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方法論中國人」超克分斷體制
書刊名: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作者:趙剛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o, Kang
出版日期:2009
卷期:74
頁次:頁141-218
主題關鍵詞:方法論中國人分斷體制臺社歷史主體知識狀況Methodological ChineseDivision systemTaisheHistorySubjectCondition of knowled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35
  • 點閱點閱:181
在分斷體制下,台灣的主流知識狀況其實是以現代化意識形態為後設架構進行學術生產。於此,台社並非例外,與主流知識生產共享某些現代化後設,從而在方法論台獨的場域中操作知識生產。本文主要藉由對台社季刊的三篇集體寫作歷史地考察台社知識狀況的歷史與結構形成。這個考察經由台獨民粹主義、黨外自由主義、國民黨一路溯及五四新文化運動,企圖藉由對歷史與主體的關係作為軸線,理解台社(以及台灣知識界)的思想狀況。本文提出「方法論中國人」,作為知識上對「方法論台獨」的超克,以及最終對涵括兩岸的分斷體制進行超克。
Under the division system, the mainstream condi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s meta-theoretically framed upon certain premises of the alleged modernization theory lying at the core of the broader Cold War ideology, from which the self-acclaimed radical Taishe is not excluded. This paper tries to examine historically the current crisis of knowledge through reading closely three collective writings by Taishe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It is argued that the DPP ethnic populism, the Dangwai (outside the KMT) liberalism, the KMT nationalism, and all the way up to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all contributed 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present crisis of knowledge. The idea of “methodological Chinese” is proposed as a way to overcome the crisis determined or at least conditioned by the historical division system.
期刊論文
1.鄭鴻生(20090600)。臺灣人如何再作中國人--超克分斷體制下的身分難題。臺灣社會研究,74,95-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鴻生(20070100)。臺灣的文藝復興年代:七十年代初期的思想狀況。思想,4,81-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1988)。發刊詞。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剛(20090300)。民粹文革十五年:重思紅衫軍及其之後。思想,11,81-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剛(20061200)。希望之苗:反思反貪倒扁運動。臺灣社會研究,64,219-2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剛(2005)。和解的壁壘:評龍應台的「你不能不知道的台灣--觀連宋訪大陸有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8,5-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光興(20090600)。白樂晴的「超克『分斷體制』」論--參照兩韓思想兩岸。臺灣社會研究,74,3-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台社編委會(20040300)。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民主左派論述的初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3,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瞿宛文(20090600)。臺灣經濟奇蹟的中國背景--超克分斷體制經濟史的盲點。臺灣社會研究,74,49-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台灣社會研究》編委會(1996)。〈由新國家到新社會:兼論基進的台灣社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白樂晴(原作者)、朱玫(譯)(2008)。〈為了克服「分斷體制」運動的「日常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九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卡維波(2009)。〈中國人如何再作中國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四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汪暉(2009)。〈琉球:戰爭記憶、社會運動與歷史解釋〉。《開放時代》,第201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金寶瑜(2004)。台社如何定位自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五十三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許信良等(1971)。《台灣社會力分析》。《大學叢刊》,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趙剛(1996)。〈民族主義:新的,還是舊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一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趙剛(2000)。〈社會學要如何才能和激進民主掛勾?重訪米爾士的「社會學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九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錢穆(1943)。〈中國今日所需的新史學與新史學家>。《思想與時代》月刊,第十八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馮建三(2003)。戰爭沒有發生?2003年英美出兵伊拉克評論與紀實。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Mills, C. Wright(1959)。Sociological Imagin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Thompson, E. P.(1978)。The Poverty of Theor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new window
4.錢理群(2008)。我的精神自傳:以北京大學為背景。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Weber, Max、Roth, Guenther、Wittich, Claus(1978)。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ative Sociology。Berkeley。  new window
6.周策縱(1999)。「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旭麓(2006)。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光興(20060000)。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行人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牟宗三(1979)。從索忍尼辛批評美國說起。台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進鈺、陳光興(2008)。〈導言:異議思想二十年>。《異議》上下冊。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威理(原作者)、陳映真(譯)(1993)。《雙鄉記》,又名。葉盛吉傳:一台灣知識分子之青春、徬徨、探索、實踐與悲劇。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趙剛(2005)。頭目哈古。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鴻生(2006)。《百年離亂:兩岸斷裂歷史中的一些摸索》。台社論壇叢書07。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