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宋道教的「洞天福地」研究
作者:蕭百芳
作者(外文):Pai-fang Hsiao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丁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洞天福地南宋道教TaoistSouthern Song DynastyDongtian Fud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7
洞天福地為道教的神仙學、宇宙論、地理學等等的綜合,大概源起於山岳崇拜與東方海上仙山、西方崑崙等信仰,東晉時期已有些零散的論述,到了唐代司馬承禎撰著了《天地宮府圖》,才將整個理論體系定制下來。之後的朝代,大多以司馬承禎所確立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與七十二福地為依據。依洞天福地理論的發展,從金丹道的葛洪,到上清派陶弘景、司馬承禎與杜光庭,都是強調要在名山煉丹,煉丹除了要長壽外,最終目標就是成仙,洞天福地正是諸位道士心目中煉丹成仙的最佳場所。隨著時代的變遷,洞天福地的功能越加的多樣化,不僅僅是道士登仙的修煉場所,據說神仙住在洞天福地裡,又說洞天福地可與天通,因此洞天福地不僅僅是道士修煉的場地,還加入民眾祈福的活動。原本只是洞穴的地方,也開始蓋起了宮觀,既滿足了朝聖信徒,也滿足想要窺見神仙之士的好奇心,使得洞天福地變成了名勝古蹟,藉由文人相繼的造訪,形成一股時代風潮。
洞天福地的總數有118處,依其地理位置,大概是以司馬承禎時期唐代的疆域為基準,分布於整個中國。洞天福地經唐代的發展,在北宋真宗與徽宗的崇道下,而將洞天福地的功能推向極致。但是到了勢弱的南宋,時局的動亂,疆域的變小,使得原本118處的洞天福地起變化了,本文正是要探討南宋洞天福地的變動情形。針對此,本文從五個方向去探究南宋洞天福地「變」與「動」的情況,即「洞天福地的產生與發展」,「南宋五嶽的變化」,「版圖重整下的洞天福地」,「以洞天福地為教派發展中心的宗派」,「抽象世界中的洞天福地」。以此五個方向觀察出南宋洞天福地的全貌來。
"Dongtian Fudi"(洞天福地) was the combination of Taoist deity study, the Universology and the geography. It was probably originated from the mountain worship, and the beliefs in the eastern marine immortal mountain (仙山) and the western Kunlun Mountains (崑崙). There had been some discussion on this topic in Eastern Jin Dynasty. However, the whole theoretical system was not set up until Sima Chengzhen (司馬承禎) wrote the "Tiandi Kongfu Chart" (天地宮府圖) in Tang Dynasty. Since then, the 10 big Dongtians, 36 small Dongtians and the 72 Fudis defined by Sima Chengzhen had become the fundamental base of this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Dongtian Fudi " (洞天福地) theory, Gingdan Tao’s (金丹道) Ge Hong(葛洪), and Shangqingpal’s (上清派) Tao Hongjing(陶弘景) ,Sima Chengzhen (司馬承禎) and Du Kuangting (杜光庭) all emphasized that Taoists must produce immortal pills in the famous mountains. In addition to longevity, the final goal to make immortal pills was to become an immortal. Therefore, "Dongtian Fudi" was actually the best place on their mind.Followed by the changes in time, there were more additional functions for "Dongtian Fudi" (洞天福地). It was not only a place for Taoist to become an immortal but also a place where the immortal lived. Besides, it was also said that "Dongtian Fudi" (洞天福地) could connect with the Tian (Heaven). Therefore, "Dongtian Fudi" (洞天福地) was both a place where the Taoist could become an immortal and a place where the general public could pray for good fortune."Dongtian Fudi" (洞天福地) was originally a cave. However, it became the location of the Taoist temple where the followers could worship and their curiosity about the immortals was satisfied. Hence, "Dongtian Fudi" (洞天福地) became a historically scenic site. A trend was formed because the literatus continued to visit "Dongtian Fudi" (洞天福地).
The total number of "Dongtian Fudi"(洞天福地) was 118. They were located all over the entire China, mainly within the boundary of Tang Dynasty when Sima Chengzhen (司馬承禎) lived.After the Tang Dynasty, the functions of "Dongtian Fudi" (洞天福地) had reached the top since Zhenzong(真宗) and Huizong(徽宗)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honored Taoism very much. However, due to the weak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turmoil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the shrinkage in the national boundary, there were changes in the 118 "Dongtian Fudi"(洞天福地).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mainly to discuss the changes of the "Dongtian Fudi"(洞天福地)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changes of "Dongtian Fudi" (洞天福地)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from five directions,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ngtian Fudi" (洞天福地), the changes of Wuyue (五嶽), the boundary changes of "Dongtian Fudi" (洞天福地), the "Dongtian Fudi" –centered religious sects, and the "Dongtian Fudi" (洞天福地) in the abstract world. It draws the whole picture of "Dongtian Fudi" (洞天福地)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by exploring these five areas.
