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荳莢花開落地生:花生與清季臺灣漢人社會的經濟活動
書刊名:臺灣文獻
作者:林哲安
作者(外文):Lin, Che-a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62:1
頁次:頁189-232
主題關鍵詞:花生油車間花生油鴉片花生豆餅本地資本農商連體經濟Ground-nutBrickwork tankGround-nuts oilOpiumGround-nuts cakeLocal capitalThe economic piece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92
  • 點閱點閱:73
本文主要探討荷蘭時代傳入臺灣的花生,從原本純粹充作食用、維持地力的作物,到清末成為有著多樣化用途的重要經濟物產,並和臺灣人民的日常生活有著甚為密切之關係的歷史過程,除了透過生長環境、品種、傳入背景以及生產體系進行論述之外,亦從花生及其副產品的產銷網絡等面向,重建其在清代臺灣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發現:花生在清代臺灣漢人社會中角色之轉趨重要之因,為其利用價值不斷被開發之緣故。同時,亦使其經濟效益不斷擴大,雖然也因為如此,使得其在消費、商貿環境中,逐漸受到愈多因素之制肘。但不可否認的是,外來物種的花生,其在清代臺灣漢人社會中角色的轉變,與荷蘭時代以來的漢人移民不斷嘗試多元運用有很大之關連。
This essay is to confer the ground-nut, which is passed in 17th century Taiwan. From the original utterly to eat and maintaining soil`s crops, become to a variety of purposes cash crop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Taiwan. And the history process that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people`s ordinary life. Not only to discuss the growing environment, varieties, incoming background and production system, but also to be geared the sales network about ground-nut and its aby-product, to rebuild a role in Taiwan History of Qing Period. This essay to discover that ground-nut`s use value was developed at every moment of the reason that its role gradually important in the Qing Han Chinese society in Taiwan. This process also let ground-nut`s economic benefits gradually important. Although because of this, let groundnut gradually more factors effect by consumption and business. Undeniable ground-nut, the exotic species, cause it change in Qing Han Chinese society in Taiwan. To have relations with Han Chinese immigrant try to multiple-use since the 17th century Taiwan.
期刊論文
1.林玉茹(20070600)。商業網絡與委託貿易制度的形成--十九世紀末鹿港泉郊商人與中國內地的帆船貿易。新史學,18(2),61-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政憲(19981200)。「油燈、瓦斯燈、電燈」--近代臺灣照明工具之變遷(1860-1920)。臺灣風物,48(4),5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品滄(20071200)。物競與人擇--荷治與明鄭時期臺灣的農業發展與環境改造。國史館學術集刊,14,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漢光(1961)。臺灣引進番薯的探討。臺灣文獻,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袁丙午(1964)。臺灣之食油工業。臺灣銀行季刊,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季景元(1951)。臺灣之落花生。臺灣銀行季刊,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怡華(2009)。二次大戰前臺灣食用油發展之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寶卿、王思明(2005)。花生的傳入、傳播及其影響研究。中國農史,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建青(1994)。清代前期的榨油業。中國農史,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風良、李令福(1994)。清代花生在山東省的引種與發展。中國農史,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魏婭婭(1989)。試論近代中國植物油出口貿易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福田要(1921)。臺灣落花生油工業の統計學的觀察(上)。臺灣時報,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灣產業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吳政憲(2000)。近代臺灣「彗星牌」燈油銷售通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富三(2009)。17世紀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啟動。臺南; 金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承豪(2009)。戰前澎湖花生的多元運用。澎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思明(2004)。美洲作物的傳播及其對中國飲食原料生產的影響。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早川政太郎、松木秀雄(1912)。本島產落花生油ニ就キテ。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承豪(2009)。天工開物--臺灣稻作技術變遷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懿芳(1991)。從郊行的興衰看鹿港的社經變遷(1961~1943)(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品滄(2006)。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昇璋(2008)。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文鎮(2005)。續修澎湖縣志(卷五):物產志。澎湖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1)。臺灣之農具。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卓克華(2006)。清代臺灣行郊研究。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63)。臺案彙錄戊集。臺案彙錄戊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承豪、楊韻平(2004)。台灣番薯文化誌。台北:果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明修、李明峻(2008)。臺灣統治與鴉片問題。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范咸(1961)。重修臺灣府志 : 職官.官秩。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鵬雲(1961)。新竹縣制度考。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文達、王禮(1961)。臺灣縣志.第1冊:梁序、凡例、修志姓氏。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本政(1993)。清實錄--臺灣史資料選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蔣毓英、黃美娥、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周璽(196211)。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稅所重雄、吳萬煌(1993)。臺灣菸草栽培變遷史。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培桂、林豪(196308)。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謝金鑾、鄭兼才(1962)。續修臺灣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福田要(1921)。臺灣の資源と其經濟的價值。臺北:新高堂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蔡振豐(1959)。苑裏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鄭鵬雲、曾逢辰(1959)。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宋應星(1955)。天工開物。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沈茂蔭(1962)。苗栗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典權(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玉茹(20000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朱景英(1958)。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翁佳音(20080000)。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滿紅(19970000)。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元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臺灣志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唐贊袞(1958)。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胡建偉(1961)。澎湖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黃叔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臺灣輿地彙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姚賢鎬(1962)。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1840-1895)。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簡榮聰(1992)。台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1959)。嘉義管內採訪冊。臺灣研究叢刊. 58。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1968)。述報法兵侵臺紀事殘輯。臺灣研究叢刊. 253。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蔡文福(1994)。雜糧作物各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盧英權(1970)。食用作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林會承(1983)。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莆田市菸草專賣局、莆市菸草分公司(1995)。福建省莆田市菸草志。福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5)。福建省志‧煙草志。福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壽祺(1968)。福建通志(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林文鎮(1997)。湖西鄉土誌略。澎湖采風文化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林文鎮(1999)。菜園社區誌。馬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榮鈞(2004)。油車心、榨油情。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1906)。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2篇:特用作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1)。臺灣私法。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東嘉生(1995)。臺灣經濟史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臺灣總督府製藥所(1897)。阿片事項調查書。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Kiple, Kenneth F.、Ornelas, Kriemhild Conee(2000)。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New York。  new window
54.蔡承豪(2009)。麻豆地區的家族與士紳階級的建立(1624-1895)。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吳幅員(1954)。臺灣之榨油工業。臺灣之植物油脂資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陳榮波(1963)。清季臺灣東部之農耕形態。臺灣經濟始九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李金強(1996)。從福建海關《10年報告(DecennialReports)》觀察清季福建社會之變遷。區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論。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世慶(1994)。十九世紀中葉臺灣北部農村金融之研究--以興直堡銀主小租戶廣記為例。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