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韓非子》的規範思想—以倫理、法律、邏輯為論
作者:黃裕宜
作者(外文):Yu-Yi Hu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曉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韓非子規範倫理法律邏輯Hanfeizinormsethicslawlogi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1
本論文以「《韓非子》的規範思想」作為研究主題,試圖以《韓非子》文本佐以黃老之學的其他相關文本作為本論題相關研究的材料。全文以倫理、法律、邏輯三大面向加以探討《韓非子》的規範思想。其中析論《韓非子》為學界所廣泛注意的法、術、勢三大政治哲學的核心主張,其實都可以涵括在倫理、法律與邏輯三大規範的研究領域中。筆者試圖透過中西哲學比較的方法,即藉由相應於倫理、法律與邏輯三大規範思想而形成的三門西方學科,如倫理學、法理學與邏輯學之思想、主張,與《韓非子》文本相互比較、激盪,突顯《韓非子》與西方倫理學、法理學與邏輯學這三門規範學科在思想上的同、異之處。
《韓非子》的君術思想含藏豐富的倫理思想,經由本文的研究與開發可以充分澄清、修正所謂韓非「否定道德」或「反道德」的「非道德主義」主張。在道德起源的問題方面,筆者認為其人性的主張並非「性惡論」,而應屬於一種本能傾向的「自然人性論」。《韓非子》的法律規範思想,則呈顯出其法理學思想竟結合西方自然法與法實證主義兩種表面上似乎格格不入的學說,此為《韓非子》法學的一大特色。另外,本文嘗試解決《韓非子》關於君王面臨法律的公平性、普遍性時,如何統合公利和私利此類道德抉擇的問題。在邏輯規範方面,韓非提出「參驗必知之術」並要求形、名必須符合彼此對應、一致的關係,是一種結合西方哲學中對應論與實用論的真理觀。如此要求實用的目的同樣表現在論辯原則上「以法禁辯」之主張。正因為過於偏重以功用為政治操作的最高指導原則,如此便導致純粹抽象的科學知識、形式邏輯知識難以充分地發展。本論文以倫理、法律與邏輯三大規範的面向來研究《韓非子》,也正符合太史公對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的評判。
This dissertation’s study on “the thought of norms in Hanfeizi” is based on reviewing the text of Hanfeizi and other relevant texts of Huang-lao thought. It explores the normative thought of Hanfeizi from three aspects: ethics, law and logic. The main argument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Fa, Shu, Shih, which generally interest the academic circles, are actually included in the range of the researches in ethics, law and logic. I try 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ces and sameness between Hanfeizi and western ethics, jurisprudence, as well as logic in the light of comparing the text of Hanfeizi and the thought of ethics, jurisprudence, and logic.
The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thought about the techniques of rulership in Hanfeizi embraces broad normative thought and clarifies the so-called “non-moralist” standpoint that Han Fei contradicted or opposed morality is indefensible. With respect to the issue of origins of morality, I presume Han Fei’s arguments on human nature is a kind of instinctive “viewpoint of natural human nature” rather than a “viewpoint of evil nature”. The thought of legal norms in Hanfeizi reveals the syncretism of western Natural Law and Positive Law, which is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jurisprudence of Hanfeizi. In addition,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unravel the question of how to unite public interests with private interests when the lord deliberates upon the equity and generality of laws. As regards the logical norms, Han Fei proposed “the method of tshan (check) and yen (test) to know the real facts” and demanded xing (forms) and ming (names) to be in the correspondent and coherent relationship, which is a kind of viewpoint of truth integrating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and pragmatism in western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this argument, “forbidding debates by laws” is fundamentally practical. Overweighting taking usefulness as the suprem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operation, the purely abstract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knowledge of formal logic are insufficiently developed in Hanfeizi. To explore Hanfeizi from ethics, law, and logic pertinently accords Tai Shi Gong’s remark on Han Fei’s thought: his thought expressed the love to xing, ming, fa, shu and based on Huang-lao.
參考資料

