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疏離與認同-以《海神家族》為主要探討文本
作者:唐瑞霞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ang Jui-Hsia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瑞騰
陳信元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陳玉慧疏離認同海神家族依附關係Chen Yu-huialienationidentificationMazu’s Bodyguardsattachment relationshi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3
             摘 要
 目前學界對陳玉慧《海神家族》所關注探討的,多半著眼於從家族故事向外部擴展為與國族命運交疊(家族→國族)的思考進路,筆者認為這樣的探討未曾注意到文本所指涉的現代人疏離與抑鬱的人際關係特質,實有其憾。
  筆者在滿目疏離的文本中看到了現代人際間的疏離:為何悲劇性生命不斷被下一代複製而無法掙脫?個人的出走為何成為一種不得不然?為什麼每個角色都那麼孤單?為什麼被愛、被認同、被在乎的渴望始終不能被滿足?為什麼用盡全力去愛的人卻無法被接納?於是,筆者將論述的重心聚焦於主體這個小我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處境、應該如何擺放家人的位置上,希冀從客體關係心理學的角度解構《海神家族》文本中的疏離狀況。本論文從半自傳體的小說文本出發,探討《海神家族》中「情愛男女」、「世代姻親」間的疏離關係,接著進入作者的生命史,對比作者散文文本暨小說文本所觸及的疏離議題,整理作者與他者間的疏離與認同,並進一步分析陳玉慧疏離的無家感與悲觀生命基調之所從來;隨後綜合分析疏離解構與主體認同之間的互涉,筆者認為要解構疏離的狀況,便必須從個人自我的主體建構做起,往個人的內在去尋求答案、認清自我的「位置」,調整主體與外在環境的因應態度,從健全的自我出發與他者修睦更親密的關係,使主體得以從疏離的關係中脫困,生命亦才能達到真正的安頓與自在。
關鍵字:陳玉慧、疏離、認同、海神家族、依附關係
             Abstract
  At present most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on 陳玉慧’s Mazu’s Bodyguards from the academic circle focus on the family’s story extending outward and overlapping the country’s fate (family to nation). In my point of view, this kind of discussion regretfully does not refer to the alienation and depress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in modern world.
  I saw alienation between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 in the whole alienated content. Why do tragic lives keep coping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cannot be got rid of? Why must one leave? Why is every single character so lonely? Why cannot the thirst for being loved, identified and cared be satisfied throughout the time? Why cannot be accepted when the characters love other people with all their love? Therefore I focus on how a subject looks upon his/her own and family situations and deconstruct the alienation in Mazu’s Bodyguards from objective psychological points of view. This dissertation starts from the author’s semi-autobiography and discusses aliena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s love, generations and in-law relationship, followed by the author’s life history, compare the alienated topics in the author’s proses and novel, brings out the alie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between the author and other people, and analyze where the root of 陳玉慧’s alienated homeless feeling and pessimistic life is. And then I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ienation and subject’s self identity. In my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alienated situation, we have to start from constructing one’s self subject and search for the answer in one’s inside world. Only after recognizing self’s ‘position’, adjusting the interactive attitude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establishing close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people starting from a health self, one subject can truly escape from the alienated relationships. He/she then can reach his/her own peace and comfort in life.
