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朝人事制度之研究(386–581)
作者:林國良
作者(外文):Kuo-Ling Li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所
指導教授:雷家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人事制度人事政策人事結構任用考課俸祿退休撫恤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5
本文主要針對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的「國家發展與人事政策的相因關係」、「政府的組織與結構」、「人事的運作模式與項目」等三個層面進行研究。主要研究的目的有四:一、確認北朝三個階段的國家政策,二、釐清國家政策下人事政策與權力結構的關係,三、彙整北朝人事政策下的官僚組織系統,四、建立北朝任用、考課、俸祿、退休、撫卹等整體人事運作模式與項目。
本文在研究方法與整體架構方面,除太史公「述故事,整齊其世傳」的實證研究方法之外,依據嚴耕望研究史學旁採社會科學的見解,運用人事組織形態、社會系統理論、動態權力等方法與觀念,從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正月至北周靜帝大定元年(581)二月止,討論一百九十五年人事制度在歷史發展的過程與演變。
討論人事制度必須以國家政策做為主要的綱領,並往下開展。在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不同的國家政策指導之下,人事政策的特色將影響到人事權力結構,二者之間更產生交互的變動關係。在人事政策與人事權力結構實際運作的情形與結果下,國家官僚組織系統與制度為符合當代實際的需求,亦會跟著修正與創制而產生變革。在前述的政策與架構下,穩定國家官僚組織系統之成員,是為推動國家事務重要的指標,其主要展現在人力資源的調配,以及政府官員的生活保障。人力資源關係國家如何選擇人才進入官僚組織系統,並將不適任者加以排除,故有任用與考課兩項制度。政府任用官員後,給與平常生活所需的金錢或物資,同時,官員年老、生病或殉職給與養老金、慰問金或撫恤金,故有俸祿、退休、撫卹等生活保障的制度。
本文研究的課題與成果主要顯示在下列三個方面:一、經由史料的彙整、判讀與分析,以及參引近人研究的結論,說明了北朝「國家發展與人事政策的相因關係」、「政府的組織與結構」、「人事的運作模式與項目」等三個人事研究的層面,並使關鍵性的人事課題,得到了合理的解釋。二、本文建構了北朝六個關鍵性的人事課題:1.北朝時期國家政策的發展與變革,2.北魏二元化人事政策與權力結構之分析,3.分裂政權人事政策與權力結構之分析,4.北朝官僚組織與品位分類的承繼與創新,5.北朝任用與考課體系的建立與特色,6.北朝官吏生活與保障制度的建立與演變。透過這六個討論課題,清楚而完整地呈現北朝人事制度的架構、內涵與演變。三、經由「人事型態」、「動態權力」的觀念,以及社會科學理論的運用,建立了研究人事制度的型模。
(謹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十三經、正史、古籍(石刻史料)
(一)十三經
《尚書》、《周禮》、《左傳》(以上十三經部分,使用台灣東昇本)

(二)正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北史》、《南史》、《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舊唐書》、
《新唐書》(以上正史部分,使用台灣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

(三)古籍(石刻史料)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2,第一版。
王 昶,《金石萃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12,第二版。
王欽若 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1,第一版。new window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廣文書局,1980.7,第三版。
王應麟,《玉海》,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3,第一版。
王 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9.4,第五版。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宏業書局,1993.10,第二版。
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上海:上海書店,四部叢刊初編史部,1989.3。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6,第一版。
李希泌 主編,《唐大詔令集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第一版。李昉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2,第一版。
李昉等,《文苑英華》,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10,第一版。
李林甫 等撰,《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1,第一版。new window
杜 佑,《通典》,台北:台灣商務,1994.4,第一版。
宋敏求 編,《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10,第一版。
汪士鐸,《南北朝史補志未刊稿》,收入《二十五史補編》,上海:開明書局,1936。
吳 競,《貞觀政要》,台北:宏業書局,1986.12,第二版。
周紹良、趙超 主編,《唐代墓誌匯編》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第一版。
周紹良、趙超 主編,《唐代墓誌匯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第一版。
徐天麟,《西漢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1.3,第四版。
徐天麟,《東漢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1.3,第四版。
洪飴孫,《三國職官表》,北京:中華書局,1985,新一版。
孫星衍 等輯,《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9,第一版。
張 沛 編著,《昭陵碑石》,咸陽:三秦出版社,1993.12,第一版。
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1994.4,第一版。
馬 總,《意林》,北京:中華書局,1991,第一版。
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1,臺二版。new window