一、古典文獻與註釋

水渭松《新譯尸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7。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
朱守亮《韓非子釋評》,臺北:五南,1992。
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臺北:世界書局,1990。
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臺北:新興書局,1992。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69。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1991。
孫貽讓《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95。
徐復觀《公孫龍子講疏》,臺北:臺灣學生,1966。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梁啟雄《荀子柬釋》,臺北:臺灣商務,1993。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木鐸,1988。
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8。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95。
楊伯峻《孟子譯注》,臺北:源流,1982。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蔣錫昌《老子校詁》,臺北:東昇出版事業,1980。
戴望《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90。
譚戒甫《墨辯發微》,北京:中華書局,1996。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

二、研究專著
(一)中國學術專著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三蒲藤《中國倫理學史》張宗元、林科棠譯,台北:台灣商務,1964。
中國邏輯史研究會資料編選組《中國邏輯史資料選•現代卷(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
---《中國邏輯史資料選•現代卷(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
王世琯《韓非子研究》,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new window
王德友《道旨論》,濟南:齊魯書社,1987。
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
---《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王靜芝《韓非思想體系》,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77。
皮錫瑞《經學通論》第四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
伍非百《中國古名家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朱伯崑《先秦倫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
何勤華《中國法學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呂思勉《經子解題》,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
---《先秦學術概論》,昆明:雲南人民,2005。
李文標《韓非思想體系》,臺北:幼獅文化,1977。
李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new window
汪奠基《中國邏輯思想史》,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
---《中國邏輯思想史料分析》,台北:仰哲出版社。
谷方《韓非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周云之《名辯學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周富美《墨子、韓非子論集》,臺北:國家,2008.01。new window
周鍾靈《韓非子的邏輯》,收錄在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三九)》,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
林義正《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new window
林銘鈞、曾祥云《名辯學新探》,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武樹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姚蒸民《韓非子通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封思毅《韓非子思想散論》臺北:臺灣商務,1975。
施覺懷《韓非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范忠信《中國法律傳統的基本精神》,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容肇祖《韓非子考證》,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徐漢昌《韓非的法學與文學》,臺北:文史哲,1984。
耿雲卿《先秦法律思想與自然法》,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
荊知仁《韓非政治思想》,臺北:嘉新水泥文教基金會,1967。
郝大維、安樂哲《孔子哲學思維》蔣弋為、李志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施忠連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2001。new window
崔清田主編《名學與辯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台北:貫雅文化,1991。
---《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張素貞《國家的秩序:韓非子》,台北:時報文化,1982。
---《韓非子思想體系》,台北:黎明,1985。
---《韓非子難篇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1983。new window
張覺《《韓非子》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曹謙《韓非法治論》,上海:中華書局,1948。
梁啟雄《韓子淺解》,北京:中華書局,1960。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new window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陳少峰《中國倫理學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陳奇猷、張覺《韓非子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0。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new window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8。
陳蕙娟《韓非子哲學新探》,臺北:文史哲,2004。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1991。new window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
焦祖涵《中國法理學》,台北:釋道安,1967。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黃秀琴《韓非學術思想》,台北:華僑出版社,1962。
黃信彰《專制君王的德行論—《韓非子》君德思想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
葛瑞漢《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張海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廖其發《先秦兩漢人性論與教育思想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台北:學生,1978。
趙海金《韓非子研究》,台北:正中,1966。
蔣重躍《韓非的政治思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台北:文史哲,1986。new window
鄭良樹《韓非子知見目錄》,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
學術論著編簒委員會主編《國父全集》第一冊,臺北: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出版,1974。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臺北:東大圖書,1990。
---《政學私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
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台北:三文印書館有限公司,1989。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
韓東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
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濟南:齊魯書社,2001。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1981。new window
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
---《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三九)》,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