Keywords:陳玉慧, alienation, identification, Mazu’s Bodyguards,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參考書目

一、陳玉慧作品
陳玉慧,《失火》(台北:三三書坊,1990)。
陳玉慧,《徵婚啟事:我與四十二個男人》(台北:大眾讀物出版,1992)。
陳玉慧,《戲劇蟻》(台北:周凱劇場基金會出版,1993)。
陳玉慧,《深夜走過藍色的城市》(台北:遠流出版,1994)。
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台北:聯合文學,1997)。
陳玉慧,《獵雷:一個追蹤尹清楓案女記者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2000)。
陳玉慧,《你是否愛過?》(台北:聯合文學,2001)。
陳玉慧, 《巴伐利亞的藍光:一個台灣女子的德國日記》(台北:二魚文化,2002)。
陳玉慧,《你今天到底怎麼了》(台北:二魚文化,2003)。
陳玉慧,《我不喜歡溫柔:因為溫柔排除了激情的可能》(台北:大田出版,2004)。
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
陳玉慧,《遇見大師流淚》(台北:大田出版,2005)。
陳玉慧,《我的抒情歐洲》(台北:大田出版,2006)。
陳玉慧,《陳玉慧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2006)。
陳玉慧,《德國時間》(台北:大田出版,2007)。
陳玉慧,《慕尼黑白》(台北:INK印刻文學出版,2008)。
陳玉慧,《CHINA》(台北:INK印刻文學出版,2009)。
陳玉慧、傅裕惠著,《台灣文學音樂劇《海神家族》》.(台北:INK印刻文學出版,2009)。

二、專著
(一)中文專著
王 行,《家族歷史與心理治療:家庭重塑實務篇》,(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1991)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生智文化出版,1997)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出版,2006)
平 路,《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1995)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出版,1997)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
朱天心,《漫遊者》(序)(台北:聯合文學,2000)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INK印刻出版,2002)
朱國珍,《夜夜要喝長島冰茶的女人》,(台北:聯合文學,1997)
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台北:聯合文學,2005)
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台北:聯合文學,2005)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8、90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出版,2001)
李文瑄,《愛與恨:客體關係婚姻治療》,(台北:天馬出版,2000)
李 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出版,2001)
李 昂,《迷園》,(台北:麥田出版,2006)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96)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2000)
李銀河,《性愛與婚姻》,(台北:五南出版,2003)
何春蕤,《同志研究》(台北:巨流出版,2001)new window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1995)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出版,1996)new window
林芳玫,《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出版,2000)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文化,2000)new window
林幸謙,《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林水福、林燿德主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
周芬伶,《母系銀河》,(台北:INK印刻出版,2005)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台北:INK印刻出版,2007)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1997)
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1976-2000 》,(台北︰女書文化出版,2001)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2003)new window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INK印刻出版,2006)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INK印刻出版,2006)
孟 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INK印刻出版,2005)new window
馬 森,《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台北:聯合文學,1997)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出版,2003)new window
洪 淩,《異端吸血鬼系列》,(台北:皇冠出版,1995)
郝譽翔,《洗》,(台北:聯合文學,1998)
郝譽翔,《逆旅》,(台北:聯合文學,2000)
