws to curb corruption; (b) encourag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by organizing anti-corruption units such as district anti-corruption platform and volunteers to supervise authority policy; (c) enhancing incentive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uncovering corruption to make uncovering corruption easier, increase motivation to reveal corruption and provide legal protection to the whistleblower; (d) offering higher salary to officials to prevent from corruption for a clean government. If those aforesaid advises can be critically evaluated, the anti-corruption design of our government will be proved as the best rational self-interests approach and will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rruption.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丁 易,2006,《明代特務政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紅葉文化。
王 政,2007,〈如何運用市民社會推動反貪污之研究:南韓經驗〉,《警察行政管理學報》,期3(12月),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系,頁103-118。
王建龍,2010,《長治久安:理念、制度及其推進—嚴復政治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健壯,2012,〈政務官不是小學生〉,《聯合報》,2012年7月8日,版A4。
ˍˍˍ,2012,〈「羅伯茲的選擇」:所有法官的教材〉,《中國時報》,2012年10月18日,版A16。
中華民國乾淨選舉促進會,〈如何建構全民反貪網絡促進廉能政治之研究〉,
中國紀檢監察報,〈南韓反腐敗:在探索中推進〉,2012年6月6日。
仇佩芬與陳文信,2010,〈廉政署設哪?監委與政院相爭〉,《中國時報》,2010年7月20日,版A3。
台北市政府,〈日本、韓國廉政制度出國考察報告〉,2009年8月25日。
台灣透明組織,2003,「倡廉反貪與行政透明研討會」資料,2003年4月11日。
江明修,1999,〈非營利組織協助政府再造之道〉,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測率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江明修,2003,《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江岷欽,1993,《組織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江岷欽、林鍾沂,2000,《公共組織理論》修訂再版,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江炳倫,2002,《政治文化導論:理論與個案研究》,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朱彥華,2009,《台灣鐵路工會以集體行動影響政策之研究(2000-2004)》,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朱雲漢、張嘉哲,〈貪污與信任:東亞屬於例外〉,《人文社會科學》,96研究成果,頁76-77。(論文發表於Journal of Politics,68.2.,2006:pp.259-271.
朱道凱譯,Deborah Stone著,2007,《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Policy Paradox: 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台北:群學。
朱新民等,2009,《陽光法案立法及執行成效之比較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案:RDEC-RES-097-028,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朱 楠,〈我們需要更多揭弊者〉,《中國時報》,2011年7月21日,版A18。
李 文,2012,〈南韓反腐敗:在探索中推進〉,《中國紀檢監察報》,2012年6月6日。
李世明,2008,《中共中央紀檢組織反腐功能研究—以偵辦陳良宇案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仲彬,2011,〈「信任」在電子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文獻檢閱為基礎的初探性分析〉,《公共行政學報》,期3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131-148。new window
李伸一,2005,《監察權之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監察院。
李宗勳,2009,〈公民社會與社區參與─從心態期待到空間讓渡〉,《公共行政學報》,期30(3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131-148。new window
ˍˍˍ,2012,〈建構全民反貪網絡已動員暨串聯廉能變革的推手〉,《公民素養與廉政治理—台灣透明組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世新大學管理學院,10月19日。
李翠萍,2010,〈褐地重建中的公民參與及政策間隙—以中石化舊台鹼安順廠戴奧辛污染為例〉,《公共行政學報》,期3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123-151。new window
李錫棟,2011,〈日本法上賄賂罪職務行為之研究〉,《法學叢刊》,卷56,期3(7月),台北:法務通訊雜誌社。頁17-64。new window
