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隋唐時期終南山區研究
作者:詹宗祐
作者(外文):Chan Chung-Yu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吉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隋唐終南山山區研究長安關中秦嶺唐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6
《隋唐時期終南山區研究》提要
目的(含動機):
無論在隋唐史或都市史的研究裡長安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都市,在研究上也有茁越的成果,但相對的對長安周圍的研究卻又十分的缺乏,而都市是一個有機的存在,與周圍環境息息相關,就現有研究而言,有頭重腳輕的缺點。而就歷史地理的研究而言,以區域或水域來研究十分普遍,但以山作為一個主體來作研究卻相對缺乏,因此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一為以終南山區為主體作全面性的探討,另一方面終南山區與長安也有密切的關係,論文也將一部份重點放在探討終南山區與長安的關係。
大綱:
本論文如前所述一為探討終南山區及終南山區與長安的關係,因此本論文第一章首論終南山區的自然環境與資源,第一節論終南山區的自然環境及其變化,隋唐時期的氣候比現在溫潤,因此秦嶺山區非如現在一樣是中國南北候的分界,而終南山區基本自然環境是一體的。第二節論終南山區的植被,隋唐之時,雖然是終南山區第一次大開發時,但此時終南山區的植被仍相當茂密,而也因為氣候溫潤,因此終南山區的竹林十分茂密,隋唐在此設司竹監,供應宮庭所需的竹器,也因氣候溫潤因此藥用植物及珍稀植物也十分豐富。第二節論終南山區的動物,因為氣候溫潤因此熱帶及亞熱帶的動物如老虎、竹鼠、猿猴都在終南山區存在,而中古時期因為環境並未大規模破壞,因此動物的數量及族群如猿猴及鹿等也都很豐富,而且中古之時,人與動物之間仍保持一個平衡關係,因此虎患在山區之中尤其是在戰亂之時,仍很嚴重。而除了動植物外,第四節論終南山區其他資源,當然如以金屬礦產而論,終南山區是較貧乏的,只有銅礦較豐富,紅崖冶是唐代後期重要的銅礦產區,終南山區其他礦產如玉石、青石、鍾乳、地熱等十分豐富,玉石是藍田自古以來重要的礦產,而地熱溫泉則有鳳泉、石門及驪山三大溫泉,驪山溫泉更形成了唐代重要行宮華清宮。
第二章則論終南區的人為環境,終南山區在隋唐之時開始大規模的開發,也開始有大量的人口移居到終南山區,造成終南山區的質變,有關這些人為環境,第一節探討終南山區的行宮,行宮是皇帝為了某些特定目的而建築的宮殿,終南山區因有地熱溫泉,而且地勢較高,因此如最重要的華清宮是作為避寒的行宮,而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則是作為避暑的行宮,終南山區在隋唐之時行宮數很多,但這些行宮除了華清宮外,重要性皆不大,存在的時間也很短。第二節則論終南山區的寺院道觀,隋唐開始在終南山區建築了大量的寺院道觀,這些寺院道觀有的有高僧駐錫,有的分在在風景悠美的地區,因此即使到現在都還是重要的寺觀,而寺觀分在的地點主要在驪山地區、藍田地區及高冠谷及太平谷一帶。第三節則論終南山區士人的園林別業,這些園林別業和寺觀一樣也是分布在風景悠美的地區,而士人因為中隱說盛行,因此在此地區過著悠閑的生活,這些園林別業也成為士人交遊的地點。第四節則論終南山區的交通,以交通而論,蜀道是溝通南北最重要的孔道,也是隋唐帝國的命脈,但除了蜀道外,以終南山區而言山區交通複雜,徑路除了也是南北溝通管道外,舉凡耕種、打獵、行走及商品輸出等都是山區生活的重要依賴。
第三章論終南山區的士庶生活,第一節論終南山區的士人生活,士人是外來人口,在此興建大量的園林別業,過著隱逸的生活,因此他們的心態也是較隱逸的,無論是高級官僚的士人或是初有功名的士人,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在經濟上不虞匱乏,都是過著訪友訪僧及遊山玩水的生活。第二節論終南山區的庶民經濟生活,庶民是山區居民的主體,本節論終南山區庶民的經濟生活,山區經濟生活的特性是依山為生,因此山區居民的經濟生活主要有狩獵、伐木樵採、耕種、燒炭及各種山產如採藥、採蜜、採弓材等,他們雖然生活較辛苦,但基本上因為山區物產豐富,因此可以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第四節則論終南山區庶民的形象與生活,除了經濟生活外,山民在傳統看法中一為樂天知命的,另一為剽悍難馴的,這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該如何解讀,又山民除了經濟生活外,他們在山區之中的居家型式,信仰生活如何也是本節要探討的問題。
終南山區就在長安左近,二者關係十分密切,因此第四章論終南山區與長安的關係,第一節論二者的政治關係,終南捷徑是一句知名的成語,有許多士人在山區之中隱居,或是讀書求仕或是隱居求仕,形成一個很大的特色,另外終南山區也因離長安很近,因此成為戰亂避居及政治鬥爭之後避居的重要地點。第二節論二者的經濟關係,以長安而論,山區對於都市最重要的供給,一為水源另一為材木,沒有水源及材木,長安沒有辦法成為當時最大的都會,另外除了水源及材木外,其他的山產如竹子薪炭藥材及動物等也都是城市居民重要的需求。當然終南山區的山民通常都是用個人的力量運送物資到城市換取微薄的山區生活必需品。第三節論二者的軍事關係,隋唐是個統一的大帝國,主要的邊防重點在西北,終南山區除了後期藩鎮之亂時,在軍事上並沒有很大的關鍵,但重要的交通孔道在險要之處仍建設關口,作為軍事防衛的重點。除此外,山民有武器有體力,戰亂之時常成為叛亂的主體,但如果善加利用,也常成為平亂的主要武力。第四節論二者的生活關係,終南山區因為風景優美,又有許多寺院道觀,因此長安士庶,或是訪僧訪友,或是尋幽訪勝,或是從事宗教活動,都與終南山區有非常重要的關係。
預期結果:
本論文對終南山區的研究一方面透過史料的鑽研,一方面透實地的探索,採用分析及歸納法,製作相關的圖表,探討終南山的自然及人文地理,及和長安城之間的互動關係,希望一方面對終南山區的自然及人文環境有全面的了解,旨在了解山區的獨特性;一方面對透過與長安的關係研究,希望對隋唐時期的長安研究也能更為深入。如此,相信無論在政治史上、在歷史地理上,在都市史上,均能有一定的貢獻。
參考書目
一.基本史料
高亨撰,《詩經今注》,台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錄於《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周]尹喜著,《關尹子》,四庫備要本,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周]孟子著,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台北:漢京出版社,1987年。
[周]屈原著,[宋]洪興祖補註,《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楊伯峻著,《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漢]不著作者,何清谷校注,《三輔黃圖校注》,陝西:三秦出版社,1998年。
[漢]司馬遷著,《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漢]桓寬著,《鹽鐵論》,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2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漢]班固著,《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班固著,<西都賦>,錄於[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
