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亞哈日文化風潮的歷史剖析
書刊名:真理大學人文學報
作者:葉泉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eh, Chuan-hung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5
頁次:頁1-31
主題關鍵詞:東亞世界哈日哈韓文化產業East Asian worldJapanese fansKorean fansThe cultural wealt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2
  • 點閱點閱:140
東亞世界在中國文明的深刻影響下,從古代已建立一個文化分享與人才交流的活動 圈。藉由國際關係的建立,使臣往來與貿易互動,圈內各族群長期學習外來文化並加以改 良,使之根植本土,藉以提昇自己的文化水準。雖然中國長期扮演文化輸出的優勢角色, 樂意與周遭國家分享自己的創獲成果,但是在西方近代化的浪潮衝擊下,此種傳統現象已 逐漸轉變,呈現全新的風貌。 在西洋文明的劇烈挑戰下,傳統東亞世界的國際秩序被迫解體,東亞各國依據自己的 文化條件,嚴肅面對外來文明的入侵及挑戰。歷經百餘年的回應與調適,有的國家歷劫重 生屹立於世界舞台,有的國家悲慘分裂淪為武力對抗的競場。在步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全球化的浪潮使東亞各國捲入弱肉強食的生存競爭中,從國家至企業皆在極度緊張下努力 經營,以求適存於此環境。 首先是日本以圖文視聽為主要形式的流行文化產業,在傳播媒體與商業資本體系的推 波助瀾下,以星火燎原之勢向亞洲各地蔓延。在台灣,日本電視偶像劇、卡通、廣告、綜 藝節目等,充斥許多電視頻道;書局與租書店,日文時尚出版物與漫畫書總是以精緻的包 裝,陳列在最顯眼的位置;日本的情色文化商品,也藉由網路科技與盜版光碟,擴散到社 會各個角落。都市裡到處開設日式火鍋店、居酒屋、燒烤店、東洋茶坊,還有知名的巨型 百貨公司如三越、高島屋等也已呈現。這些現象說明一個日本化的文化消費空間,已經在 亞洲社會中浮現,也孕育一批追逐日本文化商品的哈日族。 其次近幾年來在韓國戲劇、電玩的衝擊下,亞洲掀起一波哈韓的熱潮,藉由此契機, 韓國的美食、音樂、服飾等商品大量行銷各地,去韓國觀光、購物、整型等活動,也蔚為 時代的潮流,影響文化交流與經貿往來。 似此哈日與哈韓的風潮,除了韓日兩國努力提昇水準,精心設計製作,努力包裝行銷 外,在接受的層面上,還有其值得重視的文化基礎必須加以探討。中國長久以來的文化輸 出,構成東亞世界共通的文化基礎。由於文化形態的相似性,使諸國能深入理解他國的文 化商品,產生欣賞與共鳴。雖然許多國家對日本懷抱愛恨交加的複雜情緒,但是在學習上 仍無法擺脫日本的深刻影響。韓國的衝勁十足,使其急速成長,掃除金融風暴的陰霾,蔚 然成為文化經貿大國。
The Asian world since Ancient Ages has established an active circle to distribute and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ideas influenc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Ambassadors and trade are, by way of the establishment, 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active circle, every group studies foreign cultures for a long period and ameliorates it. Therefore, foreign superior cultures can transport into Taiwan to enhance the Taiwanese cultural level. Although China plays an advantageous of cultural role. We are glad to distribute our own achievements and results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owever, when we face the western culture, our traditions change gradually into a new style. Under the big challeng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of the traditional Asian world is forced to split. East Asia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ir cultural conditions, are to face the invasion and challenge of foreign culture. We passed the response and amelioration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Some Countries strictly encountered disaster, but still exist. Some Countries live on earth, but they engaged in confront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bring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Asian Countries into a competition of living – the weak are the prey of the strong, which is the law of the jungle. From the Countries to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the response is strictly nervous, in order to survive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Japanese Fans and Koreans Fans are born in Taiwan. For example, Japanese Cartoons, Korean Psy’s Gangnam Style, Mobiles, Refrigerators, TVs, Movie Stars, etc. are popular. Even more, Japanese food and Korean food move into Taiwan, We couldask: what is Taiwan’s culture? What is Taiwan’s food? Who are Taiwan’s Movie Stars? Taiwan is between Japan and Korea, on how to develop Taiwan’s future living spac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aiwan to face the fu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Taiwan has a Giant Country – China, to face it. We hope that Taiwan can face the Asian Business Power Countries; we still have a business living space in East Asia. We desire Taiwan to live as a power country to survive and we could create our economical way to play a role in our world.