許素蘭等作,《徬徨的戰鬥/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國立台灣文學館。第三季週末文學對談》印刻文學生活誌編(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1996)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0)new window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聯合文學,2006)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2007)
陳義芝,《新世紀散文家:陳玉慧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2006)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new window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2002)new window
陳芳明,《孤夜獨書》(台北:麥田出版,2005)
陳 雪,《惡女書》,(台北:INK印刻出版,2005)
陳豐偉,《愛情是虛幻的客體穩定性》,(台北:商周出版,2001)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陳玉玲.《臺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出版,2000)
陳 燁,《泥河》,(台北:自立晚報,1991)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2004)new window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2004)
郭洪紀,《被顛覆的文明:人類情慾主題的自由放縱、控制操弄與顛覆解放的異化反思》,(台北:慧明出版,2002)
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new window
彭小妍,《「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0)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1989)
楊連謙、董秀珠,《主體實際婚姻/家庭治療:在關係和脈絡中共構主體性》,(台北:心理出版社,2008)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1999)
楊 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2)
蔣 勳,《孤獨六講》,(台北:聯合文學,2008.02)
蔡錦堂編著,《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文化,2006)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2006)new window
劉亮雅等作,《想像的壯遊/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2,國立台灣文學館:第四季週末文學對談》(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
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出版,1997)
劉叔慧,《夜間飛行》,(台北:聯合文學,1996)
鄧相揚,《猶疑的座標/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2:國立台灣文學館.第二季週末文學對談》,(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
賴香吟,《散步到他方》,(台北:聯合文學,1997)
賴澤涵,《台灣400年的變遷》,(桃園:中央大學,2005)
應鳳凰,《漫遊與獨舞:九○年代台灣女性散文論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
鍾慧玲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東海大學中文系審訂,(台北:里仁出版,1997)
簡瑛瑛,《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文化出版,2003)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大學,2000)
蘇偉貞,《沈默之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8)
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2002)
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出版,1995)

(二)研討會論文集
范銘如主編,《挑撥新趨勢:第二屆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出版,2003)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出版,1999)
馮翰士,廖炳惠主編,《文學、認同、主體性:第二十屆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外國語文系,1998)
龔鵬程編,《閱讀馬森: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文學,2003)

(三)譯著
Alfred Adler著.蔡美玲譯 ,《了解人性:心理生命與性格剖析》,(台北:遠流出版,1990)
Alfred Adler阿德勒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出版.1978)
Andrew G.. Marshall安德魯.馬修著,林劭貞譯,《幸福關係的七段旅程》,(台北:張老師文化,2008)
Barbel Wardetzki芭貝.瓦德茲基著,林敏雅譯,《女性自戀:女人的認同渴求與自我價值感》,(台北:商周出版.2005)
Beth M.Erickson著,陳信昭、崔秀倩譯,《渴望父愛:失去父親及其影響》, (台北:五南出版,2002)
Christopher P. Anderson 著,施寄青譯,《父親角色》,(台北:遠流出版,1990)
David Stoop大衛.史都著,柯里斯、林為正譯,《父愛不缺席-心理醫師剖析父親的十二種模式》,(台北:智庫出版,1995)
Green Maureen著,張乙宸譯,《婚姻關係》,(台北:遠流出版,1993)
Harriet Foldhor Lerner作.王安娜譯,《親密關係:你可以與別人更親近》,(台北:遠流出版.1991)