[漢]荀悅著,[明]黃省曾注,《申鑑》,台北:世界書局,1967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錄於《四部備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年。
[漢]劉向著,向宗魯校證,《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劉安著,張雙棣校釋,《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漢]劉歆著,《西京雜記》,錄於[清]王謨輯,《增訂漢魏叢書》,台北:大化書局,1983年。
[漢]韓嬰撰,[清]周廷價校注,《韓詩外傳》,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晉]郭璞注,袁珂點校,《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晉]陶宏景著,尚志鈞、尚元勝輯校,《本草經集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
[晉]葛洪著,王利器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晉]潘岳撰,《關中記》,錄於劉緯毅著,《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張鵬一編著,徐清廉校補,《晉令輯存》,陝西:三秦出版社,1989年。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南朝梁]宗懍著,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南朝梁]陶宏景著,尚志鈞輯校,《名醫別錄輯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
[南朝梁]釋慧皎著,《高僧傳》,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北魏]賈思勰撰,繆啟愉校釋,繆桂龍參校,《齊民要術校釋》,台北:明文出版社,1986年。
[北魏]酈道元注,[清]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水經注疏》,台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
[北齊]魏收著,《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北周]庾信著,[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元結著,聶文郁注解,《元結詩解》,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唐]元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唐]王維著,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王績著,金榮華校注,《王績詩文集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年。
[唐]王燾著,高文鑄校注,《外台秘要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點校,《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白著,詹璧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唐]李白著,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唐]李賀著,葉蔥奇疏注,《李賀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唐]李肇著,《唐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杜甫撰,清仇兆秞注,《杜詩詳注》,台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杜牧著,《樊川文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唐]杜牧著,陳允吉校點,《杜牧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沈亞之著,《沈下賢文集》,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8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唐]沈佺期、宋之問著,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唐]岑參著,陳鐵民、侯忠義校注,《岑參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孟郊著,華枕之、喻學才校注,《孟郊詩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唐]孟郊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唐]孟浩然著、徐鵬點校,《孟浩然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唐]房玄齡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長孫無忌著,劉俊文箋解,《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new window
[唐]長孫無忌著,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new window
[唐]姚合著,《姚少監詩集》,錄於《四部叢刊》初編(光碟版),集部,北京:書同文出版公司,2001年。
[唐]柳宗元著,《柳河東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不著出版年代。
[唐]段成式著,《酉陽雜俎》,台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唐]皇甫枚著,《三水小牘》(與《松窗雜錄》等合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唐]范攄著,《雲谿友議》(錄於《唐國史補等八種》,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唐]韋莊著撰,李誼校注,《韋莊集校注》,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
[唐]韋應物著,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孫思邈撰,朱邦賢等校注,《千金翼方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孫樵著,《孫樵集》,錄於《四部叢刊》初編(光碟版),北京:書同文出版公司,2001年。
[唐]殷璠編選,李珍華、傅璇琮校點,《河岳英靈集校點》,錄於李珍華、傅璇琮著,《河岳英靈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馬戴著,楊軍、戈春源注,《馬戴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高適著,孫欽善校注,《高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唐]張祜著,尹占華校注,《張祜詩集校注》,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
