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現代化的推手--以留美實科女生為主 的研究(1881-1927)
作者:王惠姬
作者(外文):Hui-gi W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所
指導教授:呂芳上
雷家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清末民初 女子留學生 實科 留美學生 中國現代化與理工農醫科留美女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9
本研究發現清末自1881年金雅妹留學美國以來,至1927年為止,留美實科女生至少有124位。實科主要指理、工、農、醫等學科,其中攻讀醫科人數最多,有41人,主要是婦產科;其次是化學科,有15人;再次依序是數學(11人)、生物(10人)、護理(9人)、心理(8人)、營養(7人)、物理(6人)、衛生(4人)、植物(4人)、動物(3人)、農業(2人)、牙醫(1人)、兒科(1人)、化工(1人)、建築(1人)、航空(1人)、園藝(1人)等。她們當中以就讀密西根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為最多。她們當中,也不少官費生,尤其清華學校的專科女生與特別費女生。另外,自費生也有多位獲得教會資助、美國的大學獎學金,以及清華的津貼。她們在國內大多就讀教會女校,少數就讀公立或私立女校;在國內預備階段的教育程度,在清末多為中學程度,1920年出現大學程度者,顯示教育素質逐次提升。直到1937年抗日戰前,他們人數雖不若留美男生,也比不上留日女生,但獲得高級學位者不少,如博士15位、碩士29位、學士37位。
她們除了用巨D學讀書,學習當時的各類科學新知以外,也把握機會體驗美國文化與生活,參予課外活動,包括校園內外的學習,如校園內的社團、學生會、中國同學會、基督教諸多事工,還有假期訪友、郊遊旅行,以及打工、談戀愛等等,生活多采多姿。並且藉這些機會,觀察美國女子的言行舉止,效尤她們的獨立自主、勇敢自信等優點;同時也比較反省中國女性文化的缺失,做為一種攻錯的參考。
她們返國後,以行醫濟世最具有貢獻,如金雅妹、釭儽情B石美玉、康成、李美珠、林惠貞、王淑貞、鄺翠娥、倪徵琮、葛成慧、丁懋英、方蓮珍。陶善敏與楊崇瑞從事公共衛生。前者鑽研防疫科學,後者還在助產士學校主持訓練培育新式助產士,先後在衛生所開班、學校授徒。還有伍哲英、潘景之等,以專業護理知識,協助醫師與醫院的護理工作,並且參與護士的培育訓練。其次,如吳貽芳、王世靜、王季玉、余寶笙等是擔任中上學校的實科教師,甚至出掌校長。
若當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做科學研究工作,則是知識的生產者。她們從事專精的科學研究的人數雖少,貢獻卻是頗具開創性。尤其沈驪英改良麥類等農作物品種,酆雲鶴對麻織品的改良,以及營養學研究等,使抗戰期間棉糧的生產,維繫中國軍民衣食的基本需求。在獨當一面之餘,還能與丈夫或其他男性協同合作,進行更大規模的科學研究,產生更多的影響與貢獻。釵h留美實科女生,無法更上一層樓的從事科學研究,或者說科學研究的成就不高,歸咎其因,主要恐怕還是為結婚進入家庭,難以簡畾a務的牽絆。加上性別文化的偏見,包括女性的身心結構與性情,不適合學習科學,遑論研究科學。
近代西方,雖先後出現居里夫人等少數幾位得諾貝爾獎女科學家,但屬鳳毛麟角,且性別歧視仍存,不下於東方社會。本文證明中國留美實科女生,以往在留學教育史的研究上被埋沒。其實,在攻讀實科的諸領域中,女性不但未曾缺席,且有頂尖的表現,及獨特的貢獻。在婦女史上,也長期受到忽略。她們具有先進的女科學家角色,對中國現代化的推動,儼然另一群不可或缺的推手。
none
徵引書目
一、中日文部分
(一)檔案
教育部檔案:平檔,留學事務‧美國,前三、二、一年度,第二宗(台北國史館
藏,以下教育部檔案亦同)。
教育部檔案:平檔,留學事務‧美國,前四年度,第一宗。
教育部檔案:平檔,留學事務‧美國,前三年度,第一宗,〈美館造具留美學士
名冊〉。
教育部檔案:平檔,留學事務‧英國,前三年度,第一宗。
教育部檔案:平檔,留學事務‧美國,〈一至六年度,總統選派各國留學姓名清
冊〉(一至六年度,共八宗)。
教育部檔案:平檔,留學事務‧美國,〈民國八年二月份各部省留美官費生人數
清單〉
教育部檔案:平檔,留學事務‧美國,〈民國八年發給留美畢業生證明書報告〉。
教育部檔案:平檔,留學事務‧美國,〈清華學校回國學生履歷表〉。
教育部檔案:平檔,留學事務‧美國,〈外交部咨送清華學校遊美畢業生履歷備
案由附件〉。
教育部檔案:平檔,留學事務‧比利時,〈前2年度留比學生案〉、〈前4年度留
比肄業生案〉,台北國史館藏。
教育部檔案:平檔‧留學事務,日本,未分國。
教育部檔案:平檔‧留學事務,日本,〈民前4年至民國12年度留日畢業生檔案〉。
教育部檔案:留學事務‧美國,〈發給赴美國自費留學證書〉,目錄統編197,案
卷編號085-5。
福建省檔案館藏號39-1-2,〈教育部立案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一覽〉。
福建省檔案館藏號39-1-5,〈私立華南女子學院呈請立案用表之(一)〉。
福建省檔案館,藏號39-1-24,〈准予備案遷南平〉。
福建省檔案館,藏號39-1-97,〈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校史(1950年編)〉。
福建省檔案館藏號39-1-97,〈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教育概況〉、〈私立華南女子
文理學院1940年各項校務報告〉。
(二)史料與史料集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1編第
13、14冊,台北:編者印行,1962、1964。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共5冊,
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6-1991。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教授人名錄》編寫組編,《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教授人名錄》,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王煥琛編著,《留學教育--中國留學教育史料》1-4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
王樹槐、成露茜、呂芳上等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中文資料目錄》,台北: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朱有瓛、高時良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3。
北洋洋務局編,《約章成案匯覽--游學門》,上海:編者印行,光緒31年。
任鴻雋、樊洪業、張久春,《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
育出版社、上海科技技術出版社,2002。
朱有瓛、高時良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2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9。
朱有瓛、高時良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3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0。
朱有瓛、高時良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4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3。
多賀秋五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清末編》、《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民國編(上)》、《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民國編(下)》,共3冊,昭和47年,台北:
文海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上下冊,台北:傳記
文學出版社,1975。
林清芬編著,《抗戰時期我國留學留學教育史料--各省考選學生》共6冊,台
北:國史館,1994-1999。
胡健國主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1-27輯,台北:國史館,
1977-2005。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四編《戰時建設(一)》,
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1988。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共3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清華大學中共黨史教研室編,《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史料》第2冊(上),北京:北
京出版社,1980。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1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1。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共4冊,台北:天一出版影印本,1979。