Iris Marion Young艾莉斯.馬利雍.楊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出版.2006)
Janis Abrhms Spring、Michael Spring珍妮絲.史普林、麥克.史普林著,高蘭馨、柯清心譯,《外遇的男女心理:如何走出創傷與重建信任》,(台北:天下文化出版,1998)
Jean Baker Miller著,鄭至慧等譯,《女性新心理學》,(台北:女書文化出版.2000)
Jock McKeen,M.D.,、Bennet Wong, M.D.,麥基卓、黃喚詳著,易之新譯,《關係花園》,(台北:心靈工坊.2005)
Jock McKeen,M.D.,、Bennet Wong, M.D.,麥基卓‧黃喚詳著,魯宓譯,《健康花園》,(台北:心靈工坊‧2006)
John Bradshaw 約翰.布雷蕭著,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台北:張老師文化,2006)
Moi, Toril莫 依著,林建法、趙拓、李黎譯,《性與文本的政治—女權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tual Politics:Feminist Literary Theory),(長春:時代文藝,1992)
Nancy J.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2003)
Nancy W.Cocola、Arlene M.Matthews柯柯拉、馬休斯著,孫柯譯,《解開母女情結》,(台北:遠流出版.1994)
N.Gregory Hamilton著,楊添圍、周仁宇譯,《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Pearson, Carol S.著,張蘭馨譯,《影響你生命的十二個原型》(Awakening the Heroes Within:Twelve Archetypes to Help Us Find Ourselves and Transform Our World),(台北:生命潛能出版,1994)。
Postman, Neil波茲曼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台北:遠流出版,1994)。
Sheldon Cashdan作,林秀慧、林明雄譯,《客體關係治療:關係的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1999)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著,桑竹影譯,《第二性:女人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台北:晨鐘出版,1973)
Thomas A. Harris哈禮斯著,洪志美譯,《我好,你也好:人際溝通的分析》,(台北:遠流出版.1994)
Unamuno,Miguel de著,蔡英俊譯,《生命的悲劇意識》,(台北:遠景出版,1982)

三、期刊論文
王浩威主講、王妙如整理,〈心理與文學-一個人與家的拔河〉,《聯合文學》第16卷第3期.總183期(2000.1),頁120-127。
王德威,〈漫遊者:頹敗的顫動〉,《聯合報》.48版(2000.12.12)。
王萬睿,〈期待母親救贖的凝視──論張惠菁〈哭渦〉的女性書寫策略〉,《文訊》第206期 (2001.12),頁68。
王萬儀,〈置放在角落的特寫鏡頭——朱自清的〈背影〉〉,《國文天地》第24卷第4期.總280期(2008.09),頁80-82。new window
王孝勇,〈女性主義立場論的主體與權力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1期 (2007.06),頁89-146。new window
石曉楓,〈少女成長紀事──當代台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八期秋季號(2006.9),頁153-178。new window
朱天衣採訪,〈袁瓊瓊專輯:在自己滄桑的天空〉,(《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卷第8期(2006.04),頁21-36。
朱偉成,〈無重力狀態的漫遊憶往──讀朱天心「漫遊者」〉,《聯合文學》第17卷第5期.總197期 (2001.3),頁148-149。
朱雙一,〈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聯合文學》第14卷第7期.總163期(1998.5),頁124-129。
朱崇儀,〈大觀園做為女性空間的興衰〉,《中外文學》第22卷第2期.總254期(1993.7),頁67-84。new window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第304期 (1997.9),頁133-150。new window
江寶釵,〈假作真時真亦假──評蘇偉貞〈日曆日曆掛在牆壁〉〉,《文訊》第206期 (2001.12),頁59。
江斐琪,〈陳玉慧樂做無家的人〉,《中國時報》,37版(2002.5.20)。
李小江,〈當代婦女文學中職業婦女問題──一個比較研究的視角〉,《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87.3),頁161-165。
李癸雲,〈台灣當代女性詩作中母女關係的詮釋〉,《婦研縱橫》第78期(2006.4),頁1-11。
李蕙如,〈簡媜的寫作藝術──評《女兒紅》〉,《書評》第48期(2000.10),頁29-32。
李奭學,〈疏離的美學——談黃國俊的短篇小說〉,《聯合文學》第19卷第10期.總226期(2003.08),頁33-35。
李瑞騰,〈化作春泥更護花?——我看韓麗珠的《灰花》〉,《聯合文學》第298期(2009.08),頁124-126。new window
李麗美,〈論《海神家族》裡的媽祖信仰〉,《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期,(2006.03),頁237-246。new window
李令儀,〈陳玉慧與劉黎兒 散文敘述觀點〉,《聯合報》,14版(2001.7.31)。
呂妙芬,〈施閨章的家族記憶與自我認同〉,《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 (2003.12),頁305-336。new window
杜維明、陳奎德,〈自我認同的譜系:兼論儒家與自由主義〉,《中國研究月刊》第1卷第12期.總12期 (1996.03),頁16-25。
吳亭蓉,〈「母職」的省思──談蕭颯小說中的「母子敘寫」〉,《雲漢學刊》第8期 (2001.6),頁91-107。new window
吳青霞,〈老者安之?──試析黃春明《放生》中的老人〉,《台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4期(2002.10),頁68-84。new window