[唐]張說著,《張燕公集》,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5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唐]張籍著,李冬生注,《張籍集注》,安徽:黃山書社,1989年。
[唐]張繼著,周義敢注,《張繼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張鷟著,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許渾著,羅時進箋證,《丁卯集箋證》,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唐]陸龜蒙著,宋景昌、王立群點校,《甫里先生文集》,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唐]溫庭筠著,[清]曾益等箋注,《溫飛卿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賈島著,齊文榜校注,《賈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唐]裴鉶撰,穆公校點,《傳奇》,錄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趙璘著,《因話錄》,錄於《唐國史補》等八種,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唐]齊己著,《白蓮集》,錄於《四部叢刊》初編(光碟版),北京:書同文出版公司,2001年。
[唐]劉長卿著,楊世明校注,《劉長卿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唐]劉禹錫著,《劉禹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 《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慧詳撰,《弘贊法華傳》,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唐]鄭谷著,嚴壽澂、黃明、趙昌平箋注,《鄭谷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唐]鄭處誨著,田廷柱點校,《明皇雜錄》(與《東觀漢記》合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唐]盧綸著,劉初棠校注,《盧綸詩集校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獨孤及著,《毘陵集》,錄於《四部叢刊》初編(光碟版),北京:書同文出版公司,2001年。
[唐]錢起著,阮廷榆校注,《錢起詩集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唐]韓愈著,《順宗實錄》,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1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韓愈著,錢仲聯編,《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唐]顏真卿著,《顏魯公集》,錄於《四部叢刊》初編(光碟版),集部,北京:書同文出版公司,2001年。
[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羅鄴著,何慶善、楊應芹注,《羅鄴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唐]羅隱著,雍文華校輯,《羅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釋彥悰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唐]釋道世著,《法苑珠林》,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唐]釋道宣著,《集神州三寶感通錄》,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唐]釋慧琳著,《一切經音義》(與[遼]釋希麟撰《續一切經音義》合編成《正續一切經音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顧況著,王啟興、張虹注,《顧況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權德輿著,霍旭東校點,《權德輿詩集》,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編,《全唐文補遺》(第四輯),陝西:三秦出版社,1997年。
[日]仁井田陞原著,粟勁等編譯,《唐令拾遺》,吉林:長春出版社,1989年。
[五代]王仁裕著,丁如明點校,《開元天寶遺事》,錄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五代]孫光憲著,林艾園點校,《北夢瑣言》,錄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後唐]馮贄著,張力偉點校,《雲仙散錄》,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 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
[宋]文同著,胡問濤、胡羅琴校注,《文同全集編年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99年。
[宋]王禹偁著,《王黃州小畜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第133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王溥著,《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王闢之著,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包拯著,楊國宜校注,《包拯集校注》,安徽:黃山書社,1999年。
[宋]司馬光著,[元]胡三省註,《資治通鑑》,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宋]呂南公著,《灌園集》,錄於《四庫全書》(光碟版),第123號光碟,香港:迪志出版公司,1999年。
[宋]宋祁著,《益部方物略記》,錄於《四庫全書》(光碟版),第62號光碟,香港:迪志出版公司,1999年。
[宋]宋敏求著,《長安志》,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96冊,1986年。
[宋]宋敏求編,《宋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宋]志磐著,《佛祖紀統》,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洪适編,《隸釋》,錄於新文豐出版社編輯部編,《石刻史料新編》(九),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2年。
