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會福利新論
作者:蔡漢賢李明政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松慧
集叢:多文化社會福利叢書;3
ISBN:9789867599414
主題關鍵詞:社會福利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0)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4)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郭俊巖(20100200)。美國工作福利政策的形成與轉化:以AFDC改革為例。臺灣社會福利學刊,8(2),117-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Namazi, Kevan H.、McClintic, M.(2003)。Computer use among elderly persons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Educational Gerontology,29(6),535-550。  new window
3.內政部社會司(19960900)。國際消除貧窮年聯合國宣言及決議重點摘要。社區發展季刊,75,90-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明政(20031200)。族群與社會福利政策。國家政策季刊,2(4),125-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亦園(19790900)。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臺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五個村落的初步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萬育維(19930100)。美國貧窮政策的演進與省思--兼論貧窮政策上的爭議。經社法制論叢,11,93-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世鑫、林志鴻、林昭吟(20031200)。新貧問題與社會福利政策--科學vs.價值&菁英vs.普羅。國家政策季刊,2(4),83-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廖靜芝(19881200)。歐洲社會憲章。社區發展季刊,44,38-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萬億、許錦汶、黃玫玲(19960100)。民主進步黨所主張的社會福利政策。社會建設,93,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淑英、孫嫚薇(20031200)。托育照顧政策中的國家角色。國家政策季刊,2(4),147-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孫健忠(19970600)。社會津貼實施經驗的反省:以敬老津貼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1,73-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Lee, Bong Joo、Mackey-Bilaver, Lucy(2003)。The Patterns of Food Stamp and WIC Participation under Welfare Reform。CYSR,25(8),589-610。  new window
13.Melamid, Elan、Brodbar, Gabriel(2003)。Matching Needs and Services: An Assessment Tool for Community-Based Service Systems。CWLA,82(4),397-412。  new window
14.Schuerkens, Ulrike(2003)。The Soci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Current Sociology,51(3/4),209-222。  new window
15.Cameron, Gary、Karabanow, Jeff(2003)。The Na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Program Models for Adolescents at Risk of Entering the Formal Child Protection System。CWLA,82(4),443-474。  new window
16.Winicki, Joshua(2003)。Children in Homes below Poverty: Changes in Program Participation since Welfare Reform。CYSR,25(8),651-668。  new window
17.Kageyama, Junji(2003)。The Effects of a Continuous Increase in Lifetime on Saving。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49(2),163-183。  new window
18.Shuey, Kim、Hardy, Melissa A.(2003)。Assistance to Aging Parents and Parents-In-Law: Does Lineage Affect Family Allocation Decision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65(2),418-431。  new window
19.Boxer, Marilyn J.(2002)。Women's Studies as Women's History。Women's Studies Quarterly,30(3/4),42-51。  new window
20.Hanlon, Thomas E.(2002)。An Early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bstance Abuse and Other Delinquent Behavior。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31(6),459-471。  new window
21.McDonald, Thomas P.、Billings, Peggy(2003)。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Welfare and Child Welfare?。CYSR,25(8),633-650。  new window
22.李明政(19991000)。原住民與社會權。厚生雜誌,8,20-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海娟(20020700)。紐西蘭社會福利體系再造。社區發展季刊,98,135-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良瑾(19951000)。論社會福利制度改革設計思想--關於中國大陸社會福利的政策取向。社會建設,92,10-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謝松濤(1987)。伊斯蘭有關勞資的教訓。中國回教,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謝高橋、陳信木(1998)。生計方式與文化--論原住民勞動力的文化資本條件對於就業之影響。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等主辦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57-2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仰止(2001)。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比較漢人觀點與原住民觀點。台灣族群關係的社會基礎(2):差異、認同與階層化,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01/01/12)。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明政(1998)。大臺北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模式及其變遷情況的描述分析。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81-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汝娜(2000)。從多元文化觀點談臺灣原住民處境與社會福利政策。前瞻二十一世紀華人地區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教育研討會,東吳大學社工系與中華志願工作人員協會主辦 117-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明儒(2003)。台灣福利發展的困境:新管理主義角度的觀察。《性別、兒童與社會福利:成長停滯年代下的思考》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與中正大學社會學系合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邱瑜瑾(2003)。非營利組織與都市社會福利之建構:以台北市為例。《性別、兒童與社會福利:成長停滯年代下的思考》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與中正大學社會學系合辦 7-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家銘(2002)。性工作與身體自主:台灣婦運的論述爭議及其反思。「第三屆倫理想與道德關懷」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夷將‧拔路兒(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原住民文化會議。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75-2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2)。全國社會福利會議特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內政部(1998)。全國社會福利會議特刊。台北:社區發展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萬億(1998)。跨世紀台灣社會福利政策的制定方向。全國社會福利會議。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1999)。國際援助與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潘淑滿(2003)。檢視台灣戰後母性政策之性別議事。「性別、兒童與社會福利:成長停滯年代下的思考」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明政、葛應欽、衛民(1998)。原住民族社會福利體系之規劃。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源協、詹宜璋(2000)。建構山地鄉原住民社會工作體系之研究--以部落為基礎的服務整合模式。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 Boards of Trustees(2001)。Statu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 Programs: A Summary of the 2001 Annual Reports。  new window
