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十五貫戲言成巧禍〉解析馮龍夢教化觀下的文化意識
書刊名: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
作者:陳世昀
作者(外文):Chen, Shih-yun
出版日期:2016
卷期:9:2
頁次:頁169-196
主題關鍵詞:馮夢龍戲言巧合教化觀Feng MenglongJokeCoincidenceThe view of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53
  • 點閱點閱:200
本文以〈十五貫戲言成巧禍〉為例,擬從「言」、「巧」、「教化」三部分討論,並緊扣明末世變的時代背景,從馮夢龍對戲言的看法,思索巧合存在的必然性,進而結合余英時對明代「覺民行道」的政治處境反省內聖與個人受用的意義,並在馮夢龍融合市井文化與文人性格教化觀中,重新省視其教化的意義。
This article to " Fifteen Strings of Coppers Joke Into Disaster " as an example, intends to from "language" and " coincidence" and "cultivation" discussion of the three parts, and closely linked to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change of world background, from Feng Menglong to joke views, thinking inevitability of coincidences, and then combined with Yu Yingshi of Ming Dynasty " Entrusted to fulfill the goal by Emperor "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reflection saint and personal meaning and written by Feng Menglong fusion marketplace culture and literary character education view in and to observe its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期刊論文
1.吳波(1995)。論因果觀念與明清小說的創作。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3),3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桂惠(20070600)。世道與末枝--《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25(1)=50,283-3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小康(1997)。市民文學中的士人趣味--凌濛初《二拍》的藝術精神闡釋。文藝研究,1997(3),93-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大木康、吳悅(1988)。關於明末白話小說的作者和讀者。明清小說研究,1988(2),199-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忠明(2000)。從話本《錯斬崔寧》看中國古代司法。法學評論,2000(2),147-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欽浩(2011)。革命時代的群體心理--讀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理論觀察,2011(2),36-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鵬飛(2011)。試論古代小說中的「功能性物象」。文學遺產,2011(5),119-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袁憲潑(2014)。影響與焦慮:明清小說觀念生成路徑考。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6(1),91-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康國章(2007)。小說勸懲論與明末擬話本小說。殷都學刊,2007(4),107-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開焱(2003)。「史統」、「道統」與古代「小說」。社會科學戰線,2003(3),7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喬孝冬、張海紅、沈文嘉(2011)。「理」和「欲」的對抗、約束與消解--對《錯斬崔寧》、《錯認屍》、《錯勘贓》中「錯」的深層解讀。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5(2),38-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建平、李承峰(2003)。從《錯斬崔寧》到《十五貫》--兼論明傳奇對明代短篇白話小說的改編。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1(2),58-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閆立飛(2007)。歷史與小說的互文--中國小說文體觀念的變遷。明清小說研究,2007(1),19-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玉森(2008)。作品情節中的巧合手法。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6),108-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董玉洪(2010)。明代的文言小說評點及其理論批評價值。明清小說研究,2010(3),127-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宗紅(2015)。馮夢龍之《春秋》學及對小說編撰之影響。明清小說研究,2015(1),207-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程國賦(2007)。明代小說讀者與通俗小說刊刻之關係闡析。文藝研究,2007(7),64-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游友基(1990)。「寓教於樂」的小說模式--談儒家思想對「三言」藝術的制約。山西師大學報,1990(4),47-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傑、劉永兵(2013)。語言.社會.權力--論布迪厄的語言社會觀。外語學刊,2013(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蔡安延(2005)。儒道兩家的言意衝突:立言與立意--淺析儒家的「說什麼」與道家的「怎麼說」。貴州社會科學,2005(4),53-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歐陽代發(2002)。話本小說的美學特徵。孝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馬耀民(19900700)。「眾聲喧嘩」與正文的口述。中外文學,19(2)=218,172-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璉(19931200)。《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漢學研究,11(2)=22,237-2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宮留記(2007)。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博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宣揚(2005)。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酒井忠夫、劉岳兵、何英鶯(2010)。中國善書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馮夢龍(1991)。醒世恆言。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利器、王貞珉(1995)。中國笑話大觀。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鴻泰(19940000)。「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龔鵬程(20010000)。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譯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錫勤(1996)。中國傳統道德舉要。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譚正璧(1981)。三言兩拍資料。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勰、龍必錕(1996)。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馮夢龍、高洪鈞(2006)。馮夢龍箋注。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贄(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rokaw, Cynthia J.、張林(1999)。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凌(1992)。畸人.情種.七品官。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米哈伊爾.蘇波特尼克、史忠義(2003)。言語行為哲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Bourdieu, Pierre(2005)。科學的社會用途--寫給科學場的臨床社會學。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ourdieu, Pierre、Wacquant, Loic J. D.、李猛、李康、鄧正來(1998)。實踐與反思。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余英時(2010)。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馬幼垣(2007)。實事與構想--中國小說史論釋。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1988)。中國文學講話.﹙九﹚明代文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振軍、毛德富(1988)。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許麗芳(1990)。傳統書寫之特質與認知--以明清小說撰者自序為考察中心。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勵操、林值漢(2000)。寫作方法一百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魯迅(1998)。中國小說史略.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鄭幸雅(20130000)。晚明清言研究:醒世癒病,自覺自解。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大康(2007)。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余英時(2004)。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齊裕焜(1997)。明代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Le Bon, Gustave、馮克利(2000)。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胡萬川(20050000)。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樂蘅軍(2003)。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吳震(20090000)。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江盈科、黃仁生(1997)。江盈科集。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楊義(1997)。中國敘事學。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余英時(2003)。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相。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豐楙(2004)。出身與修行--明末清初「小說之教」的非常性格。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董家遵(1992)。歷代節烈婦女的統計。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康韻梅(1997)。《三言》中婦女的情欲世界及其意蘊。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