[宋]洪邁著,《容齋隨筆》,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宋]范成大著,《范石湖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宋]范成大著,《桂海虞衡志》,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9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宋]計有功著,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宋]晁貫之著,《墨經》,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4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宋]祝穆著,《方輿勝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祝穆編,《宋本方輿勝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秦觀著,周義敢等編注,《秦觀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宋]秦觀著,徐培均箋注,《淮海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張耒著,李逸安、孫通海點校,《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張君房纂輯、蔣力生等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宋]張淏著,《雲谷雜記》,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宋]張禮著,《遊城南記》,《叢書集成新編》,第9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宋]黃幹著,《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書,第9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陳思纂輯,《寶刻叢編》,錄於《石刻史料新編》,第2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宋]贊寧著,《宋高僧傳》,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宋]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鄭樵著,《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錢易著,《南部新書》,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8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蘇舜欽著,《蘇學士文集》,錄於《四部叢刊》(光碟版),集部,北京:書同文出版公司,2001年。
[宋]蘇舜欽著,傅平驤、胡問陶校注,《蘇舜欽集編年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91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蘇軾著,傅成、穆儔點校,《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元]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脫脫著,《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明]江懽編著,《名醫類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
[明]李時珍著,劉衡如點校,《本草綱目》,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明]計成著,《園治》,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明]高濂著,王大淳校點,《遵生八箋》,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明]彭大翼著,《山堂肆考》,錄於《四庫全書》,光碟版,第105號光碟,香港:迪志出版公司,1999年。
[明]趙彪著,《談虎》,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4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明]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
[明]顧祖禹著,《讀史方輿記要》,上海:上海書店。1998年。
[清]王士禎著,趙伯陶點校,《古夫于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王昶著,《商洛行程記》,錄於[清]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六帙,第19冊,台北:廣文書局,1991年。
[清]王昶編,《金石萃編》,錄於新文豐出版社編輯部編,《石刻史料新編》(一),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2年。
[清]徐心余著,《蜀游聞見錄》,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清]徐松著,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陝西:三秦出版社,1996年。
[清]曹寅、彭定求等輯,《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清]畢沅著,《關中勝蹟圖志》,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3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趙嘉肇著,<太白山紀游略>,錄於[清] 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四秩,台北廣文書局,1991年。
[清]劉於義監修,沈清崖編纂,《陝西通志》,錄於《四庫全書》,(光碟版),第59號光碟,香港:迪志出版公司,1999年。
[清]談遷撰,汪北平點校,《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嚴如煜著,《三省山內風土雜識》,錄於《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71冊,甘肅: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嚴如煜著,《三省邊防備覽》,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7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二.近人研究專著
刁書仁主編,《長白山文化論說》,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于鐸主編,《中國林業技術史料初步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
尹紹亭著,《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雲南:雲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文美英著,《唐人小說中的長安--以傳奇為主》,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文煥然等著,《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四川:重慶出版社,1995年。
