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八O年代年度散文選作品中的台灣意識與雜語性
作者:吳孟昌
作者(外文):Meng-Chang Wu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彭錦堂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散文八○年代台灣意識雜語對話巴赫金prose1980sTaiwanese ConsciousnessheteroglossiadialogueBakht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28
本文以「八○年代年度散文選作品中的台灣意識與雜語性」為題,旨在說明面臨戰後台灣政治、社會關鍵的轉變期,作家的散文創作如何具體回應社會環境的變遷。在前行研究以「抒情」轉為「社會寫實」,來論述此一時期散文風貌變異的基礎上,本文以巴赫金「話語」理論中的「雜語」概念,進一步指出散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相應於社會變遷的細微質變。簡言之,若散文的「話語」是一種「語言成品」,則八○年代作家在散文中「說話」的樣子,已明顯與前行代有所不同。身處在那個社會能量蓄積至頂點而已然爆發的時代,他們專注聆聽各種來自社會的雜語,也開始積極地在作品中與社會展開對話,而這種對於當下現實熱烈而密切的關注,本文認為即是八○年代崛起的台灣意識的具體展現。
根據本文的觀察,五○至七○年代的台灣散文,由於戒嚴體制的森嚴,文藝、語言政策的干預,及官方中國意識對於台灣的「虛位化」,大體呈現「詩化」的傾向。意即散文家普遍與台灣現實環境及社會中的他人話語疏離,傾向於書寫自我情懷,以具有獨白性與封閉性的「詩語」為尚,較缺乏明晰的「社會語境」。然而進入八○年代之後,由於民主化、自由化、本土化的呼聲崛起,散文與台灣社會、土地之間的交集、對話開始趨於綿密,不但書寫題材由小我情感的獨白走向大環境的普遍觀照,類型的開放也衝擊著「散文等同於抒情美文」的傳統定見。此種景況可由當時三家散文年選(九歌、前衛、希代)編者的散文觀得窺,亦可由其收入的作品獲得印證。當時三家散文年選所關注的三大區塊為︰一、抒情散文。二、自然生態散文。三、社會批評散文。本文依次以其中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論述八○年代散文如何以「台灣在場」為立足點,感知話語在現實中的紛雜實況,並因而由「詩化」趨向「散化」(雜語化)。在以「台灣在場」為立足點下,八○年代散文走出了原先被制約的「詩意的國度」,對於過往單一、中心的類型與美學品味,擺出了「叛逆」的姿態,而這樣的姿態,正是其在戰後散文發展史上,可以「轉折點」視之的關鍵所在。
Heteroglossia and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in the 1980s:A Study of the Prose Writing Based on Selections from Annual Anthologies
(編按:「紙本文獻」依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為序。)
一、散文作品
(一)散文選集
˙王文漪主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台北:天視,1979。
˙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詩、散文),台北:書評書目,1976。
˙吳明益主編:《台灣自然寫作選》,台北:二魚文化,2003。
˙季季主編:《一九八二年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1983。
˙林清玄主編:《一九八三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1984。
˙林錫嘉主編:《七十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2。
˙林錫嘉主編:《七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3。
˙林錫嘉主編:《七十四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6。
˙林錫嘉主編:《七十七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9,四版。
˙林錫嘉主編:《八十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2。
˙林錫嘉主編:《八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5。
˙林錫嘉主編:《八十六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8。
˙阿盛主編:《一九八五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1986。
˙阿盛主編︰《海峽散文1986》,台北︰希代,1987。
˙阿盛主編:《海峽散文1987》,台北︰希代,1988。
˙阿盛主編︰《海峽散文1988》,台北︰希代,1989。
˙阿盛主編:《海峽散文1989》,台北︰希代,1990。
˙苦苓主編:《紅塵煙火》,高雄:敦理,1985。
˙洪素麗主編:《一九八四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1985。
˙陳幸蕙主編:《七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4。
˙陳幸蕙主編:《七十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7。
˙陳幸蕙主編:《七十八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0。
˙陳紀瀅主編:《六十年散文選(第一集)》,台北:正中,1972。
˙陳紀瀅主編:《六十年散文選(第二集)》,台北:正中,1972。
˙康原、王灝主編:《大家文學選•散文卷》,台中:明光,1981。
˙黃進蓮主編:《中國當代散文大展(第一冊)》,台北:大漢,1975。
˙黃進蓮主編:《中國當代散文大展(第二冊)》,台北:大漢,1976。
˙黃進蓮主編:《中國當代散文大展(第三冊)》,台北:大漢,1977,四版。
˙黃雅歆等:《金獎散文》,台北:希代,1988。
˙許達然主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台北:新地,1991。
˙張曉風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第一輯》,台北:巨人,1974,三版。
˙張曉風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第二輯》,台北:巨人,1974,三版。
˙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台北:九歌,2009。
˙焦桐主編:《八十八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0。