教育部文總務廳文書科編,《教育部文牘彙編》(1-4),北京:編者自印,1914-1918。
教育部文總務廳文書科編,《教育法規彙編》,北京:編者印行,1919。
教育部編,《中華民國教育法規彙編》(北京:編者自印,1919),收於沈雲龍主
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編11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國民參政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記錄》,漢口:國民參政會秘書處編印,1938。
《國民參政會(第一屆)第三次大會紀錄》,重慶:編者印行,1938。
《國民參政會第第三屆第一次大會議事記錄‧第六次會議》,重慶:國民參政會
秘書處編印,1940。
《國民參政會第三屆第二次大會議事記錄》,重慶:國民參政會秘書處編印,
1940。
學部總務司編,《學部奏咨輯要》卷2,北京:編者印行,1909(宣統元年春刊)。
臧健、董乃強主編,《近百年中國婦女論著總目提要》,吉林:北方婦女兒童出版
社,1996。
藤井志津枝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日文資料目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1995。
(三)人名錄、辭典與百科全書
上海中比友誼會編,《留比同學錄》,上海:編者刊,1933。
《上海婦女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婦女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0。
中國徵信社編,《上海工商名人錄》,上海:出版者不詳,1936再版。
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共4冊,台北:台
灣中華書局,1978。
《中華留學名人辭典》編委會,《中華留學名人辭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
版社,1992。
中國婦女管理學院編,《古今中外女名人辭典》,保定: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
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教授人名錄》編寫組編,《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教授人名錄》,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田原禎次郎編,《清末民初中國官紳人名錄》(北京:中國研究會,1918),收在
沈雲龍主編的近代中國史叢刊第3編80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
北京清華學校編,《遊美同學錄》,北京:編者自印,1917。
北京清華學校編,《遊美同學錄》,北京:編者自印,1918。
李元信編纂,《寰球中國名人傳略‧上海工商各界之部》(World Chinese Biographies),上海:環球出版社,1944。
李立明編,《中國現代六百作家小傳》,香港:波文書局,1977。
李盛平主編,《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
吳成平主編,《上海名人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房兆楹輯,《清末民初洋學學生題名錄初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62。
周棉主編,《中國留學生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英文《中國婦女》編著,《古今中外婦女人物》下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
社,1986。
留比同學會編,《留比同學錄》,上海:編者自印,1933。
留英同學會編,《留英同學錄》,上海:編者自印,1934。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高魁祥、申建國編,《中華古今女傑譜》,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1。
馬尚瑞主編,《北京古今名人辭典》,北京:新華書店,1991。
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人物部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
清華大學同學會編,《清華同學錄》,北平:編者自印,1933。
賈逸君,《中華民國名人傳》,北平:北平文化學社,1937年;上海書店影印本。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辦公室編,《清華同學錄》,北平:編者印行,1937。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制憲國民大會逝世代表傳略》,台北:編者印行,出版年不
詳。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編,《華南女子文理學院一覽》,福州:編者印行,1934。
華夏婦女名人詞典編委會編,《華夏婦女名人詞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教育部編,《專科以上學校教員名冊》第1冊,重慶:編者印行,1942。
教育部編,《專科以上學校教員名冊》第2冊,重慶:編者印行,1943。
廈門大學編,《廈門大學一覽》共3卷,編者印行,1921~1925;台北:天一出版
社,1985影印版。
廖辣岩D編,《中國人名大詞典--當代人物卷》,上海:上海辭書社,1990。
樊蔭南編纂,《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香港:波文圖書公司,1978。
寰球中國學生會編,《寰球中國學生會民國十五年特刊》,上海:編者印行,
1926。
寰球中國學生會編,《寰球中國學生會二十五年紀念冊》,上海:編者印行,1930。
寰球中國學生會編,《寰球中國學生會出洋學生特刊》,上海:編者印行,1936。
燕京大學研究院編,《燕京大學人物誌》第1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燕京大學研究院編,《燕京大學人物誌》第2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歷代名人教育志編委會編,《歷代教育名人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蘇雲峰,《清華大學師生名錄資料彙編(1927-1949)》,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4。
(四)口述歷史、大事記與年鑑
丁致聘編,《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記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1。
中華續行委辦會編,《中華基督教會年鑑》共14册,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1936;
台北:中國教會研究中心與橄欖文化基金會,1983重印。
王萍訪問,官曼莉紀錄,《杭立武先生訪問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0。
林紀庸口述,張朋園、林泉等訪問,《林紀庸先生訪問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1983。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辦公室編,《金女大大事記》,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友會,
1992。
張朋園、楊翠華、沈松喬訪問,潘光哲紀錄,《任以都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張朋園等訪問,羅久蓉紀錄,《周美玉女士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1993。
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上海:開明書店,
1934;台北:宗青圖書公司,1981影印。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1934-1947》,上海:商
務印書館,1948。
振華女校編著,《振華女校校刊》,蘇州:振華女校,1931。
蘇州振華女校編輯,《振華女校二十五周年紀念特刊》,蘇州:編者印行,1934。
蘇州振華女校編輯,《振華女校三十年紀念特刊》,蘇州:編者自印,1936。
(五)專書
丁文江編,《梁啟超年譜》,台北:世界出版公司,1958。
《上海高等教育系統教授錄》編委彙編,《上海高等教育系統教授錄》,上海:華
東師範大學,1988。
于學蘊、劉琳編著,《天津老教堂》,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上海市婦女聯合會,《上海婦女運動史1919~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編,《留學一助》,上海:編者刊,1934。
中華書局編,《秋瑾集》,上海,編者印行,1960。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第一卷,瀋陽:春風文
藝出版社,1994。
