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漢智識階層之形成與發展析論
作者:林俞學
作者(外文):Yu-hsueh Lin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徐漢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政治文化官僚智識階層西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
「智識階層」(intellectual stratum)的存在,對於一個國家的社會、政治、文化發展,影響甚鉅。在中國春秋時期,由於舊的封建社會秩序的崩解,以及孔子教弟子「志於道」的精神,原有的「士」階層在性質、出身發生巨大的轉變,產生了不同於周朝的、以道自任的新「士」階層。隨著戰國時期,各國君主力爭天下,智識份子得以奔走於各國間,尋求與其政治理念相契合的君主,智識份子在此一時期,得以擁有自由且獨立的思考空間,盡情展現其言論。但在秦漢統一天下之後,當政府權力如此集中而強大,其治理的網絡如此綿密而廣大時,政治局勢的新變化,使先前以「游離」狀態存在的智識份子,其與國家、政治以及社會的關係,都被迫面臨更多的限制,對於其思想及價值觀亦必定受到其所處社會環境更多影響及形塑,而相對地失去原有的自由、獨立的文化性格。漢代秦而立,在政權逐漸穩固之後,將智識份子吸納至官僚體系內,成為穩定其統治的力量。隨著固定的入仕途徑,智識份子在為統治者提供其智識的服務時,其思想、學養上也逐漸受到官方意識形態主導的影響,而受到規範化、制式化。因此本文即試圖探討西漢時期的智識份子如何在與國家政權的互動中,日漸階層化,而形成與發展出共同的智識階層文化。
none
參 考 書 目

本書目計分三大部分,先之以古籍,次為專書著作,第三部份則為單篇論文。各部分皆依姓名筆劃排序。
一、古籍
孔安國傳、孔穎達等正義、阮元校勘: 《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一版。
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王先謙:《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王益之撰:《西漢年紀》(收入於:楊家駱編:《漢紀 西漢年紀合刊》,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九月初版。
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切書館,1979年臺二版。
王符撰,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一版。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阮元校勘: 《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王溥撰:《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王聘珍解詁:《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4月一版二刷。
司馬光編撰、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一版。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長安出版社,1990。
李昉奉敕編:《太平御覽》,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部叢刊本)
杜佑編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一版一刷。
杜預注,孔穎達等正義,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范寧注、楊士勛疏、阮元校勘 :《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四刷。
孫希旦撰:《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八月文一版。
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一版。
徐天麟:《西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一版二刷。
徐堅:《初學記》,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再版。
桓寬:《鹽鐵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
桓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一版二刷。
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二版。
班固著、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一版一刷。
荀子撰、李滌生集釋:《荀子集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年一版五刷。
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臺一版。
張九齡等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唐六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86年七月初版。
張家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張揖撰、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初版。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初版。
陸賈原著、王利器撰:《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一版。
董仲舒著、蘇輿義證,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一版一刷。
賈誼著:《新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三版。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睡虎地秦墓竹簡》,台北:里仁出版社,1981年。
管仲撰、房玄齡注:《管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一版。
劉文典集解,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一版一刷。
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初版
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劉向撰、梁端校注:《列女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年一版。(四部備要本)
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981年一版。(四部備要本)
劉向撰、盧元駿註譯:《說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修訂二版。
劉安編著,劉文典集解,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一版一刷。
鄭玄注、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阮元校勘:《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鄭玄注、陸德明音義、賈公彥疏、阮元校勘 :《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鄭玄注、賈公彥疏、阮元校勘 :《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墨翟原著、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 :《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初版
錢大昕著,方詩銘等校點:《廿二史考異》附《三史拾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韓非撰、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十一版。
韓非撰、吳鼒校 :《韓非子》,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中華聚珍排印版。
韓嬰:《韓詩外傳》,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79年。
嚴可均輯校:《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一版。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二、專著
〔美〕艾森斯塔得著、閻步克譯:《帝國的政治體系》,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于迎春:《秦漢士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王廷洽:《中國早期知識分子的社會職能》,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一版一刷。
王長華:《春秋戰國士人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一版一刷。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山東:齊魯書社,1984年1月第一版。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一版三刷。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一版一刷。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3月北京第一版。