期刊論文
1.鄭貞淑(2005)。韓流的影響與展望。當代韓國,2005(秋),90-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曉光(1993)。戰後日本的政府開發援助。現代國際關係,199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atten, Marc Andre(20060400)。全球化中的封閉化--民族認同對中日韓本國歷史認識的影響。二十一世紀,94,80-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田緒永(2004)。韓國經驗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借鑒意義。中國青年研究,20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任民(2005)。韓國版本的文化立國。今日浙江,200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安成日(2005)。二戰後韓國對日索賠要求的演變。日本學,2005(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安宇、沈山(2005)。日本和韓國的文化立國略及其對我國的借鑒。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杜冰(2005)。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國際資料信息,200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錦濤(2005)。汪偽統治時期的女子教育述評。民國檔案,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范敏迪、黃小輝、龍艾迪(2000)。新新人類刮起哈日旋風。飯店現代化,200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段兵(2005)。殖民奴化教育的《建國精神》。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孫忠民(2005)。“哈韓”、“哈日”:我們到底哈什麼。職業技術教育,20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夏軍(2005)。日偽統治下的日語教育。民國檔案,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馬蕾(2005)。韓國影視業的發展及啟示。北京觀察,20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馬場公彥(20060400)。從書籍出版看戰後日本亞洲意識的變遷。二十一世紀,94,88-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效民(2006)。晚清政府的條約外交。歷史檔案,2006(1),78-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程利、李衛東(2005)。論淪陷時期日偽在武漢進行的殖民奴化教育。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家餘(2004)。日偽統制中國東北學校教育的影響分析。史學月刊,20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琪(2004)。日偽新民會與華北淪陷區的奴化教育。北華大學學報,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曉(1994)。關東州教育評析。教育史研究,19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齊紅深(1999)。試論日本占領區教育方針的表述問題。教育史研究,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駱莉(2005)。韓國的文化發展戰略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東南亞研究,20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晶輝(2005)。略論偽滿洲國對青少年的奴化教育。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20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戴玉堂(1995)。淺說日本占領東北時期對中國的奴化教育。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報,199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蘇明飛、于守海(2005)。論日本侵華時期的奴化教育。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佐佐充昭(2003)。植民地期における朝鮮儒教會の活動。朝鮮學報,1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柳美那(2004)。植民地期朝鮮における明倫學院:儒教振興をめぐる植民地權力と儒林勢力の相克。史滴,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柳美那(2004)。植民地期朝鮮における経学院--儒教教化機関と儒教イデオロギーの再編。朝鮮史研究會論文集,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曹必宏(2005)。汪偽奴化教育政策述論。民國檔案,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葉泉宏(20020600)。乾隆千叟宴與清鮮宗藩關係。韓國學報,17,283-2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葉泉宏(20040600)。瀋館幽囚記(1637-1645):清鮮宗藩關係建立時的人質問題。韓國學報,18,284-2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謝長法(1995)。清末的留日女學生。近代史研究,86,272-2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國剛(2006)。中國與西方:文明的對話與歷史的反思。《跨文化的互動、衝突與融合》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歷史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崔丕(1995)。戰後美日關係的演進與日本國際化戰略重心的選擇。走向國際化的日本國際學術研討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譚譯(1994)。論918抗戰。918事變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定天(1999)。東北亞國際關係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無未(2005)。周代朝聘制度研究。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永常(1987)。漢文文學在安南的興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一良(1987)。中外文化交流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俊英(1991)。二次大戰的中外文化交流史。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于語和、庾良辰(1997)。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春來(2000)。基督教在近代韓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野平(1989)。東北淪陷十四年教育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曉秋(2005)。近代中國與日本:互動與影響。崑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中村新太郎、張柏霞(1980)。日中兩千年。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市村真一、色文(1995)。日本的經濟發展與對外經濟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伊文成、馬家駿(1987)。明治維新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伊藤正德、蔡茂豐(1970)。日本軍血戰史(特攻篇)。台南:大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江秀平(1993)。走向近代化的東方對話: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比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木生(2001)。