˙瘂弦主編:《風格之誕生──當代散文選(第一輯)》,台北:幼獅,1970。
˙齊益壽主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台北:天視,1979。
˙管管等主編:《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選集》,台北:源成,1979,二版。
˙聯合報社編:《聯副二十五年散文選》,台北:聯合報社,1976。
˙蕭白等:《七十年代散文選》,台北:清流,1970。
˙蕭蕭主編:《七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5。
˙蕭蕭主編:《七十六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8。
˙蕭蕭主編:《七十九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1。
˙蕭蕭主編:《八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4。
˙蕭蕭主編:《八十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7。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1970—2000:台灣》,台北:天下遠見,2001。
˙簡媜主編:《八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3。
˙簡媜主編:《八十四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6。
˙簡媜主編:《八十七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9。
(二)個人作品集
˙王家祥:《自然禱告者》,台中:晨星,1992。
˙王家祥:《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台北:玉山社,2003,二版。
˙吳晟:《農婦》,台北:洪範,1982。
˙吳晟:《店仔頭》,台北:洪範,1985。
˙吳晟:《無悔》,台北:開拓,1992。
˙林文義:《千手觀音》,台北:九歌,1984,二版。
˙林文義:《蕭索與華麗》,台北:九歌,2000。
˙林清玄:《蓮花開落》,高雄:勝夫,1976。
˙林清玄:《走向光明的所在》,台北:圓神,1996。
˙阿盛:《唱起唐山謠》,台北:蓬萊,1981。
˙阿盛:《綠袖紅塵》,台北:前衛,1986,二版。
˙阿盛:《吃飯族》,台北:希代,1988。
˙洪素麗:《守望的魚》,台中:晨星,1986。
˙陳玉峯:《台灣綠色傳奇》,台北:張老師,1991。
˙陳列:《地上歲月》,台北:聯合文學,1994。
˙陳芳明:《風中蘆葦》,台北:聯合文學,1998。
˙陳幸蕙:《把愛還諸天地》,台北:九歌,1982。
˙陳冠學:《田園之秋》,台北:前衛,1983。
˙陳煌:《人鳥之間》,台中:晨星,1997,新版。
˙張秀亞:《曼陀羅》,台中:光啟,1965。
˙張秀亞:《湖上》,台中:光啟,1967。
˙張拓蕪:《代馬輸卒手記》,台北:爾雅,1976。
˙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台北:文星,1966。
˙張曉風:《步下紅毯之後》,台北:九歌,1979。
˙張曉風:《我在》,台北:爾雅,1993,新版。
˙許達然:《吐》,台北:林白,1984。
˙廖玉蕙:《閒情》,台北:圓神,1986。
˙廖玉蕙:《不信溫柔喚不回》,台北:九歌,2006,新版。
˙劉克襄:《旅鳥的驛站》,台北:大自然,1984。
˙劉克襄:《隨鳥走天涯》,台北:洪範,1985。
˙劉克襄:《台灣舊路踏查記》,台北:玉山社,1995。
˙劉克襄:《小綠山之歌:台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台北:時報文化,1995。
˙龍應台:《野火集》,台北:圓神,1985。
˙龍應台:《看世紀末向你走來》,台北:時報文化,1994。
˙蕭蕭︰《感性蕭蕭》,台北︰希代,1987。
˙簡媜:《月亮照眠床》,台北:洪範,1987。
二、專書
˙田啟文:《台灣環保散文研究》,台北:文津,2004。
˙夷將•拔路兒等編著:《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
˙向陽:《迎向眾聲──八○年代台灣文化情境觀察》,台北:三民,1993。
˙余光中:《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1981。
˙余光中:《分水嶺上》,台北:九歌,2009。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台北:大安,2004。
˙阮桃園:《報導文學的核心價值――析論《人間》雜誌》,台北:里仁,2011。
˙何寄澎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1993。
˙李筱峰、林呈蓉:《台灣史》,台北:華立,2005,二版。
˙邱珮萱:《戰後台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台北:學生書局,2006。new window
˙洛夫:《孤寂中的迴響》,台北:東大,1981。
˙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1997。
˙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8。
˙柯品文:《書寫與詮釋:八○年代前後台灣散文之家國書寫探勘》,台北:文津,2011。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
˙袁勇麟:《當代漢語散文流變論》,上海:上海三聯,2002。
˙泰瑞‧伊果頓(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2008,二版。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1986。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1993。
˙張良澤:《四十五自述》,台北:前衛,1988。
˙國史館李登輝口述歷史小組編:《見證台灣――蔣經國總統與我》,台北:允晨,2004。
˙陳芳明:《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高雄:敦理,1988。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
˙陳芳明等:《種子落地:台灣散文專集》,彰化:賴和文教基金會,1999。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信元:《中國現代散文初探》,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
˙陳映真等編:《左翼傳統的復歸: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台北:人間,2008。