季乃禮:《三綱六紀與社會整合──由《白虎通》看漢代社會人倫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4月初版。new window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增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1版1刷。
徐復觀:增訂《兩漢思想史》,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七版三刷。
徐漢昌師:《鹽鐵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初版。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二版一刷。
秦彥士:《諸子學與先秦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版一刷。
張蔭麟:《中國史綱上古篇》,(收入《民國叢書》第一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一版一刷〕,第75冊,據正中書局1948年版影印。)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收入《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一版一刷,據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影印〕,第一冊。)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初版三刷。
陳蔚松:《漢代考選制度》,武漢:崇文書局,2002年一版。
陳蘇鎮:《漢代政治與《春秋》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一版一刷。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年。new window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收入《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一初一刷〕,第1冊,據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影印。)
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1998年5月第二次印刷。
黃留珠:《秦漢歷史文化論稿》,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廖伯源:《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劉厚琴:《儒學與漢代社會》,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1月第一版。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初版。
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一版一刷。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六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初版修訂第十九刷。
錢穆:《國史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初版。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1998年10月第三次印刷。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月第一版。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第一版。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收入《民國叢書》第四編〔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一初一刷〕,第72冊,據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影印。)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45A,1997年景印四版。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8月初版。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三、單篇論文

王克奇:〈論秦漢郎官制度〉,收入: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上冊,(山東:齊魯書社,1984年一版一刷)
安作璋:〈漢代的選官制度〉,《山東師院學報》1981年第1、2期。
林甘泉:〈中國古代知識階層的原型及其早期歷史行程〉,收入《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論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初版)
胡適:〈中國哲學發生的時代〉,收入《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民國叢書》第一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一版一刷〕,第2冊,據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影印,附錄。)
胡適:〈說儒〉,收入《胡適論學近著》第一集(《民國叢書》第一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一版一刷〕,第96冊,據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影印,卷一。)new window
胡適:〈諸子不出於王官論〉,收入《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民國叢書》第一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一版一刷〕,第2冊,據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影印,附錄。)
張蓓蓓:〈「名教」探義〉,收入於《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一版一刷)。
郭沫若:〈駁《說儒》〉,收入《青銅時代》(《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一版一刷。〕)
郭沫若:〈論儒家的發生〉,收入《史學論集》(《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一版一刷。〕)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收入《金明館叢稿初編》(《陳寅恪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一版一刷〕)。
陳德禹:〈漢代考選制度之研究〉,《社會科學論叢》第21期,。
章炳麟:〈原儒〉,收入《國故論衡》,(《章氏叢書》〔臺北:世界書局,正續合編二冊本,正編用浙江圖書館1919年校刊本影印,1982年再版〕,上冊,正編,卷下。)
章炳麟:〈原學〉,收入《國故論衡》,(《章氏叢書》〔臺北:世界書局,正續合編二冊本,正編用浙江圖書館1919年校刊本影印,1982年再版〕,上冊,正編,卷下。)
傅斯年:《戰國子家敘論》,收入《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初版〕,第二冊。)
勞榦:〈漢代尚書的職任及其和內朝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1本第1分(1980年)。new window
勞榦:〈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本,1948年。new window
馮友蘭:〈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收入《三松堂哲學文集》(《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一版一刷〕,第十一卷。)
馮友蘭:〈名教之分析〉,收入《三松堂哲學文集》(《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一版一刷〕,第十一卷。)
馮友蘭:〈原儒墨〉,收入《中國哲學史》(《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一初一刷〕,第1冊,據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影印,附錄。)
楊向奎:〈君子儒與小人儒〉,收入《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2版2刷。)
趙光懷:〈論漢代“吏道”〉,《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2年。
錢穆:〈古史辨第四冊序〉,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初版〕,第18冊。)
錢穆:〈駁胡適之說儒〉,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初版〕,第18冊。)
錢穆:〈墨翟非姓墨墨為刑徒之稱攷〉,收入《先秦諸子繫年攷辨》(《民國叢書》第三編〔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一版一刷〕,第2冊,據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影印,卷二。)
戴景賢師:〈周代社會結構轉變中新士階層之興起與學術概念之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五期。
謝桂華〈尹灣漢墓所見東海郡行政文書考述〉,收入於《尹灣漢墓簡牘綜論》,科學出版社,1999年。
嚴耕望:〈秦漢郎吏制度考〉,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new window
顧頡剛:〈武士與文士之蛻化〉,收入《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一版三刷。)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