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佛教與基督宗教社會關懷的神聖對話
書刊名:新世紀宗教研究
作者:鄭志明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Zheng, Zhi-ming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0:4
頁次:頁65-91
主題關鍵詞:社會關懷基督宗教佛教神聖化世俗化Social careChristianityBuddhismSanctificationSecular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35
  • 點閱點閱:88
基督宗教與佛教是台灣社會福利的重要推手,滿足民眾社會變遷的服務需 求,其貢獻有目共睹,但是二者所面對的生存挑戰也是相當艱鉅,處在價值迷 亂的文化斷層地帶,在物質化與商業化的社會風氣導引下,各種救濟的關懷活 動,夾雜著失序的人性糾紛與社會亂象,惡化了神聖與世俗相互調適的轉化能 量,在現實的操作下經常帶有墮落的可能與瓦解的危機。宗教的社會關懷有其 正面的價值與意義,但是當宗教日益關心現世的生活事務,也可能造成宗教的 世俗化,而背離了其原有神聖的信仰內涵。這種神聖與世俗衝突的文化現象, 是宗教在積極推動社會關懷時,應進行自我深度的反省以調節出精緻性的對應 方法。宗教隨著社會世俗化的發展,或許可以獲得不少宣教的便利與優勢,同 時也面對著各種分化與挑戰,瓦解或誤導了宗教的神聖性格。學界在這方面的 討論不多,本文以基督宗教、佛教等作為對話的基點,探討二者在現代化的文 化情境下,共同面對現實環境世俗化的挑戰時,如何回到其神聖的義理系統 中,以適應時代的變遷進行價值的調適與方法的更新,這是一種相當嚴苛的文 化挑戰,基督宗教與佛教是否已做好萬全的準備?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is the major force behind Taiwan's social welfare, meeting the service needs for people under social change. Their contribution is obvious to all, but both meet great challenges of survival as well. Confused with the value of cultural fault zone in the material and commercialized social atmosphere, various relief activities are mixed with disorder of human disputes and social chaos, deteriorating the mutual adaption of conversing energy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secular. Influenced by the reality, they are often faced with the possible crisis of deterioration and collapse. While religious social care has its positiv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t may lead to secularization whe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secular affairs of life, and hence deviates from its original divine faith connotation. This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secular, should be tackled seriously through self-depth reflection when religions actively promote social care. As religious societies develop side by side with social secularization, they may get a lot of missionary convenience and advantages; however, they are also faced with a variety of differentiation and challenges, which damages or misleads the sacred character of religion. Since there are few academic discussions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both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secularization in reality, get back to the divine moral principles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times. As the basis of the dialogue, whether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are ready for this kind of harsh cultural challenges through value adjustment and method renovation is also discussed.
期刊論文
1.王順民(19940900)。宗教福利服務之初步考察:以「佛光山」「法鼓山」與「慈濟」為例。思與言,32(3),33-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隆順(19870600)。對我國天主教從事社會福利工作之反省。社區發展季刊,38,34-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寧遠(19961000)。後現代化社會與宗教現象。東方宗教研究,5=7,257-2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丁仁傑(1998)。文化脈絡中積功德行為--以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為例,兼論助人行為的跨文化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楊惠南(1996)。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臺南縣永康市: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3-2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顧忠華(1997)。巫術、宗教與科學的「世界圖像」:一個宗教社會學的考察。「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朝成(1996)。心淨則國土淨--關於佛教生態觀的思考與挑戰。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賢宗(2003)。佛教詮釋學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哲學詮釋。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許良福(2000)。非營利組織策略性行銷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木梓(2000)。臺北市寺廟經濟資源運用過程之探討--以法令規範下的資料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素芳(2000)。非營利組織之知識管理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俊亨(1995)。組織符號之研究:非營利組織--慈濟功德會的個案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鍾秋玉(1991)。慈善機構的組織融入、組織文化與慈善行為:以「慈濟功德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台芳(1993)。監牧關懷:對台灣天主教會監牧工作之研究與反省(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曼玲(1993)。都市地區佛教團體活動多元化及選擇性提供模式之探索性分析--以台北市為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宜璇(1996)。人間佛教與生活實踐:慈濟現象的社會學解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正煌(1996)。慈濟功德會、台灣世界展望會和中華聯合勸募協會決策菁英福利觀及其象徵符號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順民(1997)。臺灣地區宗教福利服務之銳變--兼論若干個案的歷史考察(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邱定彬(2000)。