東亞國際關係格局1894-1945。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何芳川(2003)。中外文明的交匯。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大龍(2001)。唐朝和邊疆民族使者往來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文(2004)。日本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1972-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文(2005)。東亞合作的文化成因。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虎(2004)。中朝日三國西學史比較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惠良、劉迪輝、高錦蓉、周光敬(1989)。東南亞簡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懷亮(2005)。當代國際文化貿易與文化競爭。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武安隆(1993)。文化的抉擇與發展:日本吸收外來文化史說。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金文學、金英蘭(2002)。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輝基(1995)。亞太地區國際關係概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故鄉編輯部(1987)。日本剖析。台北:故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姜萬吉、陳文壽、金英姬、金學賢(1997)。韓國現代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姚嶂劍(1984)。遣唐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馬興國(1988)。千里同風錄:中日習俗交流。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哲俊(2004)。東亞比較文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健、王金林(2000)。日本兩次跨世紀的變革。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文壽(2002)。近世初期日本與華夷秩序研究。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樂民、周弘(1999)。歐洲文明擴張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鵬(1991)。東南亞各國民族與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彭建英(2004)。中國古代羈縻政策的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傅長祿(1991)。中國現代文化史略。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曹中屏(1992)。1500-1923東亞與太平洋國際關係:東西方文化的撞擊。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曹中屏(1993)。朝鮮近代史1863-1919。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曹中屏(2005)。當代韓國史:1945-2000。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現代史研究室(1987)。汪精衛漢奸政權的興亡:汪偽政權史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勞倫斯.奧爾森、伍成山(1974)。日本在戰後亞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董志正、田久川、關捷(2005)。日俄戰爭始末。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湯重南(2000)。日本文化與現代化。瀋陽:遼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廖宗麟(2002)。中法戰爭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鄭文輝(2001)。天仇:新加坡日軍佔領昭南時代。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鄭有國(2004)。中國市舶制度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謝永光(1991)。戰時日軍在香港暴行。香港:明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蘇怡怡(1979)。近代中國留學史。台北:龍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羅佩恒、羅佩菁(1996)。新加坡簡史。新加坡:新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加藤恂二郎(1943)。南方圈の教育。東京:龍吟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宗幸一(1941)。東亞共榮圈史。東京: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南洋群島教育會(1982)。南洋群島教育史。東京:青史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馬樹禮、陳鵬仁(2006)。インドネシア独立運動史。台北:致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高田銀次郎(1982)。樺太教育發達史。東京:青史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野口鐵郎(2001)。アジア諸地域と道教。東京:雄山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朝鮮社科院歷史所近代史研究室、金曜顯(1978)。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の朝鮮。東京:朝鮮青年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鈴木政平(1999)。日本占領下バリ島からの報告:東南アジアでの教育政策。東京:草思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樋口州男(2000)。東アジア交流史事典。東京:新人物往來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王曉秋(1992)。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汪一駒、梅寅生(1978)。中國知識份子與西方:留學生與近代中國(1872-1949)。新竹:楓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李少兵(1994)。民國時期的西式風俗文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李基白、厲帆(1994)。韓國史新論。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余定邦、喻常森(1999)。近代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依田熹家、卞立強、李天工(1989)。簡明日本通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姜吉仲(2004)。高麗與宋金外交經貿關係史論。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高明士(2003)。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陳尚勝(1997)。中韓交流三千年。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陳輝燎、范宏科、呂谷(1973)。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馮崇義(1995)。國魂,在國難中掙扎:抗戰時期的中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鄭彭年(1999)。日本中國文化攝取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劉岳兵(2003)。日本近代儒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戴逸、楊東梁、華立(1994)。