何自力、張俊山、劉鳳義主編,2010,《高級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與創新發展》,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何光武譯,1987,盧梭《社會契約論》,台北:唐山出版社。
何俊志、任軍鋒、朱德米編譯,2007,《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譯文精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何俊志、任軍鋒、朱德米編譯,2007,《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譯文精選》(Selection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何景榮譯,Jan-Erik Lane,Svante Ersson著,2002,《新制度主義政治學》(The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s: Performance and Outcomes),台北:韋伯文化。
杜文苓,2010,〈環評決策中公民參與的省思:以中科三期開發爭議為例〉,《公共行政學報》,期35(6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29-60。new window
杜維明,1996,《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呂亞力,1983,《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呂啟元,2001,〈廉政署難產之我見〉,《國政評論》,憲政評090-157號,2001年7月,台北:財團法人國家研究基金會。
ˍˍˍ,2009,〈香港與新加坡廉政制度之借鑑〉,《國政評論》,憲政(析) 098-002 號,2009年4月10日,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余致力等,2005,《國家廉政體系及指標之建構報告書》,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案,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余致力、蘇毓昌,2011,〈國家廉政與測量〉,余致力主編,《廉政與治理》,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汪豆豆,2011,《舉報貪官—中國進入無官不貪的時代》,紐約:明鏡出版社。
吳念等譯, Raymond Tatalovich與Byron W. Daynes編,2001,《美國政治中的道德爭議》(Moral Controversies in American Politics),重慶:重慶出版社。
吳秀光,2001,《政府談判之博弈理論分析》,台北:時英出版社。new window
吳秀光、陳敦源,2005〈理性選擇、民主制度與「操控遊說」:William H.Riker新政治經濟學的回顧與評述〉,《政治科學論叢》,期26(12月),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頁175-222。new window
吳 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精裝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典蓉,2011,〈多元主義並未失敗〉,《中國時報》,2011年7月29日,版A5。
吳瓊恩,2010,《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向愷,2008,〈貪腐與民主〉,《台灣民主季刊》,卷5,期3(9月),台北: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頁165-176。new window
林祐聖譯,2005,David Held & Anthony McGrew著,2002,《治理全球化》(Governing Globalization: Power, Authority and Global Governance),台北:韋伯文化。
林輝煌,2012,〈建構有效打擊利得犯罪法制—美國「民事沒收充公」制度之借鏡〉,《法學叢刊》,卷57,期2,台北:法學叢刊雜誌社,頁1-27。new window
林鍾沂、王瑞夆,2009,〈廉能政府的理論意涵〉,《文官制度季刊》,期1(1月)new window
,台北:考試院,頁1-25。
林鍾沂,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騰鷂,2012,〈行政干預,官商勾結怪手〉,《中國時報》,2012年7月17日,版A14。
周志榮,2012,〈當前廉政形式與肅貪業務報告〉,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暨所屬各級法院檢察署101年第二次檢察長業務座談會資料,台北:法務部廉政署、2012年11月28日。
周宜芳等譯,Dan Ariely著,2011,《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得行為經濟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台北:天下遠見。
周東慶,2011,〈貪瀆罪中的職務行為意義—德國刑法上的觀點〉,《法學叢刊》,卷56,期3(7月),台北:法務通訊雜誌社。頁1-16。
周陽山,2003,〈瑞典監察使制度--理念與實務的分析〉,《立法院院聞》,卷31,期11,台北:立法院,頁50-58。
法務部,2000,《中小企業誠信經營手冊》,台北:法務部。
ˍˍˍ,2004,《聯合國反貪腐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台北:法務部。
ˍˍˍ,2007,《我國廉政體系革新與指標之研究報告書》,台北:法務部。
ˍˍˍ,2009,《促進企業建立防貪機制之策略研究成果報告》,法務部新聞稿,台北:法務部,2009年8月10日。
ˍˍˍ,2011a,〈今年我國整體國際廉政評比顯著提升〉,法務部新聞稿,台北:法務部。2011年1月3日。
ˍˍˍ,2011b,〈立法院第八屆第一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法務部業務報告,台北:法務部,2011年3月8日。
ˍˍˍ,2011c,〈法務部「廉政署設置推動小組」第十次小組會議資料〉,台北:法務部,2011年4月14日。
ˍˍˍ,2011d,〈2011年10月31日監察委員巡查法務部會議紀錄〉,台北:法務部,2011年11月7日。
ˍˍˍ,2012a,〈法務部龍年新春記者會〉,台北:法務部。2012年2月3日。