一、基本史料
(一)、史籍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文海,1964.4)。
《左傳》,見《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列子》, (台北﹕金楓出版社,1998.8)。
《宋名臣奏議》,見《四庫全書》, (台北﹕商務,1983)。
《尚書》,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12)。
《周禮》,見《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12)。
《越絕書》,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爾雅》,見《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12)。
《禮記》,見《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王欽若等編簒,《冊府元龜》,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王稱,《東都事略》,(臺北﹕文海,1967)。
司馬遷,《史記》, (台北﹕鼎文,1985)。
江少虞,《皇朝類苑》,(臺北:文海,1981)。
伏勝撰,《尚書大傳》,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綬、宋敏求編,《宋大詔令集》, (北京﹕中華書局,1962.10)。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4)。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北京﹕中華書局,1988.4)。
李賢等奉敕撰,《明一統志》,《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 (北京﹕中華書局,2003.6)。
李文簡,《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 (北京﹕中華書局,2004.1)。
沈昫,《舊唐書》, (台北﹕鼎文書局,1987)。
杜佑,《通典》, (北京﹕中華書局,1992.6)。
明孫瑴所輯,《古微書》, (台北﹕廣文,1984.8)。
房玄齡,《晉書》, (台北﹕鼎文,1987)。
皇甫謐,《高士傳》,見《叢書集成初編》,(台北﹕商務,1937.6)。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
孫逢吉,《職官分紀》,見《四庫全書》, (台北﹕商務,1983)。
馬端臨,《文獻通考》, (北京﹕中華書局,1991.10)。
班固,《漢書》, (台北﹕鼎文,1983)。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 (北京﹕中華書局,1987.11)。
任昉,《述異記》,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脫脫,《宋史》, (台北:鼎文書局,1983.12,3版)。
畢沅,《新校續資治通鑑》, (台北﹕世界書局,1980.12)。
陸心源輯,《宋史翼》, (台北﹕鼎文,1983.11)。
黃以周等輯,《慶元條法》,(北京﹕中國書店,1990.10)。
楊仲良,《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台北﹕文海,1967.11)。
虞世南,《北堂書鈔》,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趙升,《朝野類要》,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滕新才譯注《管子》, (北京﹕新華書局,1994.12)。
歐陽修,《新五代史》, (台北﹕鼎文,1987)。
潘永因編,《宋稗類鈔》,卷2,(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劉安,《淮南子》,見《四部叢刊初編》, (上海﹕商務,1967)。
穆彰阿、 潘錫恩等纂修,《大清一統志》,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謝深甫監修,《慶元條法事類》,見《海王邨古籍叢刊》,(北京﹕新華書店,1990.10)。
魏收,《魏書》, (台北﹕鼎文,1983)。

(二)、道教經籍
《上清大洞真經》,見《道藏•洞真部•本文類》第1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上清外國放品青童內文》,見《道藏•正一部》第34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山海經》, (四川﹕巴蜀書社,1993.4)
《火師汪真君雷霆奧旨》,見《道藏•道法會元•正一部》第29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太上靈寶朝天謝罪大懺》,見《道藏•洞真部•威儀類》第3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見《道藏•洞神部•玉訣類》第17冊,
(北京:文物出版,1988)。
《太上靈寶五符序》,見《道藏•洞玄部•神符類》第6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太上洞元靈寶投簡符文要訣》,見《道藏•洞玄部•神符類》第6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太極真人敷靈寶齋介威儀諸經要訣》,見《道藏•洞玄部•威儀類》第9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五嶽真形序論》,見《道藏•正一部》第32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見《道藏•洞真部•本文類》第1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見《道藏•洞真部•本文類》第2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王侍宸祈禱八段錦》,見《道藏•道法會元•正一部》第29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太上洞玄靈寶五嶽神符》,見《道藏•洞玄部•神符類》第61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天下名山記》,見《道藏輯要》(25),(台北﹕新文豐,1998)
《玄天上帝啟聖錄》,見《道藏•洞神部•記傳類》第19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玉音法事》,見《道藏•洞玄部•讚頌類》第11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先天雷晶隱書》,見《道藏•道法會元•正一部》第29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神霄金火天丁大法》,見《道藏•道法會元•正一部》第30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高上神霄玉清紫書大法》,見《道藏•正一部》第28冊,(北京:文物出版,1988)。
《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書》,見《道藏•道法會元•正一部》第29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高上神霄玉樞斬勘五雷大法》,見《道藏•道法會元•正一部》第29冊,
(北京:文物出版,1988)。
《清微齋法》,見《道藏•洞真部•方法類》第4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淨明忠孝全書》,見《道藏•太平部》第24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漢武帝內傳》,見《道藏•洞真部•記傳類》第5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道法會元》,見《道藏•正一部》第28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靈寶淨明院教師周真公起請畫一》,見《道藏•洞玄部•方法類》第10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靈寶玉鑑》,見《道藏•洞玄部•方法類》第10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靈寶淨名院真師密誥》,見《道藏•洞玄部•方法類》第10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見《道藏要籍選刊》(四) ,(上海﹕上海古籍,1995.2)。
八洞仙祖合注,《太上常清靜經》,見《藏外道書》(3),(成都︰巴蜀書社,1992)
王文卿,《玄珠歌》,見《道藏•道法會元》第29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王松年,《仙苑編珠》,見《道藏要籍選刊》(六) ,(上海﹕上海古籍,1995.2)。
王明,《太平經合校》, (台北﹕鼎文,1979.7)
王欽若奉敕編修,《羅天大醮早朝科•洞玄部•威儀類》第9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王欽若奉敕編修,《羅天大醮午朝科•洞玄部•威儀類》第9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王欽若,《羅天大醮設醮儀》,見《道藏•洞玄部•威儀類》第9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王欽若奉敕編修,《羅天大醮晚朝科》見《道藏》,(北京:文物出版 ,1988)。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見《道藏•正一部》第30-31冊,
(北京:文物出版,1988)。
王懸河,《三洞珠囊》,見《道藏要輯選刊》(十),(上海﹕上海古籍,1995.2)
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見《雲笈七籤》,見《道藏要籍選刊》(一),(上海﹕
上海古籍,1991.8)
石泰,《修真十書》,見《道藏要籍選刊》(三) ,(上海﹕上海古籍,1995.2)。
白玉蟾,《宋白真人玉蟾全集》,(台北﹕宋白真人玉蟾全集輯印委員會,1976)。白玉蟾,《修真十書•雜著指玄篇》,見《道藏要籍選刊》(三) ,(上海﹕上海古
籍,1995.2)。
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見《道藏•正一部》第33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白玉蟾,《修真十書玉隆集》,見《道藏•洞真部•方法類》第4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宇文邕,《無上秘要》,見《道藏要輯選刊》(十),(上海﹕上海古籍,1995.2)