甲午戰爭與東亞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關捷、劉志超(1991)。沉淪與抗爭:甲午中日戰爭。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小林英夫(1993)。日本軍政下のアジア:大東亞共榮圈と軍票。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朱雲影(1981)。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郭振鐸、張笑梅(2001)。越南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羅長山(2004)。越南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劉為(2002)。清代中朝使者往來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李元淳、崔柄憲、韓永愚、詹卓穎(1987)。韓國史。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梁志明(1999)。殖民主義史--東南亞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李筱峰、林呈蓉(2003)。臺灣史。臺北:華立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汪向榮(1988)。中國的近代化與日本。臺北:百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井上清、宿久高(1986)。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臺北市: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1996)。臺灣開發史。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解學詩(1995)。偽滿洲國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鄭永常(1998)。征戰與棄守:明代中越關係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姜萬吉、賀劍城、周四川、楊永騮、劉渤(1993)。韓國近代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陳仲偉(2004)。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晁中辰(2005)。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黃福慶(1975)。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崔丕(1992)。近代東北亞國際關係史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張嘉中(2005)。日本國政發展--軍事的觀點。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王曉秋、大庭修(1996)。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1.歷史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李雲泉(2004)。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楊志剛(2001)。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徐杰令(2004)。春秋邦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振鎖(1997)。日本的國際化與近代化。日本近代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曉秋(1996)。十九世紀下半葉中、日、泰三國改革與現代化的比較研究。北大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田玄(1995)。八年抗戰中國統區抗日文化運動及其作用。抗日戰爭史論文集。北京:春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伊原澤周(2003)。大東亞共榮圈論的成立及其構想。從筆談外交到以史為鑒:中日近代關係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成軒(2006)。中國儒學在越南的發展。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福環(1995)。中日甲午戰爭與清王朝宗藩體系的崩潰。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和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沈仁安(2003)。德川幕府初期的對外關係與鎖國。德川時代史論。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依田熹家(2000)。關於東亞近代化:國際關係及其與西洋文化的接觸。近代以來中日文化關係的回顧與展望。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武光仲(2005)。越族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風俗習慣。亞細亞民俗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東明(2003)。西學、蘭學和北學的興衰及其歷史影響。韓國學論文集。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孫泓(2005)。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東亞漢文化圈與中國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孫紹聖、姜瑞青(1984)。日偽統治下的青島教育概貌。青島文史資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莊錫昌(1998)。文化融合與文化侵略:日占時期日本對韓民族的同化政策及其破產。韓國研究論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玉龍(1989)。漢文化圈論綱。日本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來(1997)。儒家思想與現代東亞世界。東西方文化論集。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許文堂(2001)。十九世紀清越外交關係之演變。越南、中國與台灣關係的轉變。台北:中研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鄒振環(1998)。明末清初朝鮮的赴京使團與漢文西書的東傳。韓國研究論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畢明(2000)。論日本在朝鮮推行的皇民化政策。韓國研究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馮瑋、王新香(2002)。朝鮮與蘭學失之交臂的原因及歷史後果:與日本蘭學的一項比較研究。韓國研究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氏午(2004)。漢字對促進越南喃字形成與發展的作用。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熊沛彪(2001)。對日本稱霸東亞政策形成的再認識:近代東亞國際體制與日本東亞新秩序政策的確立。近現代亞太地區國際關係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趙德宇(1998)。西方文化東來與中日兩國的反應。日本文化研究:以中日文化比較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海峰(2006)。科舉制對域外的影響:文化的遷移與回歸。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白石昌也(1995)。ベトナム民族運動と近代日本。東南アジア史のなかの近代日本。東京:みすず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吉川洋子(2004)。日本.フィリピンの出發外交--賠償実施、賠償借款交涉、通商航海条約交涉1956〜1963年。近現代日本.フィリピン関係史。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實藤惠秀(1940)。中國留學生小史。日本文化の支那への影響。東京:螢雪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于在照(2000)。潘佩珠。東方著名哲學家評傳(越南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