吳達芸,〈造端乎夫婦的省思—談蕭颯小說中的婚姻主題〉,《文星》第110期 (1987),頁102-107。
吳達芸,〈自主與成全──試論陳若曦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文星》第116期 (1988),頁100-108。
吳 當,〈現代人的孤絕與疏離——試析焦桐的〈擦肩而過〉〈雙人床〉〈露珠〉〉,《台灣詩學季刊》第十二期 (1995.09) ,頁147-151。
吳 彥,〈漢語命運,國人自我認同和語言政治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一O一期 (2007.06),頁128-132。
利翠珊,〈婆媳與母女:不同世代女性家庭經驗的觀點差異〉,《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3期(2002.5),頁179-218。new window
巫維珍,〈陳玉慧涉足大河小說〉,《中國時報》,39版(2002.4.23)。
周芬伶,〈《海神家族》永恆的神話魅力〉,《表演藝術》第204期(2009.12),頁68-69。
周慧玲,〈寫實表演與疏離劇場的性別辨識〉,《聯合文學》第16卷第4期.總191期(2000.09),頁80-88。
周志建,〈敘事治療與現實治療之比較〉,《諮商與輔導》第200期(2002.08),頁18-22。
周玉慧、朱瑞玲,〈變遷中的台灣民眾心理需求、疏離感與身心困擾〉,《臺灣社會學刊》第41期 (2008.12),頁59-95。new window
林亨泰,〈我們以及我們的祖先們──不同政治不同文化的數代家族史〉,《台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3期(2002.7),頁177-200。new window
林曉蓉,〈從女兒到媳婦:台灣童養媳的自我認同〉,《史繹》第三十四期暨第一屆史學論文比賽紀念,(2004.07),頁39-79。
林素英,〈流浪者之歌:試論母職理論《客途秋恨》中之母女關係〉,《中外文學》
第329期(1999.10),頁45-59。
林素英,〈莉莉.巴特與《歡樂之家》中的女性情誼〉,《中外文學》第36卷第2期.總417期,(2007.06),頁181-220。new window
林鎮山,〈香花與福爾摩沙──鄭清文的臺灣女性小說〉,《文學台灣》第58期 (2006.4),頁136-147。new window
林秀玲,〈亦父、亦師、亦友──張大春的《聆聽父親》〉,《文訊》第216期 (2003.10), 頁31-32。
林義烈,〈遠人的小說〈食有魚〉淺析〉,《建中學報》第7期(2001.12),頁41-59。
林怡君,〈愛麗絲的旅行:兒童文學中的女遊典範〉,《中外文學》第324期(1999.5),頁79-96。new window
林美容,〈台灣區域性宗教組織的社會文化基礎〉,《東方宗教研究》第二期 (1991.10),頁343-364。new window
官振萱採訪整理,〈張大春 聆聽父親 聆聽兒女〉,《天下雜誌》第335期 (2005.11.15), 頁380-381。
周志建,〈敘事治療與現實治療之比較〉,《諮商與輔導》第200期(2002.8),頁18-22。
邱貴芬,〈書寫女性的黑暗大陸:評平路的《婚期》〉,《中外文學》第25卷第11期.總第299期(1997.4),頁20-24。new window
邱貴芬,〈「失聲畫眉」──探討臺灣女性小說壓抑的母親論述〉,《臺灣文藝》新生版第5期(1994.10),頁34-38。
明 夏,〈他者的眼睛〉,《中國時報》(2004.5.28)。
胡錦媛,〈遊牧書寫──讀朱天心「漫遊者」〉,《聯合文學》第17卷第10期.總202期 (2001.8),頁134-135。
胡衍男,〈「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編,2004.10),頁135-163。
范銘如,〈「漫遊者」的拾荒癖〉,《聯合文學》第17卷第6期.總198期,(2001.4),頁160-161。
范銘如,〈心情浮光:《巴伐利亞的藍光》〉,《聯合報》,23版(2002.6.2)。
范銘如,〈久違的袁氏物語〉,(《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卷第8期.總32期(2006.04),頁69-71。
孫康宜,〈男性「自我認同」危機新看〉,《當代》第95期, (1994.03),頁88-95。
夏 光,〈論自我認同〉,《社會理論學報》第8卷2期 (2005),頁277-349。
郝譽翔,〈袁瓊瓊《自己的天空》導讀〉,《文學台灣》第38期 (2001.4),頁145-148。
唐瑞霞,〈葛奴乙的主體幻滅論──徐四金《香水》解讀〉,《明新學報》第30期(2004),頁1-13。new window
唐瑞霞,〈《海神家族》主體論〉,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2008),頁15-36。new window
莎拉‧米爾絲(Sara Mills)著,張惠慈譯,〈女性主義批評中的女遊書寫〉,《中外文學》第27卷第12期.總第324期(1999.5),頁6-28。new window
陳綱佩,〈村上春樹筆下的「冷酷異境」——談現代人的疏離感〉,《明道文藝》274期(1999.01),頁150-160。
陳枝烈,〈疏離感的暸解與處理〉,《菁莪季刊》(1911.06),頁9-17。
陳義芝,〈悲憫撼人,為一個時代作結──評蘇偉貞長篇小說《離開同方》〉,《文訊》26=65(1991.3),頁60-61。
陳平浩 ,〈千里眼的凝視,順風耳的聆聽 ──如何書寫台灣歷史評陳玉慧《海神家族》一書〉,《幼獅文藝》第620 期 (2005.8),頁102-103。
陳惠娟、郭丁熒著,〈「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第41輯(1998.7),頁73-101。new window
陳樂融,〈陪他一段紅顏已老──論蘇偉貞小說的愛情觀照〉,《中外文學》第12卷第四期.總136期(1983),頁134-152。new window
陳建忠,〈路曼曼其修遠兮─朱天心《漫遊者》的漂泊書寫〉,《中央日報》,18版 (2000.12.31)。
陳宛茜,〈書寫《海神家族》 陳玉慧打開自己〉,《聯合報》,C6版(2004.11.9)。
陳姿羽,〈陳玉慧省視內在推出新作《你今天到底怎麼了?》〉,《聯合報》,B4版 (2004.2.8)。
陳麗文,〈文化的斷裂與延續:以台灣社會為例〉,《空大人文學報》第16期 (2007.12),頁79-112。new window
張玉明,〈寓言寫作教學設計:以「北風與太陽」為例,訓練學生多角度斯為創意〉,《國文天地》第22卷3期.總255期 (2006.08),頁66-71。new window
張小虹,〈女兒的憂鬱──朱天心「漫遊者」中的創傷與斷離空間〉,《聯合文學》第17卷第3期.總195期,(2001.1),頁108-110。
張子樟.〈六十年的孤立與克己——現代中國小說中的疏離現象(1920~198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第191期(1993.04),頁279─295。