ˍˍˍ,2012b,〈10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法務部單位預算〉,台北:法務部,2012年9月。
ˍˍˍ,2012c,〈監察院司法及獄政委員會101年巡查資料〉,台北:法務部,2012年10月29日。
邱靖鈜、劉耀中,2012,〈網路治理的效能與民主--以法務部廉政署村里廉政平台為探討〉,2012廉政學術論壇,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2012年10月12日。
孟德斯鳩,1961,《論法的精神》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方朔,2008,〈惡劣的選舉風格,只會形成惡劣的政府〉,《中國時報》,2008年2月4日,版A4。
ˍˍˍ,2010,〈是召開「全國經濟會議」的時候了!〉,《天下雜誌》,期454,台北,天下雜誌社,頁32-35。
ˍˍˍ,2011,〈不要問「社會觀感」,要問「良心觀感」〉,《中國時報》,2011年11月22日,版A14。
ˍˍˍ,2012a,〈官吏民代喬契約,貪腐政治之源〉,《中國時報》,2012年7月31日,版A16。
ˍˍˍ,2012b,〈當人間只剩下買與賣的關係〉,《中國時報》,2012年8月28日,版A12。
范 曄,〈楊震傳〉,《後漢書》,卷5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洪鎌德,2000,《當代政治經濟學》,台北:揚智。new window
柯于璋,2005,〈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兼論台灣地區社區政策〉,《公共行政學報》,期16,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33-57。new window
胡婉玲,2002,《從新制度主義論歐洲議會職權之變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胡龍騰、陳舒婕,2012,〈反貪政策行銷策略檢視:香港、新加坡與台灣之比較分析〉,2012廉政學術論壇,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2012年10月12日。
柏克與鄭景勝譯,2011,Gordon Tullock著,2011,《公共選擇—戈登‧塔洛克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俞慧芸譯,Jrffrey Pfeffer、Gerald r. Salancik著,2007,《組織的外部控制—資源依賴的觀點》(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台北:聯經。
浩平、蕭羨一譯,1995,Murray J. Horn著,2003,《公共行政之政治經濟學:公部門的制度選擇》(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al Choice in the Public Sector),台北:商周。
高春芽,2009,《理性的人與非理性的社會—奧爾森集體行動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徐子婷譯,2008,Colin Hay著,《政治學分析的途徑—批判導論》(Political Analysi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台北;國立編譯館。
徐正戎、張俊豪,2004,〈從新舊制度論看我國雙首長制〉,《政治科學論叢》期22(12月),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頁139-180。new window
徐百齊譯,1999,Jean-Jacques Rousseau著,《社約論》(Du Contract Social),台北:台灣商務。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台北:智勝。
孫立平,〈拒絕社會介入,反腐將走向死路〉,《經濟觀察報》,2009年7月28日。版3。
孫迎春譯,Stephen Goldsmith & William D. Eggers著,2008,《網絡化治理:公共部門的新型態》(Governing by Network),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柏英譯,John Clayton Thoms著,2010,《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s),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孫艷等譯,James Q. Wilson著,2006,《官僚機構—政府機構的作為及其原因》(Bureaucracy—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北京:三聯書店。
袁柏順,2012,〈廉潔香港建設中的公眾參與與政府行動〉,《公民素養與廉政治理—台灣透明組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世新大學管理學院,10月19日。
袁建華譯,2008,Michael Johnston著,《腐敗徵候群:財富,權力和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
馬海軍、鄒世享,2011,《中國反腐敗國際合作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翁源燦,2004,《我國廉政制度之國際比較分析--以政風機構為個案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原宗麗,2011,《參與式民主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許文柏等譯,,John Allen,Peter Braham,Paul Lewis著,2003,《現代性的政治與經濟形式》(Political and Economic Forms of Modernity),新北市:韋伯文化。
許立一,2008,〈公共治理主流模式的反思:以傅柯對治理意識的解構為途徑〉,《空大行政學報》,期19,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頁1-40。new window
ˍˍˍ,2008,〈選舉與公共治理〉,《空大學訊》,期405,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頁59-66。
許育典,2006,〈公民社會再出發〉,《中國時報》,2006年3月19日,版A15。
許德興,2007,〈新加坡防治私部門貪腐之策略〉,台灣國際廉政研討會報告全文,台北:法務部,2007年1月25-26日。