萬斯同,〈東魏將相大臣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上海:開明書店,1936。
萬斯同,〈北齊將相大臣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上海:開明書局,1936。
萬斯同,〈西魏將相大臣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上海:開明書局,1936。
董誥 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96.7,第三刷。
楊衒之,《重刊洛陽伽藍記》,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2.12,景印一版。
徐 晨,《三國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75.3,第三版。
虞世南,《北堂書鈔》,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1,第一版。new window
趙紹祖,《新舊唐書互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1,第一版。new window
趙 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6,第一版。
趙 翼,《二十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11,北京第三版。
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上、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12,第二版。
練 恕,〈北周公卿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上海:開明書店,1936。
劉義慶,《世說新語》,台南:大夏出版社,1989.3,第一版。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5,第一版。
樂 史,《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2,初版。
鄭 樵,《通志》,台北:台灣商務,1994.4,第一版。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7,第一版。
韓理洲 輯校編年,《全隋文補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3,第一版。
歐陽詢,《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73.7,第一版。
魏 徵,《群書治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北京新一版。
顏之推,《顏氏家訓》,台北:明文書局,1984,初版。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証》,北京:中華書局,2005.3,第一版。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12,第一版。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世界書局,1984.11,第七版。
酈道元 注,王國維 校《水經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6,第一版。

二、近人論著
(一)中文專書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1,第一版。new window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9,第一版。new window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7,第一版。new window
毛漢光,《中國人權史–生存權篇》,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4.1,第一版。new window
王大良,《反腐敗:來自古代中國的啟示–以北魏官吏收入與監察機制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第一版。
王伊同,《五朝門第》,香港:中文大學,1978,重刊第一版。
王仲犖,《北周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80.9,臺一版。
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80.8,第一版。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第一版,六刷。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11,第一版。new window
王壽南,《唐代政治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4,第一版。new window
方 瑜,《唐代的科舉制度》,廣州:中山大學,1932,第一版。
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11,第一版。
朱大渭、張澤咸主編,《中國歷代經濟史》–貳【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1,第一版。new window
朱祖延,《北魏佚書考》,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7,第一版。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一),台北:稻禾出版社,2003.9,第二版。new window
任育才,《唐史研究論集》,台北:鼎文書局,1975.10,第一版。
呂宗力,《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第一版。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台北:開明書局,1969.12,第二版。
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6。new window
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3,第一版。new window
何玆全,《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第一版。
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1,第一版。new window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6,第一版。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第一版。
