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香草與招魂 : 兩漢魏晉詩賦中「蘭」、「菊」意象及其象徵意涵初探
書刊名: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李珮慈
出版日期:2010
卷期:8
頁次:頁1-19
主題關鍵詞:屈賦漢魏晉辭賦陶詩蘭意象菊意象詩賦合流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62
  • 點閱點閱:101
期刊論文
1.蔡瑜(20050600)。從飲酒到自然--以陶詩為核心的探討。臺大中文學報,22,223-2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東海(20040600)。歸返、夢幻、焦慮:從陶、柳辭賦論歸田書寫的文類流變及其創作意蘊。漢學研究,22(1)=44,47-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吉川幸次郎、鄭清茂(19770900)。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4),24-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吉川幸次郎、鄭清茂(19771000)。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5),11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豐楙(19990300)。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4,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顏崑陽(1994)。漢代「楚辭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第二屆中國詩學會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辦)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莉芬(1996)。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考查--賦語言功能之轉變。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臺北:政大中文。187-2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淑香(2001)。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47-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世驤(1975)。中國抒情傳統。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姜亮夫(2002)。楚辭通故。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輿祖(1988)。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玄、賈公彥、阮元(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庚(2002)。中國文學簡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游國恩(1934)。楚辭概論。上海: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嚴可均(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龔斌(200708)。陶淵明集校簧。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沈約(1974)。宋書• 隱逸• 陶潛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瑤(1999)。陶淵明集編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瑤(1999)。中古文學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健(1977)。陶潛、蘇辛與菊。臺北:遠流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時珍(1987)。本草綱目。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蕭統、李善(1971)。文選。臺北市:弘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魯瑞菁(20020000)。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廷焯(199802)。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普(1965)。神農本草經。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均(1967)。續齊諧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歆(1965)。西京雜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嚴可均(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蕭智漢(1970)。新增月日紀古。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昉(1960)。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蕭兵(1991)。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嚴可均(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全後漢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廖國棟(2000)。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吳旻旻(20060000)。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錢鍾書(1986)。管錐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鄭毓瑜(1997)。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宗懍、王毓榮、杜公瞻(1988)。荊楚歲時記校注。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葛蘭言、趙炳祥、張宏明(2005)。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逯欽立(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廖國棟(1990)。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許又方(2003)。時間的影跡--〈離騷〉晬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高友工(2004)。中國文化史中的抒情傳統。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莉芬(2007)。原型與象徵:漢魏六朝詩歌中的採桑女及其多重文化意涵。漢代歌詩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崇深(1993)。楚辭之「蘭」辨析--楚辭植物文化研究之一。楚辭文化探微。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建忠(2003)。猜猜九畹易消歇,奕奕百畝多淹留--蘭花栽種歷史考述兼釋《楚辭》之「蘭」。楚辭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崇深(1993)。楚騷詠「蘭」之文化意蘊探微--楚辭植物文化研究之二。楚辭文化探微。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建忠(2003)。「蘭」意象原型發微--兼釋《楚辭》用「蘭」意象。楚辭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良樹(1998)。出題奉作--曹魏集團的賦作活動。辭賦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熊任望(2000)。論〈招魂〉為屈原自招。楚辭綜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熊任望(2000)。再論〈招魂〉為屈原自招。楚辭綜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胡萬川(2004)。楚辭〈招魂〉與「中國」樂土。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牧(1979)。衣飾與追求。傳統的與現代的。臺北:洪範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世線(1986)。「詩的時間」之誕生。楚辭資料海外編。湖北:新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崔蹇、嚴一萍(1970)。四民月令。漢魏遺書鈔。臺北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呂正惠(1988)。「物色」論與「緣情」說--中國抒情美學在六朝的開展。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寅恪(1977)。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陳寅恪先生全集。台北:九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高友工(2011)。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下):經驗材料的意義與解釋。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