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見《道藏•洞玄部•威儀類》第9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杜光庭,《道門科範大全集》,見《道藏要籍選刊》(八) ,(上海﹕上海古籍,1995.2)。
杜光庭,《廣成集》,見《道藏•洞玄部•表奏類》第11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見《道藏•洞玄部•記傳類》第11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李思聰,《洞淵集》,見《道藏•太玄部》第23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呂元素,《道門定制》,見《道藏要輯選刊》(八) ,(上海﹕上海古籍,1995.2)。呂太古《道門通教必用集》,見《道藏要刊選輯》(八) ,(上海﹕上海古籍,1995.2)。何守澄,《靈寶淨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祕法》,見《道藏•洞玄部•方法類》
第10冊,(北京:文物出版,1988)。
東方朔編,《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見《道藏•洞玄部•靈圖類》第6冊,
(北京:文物出版,1988)
東方朔,《十洲記》,見《道藏•洞玄部•記傳類》第11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東方朔,《神異經》,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孟安排,《道教義樞》,見《道藏》第24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見《道藏•正一部》第31冊,(北京:文物出版,1988)。
金明七真,《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見《道藏要籍選刊》(八) ,
(上海﹕上海古籍,1995.2)
施岑編(託名),《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見《道藏•洞玄部•譜籙類》第6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夏元鼎《黃帝陰符經講義》,見《道藏要籍選刊》(三) ,(上海﹕上海古籍,1995.2)。
翁葆光注,《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見《道藏•洞真部•玉訣類》第2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楊至質,《勿齊先生文集》,見《道藏•太平部》第25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留用光,《無上黃籙齋立成儀》,見《道藏•洞玄部•威儀類》第9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陳葆光,《三洞群仙錄》,見《道藏要籍選刊》(六),(上海,古籍,1989.6)。
陳楠,《修真十書•雜著指玄篇》,見《道藏要籍選刊》(三)
陳伀注,《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見《道藏》第17冊,
(北京:文物出版,1988)
張商英,《金籙齋投簡儀》,見《道藏》第9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張伯端,《修真十書•悟真篇》,見《道藏要籍選刊》(三) ,
(上海﹕上海古籍,1995.2)。
張果註,《黃帝陰符經註》,見《道藏•洞真部•玉訣類》第2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張鉞校,《漢天師世家》,見《道藏•續道藏》第34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張商英,《金籙齋投簡儀》,見《道藏•洞玄部•威儀類》,第9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張辯,《受籙次第法信儀》,見《道藏•正一部》第32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張君房,《雲笈七籤》,見《道藏要籍選刊》(一),(上海﹕上海古籍,1991.8)
張正常,《漢天師世家》,見《續道藏•道藏》第34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陶弘景,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見《道藏•洞真部•譜籙類》第3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陶弘景,《真誥》,見《道藏要籍選刊》(四),(上海﹕上海古籍,1995.2)
張天雨,《玄品錄》,見《道藏要籍選刊》(六),(上海,古籍,1989.6)
華僑,《紫陽真人內傳》,見《道藏•洞真部•記傳類》第5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曾慥,《道樞》,見《道藏要籍選刊》(十) ,(上海﹕上海古籍,1995.2)。
葛洪,《枕中記》,見《道藏•洞玄部•譜籙類》第3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葛洪,《抱朴子》,見《道藏要籍選刊》(五),(上海﹕上海古籍,1995.2)。
葛洪,《神仙傳》, (台北︰廣文書局,1989.12,初版)
翟汝文、路中時編,《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內景玉書》,見《道藏》第4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台北﹕自由出版社,1980)
寧全真,《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見《道藏•洞玄部•威儀類》第8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廖侁,《南嶽九真人傳》,見《道藏》第6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劉向,《列仙傳》, (台北﹕廣文書局,1989.12)
蔣叔輿,《无上黃籙大齋立成儀》,見《道藏》第9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蕭廷芝,《修真十書•金丹大成集》,見《道藏要籍選刊》(三) ,
(上海﹕上海古籍,1995.2)。
蕭應叟,《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內義》,見《道藏•洞真部•玉訣類》第2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鍾離權述,呂洞賓集、施肩吾傳,《修真十書•鍾呂傳道》,見《道藏要籍選刊》
(三) ,(上海﹕上海古籍,1995.2)。
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見《道藏•正一部》第33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譚嗣先,《太極葛仙公傳》,見《道藏•洞玄部•譜籙類》第6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三)、地志與金石
1.地理志與地方志
《句容縣志》,見《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1985)
《台州府志》,見《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6)
《弘治岳州府志》,見《天一閣藏明代方志叢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民國衢縣志》,見《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6)
《光緒直隸和州志》,見《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4)
《光緒黃巖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 ,1993)。
《光緒處州府志》,見《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6)
《同治鄱陽縣志》,見《江西府縣志輯》,(江蘇﹕江蘇古籍,1996.5)
《同治都昌縣志》,見《江西府縣志輯》,(江蘇﹕江蘇古籍,1996.5)
《同治南康府志》,見《江西府縣志輯》,(江蘇﹕江蘇古籍,1996.5)
《同治上饒縣志》,見《江西府縣志輯》,(江蘇﹕江蘇古籍,1996.5)
《同治新淦縣志》,見《江西府縣志輯》,(江蘇﹕江蘇古籍,1996.5)
《至順鎮江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至正金陵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延祐四明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咸淳毗陵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建陽縣志》,見《福建府縣志輯》,(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 ,2000)
《康熙衢州府志》,見《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6)
《康熙建寧府志》,見《福建府縣志輯》,(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 ,2000)
《康熙南康府志》,見《清代孤本方志選》,北京﹕(線裝書局,2001)
《康熙縉雲縣志》,見《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6)
《康熙金華府志》,見《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6)
《乾隆福州府志》,見《福建府縣志輯》,(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 ,2000)
《乾隆溫州府志》,見《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6)
《郴州總志》,見《清代孤本方志選》,(北京﹕線裝書局,2001)。
《隆慶岳州府誌》,見《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書店,1990)。
《道光巢縣志》,見《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4)