李昭毅,《魏西晉選舉制度、問題與對策之研究》,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7。new window
李樹桐,《唐史考辨》,台北:中華書局,1965.4,第一版。new window
李 卿,《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第一版。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第一版。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6,第一版。
周道濟,《中國宰相制度研究》,台北:華岡出版部,1974.2,第一版。
邱樹森,《中國歷代職官辭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4,第一版。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4,第2版。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6,第一版。
高明士,《戰後台灣歷史學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第三冊。
高 敏,《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1998.5,第一版。
高敏主編,《中國經濟通史–魏晉南北朝經濟卷》上、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8,第一版。
段達勤,《丁零、高車與鐵勒》,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6,第一版。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第一版。
馬長壽,《氐與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894.6,第一版。
馬長壽,《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北京:中華書局,1985.1。new window
陶新華,《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6,第一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局,1955,第一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篇》,北京,新華書店,1959.5,第一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5,第一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12,第一版。
孫同勛,《拓拔氏的漢化》,台北:台大文學院,臺大文史叢刊之一,1962。new window
康 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第一版。
梁方仲編著,《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8,第一版。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書局,1979,第一版。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江蘇: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第一版。
張 弓,《唐朝倉廩制度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95版。
張金龍,《北魏政治史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6,第一版。
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2002.3,修訂二版四刷。
張繼昊,《北魏變亂問題初探》,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6。
張繼昊,《北系部落民與北魏政權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new window
張繼昊,《從拓跋到北魏–北魏王朝創建歷史的考察》,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12,第一版。new window
章 群,《唐代考選制度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第一版。
傅肅良,《各國人事制度》,台北:三民書局,1986.9,第四版。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拔文化轉變的歷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第一版。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5,第一版。
曾一民,《唐代考課制度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第一版。
雷家驥,《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2,第一版。new window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10,第一版。new window
雷家驥,《武則天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第一版。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6。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8,第一版。
萬斯同,〈東魏將相大臣年表〉,《二十五史補編》,上海:開明書店,1936。
楊樹藩,《中國文官制度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8,第一版。
楊筠如,《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趙文潤、趙吉惠主編,《兩唐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11,第一版。
管 歐,《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三民書局,2000.2。
閻文儒,《唐代貢舉制度》,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第一版。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2),第一版。
寧 欣,《唐代選官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9,第一版。