張文豪、張其祿、葉一璋,2006,〈我國行政監察機構之法制分析與檢討〉,《中國行政》,期77,頁101-132。
張永宏,2007,《組織社會學的新制度主義學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秀琴譯,2005,S. M. R. Covey, & R. Merrill 原著,2004,《職業優勢:公共服務中的技能三角》(Professional Edge: Competencies in Public Servic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作錦,2008,〈道德:政治無道,則社會寡德〉,《星洲日報》,2008年1月13日,版A3。
張其錄、葉一璋、張文豪,2003,〈貪瀆與治理—台灣現況之法制分析與建言〉,「倡廉反貪與行政透明」研討會,台北:台灣透明組織,2003年4月11日。
張怡譯,Charles T. Goodsell著,2007,《為官僚制正名—一場公共行政的辯論(第四版)》,(The Case for Bureaucracy A Public Administration Polemi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維助,〈廉政署設立,國民黨主張隸屬監院〉,《自由時報》,2001年4月14日,版A3。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商務印書館譯,漢彌爾頓等著,1980,《联邦党人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曹俊漢,2004,《研究報告寫作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
ˍˍˍ,2009,《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台北:韋伯。
曹堂哲,2010,《公共行政執行中層理論—政府執行力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逯扶東,2005,《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黃東煬、陳立譯,Ronen Palan著,2006,《全球政治經濟學:當代的理論》(Global Political Economy:Contemporary Theories),台北:韋伯。
黃源協等,2010,〈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期34(3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29-75。new window
黃啟龍,2002,〈網路上的公共領域實踐:以弱勢社群網站為例〉,《資訊社會研究》,期3(7月),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頁85-111。new window
黃榮護譯,Jack H. Knott & Gary J. Miller著,2006,《政府改造—公共組織之選擇的政治》(Reforming Bureaucracy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oice),台北:雙葉書廊。
黃曙曜譯,Jong S. Jun著,1994,《公共行政:設計與問題解決》(Public Administration--Design and Problem Solving),台北:五南。
黃韜編輯,2005,《現代政治與道德》,上海:三聯書店。
郭小聰譯,Anthony Downs著,2007,《官僚制內幕》(Inside Bureaucracy),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郭昱瑩,2008,〈公共財政與公共選擇的對話〉,《公共行政學報》,期26(3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159-169。new window
莊文忠,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卷16,期4(1月),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頁15-44。new window
陳文琪,2012,〈追討犯罪不法所得—沒收制度之法制建構〉,《檢察新論》,期12,(7月),台北: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頁2-15。new window
陳坤森等譯,Leon P. Baradat著,2000,《政治意識形態與近代思潮》(Political Ideologies:Their Origins and Impact,6th ed),台北:韋伯。
陳泉錫,2009,〈思考的轉變—新加坡公共行政經驗的省思〉,法務部2009年6月3日部務會報新加坡考察報告,台北:法務部。
陳香蘭等,2011,《國會防腐『計』,ACTION》,台北:開學文化。
陳俊明,2008,〈循證型的廉政政策研究:台灣地區廉政指標民意調查〉,《公共行政學報》,期29(12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133-152。new window
ˍˍˍ,2011,〈廉政認知與民主治理〉,余致力主編,《廉政與治理》,台北:智勝文化,頁29-59。
陳真編著,2009,《行政學百分百》,台北:志光文化。
陳敦源,2000,〈人為何投票?-理性選擇觀點的緣起與發展〉,《民意研究季刊》,第212 期,頁55-59。
ˍˍˍ,2001,〈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行政暨政策學報》,期3(8月),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頁129-184。
ˍˍˍ,2002,《民主與官僚》,台北:韋伯。
ˍˍˍ,2004,〈制度研究與新制度主義〉,《93年度政治制度營投影片》,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2004年8月,24日。
ˍˍˍ,2009,《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台北:五南。
陳偉譯,2009,Christopher Hood, Colin Scott, Oliver James, George Jones and TonyTravers合著,1999,《監管政府—浪費監視者、優質警察與防腐者》(Regulation Inside Government: Waste-watchers, Quality Police and Sleaze- Busters),上海:三聯書店。