4.李明政、鄭麗珍、馬宗潔、莊秀美(1999)。原住民兒童福利需求之調查。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內政部(2002)。社政年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明政、許凱翔(2008)。台北市原住民單親家庭生活狀況及社會福利評估研究。北市:台北市政府原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明政、顏金龍(2002)。台北原住民女性單親家庭照顧需求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瑞金(1994)。婦女問題及其應有的法律保障。台北: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明砡(1998)。中央社會行政組織體系之探討。台北: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宗派(2000)。現代社會工作。臺北:合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伯特‧海爾布羅納、愈新天、鄧新裕(1989)。現代化理論研究。北京:華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arshall, T. H.(1965)。Social Policy。London:Hutchinson。  new window
4.Mishra, Ramesh(1981)。Society and Social Policy--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Welfare。London:Macmillan。  new window
5.蔡漢賢(1996)。社會福利行政工作經驗傳承。台北:中國社會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金福(1999)。勞工行政與勞工問題。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Castells, Manuel、周凱(2009)。網絡社會:跨文化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Mishra, R.(1984)。The welfare state in crisis: Social thought and social change。N.Y.:St. Martin's Press。  new window
9.Beverly, David P.、McSweeney, Edward A.(1987)。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justice。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new window
10.曼威•柯司特、夏鑄九、黃慧琦(2001)。千禧年之終結。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明政(2003)。意識形態與社會政策。台北:洪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rowning, Gary、周易正(2004)。當代社會學與社會理論趨勢。台北:韋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Lehning, Percy B.、許雲翔、江佩娟、葉錦娟、劉中文(2002)。分離主義的理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史密斯、林宗德(2003)。文化理論的面貌。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Kymlicka, Will、鄧紅風(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公民權。台北: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安東尼.紀登斯、趙旭東、方文(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臺北:左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建卿(19920000)。中華社會福利法制史。臺北市:黎明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周弘(2006)。福利國家向何處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瑩(1997)。未來社會安全制度的永恆不變性與變遷性。台北:台閩地區勞工保險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柯木興(1998)。社會保險。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仁宇(1993)。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Kymlicka, Will、劉莘(2003)。當代政治哲學導論。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Titmuss, R. M.(1976)。Commitment to Welfare。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new window
25.Kamerman, Sheila B.、Kahn, Alfred J.(1989)。Privatiz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Princeton, 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6.Soros, George、聯合報編譯組(1998)。全球資本主義危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湯姆‧L‧彼徹姆、雷克勤(1990)。哲學的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Byrne, David(1999)。Social Exclusion。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0.Graham, Gordon、黃藿(1995)。當代社會哲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Gould, Arthur、吳明儒、賴兩陽(1997)。資本主義福利體系:日本、美國與瑞典之比較。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順民(19990000)。宗教福利。臺北:亞太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羅勃貝拉、孟汶靜(1994)。新世界啟示錄。台北: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鄭淑燕(1991)。兒童福利新課題之探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Rawls, John、黃丘隆(1990)。正義論。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內政部(1994)。先進國家年金保險制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山口定、林翰(1994)。政治學理論--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Bernstein, Richard J.、黃瑞祺(2008)。社會政治理論的重構。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Castells, Manuel、夏鑄九、黃麗玲(2002)。認同的力量。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Castells, Manuel、夏鑄九、王志弘(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Titmuss, Richard Morris、江紹康(1991)。社會政策十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露絲‧裏斯特、夏宏(2010)。公民身份:女性主義的視角。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Tomlinson, John、鄭棨元、陳慧慈(2003)。文化全球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詹火生、福德(1982)。社會行政概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鄭清風(1993)。主要工業國家社會安全政策。臺北:勞工保險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劉脩如(1977)。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台北: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黃瑞祺、Giddens, A.(2005)。全球化與第三條路。臺北:松慧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孫治本、Beck, Ulrich(1999)。全球化危機。臺北: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周永新(1991)。社會福利的觀念和制度。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鄭慧瑩(1988)。各國社會福利行政的趨勢。台北:內政部社會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Barbalet, J. M.、談谷錚(1991)。公民資格。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蔡漢賢(2001)。迎向國際志願服務年--落實我國志願服務法。