文煥然、文榕生著,《中國歷史時期冬半年氣候冷暖變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年。
木容編著,《山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王永興編,《隋末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成敬著,《陝西土地利用問題》,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
王利華著,《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王開編著,《陝西古代道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
王隆升著,《唐代登臨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冉雲華著,《宗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史念海、朱士光、曹爾琴等著,《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史念海著,《河山集》,北京:三聯出版社,1963年。
史念海著,《河山集》二集,北京:三聯出版社,1963年。
史念海著,《河山集》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史念海著,《河山集》四集,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史念海著,《河山集》五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史念海著,《河山集》六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史念海著,《河山集》七集,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甘芳蘭著,《漢隋之間關中區域的發展與演變》,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田培棟著,《明清時代陝西社會經濟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士光、上官鴻南編,《史念海先生八十壽辰學術文集》(上冊)(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牟發松著,《唐代長江中遊的經濟與社會》,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
西安地圖出版社編製,《陝西省地圖冊》,陝西:西安地圖出版社,1996年。
宋肅懿著,《唐代長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李之勤著,《西北史地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志勤、閰守誠、胡戟著,《蜀道話古》,陝西:西北大學出版社,1986年。
李浩著,《唐代園林別業考論(修訂版)》,陝西: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澍田編著,《長白山文化論說》,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李錦繡著,《唐代財政史稿》(上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李錦繡著,《唐代財政史稿》(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周昕著,《中國農具史綱暨圖譜》,北京:建材工業出版社,1998年。
周鑾書著,《廬山史話》,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侯迺慧著,《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侯迺慧著,《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段莉芬著,《唐五代仙道傳奇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胡戟著,《胡戟文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胡戟主編,《唐研究縱橫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唐明邦著,《本草綱目導讀》,四川:巴蜀書社,1989年。
孫榮著,《文人壯游》,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徐海榮編著,《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秦浩編著,《隋唐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耿占軍著,《清代陝西農業地理研究》,陝西: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耿占軍著,《唐代長安的休閑娛樂文化》,陝西:西安地圖出版社,2000年。
郝振海、曹振華主編,《旅游文化學概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編,《西安市地理志》,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馬昌儀著,《中國生肖文化叢書-鼠咬天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郗蒙著,《王維輞川集賞析》,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弓著,《漢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張玉法著,《中國現代化的區域:山東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張全明、王玉德著,《中華五千年生態文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偉然著,《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偉然著,《湖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國剛著,《唐代藩鎮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張澤咸編,《唐五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張澤咸著,《唐五代賦役史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張澤咸著,《唐代的工商業》北京:中社科出版社,1995年。
郭紹林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陳允吉著,《唐詩中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陳文華編,《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譜》,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年。