陳欽春,2009,《社會信任指標及其調查機制之建構》,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案:期末報告初稿,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銘傳,2010,〈借鑑星、港 廉政要能取信於民〉,聯合報,2010年7月12日。版A15。
陳螢松,2011,〈論全球反貪的新趨勢:我國企業內部公私協力反貪機制建構可行性之研究〉,《高苑學報》,卷17,期2(9月),高雄市:高苑科技大學頁93-109。
陳義彥等譯,David Marsh & Gerry Stoker原著,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台北:韋伯。
陳德中,2010,《政治現實主義—威廉姆斯政治哲學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陳琍華譯,Erich Fromm原著,1986,《理性的掙扎—社會健全之路》(The Sane Society),台北:志文書局。
游國鑌,2003,《兩岸肅貪機制與策略之比較研究》。臺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梁漱溟,1988,《中國文化要義》,台北:五南圖書。new window
舒煒光、邱仁宗主編,1990,《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台北:水牛圖書。
馮學俊、吳泓緲譯2003,Raymond Aron原著,《論治史—法蘭西學院課程》,(Lecons Sur L’Histoire),北京:三聯書店。
彭文賢,1983,《組織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ˍˍˍ,1996,《組織結構》,台北:三民書局。
彭懷恩,2006,《政治理論選讀》,台北:風雲論壇。
曾冠球,2012,〈探討公共服務的紅包文化現象:以殯葬服務領域為例〉,2012廉政學術論壇,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2012年10月12日。
焦曉菊譯,2012,Ayn Rand 原著,1964,《自私的美德》(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Curtis Brown Ltd.,新北市: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華力進,1982,《政治學》,台北:經世書局。
ˍˍˍ,1983,《行為主義評介》,台北:經世書局。
詹中原,1993,《民營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分析》,台北:五南圖書。new window
ˍˍˍ ,2007,〈全球治理下國家公共政策的影響指標:理性選擇制度論的觀點〉,《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 095-019 號,2007年5月31日。
楊戊龍,2011,《我國獎勵保護檢舉貪瀆制度改進之研究》,法務部委託研究案,台北:法務部。
楊世華,2007,〈95年赴丹麥及芬蘭考察廉政業務專題報告〉,台北:法務部。
楊合進,1993,《我國國營電信事業機構薪給標準即決定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ˍˍˍ,2010,〈以公共利益探討公務員退休請求權〉,《人文資源研究學報》,期8(12月),屏東縣: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人文資源研究學會,頁69-84。
ˍˍˍ,2011,〈以新制度主義觀點探討我國廉政署的設置〉,《警察行政管理學報》,期7(11月),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系,頁187-208。
楊光斌,2005,《制度的形式與國家的興衰---比較政治發展的理論與經濟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ˍˍˍ,2006,〈奧爾森集體行動理論的貢獻與誤區〉,《教學與研究》,第1期。
ˍˍˍ,2011,《政治變遷中的國家與制度》,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楊洪常,2000,〈政治發展還是政治衰敗:政治腐敗效應之爭〉,《政治科學論叢》,期12(6月),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頁130-168。new window
楊泰順,2001,《被誤解的國會》,台北:希代出版公司。
ˍˍˍ,2010,〈揭制度面紗,人民真正做主〉,《聯合報》,2010年8月22日,版A17。
ˍˍˍ,2012,〈用官位布局選戰 馬自食惡果〉,《聯合報》,2012年7月8日,版A15。
楊婉莉,2009,〈出席APEC2009年反貪污及透明化任務小組會議心得〉,《法務通訊》,期2466(11月),台北:法務通訊雜誌社。
楊慧玲譯,Michael H. Lessnoff原著,2001,《當代政治哲學巨擘》(Political Philosoph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台北:韋伯。
經濟日報,2011,〈化解危機每有簡單答案--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省思〉,2011年10月11日,社論。
葉啟芳、瞿菊農譯,1986,《洛克—政府論次講》,台北:唐山出版社。
董安琪譯,Olson, Mancur著,1989,《集體行動的邏輯》(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台北:遠流。
雷玉瓊,2012,〈境外對公職人員收受禮品行為的規制及其啟示〉,《公民素養與廉政治理—台灣透明組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世新大學管理學院,10月19日。
靳宗立,2012,〈我國懲治貪污之法制演進與檢討〉,《檢察新論》,期12,(7月),台北: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頁56-73。new window
趙鼎新,2006a,《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ˍˍˍ,2006b,〈集體行動、搭便車理論與形式社會學方法〉,北京:《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1期 ,總第121期。
漢彌爾頓等著,1980,《联邦黨人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熊秉元,2006,《走進經濟學》,台北:時報文化。