鄧小南 ,《課績‧資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側談》,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4。
蔡麗雪,《唐代文官考選制度》,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70。
鄭欽仁,《北魏中書省考》,台北:台大史學叢刊,1965.2,初版。new window
鄭欽仁,《北魏官僚機構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4,第一版。new window
鄭欽仁,《北魏官僚機構研究續篇》,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4,第一版。new window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商務書局,1985.5,修訂十二版。
簡修煒主編,《北朝五史辭典》上、下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3,第一版。
繆 鉞,〈東魏北齊政治上漢人與鮮卑之衝突〉收入《讀史存搞》,香港:三聯書局,1978。第一版。
釋道宣,《廣弘明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5,第三四版。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5,第三版。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5,初版。
嚴耀中,《北魏前期政治制度》,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00,第一版。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台北市: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10,第一版。


(二)中文期刊論文
王大良,〈試論北魏前期的官吏生活保障制度〉,《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2年,第二期。
王伊同,〈崔浩國書獄釋疑〉,《清華學報》,19557年,第一卷,第二期。new window
王曾才,〈北魏時期的胡漢問題〉,《幼獅學報》,1961年,第三卷,第二期。
王慶憲,〈拓拔燾的用人之道及其統治時期北魏社會經濟的發展〉,《內蒙古大學學報》,1998年,第三期。
王德權,〈試論唐代散官制度的成立過程〉,《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7。new window
王建舜,〈平城棄守與北魏滅亡〉,《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8月,第十九卷,第四期。
王霄燕,〈拓拔圭與北魏封建化〉,《晉陽學刊》,1995年,第一期。
王霄燕,〈論北朝法制之改創〉,《山西大學學報》,2003年,第二十六卷,第五期。
毛 原,〈從告身看唐代官吏的任用制度〉,《內蒙古大學學報》,1998年,第二期。
孔 毅,〈東魏北齊的文士及其命運〉,《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一期。
朴漢濟,〈北魏王權與故漢體制〉,《北朝研究》,1993年,第一期。
朴漢濟,〈西魏北周時代胡姓的重行與胡漢體制〉,《北朝研究》,1993年,第二期。
朴漢濟著,朱亮譯〈北魏洛陽社會與胡漢體制〉,《中原文物》,1998年,第四期。
何德章,〈北魏國號與正統問題〉,《歷史研究》1992年,第一期。
汪中柱,〈高歡高澄父子與東魏的漢化〉,《福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四期。
朱師轍,〈北魏六鎮考辨〉,《輔仁學誌》,第十二卷,第一、二期。
朱大渭,〈魏晉南北朝的官俸〉,《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四期。
金前文,〈關於北魏委受行臺機構及其內部主要職官的考察〉,《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3月,第二十八卷,第一期。
呂克勤,〈淺論魏孝文帝太子元恂之死〉,《荷澤哲師專學報》,1997,第一期。
呂春盛,〈宇文護任都督中外諸軍事年代考〉附於《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new window
李文才,〈試論西魏北周時期的賜、復胡姓〉,《民族研究》,2001年,第三期。
李文才,〈北周外交二三題〉,《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十六卷,第四期。
李培棟,〈北魏太和改制前胡漢形勢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二期。李萬生,〈論侯景叛東魏的歷史原因〉,《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二期。
李萬生,〈論東魏北齊的積極進取〉,《史學月刊》,2003年,第一期。
宋德熹,〈試論崔浩國史獄事〉,《中興大學歷史學報》,1993年,第三期。
宋德熹,〈「關隴集團」中代北外戚家族的角色與地位〉上、下,《大陸雜誌》,1993年,第八十五卷第六期、1994年第八十六卷第一期。
余 遜,〈讀魏書李沖傳論宗主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上冊。
林茂松,〈北魏均田法沿格〉,《史學彙刊》,1970年,第三期。
林榮斌、林國良,〈由人與事的結合關係探討組織的演變趨勢〉,未刊稿。
林榮斌、林國良〈韓非子的領導觀—勢的鞏固、掌握與運用〉,《吳鳳學報》,2003年,第十一期。
林國良,〈北魏漢化政策與組織之變動關係〉,《吳鳳學報》2003年,第十一期。
林國良,〈論西魏北周之協和政策及其演變〉,《吳鳳學報》2004年,第十二期。
林國良,〈論東魏北齊胡人主體政策及其影響〉,《吳鳳學報》2004年,第十二期。
湯長平,〈西魏北周時期的河西〉,《敦煌學輯刊》,1998年,第一期。
咫j綱,〈北魏六鎮考〉,《禹貢半月刊》,第三十九期。
周一良,〈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燕京學報》,第二卷,第三期。
周偉洲,〈胡漢體制與僑舊體制論〉,《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一期。
周雙林,〈北周趙貴、獨孤信事件考論〉,《文史》,1995年,第四期。
周雙林,〈北齊并省官考略〉,《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1年9月,第十五卷,第三期。
周照望,〈北魏三都大官若干問題考辨〉,《文史哲》,2002年,第一期。
祝總斌,〈都督中外諸軍事及其性質、作用〉,《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12。
徐美莉,〈試論北魏前期官員薪酬分配模式〉,《民族研究》,2003年,第六期。
高升記,〈試論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一期。
