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漢禮法思想的省察
書刊名:復興崗學報
作者:詹哲裕
作者(外文):Jan, Jer-yu
出版日期:1997
卷期:60
頁次:頁221-253
主題關鍵詞:漢代禮法荀子儒學法家化父權自然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24
  • 點閱點閱:31
     戰國末期,天下洶洶秦國已移師東指併滅六國之勢,百姓於戰亂及經濟交流的活 動下,也有期待天下重歸一統的需要,因此儒學集大成的荀子,除了承襲孔子尊德隆禮的思 想外,更加強調尊君的思想,為新時代一統之勢,作了文化與心理上的反映,日後荀子弟子 李斯佐秦,為秦國的富強霸業增添助力,而儒學思想由此脫儒入法。及至秦漢大一統帝國建 立,統治者陽尊儒學陰行法術,儒學原有相對自主性的傳統精神,再被壓抑轉化,五倫之義 被轉化成片面地履行義務之三綱、五常,儒學思想被官方定於一尊的詮釋,使得儒學的包容 性與開創性受到斲傷,後世甚至認為儒學須為中國千年因循保守的文化包袱承受罵名。雖然 如此,我們無論從學術的、歷史的觀點,都必須承認儒家有崇高的政治理想,有很理性的政 治哲學,也創造了很詳實的政治制度,而且完成了廣大而久遠的政治功績。故而,本文擬就 政治思想的觀點,以兩漢禮法思想為題,據以探明其特點及其影響,並就其所產生的問題據 以省察,發現漢代文化表層上雖有儒家的禮法,作為外王的措施,而在內聖的層面,則是道 家的修心養性的方式。這種內道外儒兼法的作法,事實上的確可以融通中國兩股最大的哲學 思想,使其落實到具體的人生。因此,我們如能超越秦漢專制後對儒學定於一尊的詮釋,重 返先秦較為開放、自主的儒學典藉,我們將會發現儒家諸子對於政治治亂之則的研判,實為 人類文明的瑰寶。
期刊論文
1.王夢鷗(19611200)。禮記思想體系試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右2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飛龍(19810900)。孔孟荀三家禮之比較。孔孟學報,42,87-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經態、黎登鑫(19811100)。中國法律與政治哲學。中國文化月刊,25,15-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匡郎(19860900)。春秋大義:試論「春秋大義」為「道德史觀」亦為「自然法」。哲學與文化,13(9)=148,64-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顧遠(19580200)。儒家法學的價值論。法令月刊,9(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彭立忠(19941200)。試論先秦儒學在民主價值上的轉化。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3(2)=7,159-2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曾春海(19821000)。對羅素論中國文化之述評。哲學與文化,9(10),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鄔昆如(19880800)。中國哲學的特質。孔孟月刊,26(12)=312,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馬漢寶(19911200)。儒家思想法律化與中國家庭關係的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1(1),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俊傑(19860600)。先秦儒家義利觀念的演變及其思想史的涵義。漢學研究,4(1)=7,109-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Russell, Bertrand(1966)。The Problem of China。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new window
2.曾春海(1994)。嵇康。臺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村元、林太、馬小鶴(1989)。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賀自昭(1973)。文化與人生。臺北:地平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顧遠(19690400)。中國文化與中國法系。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顧遠(1964)。中國法制史概要。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梁啟超(1957)。中國法理學發達史。台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陶希聖(1972)。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市:食貨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咏榮(1976)。中國法制史。臺北:林咏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夢鷗(1976)。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其南(1987)。文化的軌跡。臺北:春風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Hayek, F. A.(1960)。Constitution of liberty。London:Roultledge & Kegan Poul。  new window
13.吳經熊(1981)。內心悅樂之源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姜尚賢(1966)。筍子思想體系。台北:姜尚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復觀(1954)。中國思想史論。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道鄰(19760000)。中國法制史論略。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琢(1993)。中國文明與魯迅的批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大齊。孔子學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瑞雲(1981)。韓非法政思想批判--兼論近代法政思想之演變。臺北:黃瑞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羅光(1983)。中西法律哲學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梅仲協(1985)。法學緒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復觀(1981)。中國思想史論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戴炎輝(1971)。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其泰(19920900)。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大庭脩、林劍鳴(1991)。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瞿同祖(19840000)。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蔡仁厚(1990)。儒學的常與變。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徐道鄰。中國唐宋時代與法律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伯琦(1962)。習慣在法律上地位的演變。二十世紀之社會科學--法律學。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成中英(1986)。法家與儒家政治哲學之對照。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之探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英時(1993)。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英時(1984)。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則芬(1984)。從叔孫通、公孫弘、董仲舒三人看儒家的齊化。先秦及兩漢論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汪中(1962)。述學。容甫遺詩。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施友忠(1976)。中國的傳統。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韋政通(19671022)。阮籍的時代和他的思想。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從不同度透視傳統哲學的問題。台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梁啟超(1963)。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飲冰室全集。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譚嗣同(1954)。仁學。譚嗣同全集。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論應劭《風俗通義》之通經以正俗--以禮類文獻為中心
2. 1970年代之前中華民國赦免實踐的傳統色彩--以「復仇」、「官蔭」與「留養」為主的討論
3. 共犯關係下的「準服制以論罪」--以《刑案匯覽》「聽從尊長殺害以次尊長」類案件為例
4. 評介《中國古代的法典、制度和禮法社會》[鄭顯文著,(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5. 秦漢政治思想史中的知識與權威:研究現況與展望
6. 傳統中國哲學範疇落實於警察文化與執法之舉隅
7. 理解法律多元--行動者視角的分析框架
8. 先秦到漢初「謹慎於言」的政治觀察
9. 刑事法教化效能可能性之探討--以法院判決分析為例
10. 親親與幽禁--探析明代高牆規劃與罪宗淹禁現象
11. 不是契約的約定--論約法三章與社會契約義理的差距
12. 后妃的荷包:溫惠皇貴太妃及其太監們的營生
13. 精神障礙犯罪者與監護處分關聯之法制探討--兼論其判斷疑義及治療
14. 集體化時期中國農村的社會運動--兼評《告別理想》、《通向集體之路》與《西溝》[評1.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盧暉臨,《通向集體之路:一項關於文化觀念和制度形成的個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常利兵,《西溝:一個晉東南典型鄉村的革命、生產及歷史記憶(1943~1983)》(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5. 評釋字第791號解釋--從性別身分到平等契約?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