毛彥文,《往事》,台北:著者自印,1989。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的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治心,《中華基督教史綱》,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59。
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王忠欣,《基督教與中國近現代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王承緒編,《世界著名學府--倫敦大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王恩銘,《二十世紀美國婦女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王淑貞,《婦產科學》,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
王惠姬,《近代中國女子留學史──清末篇》、《近代中國女子留學史──民初篇
Ⅰ》,台中:捷太出版社,2000。
王燦芝編,《秋瑾女俠遺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6。
田原禎次郎編,《清末民初中國官紳人名錄》(北京:中國研究會,1918),收在
沈雲龍主編的近代中國史叢刊第3編80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
司徒雷登著,閻人俊譯,《在中國五十年》,香港:求精出版社,1955。
北京市婦女聯合會編,《北京婦女報刊考(1905-1949)》,北京:新華書店,1990。
戎玉琴等編,《伯特利‧我們的家》,香港:伯特利教會天梯出版社,1993。
成露茜、費俠莉、葉漢明等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英文資料目錄》,台北: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江才健,《吳健雄: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6。
朱峰,《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的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與華南女大比較研究》,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吉林大學建校五○週年記念,《關實之、陶慰孫百年誕辰記念文集》,長春:吉林
大學出版社,1996。
安宇、周棉主編,《留學生與中外文化交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艾德金森等著,曾慧敏、劉金蘭、盧麗玲合譯,《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004年3版。
李璜,《學鈍室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8。
李瞻、石麗東,《林樂知與萬國公報,中國現代運動之根源》,台北:新聞記者公
會,1977。
李濤,《醫學史綱》,上海:中華醫學會出版委員會,1940。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1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李又寧主編,《留美八十年》(二),紐約:天外出版社,1999。
李小江等主編《性別與平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李汝珍,《鏡花緣》台北:世界書局,1962。
李紹昌,《半生雜憶》,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9。
李雪荔,《中國婦女史話》,南京:中國婦女建國會,1947。
李曼瑰,《盡瘁留芳》,台北:伍智梅女士獎學基金會,1961。
李喜所、劉集林合著,《近代中國的留美教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李雲漢,《黃克強先生年譜》,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73。
沈宗瀚,《沈宗瀚晚年文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沈君山、黃俊傑編,《鍥而不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1。
沈剛伯,《民族英雄及革命先烈傳記》,台北:正中書局,1981。
宋晞,《旅美論叢》,台北:中國文化學院,1965。
宋瑞芝主編,《中國婦女文化通覽》,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5。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出版社,1995。
薛理勇編著,《上海舊影老學堂》,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吳文忠,《中國近百年體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吳汝綸,《東遊叢錄》四,收在王寶平主編,《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教育
考察記》(上),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吳廷燮,《北京市志稿‧民政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吳相湘,《民國人物列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
吳荔明,《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1999。
吳梓明,《基督宗教與中國大學教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吳梓明編,《中國教會大學歷史文獻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
《吳貽芳紀念集》,上海: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呂芳上、游鑑明、羅久蓉主編,《無聲之聲:新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台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伯恩特‧卡爾格-德克爾著,姚燕、周惠譯,《醫藥文化史》,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4。
林杉,《林徽因傳:一代才女的心路歷程》,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
林洙,《大將的困惑--我與梁思成》,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濟南:山東畫報社,1997。
林子勛,《中國留學教育史》,台北:華岡出版公司,1976。
林治平,《中國科學史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社,1958。
林治平主編,《中國基督教大學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3。
周一川,《中國人女性の日本留學史研究》,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2000。周邦道,《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台北:文化大學,1981。
周恃天譯,《西洋體育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1。
江西近代鄉賢錄編輯委員會編,《江西近代鄉賢錄》,台北:編者自印,1998。
金女大校友會編,《永久的思念》,南京:金女大校友會,1993。
《金陵的女兒》編寫組,《金陵的女兒》,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芭芭拉‧麥克哈非 (B. MacHaffie) 著,朱麗娟譯,《她的歷史──基督教傳統中的
婦女》,台北:台灣基督教長老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1998。
計榮主編,《中國婦女運動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孟繁科編著,《中國婦女之最》,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89。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4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75。
胡光麃,《波逐六十年》,香港:新聞天地社,1964。
胡耐安,《六十年來人物識小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英文《中國婦女》編著,《古今中外婦女人物》下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
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3。
姚公騫主編,《中國百年留學精英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美)埃美利.哈恩,《宋氏家族》,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