陳安利著,《唐十八陵》,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陳恩志著,《藍田直立人》,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陳登武著,《唐代法制研究-以庶民犯罪與訴訟制度為中心》,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陳鐵民著,《王維新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傅璇琮著,《唐代科舉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彭明輝著,《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曾昭璇、曾憲珊著,《歷史地貌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年。
湯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程薔、董乃斌著,《唐帝國的精神與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華林甫編著,《中國歷史地理學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華清池管理處編,《華清池志》,陝西:西安地圖出版社,1992年。
黃玫茵著,《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台灣大學文史叢刊99,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new window
黃盛璋著,《歷史地理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楊鴻年著,《隋唐兩京坊里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詹宗祐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鄴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鄒逸麟著,《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趙榮光著,《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劉希為著,《隋唐交通》,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4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劉海峰著,《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翔飛著,《唐人隱逸風氣及其影響》,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劉翠溶、伊懋可主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所,1995年。new window
劉緯毅著,《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樊光春著,《長安‧終南山道教史略》,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蔣紀新、李兵、宋民生編,《帶你游西安》,陝西:陝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
鄭生武等編著,《中國西北地區珍稀瀕危動物志》,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年。
鄭國銓著,《山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魯西奇著,《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閰文儒、閰萬鈞著,《兩京城坊考補》,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蕭滌非編,《唐詩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0年。
藍勇著,《歷史時期西南經濟開發與生態變遷》,雲南: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嚴耕望著,《唐代交通圖考》(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專刊之八十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85年。
顧承甫著,《泰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日]平岡武夫編,《唐代的長安與洛陽-索引篇》、《唐代的長安與洛陽-資料篇》、《唐代的長安與洛陽-地圖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日]池田溫著,孫曉林等譯,《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日]谷川道雄編,《魏晋南北朝隋唐時代史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7年。
[日]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日]唐代史研究會編,《中國都市歷史的研究》,唐代史研究會報告第Ⅵ集,東京:刀水書房,1988年。
[日]唐代史研究會編,《中國聚落史研究》,唐代史研究會報告第Ⅲ集,東京:刀水書房,1990年。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著,顧良、張澤乾譯,《法蘭西的特性-空間與歷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著,唐家龍等譯,《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美]史丹利‧外因斯坦著,釋依法譯,《唐代佛教-王法與佛法》,台北:佛光出版社,1999年。
[美]施堅雅等著,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都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美]施堅雅著,《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英]李約瑟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年。
[英]貝思飛(Phil Billingsley)著,徐有威、李俊杰等校,《民國時期的土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英]霍布斯邦著,鄭明萱譯,《盜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三.近人研究論文
介永強著,<關中唐代行宮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3,頁197-212。
勾利軍著,<唐代長安、洛陽作為都城和陪都的氣候原因>,《史學月刊》,2002:2,頁39-43。