慈濟社區志工的發展及其意涵--以嘉義慈濟組織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欣芬(1988)。基督教與台灣醫療衛生的現代化--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為中心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敏雄(1998)。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社會服務事工的發展(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本炫(1998)。當代臺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鄭維瑄(1991)。基督教社會關懷在台灣社會福利發展中角色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政恩(2000)。宗教性志願事奉與非營利組織研究--以台灣慈濟與韓國純福音教會為例。政治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夏俊輝(1995)。宗教服務之研究--以佛教慈濟功德會為例。銘傳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董芳苑(1996)。基督徒的社會責任。臺中市:光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釋昭慧(1996)。佛教倫理學。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陸揚、王毅(2001)。大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成勉(譯);魯珍晞(Jessie G Lutz)(2000)。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檢討。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釋宏印(1996)。佛教人間關懷的向度。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erve Carrier, S. J.、李燕鵬(1992)。重讀天主教社會訓導。臺北: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Kantor, J. R.、劉薇琳、王亞蘭(1991)。文化心理學。雲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何建明(1998)。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張敬玲、Milne, Bruce(1992)。認識基督教教義。臺北:校園書坊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傳道法師(2001)。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卓新平(1998)。當代西方新教神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Storey, John、楊竹山、郭發勇、周輝(2001)。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月清(1999)。中國佛教倫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Fiske, John、王曉玨、宋偉杰(2001)。理解大眾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沈清松(1984)。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多明尼克‧斯特里納蒂、閻嘉(2001)。通俗文化理論導論。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孫效智(1999)。當宗教與道德相遇。臺北:臺灣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Kung, Wans、張慶熊(2001)。世界倫理新探。香港:道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谷寒松、廖湧祥(1994)。基督信仰中的生態神學。台北: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孝雲、王學富、伊凡‧亞布洛柯夫(1992)。宗教社會學。成都:台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順民(20010000)。當代臺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吳寧遠(1996)。台灣宗教世俗化之研究。高雄市:復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Berger, Peter L.、高斯寧(1991)。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順民(19990000)。宗教福利。臺北:亞太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丁仁傑(1997)。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臺灣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吳義雄(2000)。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Streng, Frederick J.、金澤、何其敏(1991)。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潘顯一、冉昌光(1999)。宗教與文明。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戴康生、彭耀(2000)。宗教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荊學民(1999)。社會轉型與信仰重建。山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信木、陳秉瑋(1988)。邁向現代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陶在樸(19990000)。理論生死學。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釋昭慧(20030000)。佛教規範倫理學。臺北:法界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瑞歧(1994)。論群眾文化與民俗藝術。貴州貴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榮善(1996)。文化學導論。陝西西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星雲(1995)。佛光緣--人間佛教。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翁紹軍(1999)。信仰與人世--現代宗教倫理面面觀。湖北漢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莊祖鯤(1998)。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更新之路。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羅光(1955)。天主教教義。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楊郁文(1998)。佛法的人間性與現實性。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裴紅衛(2002)。淺議基督教與社會變遷的適應。宗教社會角色重探。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印順(1999)。人間佛教要略。人間關懷--20世紀中國佛教文化學術論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吳寧遠(1996)。由批判理論早期宗教思想來解釋台灣幾個現象。1996佛學研究論文集--當代台灣的社會與宗教。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翹林、黃正雄(1994)。基督教與社會服務--全人關懷。宗教輔導論述專輯:社會服務篇。台北: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玲玲(1994)。臺灣天主教的社會服務。宗教輔導論述專輯:社會服務篇。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志明(19990000)。臺灣「新興宗教」的文化特色。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寰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梅冬祺(1994)。天主教與社會關懷。宗教輔導論述專輯--社會服務篇。台北: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