熊彼得,1979,《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上海:商務印書館。
劉如倫,2009,《以反貪網絡觀點探討企業倫理機制之研究》,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宗德,2009,《制度設計型行政法學》,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劉莘譯,Will Kymlicka原著,2003,《當代政治哲學導讀》(Contem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台北:聯經出版。
劉瑞華譯,1994,Douglass C. North原著,1990,《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台北:時報文化。
ˍˍˍ,1995,Douglass C. North原著,1981,《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台北:時報文化。
劉國正、邱瑞忠,2011〈東亞各國貪腐印象指數CPI對全球競爭力指數GCI預測能力為何?〉,《法務通訊》,期2554(7月),台北:法務通訊雜誌社。
劉義周、王業立、游清鑫,2007,《公費選舉制度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案:國科會PG9509-0033;內政部研考資訊系統編號095000000AU601003,台北:內政部。
劉嶽雲,2001,《政治理論與方法論》,台北:五南。
劉艷紅譯,2010,Bryan Caplan原著,2007,《理性選民的神話:為何民主制度選擇不良政策》(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Why Democracies Choose Bad Policies),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樊承曜譯,James M. Buchanan and Richard A. Musgrave 原著,2000,《公共財政與公共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觀》(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Choice: Two Contrasting Visions of the State),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The MIT Press,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蔡秀涓,2012,〈政風人員角色定位與公共服務倫理政策效能:以地方政府為例〉,2012廉政學術論壇,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2012年10月12日。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1卷第2期。new window
蔡銘書,2011,〈關於賄賂罪職務行為之最高法院裁判動向〉,《法學叢刊》,卷56,期3(7月),台北:法務通訊雜誌社。頁65-106。new window
蔡繼光,2008,〈多重文化 貪瀆=自我實現?〉,《聯合報》,2008年12月11日,版A7。
鄭漢良,2010,〈香江風情-香港廉政公署今非昔比〉,《中國時報》,2010年7月25日,版A3。
謝立中主編,2010,《結構—制度分析,還是過程—事件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謝立功等,2007,《如何建構全民反貪網絡促進廉能政治報告書》,法務部96年委託研究案,台北:法務部。
謝立功等,2009,《促進企業建立防貪機制之策略研究成果報告》,法務部96年委託研究案,台北:法務部。
謝延庚,2006,《西洋古代政治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台北:三民書局。
儲建國譯,Mark I. Lichbach and Alan S. Zuckerman編,2008,《比較政治:理性、文化和結構》(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Culture,and Structur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薛曉源、陳家剛主編,2008,《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台北:五南。
應 星,2006〈霍布斯與現代政治的概念〉,《思想與社會》編委會編《現代政治與道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蕭公權,1987,《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蕭武桐,2002,《公務倫理》,台北:智勝文化。
ˍˍˍ,2010,《政風機構組織設計及職權行使法制化之研究》報告書,法務部委託研究案,台北:法務部。
韓 旭、楊春學等譯,2010,Dennis C. Mueller原著,2003,《公共選擇理論-第三版》(Public Choice Ⅲ),Published by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聶薇、裴艷麗譯,Ludwig Von Mises原著,2010,《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Human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上、下冊,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顧慕晴,1998,《領導者與官僚操守─清聖祖的個案研究》,台北:瑞興圖書。new window
ˍˍˍ,2009,〈我國公務人員貪污檢舉制度之研究—增強途徑之分析〉,台北:《文官制度季刊》第1期,頁139-159。
龔 濟,2009,〈歷朝都防貪,歷代有貪官〉,《聯合報》,2009年7月30日,版A15。




貳、英文文獻

Ahn, T. K. and Elinor Ostrom. 2002.”Social Capital and The Second-Generation Theories of Collective Action: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 Prepared for Dlivery at the 2002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Boston. Aug. 29-Sep.1.