王社教著,<論唐都長安的人口數量>,錄於史念海編,《漢唐長安與關中平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12月增刊。
王維等著,<華南虎的現狀與保護>,《動物學雜志》,1999:2。
王學理著,<漢南陵大熊貓和犀牛探源>,《考古與文物》,1983:1。
史念海著,<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錄於《河山集》第二集,北京:三聯書店,1981年。
史念海著,<秦嶺巴山間在歷史上的軍事活動及其戰地>,錄於《河山集-四集》,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史念海著,<陝西省在我國歷史上的戰略地位>,《河山集》四集,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史念海著,<西安地區地形的歷史演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4。
竺可楨著,<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1,頁15-38。
何亞恆、周躍雲著,<中國麝地理分布的變遷和麝香生產的消長>,錄於朱士光、上官鴻南編,《史念海先生八十壽辰學術文集》(上冊),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241-265。
何亞恒著,<試論金絲猴的地理分布及其演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4。
何鎮平、段玄芸著,<土石流成因探討與復育設計>,《大漢學報》,第13期(1999年)。
吳宏岐著,<隋唐帝王行宮的地域分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2,頁71-86。
吳宏岐、榮安黨著,<唐都長安的馴象及其反映的氣候狀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4,頁171-177。
吳宏岐、榮安黨著,<隋唐時期氣候冷暖特徵與氣候波動>,《第四紀研究》,1998:1,頁31-36。
李之勤著,<西安古代戶口數目評議>,《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2。
李之勤著,<唐代的文川道>,原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0:1,後錄於李之勤,《西北史地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之勤著,<歷史上的子午道>,原刊《西北大學學報》,1981:2,後錄於李之勤著,《西北史地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之勤著,<藍田縣的兩個石門與長安附近近藍武道北段的水陸聯運問題>,錄於李之勤著,《西北史地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之勤著,<儻駱古道的發展特點具體走向和沿途要地>,錄於李之勤《西北史地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健超、魏光、趙榮著,<唐翠微宮遺址考古調查簡報>,《考古與文物》,1991:6,頁17-26。
李健超著,<終南山至相寺的創立與華嚴宗的形成>。
李瑛、陳宗興著,<陝南鄉村聚落體係的空間分析>,《人文地理》9:3(1994年)。
杜瑜著,<建國以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錄於華林甫編,《中國歷史地理學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武伯綸著,<唐長安郊區的研究>,《文史》第三輯,1963年。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1,頁15-38。
金憲鏞、李健超著,<陝西新發現的高句麗人、新羅人遺跡>,《考古與文物》,1999:6。
尚周定、潘介滿著,<歷史上的中國林業>,《農業考古》1994:1。
洪修平著,<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莊玄學化-從思想理論的層面看佛教的中國化>,《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年)。new window
胡戟著,<淨土宗勝地巡禮>,錄於胡戟著,《胡戟文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
柳敏著,<唐代的避暑>,《唐都學刊》,第17卷專輯(二)(2001年)。
唐長孺著,<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收錄於唐長孺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
唐長孺著,<魏晉雜胡考>,收錄於唐長孺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馬正林著,<渭河水運和關中漕渠>,《陝西師大學報》,1983:4。
馬強著,<論唐宋蜀道詩的文化意義>,《成都大學學報》,1995:3。
馬強著,<蜀道地帶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成都大學學報》1999:1。
馬強著,<蜀道歷史軍事地理論略>,《成都大學學報》,1999:4
張紅賢,甘枝茂著,<西安市翠華山山崩旅遊資源開發研究>,《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1:4。
張曉虹、張偉然著,<太白山信仰與關中氣候>,《自然科學史研究》,2000:3,頁198-204。
張曉虹著,<陝西歷史聚落地理研究>,錄於《歷史地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輯,頁75-88。
張澤咸著,<唐代的五金生產>,《新史學》,1991:3。new window
曹永和著,<東亞海域與台灣>,《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學術會議》演講稿,台灣大學主辦,2002年6月26~29日。
曹保明著,<長白山裏的木幫>,錄於刁書仁主編,《長白山文化論說》,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曹爾琴,<唐長安的商人與商業>,錄於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二輯),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118-136。
梁中效著,<唐代詩人的蜀道之旅>,《成都大學學報》,1994:3。
許倬雲,<漢末至南北朝氣候與民族移動的初步考察>,錄於嚴文郁等著,《蔣慰堂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頁235-256。
郭聲波,<數載追隨悲立雪,不堪重憶曲江頭-悼念吾師筱蘇先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6:2(2001年6月)。
郭聲波著,<隋唐長安的水利>,錄於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四輯),陝西:三秦出版社,1988年。
陳允吉著,<王維“終南別業”即“輞川別業”考>,錄於陳允吉著《唐詩中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頁73-91。new window