˙黃俊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2000。
˙陳淑貞:《許達然散文研究》,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6。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2007。
˙張堂錡:《個人的聲音――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台北:文史哲,2011。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new window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2006。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2007。new window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1。
˙張寶琴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4。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8,二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台北:皇冠,1986。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1984。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2001。
˙楊澤主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1994。
˙楊澤主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
˙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8,二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2001,二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2001,二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2007,二版。new window
˙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08。
˙蕭新煌:《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境運動》,台北:圓神,1987。
˙蕭新煌:《社會力──台灣向前看》,台北:自立晚報,1989。
˙龍應台:《野火集外集》,台北:圓神,1987。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1949—1999)》,台北:萬卷樓,2001。
˙應鳳凰:《五○年代台灣文學論集》,高雄:春暉,2007,二版。
˙顏元叔:《文學經驗》,台北:志文,1977,二版。
˙薩依德(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1997。
三、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王鈺婷:《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應用》,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文所博士論文,2009。new window
˙吳明益:《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new window
˙邱珮萱:《戰後台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3。new window
˙柯品文:《八○年代後台灣散文之家國書寫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0。new window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new window
˙許珮馨:《五○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6。new window
˙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new window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3。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8。new window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1949—199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0。
(二)碩士論文
˙林信傑:《台灣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期間本土化與兩岸政策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麗娟:《龍應台《野火集》研究――以台灣戒嚴時期雜文書寫做為參照》,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
˙孫于清:《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
˙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
˙陳建宏:《台灣年度散文選集研究(1981—2001)》,宜蘭:佛光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
˙陳震:《原住民報導文學與原住民運動之聯繫――從公眾行動的角度探討報導文學的社會功能》(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蔡明原:《八○年代現代散文中的台灣圖像──以九歌與前衛年度散文選為研究對象》,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6。
˙羅淑芬:《五○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4。
四、期刊論文
˙丁孝明等:〈散文經驗的對話〉,《幼獅文藝》第64卷第391期,1986年7月。
˙《天下雜誌》編輯部:〈龍應台談「野火集」:把面具撕破來看〉,《天下雜誌》第58期,1986年3月。
˙王堯:〈「美文」的「閑話」與「獨語」――關於現代散文話語的一種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1期,1998年9月。
