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功過格》的天人報應觀
作者:鄭志明 引用關係
書刊名:以人體為媒介的道教
頁次:399-439
出版日期:2000
出版項: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主題關鍵詞:功過格天人報應倫理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清水秦次(1936)。明代に於ける宗教融合と功過格。史潮,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吉岡義豐(1962)。初期の功過格について。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27,107-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鄒文海(19630600)。從冥律看我國的公道觀念。東海學報,5(1),109-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志明(19870500)。太上感應篇之倫理思想。鵝湖月刊,12(11)=143,42-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志明(19870600)。太上感應篇之倫理思想。鵝湖月刊,12(12)=144,43-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吉岡義豐(1961)。中國にわけ人壽與奪の思想。智山學報,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吉岡義豐(1959)。功過格思想の一源流。東方宗教,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秋月觀暎(1964)。六朝道教にわける應報說の發展--教理展開追跡の一試論。弘前大學人文社會,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吉岡義豐(1967)。齋成籙と至言總--道教經典の一研究。大正大學研究紀要,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吉岡義豐(1952)。中國民の倫理書功過格について。宗教研究,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奥崎裕司(1983)。中國における地主の思想--明末清初功過格の婢僕觀。中世史講座,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奥崎裕司(1981)。中國明代下層民眾の生き方--善書にあられた一側面。專修史學,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秋月觀暎(1973)。太微信仰と功過格--道藏本功過格をあぐる二、三の問題。文經論叢,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秋月觀暎(1971)。道藏本功過格と淨明道--酒井、吉岡兩博士の爭點によサて。文經論叢,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平野義太郎。支那における鄉黨の社會協同生活を規律する民族道德--功過格を中心として。法律時報,15(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主顯(19850600)。功過格倫理思想試探。神學與教會,16(1),72-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鄭志明(19870700)。立君寶卷中的立神信仰。民俗曲藝,48,58-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酒井忠夫(1952)。功過格の研究。東方宗教,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鄭志明(1987)。台灣新興宗教的社會思想--以鸞書《聖賢真理》作個案研究。儒家思想與中國社會研討會,(會議日期: 1987年1月17日)。中國社會學社。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光宇(1982)。地獄遊記所顯示的當前種會問題。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台灣省政府民政處。116-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開府(1986)。儒家倫理學析論。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成中英(1986)。知識與價值。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公偉(1982)。道教與修道秘義指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國鈞(1977)。文化人類學。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金耀基(1982)。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Keesing, R.、于嘉雲、張恭啟(1981)。當代文化人類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Lewis, Ioan M.、黃宣衛、劉容貴(1985)。社會人類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董芳苑(1985)。原始宗教。臺北:長青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酒井忠夫(1972)。中國善書の研究。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唐君毅(1979)。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Dupré, Louis、傅佩榮(1986)。人的宗教向度。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Moore, G. E.、蔡坤鴻(1978)。倫理學原理。聯經出版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酒井忠夫(1960)。中國善事の研究。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公偉(1968)。中國倫理學通詮。現代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唐君毅(1980)。文化意識與道德性。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秋月觀暎(1978)。中國近世道教の形成--淨明道の基礎的研究。創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西澤嘉朗(1975)。東洋庶民道德--了凡四訓の研究。明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高鞏白(1948)。倫理學綱要。龍門聯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曾仰如(1985)。倫理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野上俊靜、聖嚴(1972)。中國佛學史概說。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余英時(1986)。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蔡文輝(1981)。社會學與中國研究。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大齊(1971)。平凡的道德觀。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Bates, F. L.、Havvey, C. C.、張承漢(1982)。社會體系。黎明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鄭志明(1986)。中國社會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蔡仁厚(1987)。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曾仰如(1986)。宗教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牟宗三(1983)。中國文化的省察。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鄭志明(1984)。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奧崎裕司(1978)。中國鄉紳地主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蔡仁厚(19840000)。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羅伊德、張茂柏(1984)。法律的理念。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豐楙(1981)。不死的探求--抱朴子。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中村元、余萬居(1984)。中國佛教發展史。天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蔡仁厚(1982)。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吉岡義豐(1974)。民眾宗教と經典。現代中國の諸宗教--民眾宗教の系譜。東京:佼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吉岡義豐(1960)。赤松子中誡經と功過思想。福井博士頌壽記念東洋思想論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酒井忠夫(1969)。株宏の自知錄について。福井博士頌壽記念東洋文化論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吉岡義豐(1952)。感應篇と功過格。道教の研究。法藏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奥崎裕司(1983)。清末の善書における民の生の方--アヘン戰爭から太平天國まで。田中正美先生退官記念中國近代史論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奥崎裕司(1983)。民眾道教。道教。東京:平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雄義堅(1922)。明代に大成されなる功過格思想。龍谷大學論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慶堃(1979)。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榮捷(1984)。中國宗教中之個人。中國人的心靈。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岑樓(1981)。中國家庭組織的演變。中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芮逸夫(1985)。中國儒家思想的現代化。現代與中國化論集。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方東美(1989)。中國形上學中之宇宙與個人。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