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理論化殖民建築與城市--台灣的殖民現代性營造
作者:夏鑄九
書刊名:超克「現代」 : 台社後/殖民讀本;陳光興 (編)
頁次:97-122
出版日期:2010
出版項: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
主題關鍵詞:殖民建築城市現代性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
期刊論文
1.白永瑞(1999)。世紀之交再思東亞。讀書,1999(8),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夏鑄九(19970600)。理論城市歷史:從戴奧斯、考斯多夫到柯司特。城市與設計學報,1,51-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夏鑄九、崔誠烈(19951000)。兩個殖民總督府。臺灣建築報導雜誌,1,18-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志梧(19880700)。日本帝國主義下宜蘭城的空間轉化。臺灣社會研究,1(2/3),231-2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arlow, Tani(1993)。Editor's Introduction。Position,1(1),v-vii。  new window
6.夏鑄九(200012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臺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臺灣社會研究,40,47-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夏鑄九(19880700)。空間形式演變中之依賴與發展--臺灣彰化平原的個案。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2/3),263-3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Nakashima, Koji(2000)。Nationalism, Colonialism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ure: Forest and Country in the Afforestation Campaign in Modern Japan。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ritical Geography Conference。Taegu, Korea。9-23。  new window
2.夏鑄九(1994)。都市象徵之理論摘要。都市中國之建築發展,1898-1937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主辦 (會議日期: 1月4-6日)。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文良(1996)。阿信與總督--日據時期反殖民城市(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遲恒昌(2001)。從殖民城市到「哈日之城」:臺北西門町的消費地景(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佩娟(1999)。台北新公園同志運動--情慾主體的社會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正哲(1998)。在公司上班--新公園作為男同志演出地景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柏偉(2000)。”洋樓”:閩粵僑鄉的社會變遷與空間營造(1840s-1960s)(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秀姿(1993)。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 : 1920年到1940間的嘉義市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裕健(1993)。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以日據時期台北為個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景森(1991)。台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1988)(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志梧(1988)。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個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all, Peter(1996)。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Oxford, UK:Blackwell。  new window
2.八田晃夫、張文仁(2001)。後藤新平略史。台北:張文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小林善紀、賴青松、蕭志強(2001)。台灣論:新傲骨(傲慢)精神。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松永正義、劉進慶、若林正丈(1995)。台灣百科。臺北:克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越澤明、黃世孟(1986)。滿州都市計畫史之研究。臺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Touraine, Alain、Macey, David(1995)。Critique of Modernity。Blackwell。  new window
7.Berman, Marshall(1983)。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London:Verso。  new window
8.Castells, M.(2000)。End of millennium。Blackwell。  new window
9.Hayden, Delores(1995)。The Power of Place: Urban Landscapes as Public History。MIT Press。  new window
10.陳惠雯(19990000)。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臺北:博揚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世孟(1987)。日據時期臺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Giddens, Anthony(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ers。  new window
13.Castells, Manuel(1997)。The Power of Identity。Blackwell。  new window
14.Memmi, Albert(1965)。The colonizer and the colonized。Boston:Beacon Press。  new window
15.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Heynen, Hilde(1999)。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A Critique。Cambridge, Mass:MIT Press。  new window
17.Giddens, Anthony(1990)。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8.林滿紅(19780000)。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Maruyama, Masao(1963)。Thought and Behavior in Modern Japanese Politics。Japan 1931-1945: Militarism, Fascism, Japani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章英華(1986)。清末以來台灣都市體系之變遷。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arvey, David(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 global change。Oxford:Blackwell。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