《萬曆會稽縣志》,見《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萬曆郴州志》,見《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1985)
《萬曆慈利縣志》,見《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書店,1990)。
《嘉慶廬州府志》,見《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4)
《嘉靖浙江通志》,見《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嘉靖常德府志》,見《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1985)
《嘉靖衡州府志》,卷1<風俗>,見《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
(上海﹕上海書店,1990)。
《潛山縣志》,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9)
《甌乘補》,見《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6)
《甌乘拾遺》,見《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6)
《臨安志輯逸》,見《武林掌故叢編》,(臺北﹕台聯國風,1967)
《饒州府志》,見《江西府縣志輯》,(江蘇﹕江蘇古籍,1996.5)
王厚孫、徐亮 纂,《至正四明續志》,見《宋元方志叢刊》,
(北京﹕中華書局,1990.5)
王象之,《輿地紀勝》, (北京︰中華書局,1992.10)
王存撰《元豐九域志》,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方萬里、羅濬纂,《寶慶四明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雲南﹕雲南大學,1998.2)。
史澄等纂,《廣州府志》,見《中國方志叢書》, (台北﹕成文,1966)
史能之 纂修,《咸淳毗陵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朱長文 纂修,《吳郡圖經續記》,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朱潤芸纂,《清遠縣志》,見《中國方志叢書》, (台北﹕成文,1967)
沈翼機等編纂,《浙江通志》,卷100,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汪佃等修纂,《嘉靖建寧府志》,見《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台北:新文豐 , 1985)。
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李亨特修,《乾隆紹興府志》,見《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
(上海︰上海書店,1993.6,1版)
吳潛 修,《開慶四明續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李士琨纂,《北流縣志》,見《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台北﹕成文,1975.6)。
李慈銘,《乾隆紹興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3)。
周應合 纂,《景定建康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周淙 撰,《乾道臨安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林應翔等 纂,《衢州府志》, (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3)。
邱景雍 纂,《連江縣志》,見《中國方志叢書》, (台北﹕成文,1967.12)。
胡虔等原纂,《廣西勝跡志》,見《中國西南文獻叢書》,
(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俞希魯 纂,《至順鎮江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施諤,《淳祐臨安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施宿等 纂,《嘉泰會稽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范成大,《吳郡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胡宗憲修,《嘉靖浙江通志》,見《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上海﹕上海書店,1990)。
祝穆,《方輿勝覽》,(上海:古籍,1991.12)
馬蓉等點校,《永樂大典方志輯佚》, (北京﹕中華書局,2004.4)
馬光祖修、周應合纂,《景定建康志》,見《宋元方志叢刊》,
(北京﹕中華書局,1990.5)
殷成鈞纂,《瀘水志》,見《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台北﹕成文,1975.6)高似孫 纂,《剡錄》,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袁桷,《延祐四明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常明等纂,《嘉慶四川通志》,(四川﹕巴蜀書社,1984)
陸心源等纂修,《同治湖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25》,
(上海﹕上海書店,1993.6)
張津等 纂修,《乾道四明圖經》,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張淵纂《成化湖州府治》,見《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11)
張元忭 撰修,《萬曆紹興府志》,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臺南﹕莊嚴文化,1997)。
張稀縉等纂,《峨眉縣志》,見《中國西南文獻叢書》,
(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張紹棠修,《光緒續纂句容縣志•江蘇府縣志輯》,見《中國地方志集成》,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1991)。
張元汴、 徐渭 纂,《萬曆會稽縣志》,見《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上海﹕上海書店,1990)。
張吉安等纂修,《嘉慶餘杭縣志》,見《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5》,
(上海﹕上海書店,1993.6)
張淏 纂修,《寶慶會稽續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曹襲先纂修,《乾隆句容縣志》,見《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6)
曹學佺,《蜀中廣記》, (上海﹕上海古籍,1993.12)
陳耆卿,《嘉定赤城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陳壽祺,《福建通志》, (台北﹕華文,1968)
郭薦 纂,《大德昌國州圖志》,見《宋 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黃尚毅等纂,《綿竹縣志》, (台北﹕學生書局,1968.3)。
曾國筌等撰,《湖南通志》,見《中國省志彙編之六》,(台北﹕華文書局,1966)
楊承禧等撰,《湖北通志》, 見《中國省志彙編》,(台北﹕華文書局,1967)
趙之謙等纂,《光緒江西通志》,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
潛說友,《咸淳臨安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歐陽忞,《輿地廣記》,(成都﹕四川大學,2003.8)。
蔣蔣季洙纂修,《同治廣信府志》,見《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5)
樂史,《太平寰宇記》, (台北﹕文海,1963)
盧憲 纂,《嘉定鎮江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蕭良幹等,《紹興府志》,見《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1983)。
謝旻等監修,《江西通志》,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廬憲,《嘉定鎮江志》,見《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5)
酈道元,《水經注》,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2.山志
《大嶽太和山志》,見《藏外道書》第32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
《天台山志》,見《道藏•洞玄部•記傳類》第11冊,(北京:文物出版,1988)。
《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見《道藏•洞玄部•記傳類》第11冊,
(北京:文物出版,1988)。
《北嶽廟集》見《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浮山志》,見《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廬山太平興國宮採訪真君事實》,見《道藏•正一部》第32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九龍真逸補,《羅浮志補》,見《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李宗諤修定,《龍瑞觀禹穴陽明洞天圖經》,見《道藏•洞玄部•記傳類》,
第11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李昭沖,《南嶽小錄》,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李元度,《南嶽志》, (北京﹕中國書店,1990.12)。
吳宗慈,《廬山志》, (台北﹕文海,1975)。
汪子卿,《泰山志校證》,(安徽合肥﹕黃山書社,2006.5)。
杜潔祥,《天台勝蹟錄》,見《中國佛寺志》(9),(台北︰明文,1980)
宋廣業,《羅浮山志會編》,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 :上海古籍,2002)。
金桂馨、漆逢源撰,《逍遙山萬壽宮志》, (台北﹕丹青,1983.12)