(美)西爾維婭‧安‧休利特著,馬莉、張昌耀譯,《美國婦女解放的神話》(加
拿大:明鏡出版社,1998。
(美)Sharon Bertsch McGrayne著,李靜宜譯,《諾貝爾女性科學家》(台北:牛
頓出版公司,1994。
(美)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出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
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白馥蘭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美)郭穎頤著,雷頤譯,《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1990。
(美)費俠莉著,甄橙主譯,《繁盛之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中華
韋鈺,《中國婦女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袁冬林、袁士傑編,《浦熙修記者生涯尋蹤》,上海:文匯出版社,2001。
郝更生,《郝更生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
桂質良,《女人的一生》,南京:正中書局,1937。
高拜石,《古春風樓瑣記》第1-19集,台北:台灣新生報,1960-1974。
高時良主編,《中國教會學校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莫法,《溫州基督教史》,香港:建道神學院,1998。
孫石月,《中國近代女子留學史》,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
孫海英編著,《金陵女子大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容閎,《西學東漸記》(中譯自傳),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5
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清華大學校史組編寫組編,《清華大學校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章開沅主編,《社會轉型與教會大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梁思成著,梁從誡譯,《圖說中國建築史》,台北:崇智國際文化公司,1991。new window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上海:中華書局,1941。
梁啟超,《新大陸遊記節錄》,台北:中華書局,1957台一版。
梁元生,《林樂知在華事業與萬國公報》,香港:中文大學,1978。
梁從誡編,《林徽因文集:文學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梁從誡編,《林徽因文集:建築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梁錫華,《志摩新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
梁錫華編譯,《徐志摩英文書信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
梁錫華選註,《(胡適祕藏書信選)(上),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
郭榮生、張源編,《張伯苓先生紀念集》(附: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1975。
梅生編,《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一),上海:上海書店,1989。
梅貽寶,《大學教育五十年--八十自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
曹汝霖,《一生的回憶》,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
晨舟,《中國文博名家畫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張大慶,《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1912-1927)》,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張文伯,《吳敬恒先生傳》,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64。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3。
張之洞,《勸學篇》,遊學第二,收在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輯(台
北:文海出版社,1967)。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new window
張建瑋、鄧琮琮,《中國院士》,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張默君,《大凝堂集》,台北:中華書局,1960。
張耘田、陳巍主編,《蘇州民國藝文志》,揚州:廣陵書社,2005。
陳捷,《天主教傳入中國概觀》(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收在沈雲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5輯。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陳尚球,〈營養學〉,見《中華民國科學誌》(三),台灣: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
會,1956。
陳炳權,《大學教育五十年(陳炳權回憶錄)》,香港:著者自印:1970。
陳啟天,《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台北:文星書店,1962。
陳潔如,《陳潔如回憶錄》上下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2。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二版;台北:台灣商務new window
印書館,1970。
陳廣沅,《壯遊八十年》,台北:著者自印,1978。
陳勝崑,《近代醫學在中國》,台北:當代醫學雜誌社,1978。
陳毓賢,《洪業傳--季世儒者洪煨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
陳衡哲著,馮進譯,《陳衡哲早年自傳》,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陳學勇編,《林徽因文存──散文 書信 評論 翻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2005。
陳鍾英,〈中國婦女自立自強的典範 ――記余寶笙老師〉,2007年5月10日擷取自www.forsa.org.cn/news/MLB86/20040910113858.htm - 30k -
陳鍾英、陳宇編,《中國現代作家選集-一林徽因》,香港:香港三聯書店與人民
文學出版社,1990。
馮自由,《革命逸史》,共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喬紀堂編選,《二十世紀散文精品──梁思成.林徽因卷》,西安:太白文藝出版
社,1996。
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編,《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中國委員會第一屆大
會報告》,《教育部國際文教叢刊》第1卷第3號(1948年9月)。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上海:中華書局,1934;台北:中國出版社影印,
1973。
程謫凡,《中國現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華書局,1936。
程德培、郜元寶、楊楊編,《良友人物‧1926-1945》,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黃新憲,《中國近現代女子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new window
黃福慶,《國立中山大學》,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
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2卷《人物傳:教育科技》,
北京:光明日報,1989。
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台北:國史館,1990。
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69。
曾寶蓀治喪委員會編,《曾寶蓀紀念集》,台北:編者自印,1979。
賀國慶,《德國和美國大學發達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董鼐主編,《學府紀聞》共21冊,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81-1982。