張伯順,〈陳玉慧靈魂起舞〉,《聯合報》,35版(1994.12.08)。
張瑞芬,〈現代主義與六0年代台灣女性散文〉,《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3期 (2006.12),頁1-43。new window
張春榮,〈講評──〈評雙關的記憶──簡媜《女兒紅.在密室看海》的女性記憶書寫〉〉,《文訊》第206期 (2001.12),頁55。
張蕙菁,〈螢火蟲洞話語──讀朱天心「漫遊者」〉,《聯合文學》第17卷第9期.總201期(2001.7),頁150-151。
張誦聖,〈評蘇偉貞〈倒影小維〉──兼及前作《沉默之島》〉,《中外文學》第25卷第11期.總299期(1997.4),頁43-48。new window
張瀞文,〈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第77期(1997.2),頁20-25。
張娟芬譯,Suasn Weisskopf著,〈性──母性性欲與母職〉,《當代》第62期 (1991.6),頁88-94。
張娟芬,〈女性與母職〉,《當代》第62期(1991.6),頁94-98。
張淑麗,〈「閨怨」美學的挑戰——當代臺灣女性書寫的異/移位〉,《文訊》9=149 (1998.03),頁22-25。
張淑麗,〈書寫「不可能」:西蘇的另類書寫〉,《中外文學》第27卷第10期.總322期(1999.03),頁10-29。new window
張淑麗,〈「出走」到未來、「漫步」到過去〉,《台灣文學新世紀(2000~2004之二》,文訊第229期,頁48-53。
郭強生,〈五年級的歸去來兮──林黛嫚《平安》的懷舊與內省〉,《文訊》第224期(2004.06),頁24-25。
許劍橋,〈逆行與疏離——賴香吟的小說散步〉,《文訊》259期 (2007.05),頁35-39。
許琇禎,〈回歸女性本質的烏托邦建構──論董啟章〈安卓珍尼〉的雌雄同雄意識〉,《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9期(1998.3),頁143-155。
梁一萍,〈島嶼傳奇:《海神家族》〉,《聯合報》,C7 版(2004.12.12)。
許斐莉,〈虛無行者的虛無之旅〉,《聯合報》,45版(2001.11.1)。
黃錦珠,〈與婚姻疏離的花、女人和愛─讀張曼娟《芬芳》〉,《文訊》第221期 (2004.03),頁32-33。
黃宗堅,〈創傷與復原:家庭儀式在心理治療中的隱喻象徵〉,《輔導季刊》第24卷3期(2007.09),頁12-20。new window
黃宗慧,〈入土誰安?:論《尤利西斯》〈陰間〉一章中的屍體、葬儀與哀悼〉.《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6期(2002.05),頁327-354。
黃寶蓮,〈失路的憂鬱,靈魂的背影〉,《聯合報》,47版(1997.12.22)
曾昭旭,〈論自我認同與文化發展〉,《鵝湖月刊》第30卷第5期.總353期(2004.11),頁41-46。new window
賀淑瑋,〈主體分裂與詮釋偏執:尋找迷路的「楊照」〉,《中外文學》第28卷第9期(2000.02),頁172-195。new window
黃怡瑾,〈「私」領域的女性困境:生育、教養與照顧工作之分工〉,《台南師院學報》第34期(2001.6),頁341-365。new window
黃宗潔,〈試論當代台灣家族書寫中的感官記憶〉,《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 (2005.9),頁205-220。new window
黃宗慧,〈她看見了死亡的顏色──貼近《漫遊者》的幽冥之境〉,《聯合文學》第17卷第8期・總200期,(2001.6),頁160-162。
黃文儀、李令儀等著,誠品好讀編輯室企劃,〈三個陳玉慧〉,《誠品好讀》第51期(2005.2),頁72-77。
黃錦珠,〈訪尋個人/族群的身世之謎──讀陳玉慧《海神家族》〉,《文訊》第231期(2005.1),頁24-25。
黃文成,〈不喜溫柔的海神之女:側寫作家陳玉慧〉,《幼獅文藝》第613期(2005.1), 頁34-37。
黃寶蓮,〈失路的憂鬱 靈魂的背影〉,《聯合報》,47版(1997.12.22)。
曾瑞珍,〈幼年的母女關係與母職模式〉,《應用心理研究》第7期(2000.9),頁34-38。
彭婉蕙,〈消逝、重塑、轉換──論朱天心的城市書寫〉,《中極學刊》第四輯 (2004.12),頁203-221。new window
游淑珺,〈宰制女人的制度──從陳若曦的「灰眼黑貓」來窺視傳統女性的命運〉,《台灣風物》第51卷第3期(2001.9),頁165-180。new window
葉光輝、林延叡、王維敏、林倩如,〈父女關係與渴望父愛情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第29卷1期.(2006.03),頁93-119。new window
詹 悟,〈陳若曦的《女兒的家》真好〉,《明道文藝》第301期(2001.4),頁124-128。
詹 悟,〈評《多桑與紅玫瑰》〉,《明道文藝》第336期(2004.3),頁142-151。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廖蕾夫:「隔壁親家」,袁瓊瓊:「自己的天空」〉,《書評書目》第93期(1981.1), 頁23-32。
葉光輝、林廷叡、王維敏、林倩如,〈父女關係與渴望父愛情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研究」》第29卷第1期 (2006.03),頁93-119。new window
齊 力,〈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與家族主義:三角關係的概念格局〉,《市師學報》第2期 (2003.12),頁115-145。
廖朝陽,〈批判與分離:當代主體完全存活手冊〉,《中外文學》,第25卷第5期・總293期 (1996.10),頁119-153。new window
廖朝陽,〈虛無中見真實:評劉紀蕙「心的變異」〉,《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3卷第2期(2005),頁94-102。
廖咸浩,〈雙性同體」之夢:《紅樓夢》與《荒野之狼》中「雙性同體」象徵的運用〉,《中外文學》第15卷第4期・總172期(1986),頁120-148。new window
廖咸浩,〈尋父之悲情與弒父之必要──台灣世紀末的父/權〉.《聯合文學》第12卷第10期.總142期.1996.8.頁72-75。
蔡振念,〈叫母親太沉重-臺灣現代小說中的母親及母女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20期(1900.12),頁510-540。
蔡振興,〈法國女性主義—依莉佳萊論他者〉,《中外文學》第21卷9期.總249期 (1993.2),頁4-21。
