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學〉「絜矩之道」重探:以荀子、戴震的情理論述為中心
書刊名:東亞觀念史集刊
作者:許從聖
作者(外文):Hsu, Tsung-sheng
出版日期:2018
卷期:14
頁次:頁265-309
主題關鍵詞:荀子絜矩之道戴震感通空間譬喻XunziThe way of empathy in moderationDai ZhenCommunicationSpatial metapho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45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郭寶文(20110900)。戴震《中庸補注》反朱熹之道論探微--兼論其與《原善》成書先後問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0,129-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又銘(20071200)。明清自然氣本論者的論語詮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4(2),107-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從聖(20180300)。治氣.節欲.養情--荀子的「禮身」修養論重探。漢學研究,36(1)=92,27-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滄龍(20081200)。戴震氣學論述的儒學重構。國文學報,44,93-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牟宗三(2010)。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慎、段玉裁(2009)。圈點說文解字。臺北市:萬卷樓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溝口雄三、陳耀文(1997)。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展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俊傑(2012)。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Johnson, Mark(2007)。The Meaning of the Body: Aesthetics of Human Understanding。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6.陳昭瑛(2011)。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司馬遷、瀧川龜太郎(2009)。史記會注考證。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特雷西、馮川(1995)。詮釋學、宗教、希望--多元性與含混性。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熹、黎靖德、王星賢(2007)。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宗義(2009)。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馮友蘭(1970)。中國哲學史(附補編)。香港:太平洋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玄、孔穎達、陸德明、呂友仁(2008)。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荀況、北大哲學系(1983)。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衛湜(1986)。禮記集說。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楊一之(1991)。邏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吉雄(20080000)。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荀況、李滌生(1991)。荀子集釋。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又銘(2015)。大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蘇以文、畢永峨(20090000)。語言與認知。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元誥、王樹民、沈長雲(2016)。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Cua, Antonio S.、李彥儀、沈清松(2017)。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唐君毅(2006)。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再林(2015)。中國古代身道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馮友蘭(1995)。新原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Ames, Roger T.、孟巍隆、田辰山(2017)。儒家角色倫理學:一套特色倫理學詞彙。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Scheler, Max、朱雁冰、劉小楓(2014)。同情感與他者。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簡良如(2014)。論人之存有:先秦.儒學.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楊儒賓(2004)。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昭瑛(20160000)。荀子的美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戴震、何文光(2012)。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楊儒賓(20160000)。儒門內的莊子。臺北市: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郭璞、邢昺(2011)。爾雅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子安宣邦(2010)。和辻倫理学を読む:もう一つの「近代の超克」。東京:青土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列維.布留爾、丁由(2014)。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和辻哲郎(1979)。風土--人間学的考察。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宮川敬之(2008)。和辻哲郎--人格から間柄へ。東京:講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賈德納、楊惠君、蕭開元(2015)。朱熹與大學:新儒學對儒家經典之反思。臺北:萬卷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洪漢鼎(1991)。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趙岐、孫奭(2011)。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唐君毅(2004)。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徐復觀(2003)。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楊儒賓(20120000)。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黃俊傑(20060000)。孟學思想史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楊儒賓(20130000)。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唐君毅(2004)。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Ames, Roger T.、彭國翔(2006)。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陳逢源(2006)。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劉又銘(20000000)。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張再林(2008)。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Kant, Immanuel、李明輝(1990)。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蘇以文(2005)。隱喻與認知。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Lakoff, George P.、Johnson, Mark、周世箴(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朱熹(2012)。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何晏、邢昺(2011)。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左丘明、杜預、孔穎達、楊伯峻(1991)。春秋左傳注。復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2013)。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冠閔(2014)。唐君毅的仁道詮釋--感通論與德性工夫。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工夫論與內在超越性。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宗義(2012)。論儒學中「氣性」一路之建立。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岑溢成(1995)。戴震孟子學的基礎。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ua, Antonio S.(2005)。Practical Causation and Confucian Ethics。Human Nature, Ritual, and History: Studies in Xunzi and Chinese Philosophy。Washington, D.C.: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