葛成慧編著,《家庭醫事》,上海:正中書局,1947。
楊絳,《將飲茶》,台北:曉園出版社,1990。
楊愷齡,《民國黃克強先生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福建華南女子學院,《建院十週年紀念特刊》,福州:出版者不詳,1995。
雷良波、陳陽鳳、熊賢軍編,《中國女子教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
費慰梅著,曲瑩縑B關超等譯,《梁思成與林徽因一一一對探索中國建築史的伴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
傑西‧格‧蘆茨 (Jessie G. Lutz) 著,曾鉅生譯,《中國教會大學史》,杭州:浙
江教育出版社,1981。
《福建華南女子學院》,福州:建院十週年紀念特刊,1995。
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等著,南開大學歷史系美國史研究室譯,《美利堅共
和國的成長》(下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葛壯,《宗教與近代上海社會的變遷》,上海:上海書店,1999。
鄒魯,《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台北:正中書局,1974。
劉一達,《老根兒人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劉巨才,《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史》,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
劉秉果,《中國古代體育史話》,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蘅靜,《婦女問題文集》,南京:婦女月刊社,1947。
劉王立明,《中國婦女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劉國銘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廣東省婦女聯合會,廣東婦女運動歷史資料編委員會編《一代英姿》(一)(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熊月之、張敏,《上海通史》第6卷《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熊賢君,《姨y棠教育思想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鄧鐵濤、程之範主編,《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滕大春,《美國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談社英,《中國婦女運動通史》,南京:婦女共鳴社,1936。
談社英,《婦運四十年》,台北:1952。
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日本留學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2。
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楊天宏譯,《金陵女子大學》,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鄭通和,《六十自述》,台北:三民書局,1970。
鄭爾康,《石榴又紅了--回憶我的父親鄭振鐸》,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8。
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錢單士厘,《癸卯旅行記》,收在鄭逸梅、陳左高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第9
集第24卷,書信日記集二,上海:上海書店,1993。
閻廣芬,《中國女子與女子教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
謝長法,《借鑑與融合--留美學生抗戰前教育活動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
版社,2001。
韓國璜,《自西徂東──中國音樂文集》第2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
韓碧秀女士編纂,董碧雲女士譯述,《護士歷史略記》,上海:廣協書局,1937。
顏廷階,《中國現代音樂家傳略》,台北:綠與美出版社,1992。
藍如溪,《溪步集》,香港:伯特利教會天梯出版社,1975。
嚴仁英主編,《楊崇瑞博士誕辰百年紀念》,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
大學聯合出版社,1990。
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接觸東西洋文化的前驅》,台北:
百川書局,1998。
鍾敬文主編,《衡哲散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重印簡體字版。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顧長聲,《從馬禮遜到司徒雷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1911-1929)》,台北:new window
中研院近史所,2000。
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六)期刊報紙與公報
《江蘇教育》,第3卷10期,1934年10月。
《教育公報》,1914-1927年。
《教育部公報》,1928年7月起。
《湖北教育廳公報》,第2卷16期,1931年8月。
《政治官報》,1907年。
《學部官報》,1907-1911年。
《女子參政協進會會刊》,1922年。
《女青年》,1928-1947年。
《女聲》,1933-1945年。
《女鐸報》,1918-1937年。
《中外雜誌》,1967-2007年。
《中國留紐學生會年報》創刊號,1911年8月。
《中華新報》,1917年。
《民立報》,1912-1913年。
《東方雜誌》,1904-1937年。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刊》,1933-1948年。
《留美學生季報》,1914-1922年。
《婦女雜誌》,1915-1930年。
《婦女新運》創刊號,1938年12月。
《教育雜誌》,1909-1938年。
《傳記文學》,1962-2007。
《警鐘日報》,1904-1905年。
(七)文章
丁侃,〈紐約文教界悼念程其保博士〉,谷正綱等同著《程其保先生逝世週年紀念
集》(朱版地與出版者不詳,1976)。
〈上海婦孺醫院張湘紋醫師等被控反訴案告一段落〉,《中華醫學雜誌》第20卷
12期(1934)。
〈中國科學社社友錄〉,《科學》2卷 1期(1916)。
〈社員通訊〉,《科學》5卷10期(1920)。
方豪,〈同治前歐洲留學史略〉,《六十他定稿》,台北:雲天出版社,1970。
〈王仁堪〉,《福建歷史人物》第1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王奇生,〈教會大學與中國知識女性的成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
(1996)。
王季深,〈愛國教育家劉湛恩〉,《人物》1984年第3期。
王惠姬,〈婦女、科技與救國--以民初留學德國的女生(1912~1937)為例〉,
收在《「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變遷」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
文發表會(2002.9.2~3)論文集》。
王惠姬,〈清末民初中國的留德女生〉,《中正歷史學刊》第4期(2001年9月)。new window
王惠姬,〈民初留學比利時的女生〉,《中正歷史學刊》第5期(2002年10月)。new window
王惠姬,〈二十世紀前期女子留學生與中國體育的拓展(1900-1937)〉,《走向近new window
代》編輯小組編,《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台北:東華書局,2004)。
王惠姬,〈廿世紀上半葉女子留學生與中國體育的拓展(1900-1949)〉,《中正歷史
學刊》第7期(嘉義,2004年12月)。
王惠姬,〈留美女生與中國醫學的近代化──以金韻梅為例〉,發表於東海大學提
昇教學品質卓越計畫「文本、社會與性別研究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
學,2005年12月3日。
王惠姬,〈廿世紀上半葉留美女生與中國家政的拓展(1900-1949)〉,《中正歷史學
刊》第8期(2006年1月)。
王斌華,〈美國教育發展的歷史特點和社會因素〉(上),《外國教育資料》1991
年4期。
王曉華,〈陳潔如在海外生活錄〉,《南京社會科學》總第60期(1994年2月)。
水世錚、珔M芬、羅運仙,〈江西婦女生活改進會在南昌開展抗日活動的片斷回
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西省南昌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南昌文史資料》第3輯(1985年9月)。
〈同瀛錄〉,《美洲留學第二次報告》,舊金山:美洲中國學生會,1906年4月。
朱毓祺,〈胡適眼中的聖女--李美步博士〉,《歷史月刊》1999年4月號。
任鴻雋,〈教會教育與留學生〉,《留美學生季報》1918年夏季第2號。