金桂馨、漆逢源撰,《逍遙山萬壽宮志》,台北﹕丹青,1983.12)
明善 奉敕編,《元•龍虎山志》,見《道教文獻》(1),(台北﹕丹青圖書,1983.12)
查志隆,《岱史》,見《道藏要籍選刊》(七),(上海:古籍岀板社,1989.6)
俞策,《閤皁山志》,見《藏外道書》第32冊, (成都﹕巴蜀書社,1992)
唐開韶 輯,《桃花源志略》, (台北﹕廣文書局,1976.3)
倪守約,《金華赤松山志》,見《道藏•洞玄部•記傳類》第11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徐靈府,《天台山記》,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 ﹕中華,1985)。
笪蟾光 編,《茅山志》,見《中國名山勝蹟志叢刊》,(台北:文海,1975)
陳田夫,《南岳總勝集》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 ﹕上海古籍,2002)
陳舜俞,《廬山記》,見《叢書集成續編•殷禮在斯堂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陳性定,《仙都志》,見《道藏•洞玄部•記傳類》第11冊,
(北京:文物出版 ,1988)。
婁近垣 撰,《清•龍虎山志》,見《道教文獻》(1),(台北﹕丹青圖書,1983.12)
黃宗羲 輯,《四明山志》, (台北︰台灣書店,1956.10)
彭洵,《青城山記》,見《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景日昣,《說嵩》,見《中國名山勝蹟志叢刊》第三輯,(台北﹕文海,1975)
董天工《武夷山志》,見《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傳燈 撰,《天台山方外志》,(臺北﹕新文豐,1987)。
榕蔭 撰,《華嶽志》,見《中國名山勝蹟志叢刊》第四輯,(台北﹕文海,1975)樓蘠盦 撰,《峨眉紀游》, (台北﹕廣文,1976)
蔣超原 纂,《峨眉山志》,見《中國名山勝蹟志叢刊》,(台北﹕文海,1975)
劉大彬,《茅山志》,見《道藏要籍選刊》(七),(上海:古籍岀板社,1989.6)
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見《道藏要籍選刊》(七 ),(上海﹕上海古籍,1995.2)
鄧牧,《洞霄圖志》,見《筆記小說大觀》(29編),(臺北巿﹕新興,1978)。
蕭協中著、趙新儒校勘,《泰山小史》,見《中國名山勝蹟志叢刊》,
(台北﹕文海,1975)
錢以塏,《羅浮外史》,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8)

3.金石資料
《巴蜀道教碑文集成》網站,網址﹕http://test.taoistepigraph.org/showtopic.php?id=111。new window
杜春生 編,《越中金石記》,見《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1977)
阮元 編,《兩浙金石志》,見《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1977)
孫馮翼 撰,《江寧金石待訪錄》,(臺北﹕新文豐,1986)。
陸心源 輯,《吳興金石錄》,見《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1977)
陳垣 編撰,《道家金石略》, (北京﹕文物,1988)
陸增祥 編,《八瓊室金石補正》,見《石刻史料新編》(七),(台北﹕新文豐,1977)
瞿中溶,《古泉山館金石文編殘稿》,見《石刻史料新編三》,(台北﹕新文豐,1977)
嚴觀 等,《江蘇金石志》,見《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1977)

(四)、文集、筆記與其他
1.文集
《御唐詩選》,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選宋詩》,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王十朋,《會稽三賦》,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王十朋,《王十朋全集》,(上海﹕商務,1998.10)。
王安中,《初寮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商務,1973)。
文同,《丹淵集》, (台北﹕學生,1973)
不著撰人,《翰苑新書》別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史堯弼,《蓮峰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朱熹,《朱文公文集》, (台北﹕商務,1980.10)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別集》,見《四部叢刊•集部》,(台北﹕商務,1980.10)
李綱,《梁谿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吳之振 編,《宋詩鈔•沈遘西溪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余靖,《武溪集》,見《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5)
汪藻,《浮溪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7)。
汪應辰,《文定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周必大,《文忠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周麟之,《海陵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林景熙,《林景熙詩集校注》, (浙江︰浙江古籍,1995.12,1版)
岳珂,《金佗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2)。
林希逸,《竹溪齋十一藁續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洪邁,《容齋隨筆》,(台北﹕商務,1979.6)
洪适,《盤洲文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8)
范成大,《吳船錄》,見《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9)
范成大,《驂鸞錄》,見《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9)
姜夔,《白石道人詩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胡宏,《五峰集》,(上海﹕商務,1935)。
徐鉉,《騎省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宮夢仁,《讀書紀略》,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家鉉翁,《則堂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袁燮,《絜齋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袁桷,《清容居士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真德秀,《西山文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台北﹕商務,1983)。高似孫,《緯略》,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夏竦,《文莊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張鎡,《仕學規範》,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張丑,《清河書畫舫》, (台北﹕學海出版社,1975)
陶弼,《邕州小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陳思 編,《兩宋名賢小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陳止齋,《止齋集》,見《四部叢刊集部》(上海涵芬樓本) ,(臺北﹕商務,1967)
陳造,《江湖長翁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陳舜俞,《都官集》,見《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5)
陸游,《渭南文集》,見《陸放翁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6)
張守,《毘陵集》,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郭祥正,《郭祥正集》, (合肥市﹕黃山書社,1995.5)
曾丰,《緣督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彭乘,《成都文類》,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楊萬里,《誠齋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楊炯,《盈川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楊傑,《無為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楊萬里,《誠齋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雷樂發,《雪磯叢稿》,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楊至質,《勿齊集》,見《道藏》第25冊,(北京:文物出版 ,1988)。
解縉,《文毅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葉廷珪,《海錄碎事》,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趙抃,《清獻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趙希鵠,《洞天清錄》,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見《四部叢刊》,(上海涵芬樓本),(臺北﹕
商務,1967)
劉宰,《墁塘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7)。
劉辰翁,《須溪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劉攽,《彭城集》,見《叢書集成初編》,(台北﹕新文豐,1985)
劉爚,《雲莊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劉弇,《龍雲集》,見《四庫全書》, (台北﹕商務,1983)。