台北:中華社會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林國和(1990)。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台北市:內政部社會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Heater, Derek、張慧芝、郭進成(2006)。公民身分。台北:韋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Kingson, Eric R.、Schulz, James H.(1997)。Soci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6.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Weedon, Chris、白曉紅(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Sassoon, Donald、姜輝、于海青、龐曉明(2008)。歐洲社會主義百年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9)。性別影響評估操作指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李園會(2000)。兒童權利公約。臺北:內政部兒童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周永新(1984)。香港社會福利政策評析。香港:天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萬育維(1997)。社會工作實務手冊。台北:洪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Sardar, Ziauddin、陳貽寶(1998)。文化研究。台北: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內政部(2008)。國民年金答客問。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Dominelli, Lena、王瑞鴻、張宇蓮、李太斌(2007)。女性主義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蔡漢賢(2000)。社會立法析評。台北:中國社會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Edwards, John(1987)。Positive Discrimination,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Policy: moral scrutiny of a policy practice。Tavistock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68.Johnson, Norman(1987)。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Pluralism。London:Sage。  new window
69.Kelly, James J.、Clark, Elizabeth J.(2009)。Social Work Speaks。Washington, DC:NASW press。  new window
70.Nosh, Kote、林庭瑤(2003)。全球化、政治與權力。台北:韋伯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Marshall, T. H.(1964)。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72.Mishra, R.(1990)。The Welfar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  new window
73.Gillian, Pascall(1998)。Social Policy: A New Feminist Analysis。  new window
74.Pierson, Paul、舒紹福(2007)。拆散福利國家:里根、撒切爾和緊縮政治學。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Taylor-Gooby, Peter、劉育廷(2006)。壓力下的福利國家:變革與展望。台北:松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Taylor-Gooby, P.(2003)。Welfare States under Pressure。London: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77.Edwards, Richard、Usher, Robin、陳儒晰(2003)。全球化與教學論。韋伯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U. N.(1984)。National family policies :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role of the famil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new window
79.U. N.(1989)。Guiding Principles for Developmental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and Programmes in the Near Future。N.Y.。  new window
80.U. N.(1999)。Text for International year of Older Persons。  new window
81.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99)。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  new window
82.Virginia, P.、Bill, D.(1997)。Disability: Challenge for Social Insurance, Health care Financing and Labor Market Policy。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of Social Insurance。  new window
83.Austin-Wells, Vonnette、Zimmerman, Teena(2003)。An Optional Delivery Format for Presentations Targeting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new window
84.內政部(2000)。社政法規彙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內政部(2001)。社會救助政策。台北:社區發展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內政部(2002)。新世紀社會福利願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內政部社會司(2002)。社會福利白皮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戈斯塔•埃斯平•安德森、楊剛(2010)。轉型中的福利國家:全球經濟中的國家調整。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王如玄(1999)。婦女六法。台北: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江亮演、葉肅科(2001)。老人與殘障福利。台北:空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李佳諭(2009)。公益動募的探析。台北:松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李玲玲(2000)。天主教與社會福利。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李健正(1999)。新社會政策。香港:中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李善修(2000)。新編慕道者指南。台北:至潔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李萍(1993)。婦女政策與福利立法。台北: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李瑞金(2009)。社會福利國際化與國情化。台北:中華社會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肖金泉(1992)。世界法律思想寶庫。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周永新(2000)。餘暉晚照。香港:天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周永新、齊銥(2000)。香港老人的憂與樂。香港:天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台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法蘭西斯•福山、李永熾(1993)。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社工專協(1996)。推展成立社會福利部運動工作實錄。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哈特利•迪安、岳經綸(2009)。社會政策十講。上海:世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柯文•M•布朗、王小章、范曉光(2010)。福利的措辭:不確定性、選擇和志願結社。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徐震、李明政(2006)。社會工作思想與倫理。台北:松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時正新(2000)。中國社會福利與社會進步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陳方(2009)。全球化、性別與發展。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陳宇嘉(1997)。少年福利需求與福利服務提供之研究。台中:東海社工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陳美杏(1991)。以關懷服務殘障--讓愛心廣被四處。台北:社區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陳琇惠(1995)。對國民年金保險之體認與建議。台北:中國社會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彭德明(1995)。諸國健康照護制度的比較分析。