任鴻雋,〈中國科學社社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
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15輯(1961)。
〈交行政院飭主管機關辦理〉,《國防最高會議對國民參政會移送各案之決議暨實
施情形概要》(重慶:1938,編者印行)。
余寶笙,〈祖國,母親!〉,《福建日報》1981年6月11日。
李晴,〈余寶笙年譜簡編〉,福建華南女子學院編,《余寶笙院長紀念集》(未正式
出版,1997)。
李又寧,〈記三位不平凡的女性〉,《近代中國》第24期(1981)。
李又寧,〈蔣夫人在美國衛斯理女子學院〉,收在秦孝儀主編,《蔣夫人宋美齡女
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0)。
李又寧,〈伍智梅與國民黨〉,《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政治軍事史》
第1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1)。
李石曾,〈石僧筆記〉,收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李石曾先生
文集》下冊(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80)。
李喜所,〈中國留學生與五四運動〉,收在呂芳上、張哲郎主編,《五四運動八十new window
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
貝德士輯,〈中國基督徒名錄〉,收在章開沅主編,《社會轉型與教會大學》,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呂美頤,〈基督教在中國近代婦女的傳播及其影響〉,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編,
《性別與平等》(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1994)。
杜學元,〈淺談美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及其成因〉,《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社
版)2004年第3期。
吳襄,〈三十年代來國內生理學者之貢獻〉,《科學》第30卷10期(1948年)。
吳小英,〈女性主義科學〉,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編《批判與重建》(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吳厚柏,〈提倡婦女體育〉,《上海女青年會三十週年特刊》,上海:女青年會,1938。
吳景略,〈生物化學家吳憲的生平事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
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第32輯(1985年6月)。
吳貽芳,〈基督教教育之特殊貢獻〉,《基督教教育季刊》第6卷2期(1930年6
月)。
吳貽芳,〈金女大四十年〉,收於《吳貽芳紀念集》(上海: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東三省留美同鄉會編,〈奉天留美同鄉錄〉,《東三省留美學生年報》第1號。
〈法院與本會關於張湘紋醫師等被上訴案往來之函件二則〉,《中華醫學雜誌》第
21卷1期(1935)。
邱偉昌、鍾瑞秋,〈榮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的張匯蘭〉,《上海體育史話》1984
年第4期。
金海,〈體壇名宿張匯蘭的人生追求〉,《縱橫》2002年第5期。
〈卓國興女士事略〉,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開國五
十年文獻》第一編第十四冊(台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
1962)。
胡適,〈非留學篇〉,《留美學生年報》1914年1月第1期。
胡適,〈美國的婦人〉,《新青年》第5卷3號(1918年9月)。
胡適,〈科學與人生觀序〉,《科學與人生觀》上,上海亞東圖書館,1923。
胡纓,〈歷史書寫與新女性形象的初立:從梁啟超〈記江西康女士〉一文談起〉,new window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
胡有瑞,〈訪卓國華女士談革命往事〉,《中央月刊》第3卷3期(1971年3月)。
胡彬夏,〈美國胡桃山女塾之校長〉,《女子雜誌》第1卷1期(1915年1月)。
哈恩忠編選,〈清末金韻梅任教北洋女醫學堂史料〉(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刊在《歷史檔案》1999年第4期。
范長琛,〈衛立煌朱韵珩結縭佳話〉,《紫金歲月》1994年第1期。
垂磞芋A〈家庭訪問記:劉王立明女士〉,《申報》1934年6月21日。
〈前山陽高等女學校望月興三郎來書〉,見吳汝綸,《東遊叢錄》四,收在王寶平
主編,《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教育考察記》(上)(杭州:杭州大學
出版社,1999)。
〈英醫士科齡致慶親王稟文〉,《北京檔案史料》1989年第2期。
袁熹,〈近代北京醫療衛生事業與市民健康〉,《北京檔案史料》(2005年3月)。
高梓、張匯蘭,〈中國女子體育問題〉,《科學的中國》第2卷第8期(1933)。
郝明義,〈傳染病和近代中國〉,http:// ww.netandbooks.com/taipei/magazine/book_6
_4.html.2007年5月1日
徐亞倫,〈天津水閣醫院〉,《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38輯(1987年1月)。
徐建云,〈我國古代女醫的成就及其人員稀少的原因探析〉,《南京中醫藥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3月第3卷第1期。
馬林安,〈淺論中國近現代留學生的分期、特點和代表人物〉,《西北大學學報》 (哲
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孫中山,〈中國實業如何發展〉,氏著《實業計劃》(1918)(台北:中央文物供應
社,1954 年6版)。
夏輝映、宋恩榮,〈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先生〉,《人物》1989年第3期。
常道直,〈留美學生狀況與今後留學政策〉,《中華教育界》第15卷9期。
梁景和,〈五四時期「生育節制」思潮述略〉,《史學月刊》1996年第3期。
郭常英、蘇曉環,〈近代中國女子留學探析〉,《史學月刊》1991年第3期。
郭肇民,〈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歷史概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
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福建文史資料》第21輯(1988)。
野@瑋,〈章婸n〉,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選輯》第21輯(1990年9月)。
曹育,〈最早在國內從事化學研究的女學者--吳嚴彩韻〉,《中國科技史料》第
16卷4期(1995)。
章清,〈近代中國留學生發言位置轉換的學術意義--兼析近代中國知識樣式的
轉型〉,《歷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
陳偉權,〈我國最早的女留學生--金雅妹〉,《寧波同鄉》第292期(1993年7
月1日)。
陳霆銳,〈石如玉、丁懋英兩女士合傳〉,《藝文誌》第74期(1971年11月)。
陳衡哲,〈重回母校去〉,見鍾敬文主編《衡哲散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4年重印簡體字版)。
張匯蘭回憶、邱偉昌整理,〈我在中大體育系生活片斷〉,《體育史料》第10輯
(1982)。
張匯蘭,〈我和金陵女大體育系〉,《體育文史》1983年1期。
張匯蘭,〈體格檢驗及體育分組問題〉,《勤奮體育月報》第2卷12期(1935)。
陶善敏,〈中國女子醫學教育〉,《中華醫學雜誌》第19卷6期(1933年12月)。
傅惠,〈國立第一助產學校與楊崇瑞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
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編》第30輯(1988年12月)。
程斯輝,〈論高校新生與畢業生的教育--從吳貽芳在金陵女子大學的實踐談
起〉,《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6卷1期(2004年1月)。
黃富強,〈我所知道的劉王立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
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編》第36輯(1989年3月)。
彭述憲,〈古今醫壇女醫家擇要〉,《遼寧中醫院學報》第2卷4期(2000年12
月)。
楊一英譯,〈中國留美學生之統計與分析(1854~1955)〉,《教育與文化》第218期
(1959)。
楊若枬,〈記振華女子中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蘇州市委員會文史資
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8輯(1982年12月)。