Alatas, S.H. 1990. Corruption: Its Nature,Causes and Functions.Hong Kong: Aveury.
Brennan, Joaeph Gerard. 1973. Ethics and Morals. New York: Harper & Row.
Brinton, C. Mary and Victor Nee ed. 200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uchanan, J. M.Tollison. R. D. and Tullock, G.(eds). 1980. Towards a Theory of the Rent Seeking Society. 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Press.
Chen, Chun-Ming and Wen-Jong Juang. 2010. “Public Service Ethics and Corruption in Taiwan”. In Evan M. Berman, M. Jae Moon, and Heungsuk Choi, e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East Asia: Mainland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CRC Press. pp.563-589.
Clayton, John Thomas. 1995.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sions. published by Jossey-Bass Inc.
Coase, R.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ew Series, 4 (16) (Nov. 1937). pp.386-405.
Denhardt Robert B. 1999.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 Action Orientation .3r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Dennis,Mueller. 1976. “public choice: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4(2).P.395.
DiMaggio. P. J. and W. W. Powell. 1991. Introduction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Walter W. Powell and Paul J. DiMaggio ed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Downs, Anthony. 1967. inside bureaucracy.The Rand Corporation.
Ellen, M. Immergut.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 Society. Stoneham: Volume,26, Mar.
Goldsmith, Stephen and William D. Eggers. 2004. Governing by Network: The New Shape of the Public Sector.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Golembiewski, Robert. 1977.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Developing Discipline: Part 1,Prespectives on Past and Present.New York: Marcel Dekker.
Guy B. Peters. 1996. The Future of Governing: Four Emerging Models.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_____.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Wellington House.
_____. 2005.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 Britain.2nd Edition.
Hall, Peter A. & Rosemary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vol.44.no.5.pp.936-957.
Heidenheimer Arnold J.,Michael Johnson and Victor T. Levine (ed.). 1989. Political Corruption: A Handbook, New Jersey: Transation Publishers.
Hirshhorn, Ronald. 1997. The Emerging Sector: in search of a framework, Background and Introduction to Proceedings. Ottawa: Canadian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 R. Hirshhorn. Edition.
Horn, M. 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al Choice in the Public Secto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ghes, Owen. 1994.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Huntington, Samuel P.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James, G. March & Johan P. Olsen.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 Factor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8,1984. pp.734 -749.
James, G. March & Johan P. Olsen. 1989.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Jeffrey, Pfeffer & Gerald R. Salancik. 2003.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un, Jong S. 200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terpretive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s. Albany. N. 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Katzenstein, Peter J. 1978. Between Power and Plenty: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 Madiso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Kontt Jack H. &.Miller Gary j. 2006. Reforming Bureaucracy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oice,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Kymlicka,Will. 2001.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ion.
Lichbach, Mark I. and Alan S. Zuckerman. 1997.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Culture,and Structure.Published by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eon P. Baradat. 1997. Political Ideologies: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 6th. ed. Prentice Hall Inc.
Marsh, David. & Stoker Gerry. 2002.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Hants, United Kingdom: Palgrave MaCmillan.
Murray,J. Horn. 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Institutional Choice in the Public Sect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iskanen,W.A. 1971.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hicago. Ill. Aldine-Atherton.
