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
作者:陳明柔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Ming-jou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洪銘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典範感覺結構八0年代本土化後現代歷史記憶政治小說都市文學paradigmstructure of feeling1980modernpost-modernhistorical mem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4) 專書(1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0
本論文(《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以八0年代小說文本中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 )變遷的呈現,以及文學典範(paradigms)的更替,作為研究的主題。
在第二、三章的論述中,筆者嘗試釐析七、八0年代文學典範更替/消解所呈現的文學史意義,同時具體討論八0年代的文學語境。並將探究文學典範更替的軸線,推回七0年代鄉土文學論述的現場,試圖經由貫穿七0年代的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論析文學典範更替的進程及意義,並展現八0年代相異於六、七0年代單一文學典範獨擅勝場的文學發展境況。八0年代由於社會文化多元發展的趨勢,具「指導意義」的文學典範(如現代主義文學典範、鄉土文學典範)實際上已趨消解。就此,綜觀八0年代文學語境,可以發現多元複調、眾聲喧嘩的文學語境,已漸次消解了掌握絕對詮釋權的單一文學典範,而朝向「典範消解」的年代發展。
論文第四、五章則以八0年代的小說文本為討論對象,希望全面審視八0年代文學/文化糾結的情境之後,更進一步掌握在典範消解的文學語境中小說文本如何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呈現台灣社會文化中紛擾多變或正在形成的新的感知方式,以及社會經驗的快速發展替換的多元繁複特質。筆者試圖通過較全面的小說閱讀與文化語境元素的掌握,論析八0年代的小說文本如何以虛構形式,深刻呈現文化語境構成元素的可能性,並掌握「感覺結構」中社會經驗的當即性。
論文中「感覺結構」一詞,乃援引雷蒙.威廉斯 (Raymond Williams) 的觀念。由於感覺結構主要指涉著實際經驗的當即性,筆者以為對於八0年代台灣小說與文化交互作用的理解,極具參照價值。因為在八0年代變動遽烈的社會結構中,新舊價值正面臨崩頹、重建的新格局。許多對於台灣社會文化的新認知形式,尚未形成結構縝密的全面性認知體系;其呈現出來的反而是擾攘零散的觀念,甚或僅祗是當下的經驗映照。感覺結構著重於發掘探析經驗發生當下尚未被察覺或重視,並不被視為具有普遍社會意義或特質的經驗變化。就此而言,筆者以為通過「感覺結構」意圖著力探析:當下被生動鮮活感知到的意義與價值,可以更深刻地掌握台灣八0年代社會浮燥變動的文化狀況。而小說文本則以其虛構的形式,較諸任何條理系統的理論論述,更能夠鮮活而即時地觸及台灣社會感覺結構的變遷──亦即威廉斯所說的「溶解狀態的社會經驗」或各種正在浮現、尚未浮現的「現前的變遷」。
針對小說所呈現的感覺結構,筆者在第四、五章分別通過「歷史的記憶與遺忘」、「政治小說的抗拒手勢」、「政治的大眾化與現實的折射」,以及「女性身影的凝望與浮顯」、「後現代的都會景致」等面向,掌握八0年代台灣社會感覺結構變遷的可能動態,以及通過小說的虛構形式,小說家如何將社會、文化各層面的不同聲音交織共鳴於小說文本之中,或在不同的小說文本的對話互詰中,深刻地呈現出台灣社會感覺結構變遷過程中細微紛攘的多元文化現象。
The Alternation / Disintegration of Paradigm and the Structure of Feeling inside the 1980s Taiwan Novels
見論文【引文書目】、【參考書目】部分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