楊崇瑞,〈婦嬰衛生之過去與現在〉,《中華醫學雜誌》第32卷1期(1946)。
〈新世紀之革命〉,《新世紀》第1期(1907年6月)。
雷潔瓊,〈抗戰初期我在南昌活動的片斷回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西省南
昌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南昌文史資料》第3輯(1985年9月)。
董滌塵、鍾壽芝,〈前清心女中校史〉,《解放前的上海學校》,中國人民政治協
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59輯(
1988)。
褚承志,〈國立山東大學(上)〉,《山東文獻》第6卷2期(1980年11月)。
鄭集,〈現代中國營養學(1920-1953)史料〉,原載中國科學社編,《現代國內生
理學者之貢獻與現代中國營養學史料》(上海:編者印行,1954),又刊在
《營養學報》第17卷1期(1995年3月)。
劉光華,〈我的母親劉王立明〉,《人物》總第10期(1981年11月)。
劉淑榮,〈基督教在九江的傳播及其創辦的學校和醫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九江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九江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1984年
7月)。
〈劉王立明訪問記〉,收入黃寄萍編纂,《新女性講話》(1937)。
劉王立明,〈滬江大學始末簡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
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31輯(1984年)。
廣東杜清池女士,〈論遊歷噫欓陘k子立身之要務〉,《女子世界》第2年第4、5
期(1906年1月),收於夏曉紅選編,《女子世界文選》(貴陽:貴州教育出
版社,2003)。
趙曉陽採訪,鄭汝銓口述,〈我在基督教女青年會的經歷〉,見王俊義、丁東主編
《口述歷史》第2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盧平,〈西醫東漸後我國近代的女子醫學教育〉,《中華醫史雜誌》第29卷1期(1943
年1月)。
〈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摺〉,《曾文正公全集》第3冊,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
史料叢刊》續集第1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奏稿。
〈鄺博士兒女的生活及其攝影的藝術〉,《良友》第1期(1926年2月15日)。
盧嘉,〈劉河北畫譽滿羅馬〉,《中國一周》第359期(1957年3月11日)。
薛正,〈我所知道的中西女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文史資料選輯》1978年第1輯。
謝文全,〈我國留美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9輯(1984)。new window
瞿立鶴,〈五十年來的留學教育〉,收入中國教育學會主編,《近五十年來之中國
教育》(台北:復興書局,1977)。
〈離婚創舉〉,《女子世界》第15期(1905年)。
羅久蓉,〈張蓉珍女士訪問紀錄〉,《烽火歲月下的中國婦女訪問紀錄》(台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2004)。
羅先哲,〈用草製雲絲的女專家酆雲鶴〉,《炎黃春秋》2003年第3期。
羅先哲,〈情繫雲絲--記著名苧麻纖維專家酆雲鶴〉,《縱橫》1995年第2期。
譚守仁,〈我作李濟深先生的家庭醫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
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30期(1986年12月)。

(八)博碩士論文
王孟梅,〈抗戰時期的婦女工作〉,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王秀雲,〈「女性與知識」的幾種歷史建構及其比較,以台灣當代、七○年代台灣、
清末及民出四段時空為背景〉,(台北: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史組碩
士論文,1992。
王惠姬,〈清末民初的女子留學教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
安珍榮,〈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研究(1916-193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李玉瑛,〈近代中國基督教教育之發展(1842-1930)〉,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2。
李美玲,〈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研究(1912-1949)〉,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1998。
李傳斌,〈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與近代中國社會(1835-1937)〉,蘇州大學:史學博士論文,2001。
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分子的女性意識〉,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2。new window
吳家瑩,〈國民政府的教育政策與其內外情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1988。
林卉玲,〈女性流動經驗下的身體與空間關係的轉化--以台灣女留學生在北美
公共空間中身體經驗之轉變為例〉,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3。
林淑滿,〈我國高等家政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2。
胡國台,〈早期美國教會在華教育事業之建立(1830-1900)〉,台北:政治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柯惠鈴,〈性別與政治: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s-1920s)〉,台北:國立new window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徐元民,〈我國學校體育目標現代化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new window
所博士論文,1997。
頃z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與演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
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張三郎,〈五四時期的女權運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
張錦堂〈動員婦女:國共兩黨在廣東省的婦女運動(1924-1927)〉,台北:台灣師
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賈德琪,〈清末新女子教育之興起(1842-1911)〉,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1980。
黃潔珍,〈從吳貽芳與金陵女子大學看基督教育理念的實踐〉,香港中文大學研究
院哲學碩士畢業論文,1996。
曾芳苗,〈民國教會女子教育--「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個案研究(1915-1951)〉,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喻蓉蓉,〈五四時期中國之知識婦女〉,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彭國樑,〈華東基督教大學之發展與影響 (1912-1949)〉,台北:政治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1971。
楊潔,〈民國時期上海女子教育研究(1912-194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
文,2000。
楊彬甫,〈留美學生對中國文學與教育的影響(1917-1949年)〉,台北:文化大學
中美關係研究所,1980。
劉天祥,〈乾嘉才媛王貞懿研究〉,台北: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史組碩
士論文,1993。
劉慧俐,〈醫師專業生涯與婚姻、家庭之研究──著重女醫師角色之探討〉,台北:new window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熊淑華,〈留美學生與中國啟蒙運動(1915-1923年)〉,台北: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1983。
廖秀真,〈清末的女子教育(1897-1911)〉,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近
代史組碩士論文,1980。