蔡秀枝,〈克麗絲特娃對母子關係中「陰性」空間的看法〉,《中外文學》第21卷第9期.總249期(1993.2),頁35-46。new window
蔡榮裕,〈文學終究是走路的某種方式──也是評論蘇偉貞的小說〉,《中外文學》第27卷第3期.總315期 (1998.8),頁146-178。new window
趙靜瑜,〈書寫男性缺席的家族史──陳玉慧六年完成《海神家族》〉,《自由時報》,49版(2004.11.9)。
劉紀蕙,〈女性的複製:男作家筆下二元化的象徵符號〉,《中外文學》第18卷1期.總205期 (1989),頁116-136。new window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疏離心態: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灣文學學報》第二期(2001.02),頁113-156。new window
劉台雲,〈酷兒自我認同之初探〉,《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二十五期 (2003.11),頁110-119。
劉乃慈,〈假作真時真亦假──評蘇偉貞(日曆日曆掛在牆壁)〉,《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6期(2003.5),頁25-41。
劉亮雅,〈九0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中外文學》第31卷第6期.總366期(2002.11),頁133-157。
劉湘吟,〈這個結過6次婚的女人是我媽媽──「壞女人」的女兒陳文玲寫的《多桑與紅玫瑰》〉,《新觀念》第141期(2000.7),頁50-51。
劉惠琴,〈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第6期(2000.6),頁97-130。new window
劉 真,(自焚的女人—袁瓊瓊的〈微笑〉),《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2期,頁300-306。
劉德玲,〈悲莫悲兮生別離──論朱天心「漫遊者」的書寫模式〉,《台灣人文(師大)》第6期 (2001.12),頁95-108。
潘少瑜,〈缺席的父親,凋零的孩子──易卜生與曹禺的比較研究〉,《中國文學研究》第十八期(2004.6),頁256-285。new window
樊洛平,〈台灣新女性主義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3期(1996.1),頁93-99。
樊洛平,〈廖輝英:女性問題的文學詮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1999.7),頁122-127。
樊絡平,〈社會人生的拆解與顛覆──台灣新世代女作家的小說創作態勢〉,《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三期(2005.3),頁99-102。
賴誠斌、丁興祥,〈歷史及社會文化脈絡中個人主體性之建構:以沈從文的堅持為例〉,《應用心理研究》第16期 (2002),頁173-214。new window
蕭嘉玲,〈雙關的記憶──評簡媜《女兒紅.在密室看海》的女性記憶書寫〉《文訊》第206期 (2001.12),頁54。
蕭義玲,〈女性情慾之自主與人格之實現──論蘇偉貞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文學台灣》第26期(1998.4),頁192-206。
賴素鈴,〈陳玉慧直探憂傷靈魂深處〉,《民生報》,34版(1997.12.4)。
賴素鈴,〈你是否愛過?──陳玉慧直逼老課題〉,《民生報》,A7版(2001.7.18)。賴素鈴,〈驚瞥快照 攝住永恆〉,《民生報》,A7版(2004.2.22)。
藍佩嘉,〈顛覆母職〉,《當代》第62期(1991.6),頁84-88。
謝嘉琪,〈雌雄同體的理想國度──董啟章〈安卓珍妮〉一個面向的分析〉,《中 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3期(2001. 5),頁113-128。new window
戴薏珊,〈大學生父親依附、母親依附、同儕依附與自我認同風格之關係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第5輯 (2003),頁253-280。new window
鍾 靈,〈愛恨與哀悼:女詩人為父親寫的輓歌〉,《中外文學》第二十八卷第四期.總328期(1999.9),頁22-42。
鍾文音,〈拼湊移動中的愛之疑惑〉,《聯合報》,30版(2001.8.13)。
簡里娟,〈論親密關係中的投射性認同〉,《輔導季刊》第43卷第2期(2007.06),頁39-47new window
簡瑛瑛訪問.賴慈芸記錄,〈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第18卷第10期.總214期 (1990.3),頁105-118。new window
簡瑛瑛,〈講評──〈期待母親救贖的凝視──論張惠菁〈哭渦〉的女性書寫策略〉〉,《文訊》第206期 (2001.12),頁69。
魏朝勇,〈疏離與敞開——由兩個小說文本談抗戰時期文學現代性的另向維度〉,《純文學》復刊第六期(1998.10),頁20-28。
顏忠賢,〈疏離的空間書寫〉,《空間雜誌》第72期 (2005.07),頁51-54。
顏擇雅,〈台灣女性的家族史觀〉,《民生報》,A10版 (2005.1.23)

四、研討會單篇論文
林唯莉,〈尋找君父的城邦──試論《逆旅》、《漫遊者》中的女性自傳式書寫〉, 第二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台文系承辦,(2006.6.4)。
唐瑞霞,〈出走之必然.回歸之必要─陳玉慧《海神家族》解讀〉,「人文藝術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明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部主辦(2006.04.26)。

五、學位論文(依時間順序)
(一)博士論文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國立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new window
吳亭蓉,〈蕭颯及其小說的三種主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1。
胡紹嘉,〈書寫與行動──九○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new window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5。new window

(二)碩士論文