高生記,〈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制度散論〉,《太原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6月,第二卷,第二期。
高 敏,〈北魏宗主督護致始行時間試探—兼論宗主督護制的社會影響〉,《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月,第一卷,第一期。
高 峰,〈論北魏漢人的軍央r,《釧鷑|學報》,2003年,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馬志強,〈北魏平城京畿行政區劃的演變〉,《洛陽大學學報》,2003年3月,第十八卷,第一期。
宿志丕,〈唐代官吏考課制度〉,《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一期。
湯勤福,〈關於宇文氏初置十二軍的若干問題〉,《上饒師專學報》,1991年,第三期。
湯長平,〈西魏北周時期的河西〉,《敦煌學輯刊》,1998年,第一期。
孫國棟,〈唐代三省制之研究發展〉,《新亞學報》,第三卷,第一期。new window
孫同勛,〈北魏均田制實施的背景〉,《思與言》,1965年,第三卷,第三期。new window
陳啟雲,〈兩晉三省制之淵源、特色及演變〉,《新亞學報》,第三卷,第一期。
陳學霖,〈北魏六鎮之叛變及其影響〉,《崇基學報》,1962年,第二卷,第一期。
陳識仁,〈北魏崔浩案的研究與討論〉,《史原》,1999年,第二十一卷。new window
曹剛華,〈北魏內外秘書考略〉,《民族研究》,2003年,第二期。
曹道衡,〈西魏北周時代的關隴學術與文化〉,《文學遺產》,2002年,第三期。
陶新華,〈論魏晉南朝地方武職官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四川大學學報》,2001年,第六期。
陶新華,〈北魏孝文帝以后的清濁官、流外官和吏〉,《四川大學學報》,2003年,第四期。
梁偉基,〈北魏軍鎮制度探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8年,第二期。
常 倩,〈北魏學校教育與鮮卑族的漢化〉,《清海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7月,第二十九卷,第三期。
逯耀東,〈北魏孝文帝遷都與其家庭悲劇〉,《新亞學報》,第8卷第2期。new window
張小虎,〈論北魏專制皇權的形成〉,《西北師大學報》,2002年,第三十九卷,第三期。
張金龍,〈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思想〉,《釧鰹v專學報》,1995年,第十四卷,第二期。
張金龍,〈河西人士在北魏的政治境遇及其文化影響〉,《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二十三卷,第二期。
張金龍,〈東魏北齊京畿大都督考〉,《文史哲》,2001年,第一期。
張金龍,〈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官、武官與禁衛武官釋義〉,《江海學刊》,2001年,第二期。
張金龍,〈北魏后期禁衛武官制度考論〉,《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二十九卷,第六期。new window
張金龍,〈北魏前期禁衛武官制度考論-以史籍記載為中心〉,《歷史研究》,2003年,第三期。new window
張金龍,〈文成帝《南巡碑》所見北魏前期禁衛武官制度〉,《民族研究》,2003年,第四期。
張旭華,〈北齊流內比視官分類考述〉上.下,《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五月、七月第三十五卷,第三、四期。
張鶴泉,〈東魏北齊征討都督論略〉,《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1月,第一期。
張鶴泉,〈北魏都督諸周軍事制度試探〉,《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六期。
張富祥,〈北魏孝文帝的安民之策〉,《濟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十一卷,第四期。
張 萍,〈北魏以來均田令的演變與修訂〉,《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9月,第十八卷,第五期。
張承宗,〈論北魏前期的新民〉,《山西師大學報》,2001年,第二十八卷,第三期。
逯耀東,〈北魏孝文帝遷都與其家庭悲劇〉,《新亞學報》,第八卷,第二期。new window
雷家驥,〈從漢匈關係的演變略論劉淵屠各集團復國的問題〉,《東吳文史學報》,
1990年第八期。
雷家驥,〈漢趙時期氐羌的東遷與返還建國〉,《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 1996年第七卷第一期。
黃永年,〈論北齊的文化〉,《陜西師大學報》,1994年,第二十三卷,第四期。
黃清連,〈唐代的文官考課制度〉,《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1984年三月,第五十五本,第一分。new window
黃清連,〈唐代散官試論〉,《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1987年三月,第五十八本,第一分。new window
勞 榦,〈北魏後期的重要都邑與北魏政治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4種上,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
楊樹藩,〈漢唐官俸制度的比較〉,《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十五期。new window
楊聯陞,〈漢代丁中、廩給、米粟、大小旦之制〉,收入氏著《楊聯陞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版。
楊際平,〈論北魏太和八年的班祿酬廉〉,《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一期。
楊翠微,〈西魏北周政治鬥爭與中央集權之加強〉,《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冬之卷。
貌鬫礡A〈北周總管府制度研究〉,《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二十四卷,第三期。
黎 虎,〈北魏前期的狩獵經濟〉,《歷史研究》,1992年,第一期。
薛 振,〈論北魏均田制產生的社會原因〉,《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997年6月,第十一卷,第二期。
薛瑞澤,〈北魏縣令長的相關問題〉,《史學集刊》,2003年7月,第3期。
韓國磐,〈略論由漢至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年,第三期。
劉長旭,〈巫筮圖讖與北魏前期的政治鬥爭〉,《釧鰹v專學報》,2001年,第二十卷,第四期。