˙王鈺婷:〈語言政策與女性主體之想像──解讀《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中女性散文家之美學策略〉,《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7期,2008年10月。new window
˙王鈺婷:〈「政治駕馭」與「市場主導」下女性抒情散文之生產機制──以《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的書信體專欄與徵文活動為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9卷第2期,2009年12月。new window
˙江詩菁:〈台灣八○年代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爭奪戰:以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為分析場域(1979—1989)〉,《台灣文化研究所學報》第2期,2005年1月。
˙呂正惠:〈鄉土文學中的「鄉土」〉,《聯合文學》第14卷第2期,1997年12月。
˙余崇生:〈從鄉愁到現實──略論台灣現代散文風格的變遷〉,《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7期,1997年9月。
˙吳孟昌:〈吳晟鄉土散文(1979—1989)析論:一個文學社會學的視角〉,《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8期,2009年6月。new window
˙何聖芬記錄整理:〈座談──散文類型的再探討〉,《文訊》第14期,1984年10月。
˙李瑞騰:〈八○年代台灣文學――以文學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1期,1990年6月。
˙林素芬:〈母親,就是一種住址──作家簡媜專訪〉,《幼獅文藝》第523期,1997年7月。
˙林淑貞:〈九歌版年度散文選述評〉,《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4期,1991年11月。new window
˙林燿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第1卷第12期,1995年10月。
˙邱貴芬:〈在地性論述的發展與全球空間: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思想》第6期,2007年8月。new window
˙林麗如:〈回首向來蕭瑟處──專訪蕭白〉,《文訊》第264期,2007年10月。
˙郭玉敏:〈當代成名作家訪談錄――訪王家祥〉,《台灣新文學》第6期,1996年11月。
˙郭楓:〈四十年來台灣文學的環境與生態〉,《新地文學》第1卷第2期,1990年6月。
˙陳列:〈秋之田野裡的一朵花――記憶陳冠學先生〉,《印刻文學生活誌》第96期,2011年8月。
˙陳伯軒:〈鄉音無改──論簡媜散文城鄉連結的時空思維〉,《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14期,2007年12月。new window
˙陳芳明:〈複數記憶的浮現:解嚴後的台灣文學趨向〉,《思想》第8期,2008年1月。new window
˙陳芳明:〈如果沒有鄉土文學論戰〉,《文訊》第299期,2010年9月。
˙陳幸蕙:〈談散文〉,《幼獅文藝》第66卷第6期,1987年12月。
˙許珮馨:〈當娜拉走出家庭──五○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之流變〉,《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第3期,2007年6月。
˙張錦忠:〈一九八七:之前與之後〉,《思想》第8期,2008年1月。new window
˙張曉風:〈散文,在中國〉,《中央月刊》第13卷第5期,1980年3月。
˙楊照:〈此事非等閒〉,《聯合文學》第217期,1986年11月。
˙楊翠:〈文化中國‧地理台灣──蕭麗紅一九七○年代小說中的鄉土語境〉,《台灣文學學報》第7期,2005年12月。new window
˙葉維廉:〈閒話散文的藝術〉,《中外文學》第13卷第8期,1985年1月。new window
˙滕淑芬採訪整理:〈反映時代的聲音──評介「一九八五台灣散文選」〉,《光華》第11卷第7期,1986年7月。
˙應鳳凰︰〈讀兩本散文年選的札記〉,《散文季刊》第2期,1984年4月。
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女性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靜宜大學台文系,2006。
˙何寄澎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台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2002。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苦悶與蛻變:六○、七○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文津,2007。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
˙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論文集》,台北:海峽,1999。
˙《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2008。
˙陳明柔編:《台灣的自然書寫:二○○五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文集》,台中:晨星,2006。
˙陳義芝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
˙郭懿雯主編:《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2003。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
˙《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1994。
六、報紙
․呂正惠:〈台灣的「後現代」知識分子〉,《自立晚報》第14版,1988年10月18日。
˙李欣倫記錄:〈來自地球村的憨因仔〉,《中國時報》第37版,1999年10月20日。
˙林文義:〈不做臨照水仙――八○年以後台灣散文的社會參與〉,《自立晚報》第14版,1989年6月20日。
˙陳映真:〈台灣文學中的環境意識〉,《聯合報》第34版,1996年1月7日。
˙黃瑞田:〈野火‧野火――讀龍應台《野火集》有感〉,《台灣時報》第8版,1986年2月21日。
˙楊照:〈地理景象的人文縱深――讀劉克襄《台灣舊路踏查記》〉,《中國時報》第34版,1995年7月29日。
七、網站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前衛出版社:http://www.avanguard.com.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