陳寅恪著,<桃花源記旁證>,原刊《清華學報》第11:1期,後錄於《陳寅恪先生文集》(一),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陳寅恪著,<陳垣敦煌勢餘錄序>,原錄於《金明館叢稿二編》,後收於《陳寅恪先生文集》(二),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陳橋驛等著,<近十年來歷史地理的新進展>,錄於華林甫編,《中國歷史地理學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陳鐵民著,<輞川別業遺址與王維輞川詩>,《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4。
陳顯遠、王雲林著,<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西北史地》,1996:2。
黃盛璋著,<西安城市發展中的給水問題以及今後水源的利用與發展>錄於黃盛璋著,《歷史地理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黃寬重著,<從塢堡到山水寨-地方自衛武力>,原刊《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後收於黃寬重著,《南宋史研究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new window
葛承雍著,<唐華清宮沐浴湯池建築考述>,《唐研究》,第2卷(1996年)。
詹宗祐,<從阿富汗總統卡札的卡拉庫羊皮帽說中國唐宋時期的鹿胎冠>,未刊稿。new window
詹宗祐,<論唐宋時期的野味-竹鼠>,未刊稿。
詹宗祐著,<唐五代時期秦嶺山區猿猴的記載、利用與採捕>,《史學彙刊》(台北),第18期(2002年),頁125-143。new window
賈世春著,<華嚴宗祖庭-至相寺>,《法音》,1998:6。
賈俊霞、闞耀平著,<隋唐長安城的水利布局>,《唐都學刊》,1994:4,頁6-11。
滿志敏著,<用歷史文獻物候資料研究氣候冷暖變化的幾個基本原理>,《歷史地理》,第12輯,1995年,頁1-11。
滿志敏著,<唐代氣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氣候冷暖特徵的研究>,《歷史地理》,第八輯,1990年。
滿志敏著,<關於唐代氣候冷暖問題的討論>,《第四紀研究》,1998:1,頁20-28。
蓋建民著,<唐代女道醫胡愔及其道教醫學思想>,《中國道教》,1999:1,頁22-24。
劉淑芬著,<林葬----中古佛教靈屍葬研究之一>,《大陸雜誌》,96:1。
劉淑芬著,<林葬----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一(二)>,《大陸雜誌》,96:2。
劉淑芬著,<林葬----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一(三)>《大陸雜誌》,96:3。
劉淑芬著,<石室瘞窟--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二(上)(中)(下)>,《大陸雜誌》,98:3。
劉樹友著,<秦嶺諸關考-關中四塞研究之四>,《渭南師專學報》,1999:4。
樊維岳著,<王維經營輞川別業時間初探>,《唐都學刊》,1994:1
蔣福泉著,<仙游寺、法王塔及地宮密秘>,《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38期(1999年)。
蔡寶鳳、周碧瑟著,<麻瘋病的文獻回顧>,《公共衛生》15:3(1988.10)頁328-340。
魯西奇著,<秦巴山地生態惡化貧困區歷史成因分析>,《山地研究》,1996:3。
藍勇著,<中國古代棧道的類型及其興廢>,《自然科學史研究》,11:1(1992)。
藍勇著,<“刀耕火種”重評兼論經濟史研究內容和方法>,《學術研究》,2000:1。
藍勇著,<唐代氣候與唐代歷史興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1。
顏廷真著,<西漢秦嶺山地的獸類動物初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4。
羅宗濤,<貫休與唐五代詩人交往詩淺談>,錄於《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下輯》,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出版,1995年。
譚波濤著,<野生中華竹鼠的人工馴養>,《貴州畜牧獸醫》,1999:5。
蘇宓夫著,<唐代對隴山森林的破壞>,《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3。
嚴耕望著,<子午谷道-附庫義錫三谷道>,錄於嚴耕望著,《唐代交通圖考》(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專刊之八十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85年。
嚴耕望著,<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錄於《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new window
釋明復著,<貫休禪師生平的探討>,《華岡佛學學報》,第6期(1983年)。
蘇宓夫著,<唐代對隴山森林的破壞>,《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3。
龔泉福著,<特獸新品種-竹鼠>,《農牧產品開發》,1999:9。
[日]池田溫著,<中國古代的猛獸對策法規>,原刊《律令制的諸問題-瀧川政次郎博士米壽記念論集》,汲古書院,1984年,後收於池田溫著,孫曉林等譯,《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日]妹尾達彥著,<唐代長安近郊官人別莊>,錄於唐代史研究會編,《中國都市歷史的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88年,頁125-136。
[日]妹尾達彥著,<中唐社會大明宮>,錄於松本肇、川合康三編,《中唐文學視角》,東京:創文社,1998年。
[日]妹尾達彥著,<唐長安人口論>,錄於《堀敏一先生古稀記念-中國古代的國家民眾》,東京:汲古書院,1995年。
[日]妹尾達彥著,<唐代長安城與關中平原的生態環境變遷>,錄於《漢唐長安與黃土高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增刊。
[日]妹尾達彥著,<唐都長安城的人口數與城內人口分布>,《中國古都研究》(十二),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日]柛良,〈唐代劍南道、山南西道光火〉,錄於《中國古代法社會-栗原益男先生古稀記念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88年),頁331-346。
[日]宮川尚志著、夏日新譯,<六朝時代的村>,錄於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4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日]愛宕元著,<兩京鄉里村考>錄於愛宕元著,《唐代地域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社,1997年。
[美]施堅雅著,徐自立譯,<城市與地方體系層級>,錄於施堅雅等著,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都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