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荀子人性論的義理結構與「善」的起源
書刊名:哲學與文化
作者:毛朝暉
作者(外文):Mao, Zhaohui
出版日期:2022
卷期:49:4=575
頁次:頁125-138
主題關鍵詞:荀子起源人性論義理結構XunziGoodOriginHuman natureStruc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20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尤煌傑(20150700)。臺灣新士林哲學對知識理論的闡述:繼承與轉化。哲學與文化,42(7)=494,37-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濤(2015)。荀子人性論辨正--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哲學研究,2015(5),7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毛朝暉(2018)。荀子的廣義功利主義倫理學及其知識論基礎。道德與文明,2018(2),3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雁鴻(2008)。才性論與魏晉思潮。中國文化研究,2008(1),75-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方旭東(20071200)。可以而不能--荀子論為善過程中的意志自由問題。哲學與文化,34(12)=403,55-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晨陽(2007)。荀子哲學中「善」之起源一解。中國哲學史,60,83-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傅佩榮(19850600)。人性向善論:對古典儒家的一種理解。哲學與文化,12(6)=133,25-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馮耀明(20050700)。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23字衍之糾謬。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4,169-2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又銘(2001)。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1/09/28-09/29)。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50-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馮友蘭(1947)。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楷(2011)。天然與修為--荀子道德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路德斌(2010)。荀子與儒家哲學。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熹、徐德明(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廖名春(2013)。《荀子》新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大齊(1989)。荀子學說。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復觀(2001)。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Yu, Jiyuan(2007)。The ethics of Confucius and Aristotle mirrors of virtue。Routledge。  new window
9.牟宗三(2003)。心體與性體。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牟宗三(2003)。名家與荀子。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熾成(2009)。荀.韓:人性論與社會歷史哲學。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吉雄(2009)。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Graham, Angus Charles(1989)。Disputer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其他
1.余開亮(20130916)。「性樸」與「性惡」:荀子論人性的雙重維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Wong, David B.(2000)。Xunzi on Moral Motivation。Virtue, Nature, and Moral Agency in the Xunzi。Hackett。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