樓鑰,《攻媿集》,見《叢書集成出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鄭剛中,《北山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7)
鄭思肖,《鄭思肖集》,(上海﹕古籍,1991.5)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 (北京﹕中國書店,1986.6)
黎靖德 編,《朱子語類》, (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1)
蕭統,《文選註》,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謝枋得,《謝疊山全集校注》,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5.10)
謝逸,《溪堂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戴復古,《石屏詩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韓元吉,《澗南甲乙稿》,(台北﹕商務,1980)。
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 (見《四部叢刊》集部,1967)
羅願,《羅鄂州小集》,見《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
蘇軾,《蘇東坡全集》, (河北﹕中國書店,1992.10)。
釋道宣,《廣弘明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2.筆記小說類
邵雍,《擊壤歌》,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洪邁,《夷堅志》, (台北﹕明文書局,1982.4)
柳貫,《待制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段成式,《酉陽雜俎》,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范鎮,《東齋記事》,見《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12)
徐度,《却掃編》,見《宋代筆記小說》(16),(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張端義,《貴耳集》,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5)
曹安,《讕言長語》,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陸游,《老學庵筆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5)。
陳元靚,《歲時廣記》,見《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宋代筆記小說》,(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4.4)
陳鵠,《耆舊續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
陶宗儀,《輟耕錄》,見《四庫筆記小說叢書》,(上海﹕上海古籍,1991.12)
陳宏緒,《江城名蹟》,見《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陳元靚,《歲時廣記》,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陳宏緒,《江城名蹟》,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陸友仁,《吳中舊事》,見《山川風情叢書》,(上海﹕上海古籍,1993.12)
黃休復,《益州名畫錄》,見《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黃休復,《茅亭客話》,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曾慥,《類說》,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虞集,《道園學古錄》,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
董史,《書錄》,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丙集,見《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12),
趙彥衛,《雲麓漫鈔》, (北京︰中華書局,1998.5,1版)
熊禾,《勿齋集》,見《四庫全書》集部,(台北﹕商務,1986.7)
蒲積中,《歲時雜詠》,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鄧肅,《栟櫚集》,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劉一清 編,《錢塘遺事》,見《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元代筆記小說》,(河北﹕河
北教育出版社,1994.4)
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97.12)
蘇軾,《東坡志林》,見《四庫全書本》, (台北﹕商務,1983)。

3.其他
《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 (台北﹕正中書局,1958.4)。
《四庫全書總目》, (北京﹕中華書局,1992.10)
王圻 編義,《三才圖會》, (上海﹕上海古籍,1985)
王應麟,《玉海》, (上海﹕上海古籍,1992.7)
不著撰人,《錦繡萬花谷》,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李昉 等編,《太平廣記》, (北京:中華書局,2003.6)
李昉,《太平御覽》,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李石,《續博物志》,見《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3)
阮元,《石渠隨筆》見《粵雅堂叢書》,(台北﹕華文書局)。
宋濂,《浦陽人物記》,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吳升,《大觀錄》, (台北﹕漢華書局,1970.7)
陶宗儀 等編,《說郛三種》, (上海﹕上海古籍,1989.1)
陳元靚,《新編事林廣記》和刻本,見《和刻本類書集成》,(上海﹕古籍,1990)
陳元靚,《纂圖增新群書類要事林廣記》鄭氏積誠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2)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台北﹕商務,1978)
張昶,《吳中人物志》,(台北﹕學生,1969)。
程敏政,《宋遺民錄》,見《知不足齋叢書》,(台北﹕興中書局,1921)
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楊家駱 主編,《南宋文範》, (台北﹕鼎文書局,1975.1)
潘自牧,《記纂淵海》, (北京﹕中華書局,1988.3)
厲鶚,《宋詩紀事》, (台北﹕鼎文書局,1980.9)
鄭樵,《通志》, (北京﹕中華書局,1990.3)

二、專書
(一)、中文
《江蘇省地圖冊》,(江蘇﹕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0.7)
《浙江省分縣簡志》,(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10)
《浙江地理簡志》,(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8)
方豪,《宋史》,(台北﹕文化大學,1979.10)
王懋竑 纂訂,《朱子年譜考異》,(台北﹕商務1971.4)。
王光德、楊立志,《武當道教史略》,(北京﹕華文出版社,1993.9)
王純五 譯注《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全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寺地尊 著,劉靜貞、李今芸 譯,《南宋初期政治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
1995.7,初版)
任繼愈 主編,《道藏提要》,(北京﹕社科院,1991.7)。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
朱越利,《道經總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4,4刷)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發行,1996)。
李養正,《道教概說》, (北京﹕中華書局,1989.2)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7.2)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四川﹕人民出社,2003.7)
李遠國編著,《中國道教氣功養生大全》,(四川成都﹕辭書出板社,1992.3)
李遠國,《道教氣功養生學》,(四川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6)
李小光,《生死超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
書社,2002.9)。
李曉實,《中國道教洞天福地攬勝》,(香港﹕海峰出版社,1993.7)。
李申,《道教洞天福地》,(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5)
沈志剛 注譯,《鍾呂傳道集注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9)
何立平,《崇山理念與中國文化》,(山東濟南﹕齊魯書社,2001.1)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沙銘壽,《洞天福地—道教宮觀勝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呂錫琛,《道家、方士與王朝政治》,(湖南︰湖南出版社,1991.12,1版)
汪涌豪、俞灝敏,《中國游仙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宋韶光,《宋代經濟論文集》, (香港﹕志文出版社,1982.2)
林富士,《疾病的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2003.6)。new window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4)。new window
