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元雜劇四大家作品之美感研究
作者:徐鴻文
作者(外文):Hsu. Hung W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邱燮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元曲美感雜劇悲劇喜劇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2
論 文 提 要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曲”寫下了極為燦爛的一頁,堪與“唐詩”、“宋詞”“明清傳奇”並稱,元曲包含雜劇和散曲,成為元代文學的代表,具備美的形式和內涵,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自元曲之後,更在戲曲發展上蓬勃興盛,因此,實有加以深入研究的必要。本論文從美感特質的角度探索元雜劇,共分為八個章節:
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乃是品味鑑賞元代雜劇作品,體驗其中美的特質,從而感受這個時期的劇作家心靈和掌握時代意義與價值,統綰成系統的審美詮解是為研究目的之所在。而研究範圍與方法,則是以元雜劇四大家為範疇,如馬致遠《陳摶高臥》、《漢宮秋》、《任風子》、《岳陽樓》、《薦福碑》、《黃粱夢》、《青衫淚》;鄭光祖《倩女離魂》、《王粲登樓》、《亻芻梅香》;關漢卿《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金線池》、《單刀會》、《西蜀夢》、《玉鏡臺》、《望江亭》、《蝴蝶夢》、《謝天香》;白仁甫《梧桐雨》、《牆頭馬上》等。另就美學研究方面,則以文藝美學為依準。
第二章、元雜劇之創作背景。大凡一代偉大的作品,都絕對脫離不了它所產生的時代思想和背景,元代這一個新政治的局面,幾乎徹底摧毀傳統的禮法與精神文化,而種族的歧視、階級的區分,與士人地位的低落,造成了中國社會空前的動盪和不安,在這種情況下,元代特殊的文學-雜劇,便應運而生,本章從元代政治、時代、經濟、社會、生活各種背景因素來探討元雜劇生成的原因。
第三章、元雜劇四大家之生平大略、思想與作品。首先定位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人,四大家排列順序係依年代先後為「關白馬鄭」,本章就四人生平、思想、作品作一探討。
第四章、元雜劇美感特質之內涵。任何一門藝術都有它自己獨特的結構形態,這種獨特的結構形態與它的審美表現能力和審美表現形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戲曲也是如此。在本章研究元雜劇美感特質和內涵,戲曲是最具有民族特徵的藝術形式,是傳統的雅文學與民間的俗文化結合的產物。它具有綜合性、寫意性、虛擬性、程式性等藝術特點,重傳神,融匯歌、舞、表演於一台,蘊含豐富,因此戲曲可稱為“以俗為美”的大眾藝術,具有通俗化之美。
第五章、元雜劇類型之美感特質。運用西方悲喜劇理論來剖析中國傳統戲劇,可追溯自《中外文學》推出<元人雜劇的現代觀>專欄,本章將元雜劇四大家作品依悲劇、喜劇、悲喜劇、鬧劇及其它一共四大類作研究。
第六章、元雜劇美感特質之呈現。本章就元四大家雜劇作品,依據其作品特質,分別以意象塑造之美以及時空呈現之美為主題作探討。
第七章、元雜劇美感風格。文學作品藝術風格的形成與作家的才情、個性,運用的語言文字技巧,作品的內容、形式等均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作品風貌格調,表現在元雜劇,具有美的意義,呈現出三種不同的美感風格,第一種是含蓄美,意在言外;第二種是精警美,講求義正詞嚴,予以當頭棒喝:第三種是悲愴之美,悲劇源自命運、性格、環境等因素,造成當事人悲慘的感受。
第八章、元雜劇之成就與影響。總結元雜劇四大家美感特質:1、關漢卿---豪情之美2、白樸---詩化之美3、馬致遠---蕭瑟之美4、鄭光祖---超現實之美,呈現出各種不同美感內涵,對後世造成之影響。
引用文獻(以下按時代、作者筆畫先後排列)
一、劇本
明‧臧晉叔 《元曲選》 台北市 正文書局 民國88年9月
王季思 《全元戲曲》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0年1月第一版
王文才校注 《白樸戲曲集校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年6月
徐沁君 《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全二冊 中華書局 1980
寧希元 《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上下 蘭州大學出版社 1988年
隋樹森 《元曲選外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年9月
曾永義 《中國古典戲劇選注》 台北市 國家出版社 民國83年10月
楊家駱 《全元雜劇》 台北市 世界書局 民國51年6月
鄭騫 《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 台北市 世界書局 民國51年4月
二、劇曲理論
(元)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8年
明‧朱權 《太和正音譜》台北學海出版社 民國80年10月
清‧李漁 《閒情偶寄》 長安出版社印行 民國67年出版
清‧梁廷柟 《曲話》 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54年出版
清‧黃文暘 董康纂輯 《曲海總目提要》 新興書局印行 民國56年出版
清‧葉堂 《納書楹曲譜》台灣學生書局 《善本戲曲叢刊》收 民國76年11月
ㄠ書儀 《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版
王國維 《曲錄》 台灣藝文印書館印行 出版年不詳
王國維 《宋元戲曲考》 收於《王國維戲曲論文集》 里仁書局 民國82年9月出版
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一版
吳梅 《元劇研究》 啟明書局 民國47年出版
吳梅 《顧曲麈談》 廣文書局 不注出版年
吳梅 《曲學通論》 文星書局 民國54年1月初版
吳梅 陳乃乾校 《中國戲曲概論》 學海出版社 民國68年10月出版
吳梅 《中國戲曲概論》 民國叢書第一編第六十三冊 上海書店 民國80年出版
王志健 《戲曲人情》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84年7月
