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詩騷情志批評研究
作者:陳沛淇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新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古典文學研究輯刊. 三編;第3冊/曾永義主編
ISBN:9789862545454
主題關鍵詞:漢代詩歌詩評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顏崑陽(19980600)。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清華學報,28(2),143-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崑陽(20090600)。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9,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淑(19820300)。漢代社會與漢代詩學。中外文學,10(10),70-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毓瑜(20100300)。替代與類推--「感知模式」與上古文學傳統。漢學研究,28(1)=60,35-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崑陽(20060100)。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8,55-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蔡英俊(2002)。「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67-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崑陽(2002)。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鏈接效用」。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787-8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明(2006)。言志與情辨。追求科學與創新--復旦大學第二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會議。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73-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顏崑陽(1994)。漢代「楚辭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第二屆中國詩學會議。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181-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崑陽(1996)。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顏崑陽(2003)。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87-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顏崑陽(1990)。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顏崑陽(1996)。漢代「賦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07-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旻旻(2003)。香草美人傳統研究--從創作手法到閱讀模式的建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棟樑(1997)。古代楚辭學史論(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arthes, Roland、李幼蒸(2008)。符號學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毛亨、鄭玄、孔穎達。毛詩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柏。詩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弼、韓康伯、孔穎達。周易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廖棟樑(20080000)。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若愚(1991)。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熹(2002)。詩序辯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Aristotle、顏一、崔延強(2003)。修辭術.亞歷山大修辭學.論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自清(1996)。詩言志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玄。詩譜。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玄(1968)。六藝論。板橋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熙、畢沅。釋名疏證。臺北市: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慎、段玉裁(1977)。說文解字注。臺北市:蘭臺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熹(1983)。楚辭集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熹(1983)。楚辭辯證。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孚(1966)。非詩辨妄。板橋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勞孝輿(1971)。春秋詩話。臺北市: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文幸福(1989)。詩經毛傳鄭箋辯異。臺北市: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易重廉。中國楚辭學史。湖南:湖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屈萬里(1995)。詩經選注。臺北市: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車行健(2002)。鄭玄經學思想及其解經方法。臺北市: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春青(2005)。詩與意識形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游國恩(2008)。游國恩楚辭論著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Barthes, Roland、Howard, Richard(1987)。Michelet。Basil Blackwell Press。  new window
25.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3)。走向語言之途。臺北市: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Jullien, François、杜小貞(1998)。迂迴與進入。北京市: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Ogden , C. K.、Richards, I. A.(1923)。The Meaning of Meaning。London:Kegan Paul Press。  new window
28.顧頡剛(1993)。古史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Heidegger, Martin、陳嘉映、王應節(1989)。存在與時間。台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蔣驥(1971)。山帶閣注楚辭。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裴普賢(1987)。詩經研讀指導。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顏崑陽(20050000)。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徐復觀(1985)。兩漢思想史。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Kant, Immanuel、牟宗三。純粹理性批判。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顏崑陽(1993)。六朝文學觀念論叢。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劉若愚(1985)。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徐復觀(1998)。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許又方(20030000)。時間的影跡 : 〈離騷〉晬論。臺北:秀威資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朱熹(1982)。論語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司馬遷、瀧川龜太郎(1997)。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嚴可均(1958)。全漢文。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韓嬰、屈守元(1996)。韓詩外傳箋疏。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鄭毓瑜(1997)。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余英時(2001)。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蕭兵(2000)。楚辭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王夫之(1988)。楚辭通釋。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劉向、向宗魯(1987)。說苑校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列禦寇、楊伯峻(1987)。列子集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呂不韋、陳奇猷(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勰、周振甫(1997)。文心雕龍譯注。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朱熹(2002)。朱子語類。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林兆珂(1986)。楚辭述注。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班固、顏師古(1962)。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Merleau-Ponty, Maurice、姜志輝(2001)。知覺現象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洪興祖、白化文、許德楠、李如鸞、方進、屈原(1983)。楚辭補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陳立、吳則虞(1994)。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朱熹(2002)。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江乾益(1984)。鄭康成毛詩譜探析。詩經研究論集。臺北市: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復觀(1998)。西漢文學略論。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龔鵬程(1992)。論作者。中國文學批評。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毓瑜(2005)。詩大序的詮釋界域--抒情傳統與類應世界觀。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毓瑜(1992)。先秦「禮(樂)文」之觀念與文學典雅風格的關係--中國文學審美論探源之一。中國文學批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