周文英 等著,《江西文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6)
周西波,《杜光庭道教儀範之研究》,(台北﹕新文豐,2003.3)。new window
孫克寬,《宋元道教之發展》,(台中﹕東海大學,1965)。
索安 著,呂鵬志、陳平等譯,《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11)
卿希泰 主編,《中國道教》 (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1)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陳水雲 編著,《中國山水文化》,(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10)
陳昭吟,《早期道經諸天結構研究─以道藏本《太上靈寶五符序》為中心》,(台南﹕
漢家出版社,2006.9)。
陳江風,《天文崇拜與文化交融》,(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9)。
陳耀庭,《道教禮儀》,(北京﹕宗教出版社,2003.12)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古亭書屋,1975)
陳國符,《陳國符道藏研究論文集》,(上海﹕古籍,2004.4)
張偉然,《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復旦大學,1995.4)
張澤洪,《道教齋醮科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9)
張崇富,《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11)
許懷林,《江西史稿》,(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5)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5)
菲奧納•鮑伊(Fiona Bowie)著,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2004.3)。
黃小虎,《淨明道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9)
黃寬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台北﹕東大,2002.3)游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科院,2001.9)
詹石窗,《南宋金元的道教》,(上海︰上海古籍,1989.12,1版)
賈志揚 著、趙冬梅 譯,《天潢貴冑﹕宋代宗室史》,(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11)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3.8)
趙永春,《金宋關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趙吉惠,《中國先秦思想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8)
蓋建民,《道教科學思想發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
福井康順 等,《道教》,(上海﹕古籍,1990.6)
聞一多,《神話與詩•神仙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7)
鄧實平,《道教名山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7)。
潘雨廷,《道教史發微》,(上海﹕上海社科院,2003)。
樂愛國,《道教生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5)
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的神仙與神仙信仰》,(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1.9)。
鄭志明,《以人體為媒介的道教》,(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5)new window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2006.12)
劉錫誠,《山岳與象徵》,(北京﹕商務,2004.2)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1987.11)new window
劉慧,《泰山宗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4)
劉屹,《敬天與崇道─中古經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華書局,2005.4)
劉馨珺,《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6)new window
閭國年 主編,《洞庭湖荊江地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研究》,(測繪出板社,1991.8)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1988.10)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學生,1989.11)
蕭登福,《周秦兩漢早期道教》,(台北﹕文津,1998.6)
鍾國發,《茅山道教—上清宗》,(台北﹕東大,2003.5)
鍾肇鵬,《讖緯論略》,(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4)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10)。
關履權,《宋代廣州的海外貿易》,(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10)

(二)、日文
二階堂善弘,《中國の神さま》,(東京﹕平凡社,2002.3.20)
三浦國雄,《風水—中國人のトポス》,(東京﹕平凡社,1995.7)
山田利明,《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都﹕東方書店,1999)
山田利明,《道法變遷—歷史と教理》,(東京都﹕春秋社,2002.8)。
小林正美,《中國の道教》,(東京都﹕創文社,1998)。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2004.12)。
土屋昌明,《神仙幻想─道教的生活》,(東京都﹕春秋社,2002.10)。
中村治兵衛,《中國シャーマニズム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2)。
田中文雄,《仙境往來》,(東京﹕春秋社,2002)。
吉岡義豐,《吉岡義豐著作集》,(東京﹕五月書房,1990)
松田稔,《『山海經』の基礎研究》,(東京都﹕笠間書院,1995 )。
松本浩一,《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都﹕汲古書院,2006.11)。
神塚淑子,《六朝道教の思想研究》,(東京都﹕創文社,1999)
秋月觀朠,《中國近世道教の形成—淨明道の基礎的研究》,(東京﹕創文社,1978.3)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見《東洋史研究叢刊之三十七》,(京都﹕同朋舍, 1985.2)
蜂屋邦夫,《中國の道教—活動と道観の現状》,(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
所,1995)。
福永光司,《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都﹕岩波書店,2002.6)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
丁志林,<洞天福地桃花源>,見《中國道教》,1998第3期。
王樹明,<東岳泰山新詮>,《故宮學術季刊》第15卷第3期。new window
王卡,<平都山道教史迹>,見《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
王卡,<《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目擊記>,見《道韻》第四輯,中華道統出版社,1998。
王明,<黃庭經考>,見《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new window
1984)
王建堂,<洞天福地—上黨抱犢山>,見《中國道教》,2007第2期。
朱越利,<從《山海經》看道教神學的遠源>,見《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
朱越利,<讀《茅山志》札記五則>,見《世界宗教研究》,(1998,第4期)
李養正,<楊羲與《上清大洞真經》>,見《中國道教》,1987第4期。
李豫川,<從史籍詩文看青城山道教>,見《中國道教》,2000年第4期。
李遠國,<漢晉之際道教地理學的成就>,見《宗教學研究》第3期,(四川﹕四
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06.9)。
李遠國,<豐都宗教文化與聖跡的調查報告──兼及道教與豐都地方文化的關係new window
>,見林富士、傅飛嵐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出版社,2000
年1月初版)
李遠國,<南宗內丹學與雷法兼及白玉蟾的雷法思想>,本文發表於「中國道教網」的「道教論文」部份,發表時間為2006.7.18,網址為﹕
http://www.ctcwri.com/article.asp?id=181。
李豫川,<從史籍詩文記載看青城山道教>,見《中國道教》,2000第4期。
李羅梅,<鬼谷洞景觀景點>,見《中國道教》,2005第6期。
李登詳,《宋高宗紹興元年以前許遜傳說與其教團發展研究 (西元二三九年~一一
三一年)》,(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李豐楙,<宋朝水神許遜傳說之研究>,見《漢學研究》,第8卷第1期,1990.6。new window
李豐楙,<六朝仙境傳說與道教之關係>,見《中外文學》,8卷8期1980.1。new window
李豐楙,<六朝道教的度救觀─真君、種民與度世>,見《東方宗教研究》,新五期,1996
李豐楙,<洞天與內景﹕2~4世紀江南道教的內向游觀>,此文為2007 年5月25-26美國哈佛大學的A Workshop on Kinetic Vis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會議,所發表的文章。本文網址﹕http://isites.harvard.edu/fs/docs/icb.topic127059.files/lee_fong_mao_paper.pdf
