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地方菁英到豎旗反清--以清代彰化縣戴潮春家族為例
作者:李朝凱
書刊名: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項潔 (編)
頁次:111-136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主題關鍵詞:地方菁英清代戴潮春家族
學門:圖書資訊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
期刊論文
1.陳哲三(20000600)。戴潮春事件在南投縣境之史事及其史蹟。臺灣史蹟,36,32-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鍾華操(19740600)。同治初年戴潮春之役。臺灣文獻,25(2),52-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羅士傑(20010600)。試探清代漢人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為中心。臺灣史蹟,38,135-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柯志明(20080900)。番小租的形成與演變:岸裡新社地域社番口糧田的租佃安排。臺灣史研究,15(3),57-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世珍、陳玲珠(20091000)。歷史事件與地方傳說的系聯--以臺中市四張犁戴潮春事件田野採錄為例。民間文學年刊,3,141-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邵雍(1990)。臺灣八卦會起義述略。歷史檔案,1990(4),97-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連慧珠(20041200)。紅旗白旗反--轉型期的社會衝突。臺灣文獻,55(4),33-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伶芬(20020100)。清代臺灣中部望族的對立與聯合--從戴潮春事件的觀察。臺灣人文生態研究,4(1),19-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其南(19850600)。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兼論西方人類學的中國家族研究。漢學研究,3(1)=5,127-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施添福(2009)。國家與地域社會:從中國歷史上的鄉里制度談起。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9/11/12-11/13)。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觀濤(2010)。數位人文研究的理論基礎。2010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連慧珠(1995)。「萬生反」--十九世紀後期臺灣民間文化之歷史觀察(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士傑(2000)。清代台灣的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為討論中心(1862-1868)(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Esherick, Joseph W.、Rankin, Mary Backus(1990)。Chinese Local Elite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Berkeley。  new window
2.黃富三(1987)。霧峰林家的興起。臺北:自立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麗完(1996)。臺灣古文書專輯。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Wakeman, Frederic Evans、王小荷(1988)。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惠仙(2007)。神岡:筱雲呂玉慶堂典藏古文書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璽(196211)。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岸裡大社文書出版編輯委員會(1998)。國立臺灣大學藏岸裡大社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秋坤(2009)。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侶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 (1700-189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軍機處檔摺件。臺北: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5)。清代起居注冊--道光朝。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Kuhn, Philip A.、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2004)。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一七九六-一八六四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臺北:時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枝萬(1962)。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Faure, David W.、卜永堅(2009)。皇帝和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豪(1957)。東瀛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許雪姬(19900600)。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子光(1959)。臺灣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洪敏麟(1984)。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秋坤(1994)。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富三(1992)。霧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年。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吳德功(1959)。戴施兩案紀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蔡青筠、吳德功(1964)。戴案紀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戴炎輝(19790000)。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國立臺灣大學(2010)。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檔名cca110001-od-al00957_005_01-u.txt)。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17)。岸裡大社文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al003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國立臺灣大學(2010)。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檔名ntu-GCA0035-00097001000077772-a001.txt)。,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38)。戴太和立備出典田價銀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00060005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伊能嘉矩(1965)。戴潮春の亂。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伊能嘉矩(1984)。利用迷信的戴萬生之亂。臺灣慣習記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宮崎市定(1993)。清代的胥吏與幕友。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春聲(2009)。叢書總序--走向歷史現場。鄉族與國家:多元視野中的閩臺傳統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富三(2005)。清代臺灣的拓墾。臺灣400年的變遷。桃園: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魏安國(1992)。清代華南的土地所有制、賦稅制和地方控制。清代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鄧孔昭(1986)。臺灣八卦會與戴潮春起義。清代臺灣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文良(2007)。清代臺灣岸裡社熟番的地權主張--以大甲溪南墾地為例。以臺灣為主體的法律史研究。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