台北:台閩地區勞工保險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湯蘭瑞(2003)。勞工行政舊事。台北:湯蘭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詹姆斯•米奇利、苗正民(2009)。社會發展:社會福利視角下的發展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蔡漢賢(1978)。社會工作的國情化與國際化。台北:文化社工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蔡漢賢(1978)。休閒活動的舊意境與新功能。台北:文大社工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蔡漢賢(1997)。社會福利十二講。台北:中國社會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蔡漢賢(2003)。五十年來的兒童福利。台北:中國社會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蔡漢賢(2001)。民間版志服務願白皮書。台北:中國社會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蔡漢賢(1975)。社會工作有關法規選輯。台北:文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蔡漢賢(2003)。我國社會行政機關應有型態之建議論見彙編。台北:社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蔡漢賢(1981)。八十年代國際殘障復健宣言。台北:興大社會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鄭文輝(1989)。我國社會福利定義與範圍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鄭清風(1997)。一九九三-九五年國際社會安全發展趨勢。台北:勞工保險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鄭慧瑩(1993)。家庭福利政策。台北: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鮑爾斯、金蒂斯、韓水法(1994)。民主與資本主義:財產、共同體和現代社會思想的矛盾。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俞可平(19990000)。社群主義。臺北:風雲論壇。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莊秀美(20020000)。臺灣原住民老人福利政策之研究 : 多元文化主義觀點的檢視。臺北:學富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伊莉莎白.弗洛恩德、陳燕谷(1994)。讀者反應理論批評。駱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李明政(20030000)。文化福利權。臺北:松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火旺(2007)。族群差異與社會正義,http://gigabyte.fxsh.tyc.edu.tw/professer/linhowang/10SDifference.htm,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巍(2010)。發展性社會福利理論及發展策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平(2008)。女性主義與社會性別理論:社會福利研究的新取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際社會福利協會中華民國總會(2002)。縮短全球性與地區性社會、經濟及文化機會之差距,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龐建國、劉錦常(1991)。福利國家的爭議。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臺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亦園(1986)。山地社會問題。台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仲冬(19990000)。陰陽殊性、男女異行--性別差異的生物論述。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增勇(2002)。原住民社會工作與福利服務。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德義(1994)。邁向「多元一體」的族群關係:原住民基本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原住民政策與社會發展。台北市: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文化發展協會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正(2001)。機會與平等:社會福利財源籌措與分配之探討。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台北: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莊秀美(2003)。從日本厚生勞動組織整併看我國社會行政組織應有之名稱與型態。我國社會行政機關應有型態之建議論見彙編。台北:中華社會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雅各(19990000)。同志平權運動。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古允文(2001)。不確定的年代:走在鋼索上的國際社會福利發展。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臺北: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Block, F.、Evans, P.、羅教講、張永宏(2009)。國家與經濟。經濟社會學手冊。北京:華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Weed, Frank J.、鄭麗珍(1988)。工業化與福利制度:對聚合理論假設的重要批判。社會福利發展:經驗與理論。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Goldthorpe, John H.、王碧珠(1988)。工業社會的理論--省視歷史定論主義的再現與未來學的未來。社會福利發展:經驗與理論。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Taylor, C.、馮青虎(2006)。市民社會的模式。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北京:世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中華社會行政學會(2001)。對聯合國推行2001國際志願服務年建議的回應。民間版志願服務白皮書。台北:中華社會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古允文(1991)。福利國家危機--本質與脈絡。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台北:民主文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古允文(2003)。從英國福利行政組織看我國應有之型態。我國社會行政機關應有型態之建議論見彙編。台北:社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古允文(1988)。政府、階級、意識形態與社會政策。社會福利發展。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史喬琶(2003)。互相承認。論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布魯諾•帕利爾、張文成(2007)。歐洲社會政策向社會投資的重新定位。2006國外社會科學前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M.費雷拉、張文成(2009)。歐洲福利國家:黃金般的成就與白銀般的前景。2008國外社會科學前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明政(1995)。近代臺灣社會行政的發展。台灣近代史‧社會篇。南投: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明政(2009)。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中有關社會福利權的探討。社會福利國際化與國情化。台北:松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海娟(2009)。北京宣言十三年:台灣性別主流化的回顧與展望。社會福利國際化與國情化。台北:松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哈伯馬斯、蔡漢俠(1989)。新的非了然性。哈貝馬斯的溝通倫理學。台北:結構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查特奇、曾東(2005)。關於泰勒的公民社會模式理論的一些看法。社會理論的政治分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洪亮吉(1978)。治平篇。社會工作有關資料選註。台北:文化社工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彩雲(1995)。香港婦女運動。香港婦女服務:理論與實踐。香港:新婦女協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寧(2003)。雅克‧德里達的中國之行。論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君山(2003)。從德國社會福利行政體系看我國社會行政機關應有名稱與型態。我國社會行政機關應有型態之建議論見彙編。台北:社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游鑑明(19990000)。明明月照來時路:臺灣婦運的歷史觀察。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葉肅科(2003)。從澳洲社會福利體系再造看我國應有之名稱與型態。國社會行政機關應有型態之建議論見彙編。台北:社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詹火生(1991)。寄望社會福利預算分配公平正義原則。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蔡漢賢(1996)。老人年金功敗垂成追記。社會福利行政工作經驗傳承。台北:中國社會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