沈宗憲,《宋代信仰與宗教政策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
博士論文,2000)。
阮益三,<張天師與龍虎山>,《道教文化》第2卷第2期。
周勇慎,<簡寂先生廬山修道與南天師道的建立和發展>,見《中國道教》,2001年第2期。
周永慎,<嵩山道教紀實>,見《中國道教》,2005第4期。
林安梧,<論氣的感通與連續型理性>,見《東方宗教研究》,新五期,1996。
林富士,<歐美地區的「道教研究」概述及書目>,見《台灣宗教學會通訊》
第6期,2000年9月。
林富士,<試論《太平經》的主旨與性質>,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1998.6。new window
林富士,<法國對中國道教的研究>,見戴仁 主編,耿昇 譯,《法國當代中國學》,(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8)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蔣子文信仰>,見林富士、傅飛嵐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出版社,2000.1)。new window
金圓,<宋代祠祿官的幾個問題>見《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2期)
胡孚琛,<道教史上的內丹學>,見《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
范立舟,<兩宋道教內丹學德發展與成熟>,見《中國道教》,2004第6期
柳存仁,<許遜與蘭公>,見《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
姜生,<論道教的洞穴信仰>,見《宗教》,2004第1期。
孫亦平,<從《上清大洞真經》看上清派的特點>,見《中國道教》1999,
第2期。
馮可珠,<茅山道教文化>,《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2期。
張珣,<信仰與文化﹕李亦園先生與台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1999,秋季號。
張松輝,<桃花源的原型是道教茅山洞天>,見《宗教學研究》,1994年第2-3期。
張廣保,<《太平經》—內丹道的成立>,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六輯,
(北京﹕三聯書店,1999.4)
張廣保,<唐以前道教洞天福地思想研究—從生態學視角>,見郭武主編,
《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03.8)
張澤洪,<閤皂山靈寶派初探>,見《中國道教》,2004年第2期。
張澤洪,<道教齋醮科儀中的存想>,見《中國道教》,1999年,第4期。
張敬梅,<司馬承禎與道教名山>,見《中國道教》2004年第6期
許尚書,<道書第十六福地天姥山>,見《中國道教》,2001第1期。
郭武,<何真公、周真公與南宋淨明道團的演變>,(台北﹕《漢學研究》第20卷new window
第2期,2002.12)
郭武,<宋以前孝道是否有教團崇拜>,見《中國道教》,2005年,第3期。
莊宏誼,<道教的玄武信仰與傳說演變 >,見海峽兩岸武當論壇,2005.5.12。
傅飛嵐(VERELLEN, Franciscus),<蜀──杜光庭《錄異記》裡的「聖地」>(Shu
as a Hallowed Land: Du Guangting’s Record of Marvels), CEA. 譯文見林富士、傅飛嵐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出版社,2000.1)
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著,呂鵬志譯,<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見《法國漢學》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12)。
黃至安、余月,<道教神府—衡山南岳廟>,《 中國道教》 1994年第2 期。
黃江平,<道教與洞穴—洞天福地>,《上海道教》,1997第1期。
曾召南,<白玉蟾生卒及事蹟考略>,《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3期。
楊立志,<武山道教文化>,見《世界宗教研究》,年1994第2期。
楊宇勛,<南宋理宗中、晚期的政爭>,(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1)。
蒲慕州,<漢代之信仰生活>,見林富士主編,《禮俗與宗教》,(北京﹕中國大百
科全書出版社,2005.4 )。
虞萬里, <《黃庭經》新證>,見《榆枋齋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 年8 月)。
肇明,<吳筠與道教第十洞天剡中重陽宮>,見《中國道教》,2007年第1期。
熊志勇,<西山萬壽宮楹聯賞析>,見《中國道教》,2005第1期。
劉國強,<湖南洞天福地考>,見《中國道教》,2003第4期。
劉仲宇,<劉晨阮肇入桃源故事的文化透視>,見《中國道教》,2002年第6期。
鄭志明,<從道法會元談宋元符籙法派的世界秩序觀>,見《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new window
第六期,2006.6。
鄭以馨,《道教洞天福地說形成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7年。
蕭登福,<道教五方三界諸天「氣數」說探源>,見《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一
期,2001.12。
蕭百芳,<南宋會稽地區洞天福地的特質>,見《天台山暨浙江區域道教國際學
術研討會論文匯編》,(2005.5)。
蕭百芳,<宋徽宗崇道神話的探討>,見《道藏學探所》第參號,成大歷史系道
教研究室等編印,1990.12。
盧松美,<太姥考略>,發表於《中國教育曙光網》,網址為﹕http://www.chinaschool.org/szzl/mzsh/i32.htm。
譚達先,<書評﹕劉守華著《中國民間故事史》>,(台北﹕《漢學研究》,
第18卷,第2期,2000.12)。
蘇遠鳴,<法國漢學五十年>(1923-1973),見戴仁 主編,耿昇 譯,《法國當代中國學》,(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8)。
龔鵬程,<道教《黃庭經》論要(上)>,見《宗教哲學》第四卷第一期,1998.1new window
龔劍鋒,<宋代浙江地區的洞天福地>,《中國道教》1994年第2 期。

(二)、日文
二階堂善弘,<玄天上帝の變容—數種の經典間の相互關係をめぐって>,
見《東方宗教》第91期,1995。
二階堂善弘,<玄天帝信仰と武當道>,見《道教の神と經典》,
(東京﹕雄山閣出版,1999)
ミシェール=ストリッマン宮川尚志、安倍道子譯,<茅山における啟示—道教と貴族社會>,見酒井忠夫編,《道教の総合的研究》,(東京都﹕圖書刊行会,1977)
小林正美,<靈寶齋法の成立と展開>,見《東方宗教》,第103號,2004。
小南一郎,<尋藥から存思へ—神仙思想と道教信仰との閒>,見《中古道教史研
究》,(京都﹕同朋舍,1992)
山田俊,<元始天尊と霊宝経系経典>,見野口鐵郎等編,《道教の神と経典》,
(東京︰雄山閣出版社,1990.11,初版)
加藤千惠,<胎の思想>,見《道教の生命觀と身体論》,(東京﹕雄山閣出版社, 2000)
田中文雄<<五體投地•如太山崩>考>,見《東方宗教》,第89號,1995。
松本浩一,<道教和宗教儀禮>,見《道教》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
松村巧,<天門地戶考>,見《中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2)
竺沙雅章,<宋代官僚の寄居について>,見《東洋史研究》,41卷1號, 1982.6
秋月觀朠,<許遜與淨明道>,見《道教の神と經典》,(東京﹕雄山閣出版,1999)垣內智之,<存思の技法—体內神の思想 >,見《道教の生命觀と身体論》,
(東京﹕雄山閣出版社,2000)。
宮川尚志,<天地水三官と洞天>,見《東方宗教》,第78號,1991。
森由利亞,<呂洞賓と全真教—清朝湖州金蓋山の事例を充心に>,
見《道教の神と經典》,(東京﹕雄山閣出版,1999)
鈴木健郎,<白玉蟾の內丹說>,見《東方宗教》,第102號,2003。
鈴木健郎,<白玉蟾の雷法說>,見《東方宗教》,第103號,2004。
橫手 裕,<佐命山三上司山考>,見《東方宗教》,第94號,1999。

(三)、西文
Edouard Chavannes (沙畹)
“Le T'ai- chan- -Essai de monographie d'un culte chinois.”(《泰山─有關一種中國崇拜的專題論文》),Paris:Annales de Musée Guimet 28, 1910
Edouard Chavannes (沙畹)
“Le Jet Des Dragons”(《投龍》) ,Mémoires concernant L’Asie Orientale,TomeⅢ,Paris,1919.
Maxime Kaltenmark (康德謨)
“Grottes et labyrinths en Chine ancienne”(<古代中國的洞穴和迷宮>),Dictionnaire des mythologies,1981.
Isabelle Robinet ( 賀碧來)
“ La révélation du Shangqing dans l’histoire du taoïsme, 2vols. ”, PEFEO 137, 1984.( <道教史的上清降經2卷>,《法國遠東學院叢刊》,第137種)
Edward H. Saunders (薛愛華)
“Mao Shan in T'ang Times”(<唐代的茅山>),SSCR Monograph No.1Reviesed edition,1990。
Michel Soymié(蘇遠鳴)
“Le Lo-Feou chan, etude de géographie religieuse”(<羅浮山,宗教地理研究>), Bulletin de l’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1956。
Rolf A. Stein (石泰安)
“ Grottes – matrices et lieux saints de la déesse en Asie orientale”(<東亞的子宮洞和女神聖地>),Paris, PEFEO 151, p.1-106, 1988.
Franciscus Verellen (傅飛嵐)
“The Beyond within: Grotto-heavens﹝dongtion洞天﹞in Taoist Ritual and Cosmology”( <超越的內在性:道教儀式與宇宙論中的洞天>), CEA 8:265-290, 199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