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導言
書刊名: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作者:劉苑如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Yuan-ju
出版日期:2010
卷期:20:3=79
頁次:頁141-159
主題關鍵詞:中國文學六朝文學宗教敘述文學詮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8
  • 點閱點閱:89
期刊論文
1.蔡耀明(200812)。以菩提道的進展駕馭「感官欲望」所營造的倫理思考:以《大般若經.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為依據。臺大佛學研究,16,61-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逯耀東(197009)。隋唐經籍志史部雜傳類的分析。人文學報. 輔大,1,325-3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逯耀東(197305)。隋書經籍志史部的形成。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5,47-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逯耀東(198007)。從隋書經籍志史部的形成論魏晉史學轉變的歷程。食貨月刊,10(4),121-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西谷登七郎(195104)。五行志と廿卷本『捜神記』。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1,116-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多賀浪砂(1981)。干寶『捜神記』と『漢書』『晉書』五行志。九州中國學會報,23,26-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佐野誠子(200207)。五行志と志怪書--「異」をめぐる視點の相違--。東方學,104,2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小南一郎(1983)。顏之推〈冤魂志〉をめぐって--六朝志怪小說の性格。東方學,65,15-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理文周(197612)。文學と佛教との接點について--存在論と時間論による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1),378-3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韓鳳鳴(2009)。佛教及佛教禪宗的時間哲學解讀。哲學研究,8,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鐮田茂雄、黃玉雄(2001)。末法到來。五台山研究,1,4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蕭登福(19880800)。漢魏六朝佛教之「地獄」說。東方雜誌,22(2),34-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侯旭東(1999)。東晉南北朝佛教天堂地獄觀念的傳播與影響--以遊冥間傳聞為中心。佛學研究,8,247-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青(200403)。西域冥府遊歴故事對中土的影響。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1),100-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宮川尚志(1991)。天地水三官と洞天。東方宗教,78,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內山知也(199103)。『桃花源記』の構造と洞天思想。大東文化大學漢學會誌,30,30-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三浦國雄(198305)。洞天福地小論。東方宗教,61,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趙益(2007)。句曲洞天:公元四世紀上清道教的度災之府。宗教學研究,3,57-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00008)。中國の名山--伝説と信仰の山22選特集。月刊しにか,11(8),13-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潘桂成(199403)。佛國空間--歷史地理學之體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1,115-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志夫(199407)。玄奘大師在印度境內遊學與善財童子參學有關地理、路線及其意義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7,167-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Stein, Rolf A.(1943)。Jardins mimiature d'Extréme-Orient, le Monde en petit。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éme-Orient,42,1-104。  new window
23.王俊中(19981200)。五臺山的「聖山化」與文殊菩薩道場的確立。正觀雜誌,7,87+89-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蕭登福(19880900)。漢魏六朝佛教之「地獄」說。東方雜誌,22(3),23-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濤(2009)。綴勒比較宗教學與伊利亞德宗教現象學方法之比較研究--宗教研究方法論及學科旨歸。世界宗教研究,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蔡美麗(200402)。中國古典世界之多重結構--紅樓夢之現象學解釋。當代,198,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德威(20080900)。「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77-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苑如(19960300)。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365-4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丁敏(20060600)。漢譯佛典阿含、廣律中「前世今生」故事的敘事主題與模式。文與哲,8,99-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豐楙(20090600)。洞天與內景:西元二至四世紀江南道教的內向游觀。東華漢學,9,157-1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坂出祥伸(1993)。「開劫度人說」與「氣」--天地崩壞唯「氣」仍長存。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575-5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韻柔(2009)。五臺山與文殊道場--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形成與發展(博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龔卓軍(1998)。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逯耀東(2000)。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五百大羅漢(198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Eliade, Mircea、楊素娥(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苑如(2002)。導論。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義(1993)。漢魏六朝志怪書的神秘主義幻想。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釋延壽(1983)。宗鏡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婆藪般豆菩薩。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大正藏(第26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國良(1989)。漢武洞冥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魏收(1974)。釋老志。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Wagner, Philip E.(2009)。空間批評:地理、空間、地點和文本批評。21世紀批評述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孝廉(1987)。仙鄉傳說--仙山與歸墟的信仰。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仰(下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澤田瑞穗(1991)。修訂地獄變--中國の冥界說。京都:法藏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前野直彬(1975)。冥界游行。中國小說史考。東京:秋山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Eberchard, Wolfram(1967)。The Various Hells: Structure, Population, Administration。Guilt and Sin in Tradition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5.陳琪瑛(2007)。華嚴經‧入法界品:空間美感的當代詮釋。臺北:法鼓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丁敏(2007)。小乘經律中阿羅漢生命空間的特色。中國佛教文學的古典與現代:主題與敘事。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段成式(1982)。酉陽雜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丁敏(2007)。佛經《梵志吐壺》故事基型的演變:秘密情人的空間敘事。中國佛教文學的古典與現代:主題與敘事。長沙:嶽麓書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Otto, Rudolf、成窮、周邦憲、王作虹(1995)。論「神聖」:對神聖觀念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與理性之關係的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ロルフ•スタン、福井文雅、明神洋甘(1985)。盆栽の宇宙誌。東京:せりか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三浦國雄(1988)。中國人の卜ボス:洞窟‧風水‧壺中天。東京:平凡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Husserl, Edmund(1962)。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New York:Collier Books。  new window
23.Husserl, Edmund、張慶熊(1988)。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Husserl, Edmund、張憲(1992)。笛卡兒的沉思:現象學導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Gadamer, Hans-Georg、夏鎮平、宋建平(1992)。生活世界的科學。哲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何立平(2001)。崇山理念與中國文化。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James, William(1980)。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28.釋志磐。佛祖統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莫里斯.梅洛-龐蒂、姜志輝(2001)。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嘉、蕭綺、齊治平(1981)。拾遺記。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Merleau-Ponty, Maurice、Smith, Colin(1962)。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window
32.Dikötter, Frank(1992)。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3.窺基(1983)。瑜伽師地論略纂。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胡寶國(2003)。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魏徵、令狐德棻、汪紹楹(1973)。隋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倪梁康(1994)。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北京: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潘朝陽(2001)。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許慎、段玉裁(1966)。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Bhabha, Homi 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Routledge。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豐楙(2004)。從誤入到引導 : 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豐楙(1996)。六朝仙境小說與道教的關係。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小野四平(1978)。酆都冥界の成立。中國近世における短篇白話小説の研究。東京:評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野美代子(1988)。中國人における死と冥界--地獄をデザインするまで。佛教思想--第十集「死」。京都:平樂寺株式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神塚淑子(1990)。開劫度人說之形成‧上。東洋學術研究。東京:財團法人東洋哲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脫脫(1977)。李處耘附李繼和傳。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豐楙(1988)。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小說戲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小川環樹、張桐生(1975)。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幼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