劉國石,〈試析北周武帝釋放奴婢的原因〉,《北華大學學報》,2003.3,第四卷,第一期。
劉國石,〈簡論西魏北周改革〉,《民族研究》,1999年,第三期。
劉春玲,〈試論北周、隋與突厥的和親〉,《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三期。
蔡學海,〈北朝行臺制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77年,第五期。new window
趙文潤,〈論北魏的滅亡和孝武帝西遷的幾個問題〉,《北朝研究》,1995年,第一期。
趙野春,〈鮮卑漢化—論北魏孝文帝改革對民族關係的調整〉,《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二期。
錢宗范,〈北魏至隋唐歷代均田制度的比較研究〉,《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1年12月,第十四卷,第二期。
鄧文寬,〈唐代考課制度述論〉,中國唐史學會第五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1992。閻步克,〈周齊軍階散官制度異同論〉,《歷史研究》,1998年,第二期。
閻步克,〈論漢代祿秩之從屬于職位〉,《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三十六卷,第六期。
閻步克,〈略談漢代祿秩的特點與傾向〉,《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一期。
閻步克,〈南北朝的散官發展與清濁異同〉,《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三十七卷,第二期。
閻步克,〈北齊官品的年代問題〉,《歷史研究》,2001年,第三期。
閻守誠,〈唐代官吏的俸料錢〉,文刊《晉陽學刊》,1982年,第二期。
蘇慶彬,〈元魏北齊北周政權下漢人勢力之推遺〉,《新亞學報》,1964年,第六卷,第二期。new window
蕭 璠,〈東魏北齊內部的胡漢問題及其背景〉,《食貨月刊》,1976年,第六卷,第八期。
蕭文青,〈高歡家世考證〉,《華岡學報》,第五期。
蒙思明,〈元魏的階級制度〉,《史學年報》,第二卷,第三期。
嚴耕望,〈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十八本。new window
嚴耕望,〈北魏軍鎮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三十四本。new window
嚴耕望,〈北魏尚書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本。new window

(三)、日文、英文專書
川本芳昭,《魏晉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8.11,第一版。
山田信夫,《北アジア遊牧民族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89.1,第一版。new window
內田吟風,《北アジア史研究–鮮卑柔然突厥篇》,京都:同朋舍株式會社,昭和六十三年一月,第二版。
白鳥庫吉,《西域史研究》上、下,東京:岩波書店,昭和十六年九月,初版。
白鳥庫吉著,方壯猷譯,《東胡民族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9,第一版。
布目潮風,《隋唐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昭和四十三年十月,第一版。
吉川忠夫,《侯景之亂始末記》,東京:中央公論社,1974。
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3.2,第一刷。
池田溫著,龔潭銑譯,《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4.8,第一版。
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東京:筑摩書房,1971。【谷川道雄(日)著,李濟淪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0。】
谷川道雄著,耿立群譯,《世界帝國的形成》,台北:稻香出版社,2005.8,第一版三刷。
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京都:同朋舍株式會社,昭和六十三年四月,第五版。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77.9,複製第一刷。
福島繁次郎,《中國南北朝史研究》,東京:名著出版株式会社,昭和五十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增訂版。
堀敏一,《均田制の研究–中國古代國家の土地政策と土地所有制》,東京:岩波書店,1975,第一版。
濱口重國,《秦漢隋唐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6,第一版。
森三樹三郎,《梁の武帝–仏教王朝の悲劇》,京都:平樂寺書店,1956。
Kast,F.E.& Rousenzweig,J.E.(1974,1985),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2nd,4th ed.,N.Y.:McGraw-Hill.
Davis,K.(1967),Human Relation at Work,2nd,4th ed.,N.Y.:McGraw-Hill.
Stahl,O.G(1962)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5th ed.,N.Y.:Harper&Row.
Litwin,G.L.&Stringh,Jr.R.A.(1968),Mo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四)、日文、英文期刊論文
大川富士夫,〈西魏に於けゐ宇文泰の漢化政策について〉,《立正大學‧文學部論叢》,第7號,1957年。
大川富士夫,〈北周宇文氏政權と佛教–武帝廢佛の意義–〉,《立正史學》第20號,1957年。
大澤陽典,〈馮后とその時代–北魏政治史一齣〉,《立命館文學》,1961年第192號。
中村淳一,〈北周明帝期の兵制改革と宇文護について〉,《立正大學‧東洋史論集》,第4號,1991年。
中田篤郎,〈北齊の京畿大都督について〉,《東洋史苑》第17號,1980年。
河地重造,〈北魏王朝の成立とその性格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12卷第5號,1953年。
濱口重國,〈高齊出自考—高歡の制霸と河北の豪族高乾兄弟の活耀〉,《史學雜誌》第49編7、8號1938年。
Stogdill,R.M.(1948),Pers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eadership: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ournal of Psychology,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