(二)西方學術專著

大窪德行、藤川吉美、內田種臣主編《電腦時代的理性》李樹琦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
戈爾丁(Martin P. Golding)《法律哲學》廖天美、結構編輯群編譯,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王淑芹、安雲鳳《現代倫理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休謨(David Hume)《人性論》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出版,1980。
西季威克(Henry Sidgnick)《倫理學方法》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
何懷宏《倫理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2002。
呂世倫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李志才《方法論全書(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李步雲主編《法理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沈宗靈《法理學》,臺北:五南,2007。
拉德布魯赫(Gustav Radbruch)《法學導論》王怡蘋、林宏濤譯,台北:商周出版,2000。
林火旺《倫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
林正弘《邏輯》,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
波斯納(Richard A. Posner)《法理學問題》蘇力譯,台北:元照,2002。
哈特(H. L. A. Hart)《法律的概念》許家馨、李冠宜譯,臺北:商周出版,2000。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實用主義:一些舊思想方法的新名稱》陳羽綸、孫瑞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柏拉圖《柏拉圖全集》卷三,臺北:左岸文化,2003。
---《國家篇》王曉朝譯,臺北:左岸文化,2007。
美濃部達吉《法之本質》林紀東譯,臺北:臺灣商務,1992。
胡賽爾(Edmund Husserl)《邏輯研究.第一卷》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徐友漁等《語言與哲學》,北京:三聯書局,1996。
柴熙《認識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高國希《道德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梯利(Frank Thilly)《西方哲學史》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倫理學導論》何意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莫里茨•石里克(Moritz Schlick)《倫理學問題》孫美堂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麥克勞德(Ian Mcleod) 《法理論的基礎》楊智傑譯,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5。
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舒國瀅主編《法理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一)》賀麟、王太慶譯,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楊日然《法理學》,臺北:三民,2005。
楊國榮《理性與價值》,上海:三聯書店,1998。
鄔焜、李建群主編《價值哲學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劉大椿等著《科學邏輯與科學方法論名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劉星《法律是什麼》,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鄭永流主編《法哲學與法社會論叢》,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謝幼偉《倫理學大綱》,台北:正中,1959。
羅素《倫理學與政治學中的人類社會》肖巍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羅國杰《倫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三、期刊論文

王成、張旭東〈韓非“忠”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學報》第4期,2005。
王倩〈對荀韓為性惡論者的質疑〉,《孔子研究》第3期,2004。
江貽隆、陸建華〈韓非之禮學〉,《江漢論壇》,2006.1。new window
林文雄〈探討自然法的意義〉,《月旦法學》第六十四期,元照出版,2000。new window
---〈韓非法律思想在現代法學理論上的意義――以其哲學基礎為重心〉,《法制史研究: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刊》,2005.06。
林義正〈先秦法家人性論研究〉,《臺大哲學論評》第十二期,1989。new window
---〈商君書的明主論之研究〉,《臺大哲學論評》第四期,1981。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對韓非哲學之詮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四期,1999。new window
張永〈人性理論的倫理學意義〉,《中州學刊》第四期,1996。
張申〈再論韓非的倫理思想不是非道德主義〉,《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二期,1989。
張岱年〈中國哲學中的價值學說〉,《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專輯,1990年增刊。
曾春海〈「管子」四篇與「韓非子」的道法論及對比研究〉,《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004.07。
楊日然〈韓非法思想的特色及其歷史意義〉,《法理學論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new window
詹康〈韓非的道、天命、聖人論及其缺口〉,《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
劉清波〈法律價值原理之探索〉,《東吳法律學報》第四卷第一期,1982。new window
謝維營、劉曉雪〈語義分析何以成為哲學方法〉,《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6期,2005。
羅世烈〈韓非的倫理思想〉,《中華文化論壇》,2000.2。

四、博碩士論文

王照坤《先秦法家「道法」思想的哲學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姜騰兵《韓非法治思想的道德審視》,西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碩士論文,2005。
孫邦盛《荀韓禮法思想及其人性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new window
高佳琪《論韓非「法」思想之哲學基礎及其意義》,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莊茂《從法學方法論看韓非的法律思想》,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
陳時提《從分析法學的觀點論韓非的法律思想》,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9。
黃建誠《先秦法家思想之國家觀研究》,東海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1998。
魏季倫《韓非子法律思想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65。 
鎌倉國年《從功利主義之觀點看韓非法治思想》,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五、外文書目

Ames, Roger T., The Art of Rulership : a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4.
Angeles, P. 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1.
Ayer, A. J.,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3.
Feldman, Fred, Introductory Ethics,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Georg Henrik von Wright, Norm and Actio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1963.
Graham, A.C., Disputer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 La 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Karl. R. Popper, Objective Knowledg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Singer, Peter, A companion to Ethics,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Wittgenstein, Ludwig,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ed. D.F.Pears and B.F.McGuinnes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61.
大久保利謙編《明治啓蒙思想集》,東京:筑摩書房,1967。
茂澤方尚《『韓非子』の思想史的硏究》,東京都:近代文藝社,199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