趙淑萍,〈民國初年的女學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二、英文資料
(一)期刊
Henderson, C., “Exploring the Future of Home Economics”, Journal of Home
Economics, Fall, 1980.
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 1907-1928.
Ye, Weili,”’ Nü Liuxuesheng’ The Story of American-Educated Chinese Women,
1880s-1920s”Modern China, Vol.20, No.3, July1994.
(二)專書
Behan, Charlotte Louise, The Woman’s Movement and Nationalism in late Ch’ ing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76.
Boorman, H. L., ed.,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New York &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
Burton, Margaret E., Notable Women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 1911.
Burton, Margaret E., 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 1911.
Cavanaugh, Jerome, ed., Who’s Who in China. Shanghai: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1931.
Cavanaugh, Jerome, ed., Who’s Who in China. Shanghai: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1932.
Directory of Chinese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Students in America 1946-47, New York: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1947.
Fairbank, Wilma, Liang and Lin--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4.
Gamble, D., Peking a Social Survey: Conduct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Center in China and the Peking Young Christian Men’s Association. New York: G. H. Doran, 1921.
Lee, Lily Xiao Hong & Stefanowska, A.D., edit.,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en: the Qing Period, 1644-1911.New York: M. E. Sharpe, 1998.
Lee, Lily Xiao Hong & Stefanowska, A.D., ed.,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en, 1912-2000. New York: M. E. Sharpe, 2003.
Lewis, Ida Belle, The Education of Girls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19; Reprinted by San France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1974.
Mei, Yi-chi & Cheng, Chi-pao, A Survey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1854-1953, New York: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1954.
Quigley, E. E., Introduction to Home Economics, London : Collier-Macmillan, 1969,
copyright 1970 in Taiwan, Central Book.
Rudy, Willis,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1100-1914, A History, Rutherford [N.J.] :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 London ; Cranbury, N.J. :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c1984.
Tate, M. T., Home Economics as a Profess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61.
Thurston, Lawrence, and Chester, Ruth N., Ginling College, New York: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1955.
Wang, Y. C.,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1872-1949.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66.
Who''s Who in China: Biographies of Chinese Leaders, Shanghai: The Chinese weekly review, 1936.
Yuan, Tung-li, Compiled,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 1961.
Wang, Zheng, 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9.
(三)博碩士論文
Bieler, Jan Stacey, The Lost Reformers: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06-1931, Ann Arbor: M.A. Thesis of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994.
Cao, Linglan, Dreams and Dilemmas: Chinese Female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Overseas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Ph. D. Dissertation: Teacher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97.
Huang, Carol, The Soft Power of U. S. Educ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 Chinese
American Intellectual Community in Urbana-Champaign 1905-1954,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01.
Kowk, Pui-lan, Chinese Women and Christianity, 1860~1928, Ph.D. Dissertation of Michigan University,1989.
Liu, Yung-Szi,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07-1950) , Ph. D. Dissertation of Michigan University, 1955.
Shemo, Connie A., An Army of Women. The Medical Ministries of Kang Cheng and Shi Meiyu, 1873-1937, Binghamton: Ph. D. Dissertation of History i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2.
Waelchli, Mary Jo, M.A., Abundant Life: Matilda Thurston, Wu Yifang and Ginling
College, 1915-1951, Ph. D. Dissertation of History in State University of Ohio,
2002.
Ye, Weili, Seeking Modernity in China’s Name: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00-1927, Ph. D. Dissertation of History in University of Stanford, 20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