帥文慧,〈母女關係的移動──以情節的書寫朝向改變〉,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7。
陳靜宜,〈走出婚姻的藩籬:蕭颯小說中的女性成長〉,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
論文,1998。
張佩珍,〈臺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0。
郭鈴惠,〈九十年代台灣女童話作家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典婉,〈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文美,〈認同與流離之間──少年小說中的母女關係〉,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清 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江玉珮,〈蕭麗紅小說中女性主體反思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2。
劉紋豪,〈國族認同的失落與爭辯──朱天心小說研究(1977-2000)〉,淡江大學 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
郭淑文,〈袁瓊瓊小說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2002。
曾 珍,〈九十年代女性作家小說兩性關係情節暨教學研究〉,高師大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陳安琪,〈以批判女性主義觀點探討中年父親父職角色實踐與父子關係之跨世代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玨吟,〈唉~礙!!愛?!──從客體關係和未婚女性在愛情關係中的內在衝突歷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吳芷維,〈交纆與共生:九0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
李宛青,〈從混沌到豐饒──論鍾文音文本中的女性主體〉,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4。
陳如苓,〈當代台灣童話女作家作品中男/女形象及兩性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許培毓,〈平路小說研究(1983─2006)〉,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2005。
楊心怡,〈九十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鄭玗懷,〈生命成熟的尋求:女性生命後期的關懷倫理〉,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
程慈敏,〈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2006。
余嘉雯,〈袁瓊瓊小說的女性主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 文,2006。
楊雅儒,〈台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0年代後八本小說為觀察對象〉,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
鍾秀櫻,〈關係與憂鬱的共舞─兩位女性憂鬱症患者航向生命意義之旅〉,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2007。
蔡文婷,〈陳玉慧小說研究──以《徵婚啟事》和《海神家族》為中心〉,國立中 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侯裕姫,〈篡弒與救贖、重逢與承擔──台灣六0年代以後小說中的父子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8。
王信為,〈遊牧主體.靈魂返鄉──陳玉慧書寫中存在意義之辯證〉,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六、網路資料(依筆劃順序)
南方朔,〈南方朔專文推薦的真實人生《平安》〉
網址: http://2-fishes.com/Detail.aspx?IndexID=01&BookID=C022》
孫潔茹,〈外省第二代的認同歷程──以朱天心及其小說為例〉,《文化研究月報》
第39期(2004.6.15)網路版,
網址: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39/journal_park320.htm
陳綾琪,〈走過死亡之境﹕追尋歷史與記憶之盡頭〉,《文化研究月報》第7期
(2001.9.15)網路版,
網址: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07/journal_park35.htm
梁一萍,〈文字、電影,還是魔術?──讀《魔術時刻》〉,自由電子新聞網,網
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n/1/life/article-2.htm
梅家玲,〈誰與更衣──評《更衣室的女人》〉,梅家玲教授教學網,
網址:http://homepage.ntu.edu.tw/~meicl/
黃宗慧,〈男體:書寫的難題〉,《文化研究月報》第10期(2001.12.15)網路版。
網址: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0/journal_park70.htm
黃文鉅.〈無主、無父、無政府的女體本紀〉.2006.11.10.全文於2009.06.18在以下網址參閱:http://blog.udn.com/jadechen123/533681;
誠品好讀,《誠品好讀.返家的女兒》專訪陳玉慧,2006.11.16。全文於2009.06.18在以下網址參閱:
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jadechen123&f_ART_ID=543322
蔡康永.〈《海神家族》陳玉慧專訪〉.《你的公共電視─週二不讀書》第五十集.公共電視網路版.2005.http://www.pts.org.tw/~web01/tuesday/t_051.htm
蔡康永.〈話題書:《徵婚啟事》陳玉慧專訪〉.《你的公共電視─今天不讀書》第四集.公共電視網路版.網址:http://www.pts.org.tw/~web01/tuesday/t_004.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