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原住民族正名運動vs.象徵暴力--象徵抗爭進路下的正名運動及其衍生性社會實踐
書刊名: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
作者:以撒克.阿復
作者(外文):Isak Afo
出版日期:2014
卷期:4:3
頁次:頁183-202
主題關鍵詞:原住民族正名運動象徵暴力社會實踐Indigenous recertification movementSymbolic violenceSocial practi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42
  • 點閱點閱:145
本文從 Bourdieu的象徵抗爭論點,討論衍生於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相關的社會實踐,並聚焦於原住民族正名運動,以及其後衍生的各族族名正名、恢復個人族名運動、山川地名、族語復振和族語書寫系統。本文認為象徵抗爭進路的正名運動脈絡下的族語復振運動所揭櫫的是:原住民族有意識地以自己的語言,為自己、為所屬的群體、為周遭環境和有自覺意識的為民族的歷史,為民族的現在,為民族未來命運和憧憬命名時,不單是挑戰批判既有宰制階層和國家統治的暴力性和荒謬性,並在去殖民的進路中,藉積累自決自治能量,建構民族主體實踐的進路中,勾勒民族解放具救贖意涵的解放藍圖。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Bourdieu's symbolic violence,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digenous recertification movement and relevant social practice. The study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the recertification of personal family name, mountains and ethnic language writing system. The author thinks the indigenous recertification movement not only to challenge of national ruling class, but also to take accumulated the energy of indigenous autonomy and self-determination.
期刊論文
1.汪宏倫(20040600)。將漢字羅馬化:一個「跨語際實踐」的文化政治學分析。臺灣社會學,7,123-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淑雅(20000400)。多元民族國家的原住民族基本權。律師雜誌,247,1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以撒克.阿復(20110300)。原住民族電視臺vs.公廣價值?--原視法與原住民族獨立自主電視臺之建構。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1),67-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姚人多(20010600)。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119-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孫大川(20050910)。多元文化與原住民語言政策。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系列研討會之二:台灣原住民與的活力與傳承,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台北: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秋絨(1990)。弗雷勒批判的成人教學模式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施正鋒(2005)。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國華(2004)。權力的文化邏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樹枝(1989)。出土政治冤案.第二集:良心犯的血淚史。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世璇(2001)。瀕危語言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Freire, Paulo、方永泉(2002)。受壓迫者敎育學。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廣均(2004)。文化適應與象徵鬥爭--「名字/命名」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柏敷、廖貞智、Wink, Joan(2005)。批判教育學:來自真實世界的記錄。台北市: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Therborn, Goran、陳墇津(1990)。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藍博洲(1994)。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Derrida, Jacques、張正平(2000)。他者的單語主義--起源的異肢。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ourdieu, Pierre、Raymond, Gino、Adamson, Matthew、Thompson, John B.(1991)。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Cambridge, MA:Polity Press。  new window
12.Anaya, S. James(1996)。Indigenous Peoples in International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夷將.拔路兒(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Smith, Anthony D.、龔維斌、良警宇(2002)。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Crystal, David、周蔚(2001)。語言的死亡。臺北:城邦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壬癸(2010)。珍惜台灣南島語言。臺北市: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高宣揚(20020000)。布爾迪厄。臺北市:生智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意(2005)。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Kymlicka, Will、鄧紅風(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臺北: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夷將.拔路兒(1993)。我們為什麼選擇「台灣原住民族」這個稱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雅萍(2004)。原名運動需要深層文化覺醒與多元文化意識。不上街的運動--台灣原住民族姓名權運動。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義麟(2000)。「國語」轉換過程中台灣人族群特質之政治化。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宣範(1996)。近五十年台灣語言政策的變遷。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蘇峰山(2005)。象徵暴力與文化再--布爾迪厄之反思。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高雄:復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ourdieu, Pierre、吳飛(1999)。論符號權力。學術思想評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世忠(1990)。「第四世界」的建構:原住民世界的契機與危機。人類學研究:慶祝芮逸夫教授九秩華誕論文集。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方永泉(2006)。批判取向教育哲學的發展、議題及展望。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秋絨(1992)。批判的成人對話教育家:弗雷勒。人類航路的燈塔:當代教育思想家。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婉窈(20030000)。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