North, Douglass C. 2011.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31st Print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ye, Joseph S. Jr. 1967. “Corrup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 Cost-Benefit Analysi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Review.(June).pp.412-427.
Olson,Mancur.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lson, Mancur. 1971.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strom,Elinor. 2008. 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nd printing.
Ostrom, Vincent. 2008. the 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3rd ed..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Ranney , Austin. 1975. Governing—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2nd. Illinois: the Dryden press Hinsdale.
Ronen,Palan. 2000.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Contemporary Theories.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es Group.
Rosenbloom, D. H. 2000. Building a Legislative-Center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gres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1946-1999. Tuscaloo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Rosenbloom, D. H. 2002.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and Law in Public Sector.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Book Company.5th.ed.
Shields, John and B. Evans Mitchell. 1998. “hrinking the State: 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orm. Canada: Hignell Book Printing.
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W. Vishny. 1993.” Corrup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 (3).pp. 599-617.
Walzer, Michael. 1973.’’The Problem of Dirty Hand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winter.pp.160-180。
Williamson,O.E.1975. Market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______.1981. “The Economic of Organization: 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7. No.3. pp.548-557.
______.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ilson, James Q. 1995.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Yu, Chilik, Chun-Ming Chen, Wen-Jong Juang, and Lung-Teng Hu. 2008.” Does Democracy Breed Integrity? Corruption in Taiwan during the 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 Period”. Crime, Law and Social Change. 49(3). pp.167-184.
Yu, Chilik, Chun-Ming Chen, Wen-Jong Juang, and Lung-Teng Hu. 2011. “Evolving Perceptions of Government Integrity and Changing Anticorruption Measures In Taiwan”. In Ting Gong, Stephen K. Ma, eds.. Preventing Corruption in Asia: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Policy Capacity. London: Routledge. pp.189-205.

叁、網站資料
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肅貪靠的是定罪效率〉,吳景欽,2010年7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網站:http://big5.mlr.gov.cn/wskt/zfjc/201206/t20120606_1107499.htm。
台北市政府網站:www.openreport.taipei.gov.tw/OpenFront/report/show_file.jsp?.〈日本、韓國廉政制度出國考察報告〉。
台灣透明組織,www.tict.org.tw/c_tict.html
自由新聞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apl/14/today-p8.htm,〈廉政署設立,國民黨主張隸屬監院〉,2001年4月14日。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ey.gov.tw/ct.asp?xItem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b)。WEF台灣競爭力評比報告。2008 年10月9日。網址:http://www. cepd.gov.tw。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http://www.rdec.gov.tw
法務部網頁http://www.moj/mp.asp?mp=301
法務部廉政署網頁http://www.aac.moj.gov.tw/mp289.html
香港廉政公署:http://www.icac.org.hk。
維基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1/561,〈廉政署難產之我見〉,《國政評論》,呂啟元,2001年4月6日。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2/2417, 〈全球治理下國家公共政策的影響指標:理性選擇制度論的觀點〉,《國政研究報告》,詹中原,憲政(研) 095-019 號,2007年5月31日。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1/779,〈我國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排名的省思〉,《國政評論》,王皓平,2010年7月15日。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1/7911,〈廉政署成立相關問題之探討〉,《國政評論》,高永光,2010年8月10日。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1/10456,〈回歸志工品質,善用民間力量〉,《國政評論》,郭登聰,2012年3月7日。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1/11004,〈用官位布局選戰 馬自食惡果,《國政評論》,楊泰順,2012年7月9日。
國家競爭力排名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1/7796
國際反貪腐會議網站:http://15iacc.org,(第15屆國際反貪腐會議官網)
國際透明組織網站:http://www.transparency.org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http://www.moeasmea.gov.tw/mp.asp?mp=1
韓國朝鮮日報中文網路版,2011.6..20,〈韓國需徹底根治腐敗〉,社論。韓國反貪污及公民權利委員會官網,http://acrc.go.kr/eng/index.do
聯合國毒品與犯罪防治辦公室, http://www.unodc.org/unodc/en/treaties/CAC/。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