王季思 《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集》 齊魯出版社發行 1991年7月出版
王季思 《王季思學術論著自選集》 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1991年8月
王季思 《玉輪軒曲論》 中華書局 1980年版
王安祈 〈《單刀會》的流傳與演出〉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文建會出版 台大文學院發行 民國83年1月
王熙元 〈關漢卿雜劇的成就〉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文建會出版 台大文學院發行 民國83年1月
王衛民 《吳梅全集》(理論卷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吉川幸次郎 鄭清茂譯 《元雜劇研究》 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民國49年出版
吉川幸次郎 鄭清茂譯 《元雜劇研究》 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民國49年出版 (民國76年10月4版)
吳乾浩 《白樸評傳》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7年2月
呂榮華 《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以「十大古典喜劇為例」 學海出版社 民國82年出版
沈德符 《顧曲雜言‧弦索入曲》 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8年版
呂薇芬 《名家解讀元曲》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別林斯基 《別林斯基論文學》(中譯本) 新文藝出版社 1958年版
(英)阿‧尼柯爾《西歐戲劇理論》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5年版
周密撰 《武林舊事》 知不足齋叢書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54年出版
金文京 〈關漢卿身世考〉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文建會出版 台大文學院發行 民國83年1月
金學主 〈《竇娥冤》與「踏謠娘」〉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文建會出版 台大文學院發行 民國83年1月
李明琨、高士彥譯 霍羅道夫《論戲劇結構》 華東師大出版社 1981年版。
周育德 《中國戲曲文化》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95年12月第一版
周傳家等著 《戲曲編劇概論》 浙江 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 1991年8月
周貽白 《中國戲曲論集》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60年
青木正兒 《元人雜劇序說》 台北 長安出版社 1981年二版
洪素貞 《元雜劇的悲劇觀》 台北市 學海出版社 民國82年11月
苟人民 《金元俗趣》 雲龍出版社 1996年1月出版
胡世厚 《白樸論考》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出版
胡世厚 鄭紹基 《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年7月
胡適 《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馬少波 〈試探歷史劇的為古今用〉 《戲曲藝術論集》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年
馬威 《戲劇語言》 台北市 叔馨出版社 1991年7月
耿湘沅 《元雜劇所反映之時代精神》 台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印行 民國76年7月
高益榮 《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7月
徐征等 《全元曲》(第十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徐扶明 〈「倒不了俺漢家節」-讀關劇《單刀會》和《西蜀夢》〉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文建會出版 台大文學院發行 民國83年1月
翁敏華 《關漢卿戲曲選評》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12月
張庚著 《戲曲藝術論》 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1980年4月
黃鈞 〈關劇時空結構析評〉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文建會出版 台大文學院發行 民國83年1月
張淑香 《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台北市 大安出版社 1991年11月
郭英德 《世俗的祭禮一中國戲曲的宗教精神》 國際文化出版社 1988年5月
郭英德 《元雜劇與元代社會》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年版
陳芳英 〈團圓與收編之間-以關漢卿劇作為例〉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文建會出版 台大文學院發行 民國83年1月
許金榜 《元雜劇概論》 齊魯書社 1986年版
萊辛 《漢堡劇評》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3年版
曾永義 《說戲曲》 臺北市 聯經出版社,民國72年
曾永義 《詩歌與戲曲》 臺北市 聯經出版社 民國77年4月
曾永義 《中國古典戲劇論集》 臺北市 聯經出版社 民國68年
曾永義 〈雜劇中鬼神世界的意識形態〉 《論說戲曲》 臺北市 聯經出版社民國86年new window
曾永義主編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文建會出版 台大文學院發行 民國83年1月
曾永義 陳芳英主編 《中國古典論文精選叢刊》戲劇類一作者羅錦堂 幼獅文化出版社 民國73年11月再版
傅正谷 《中國夢文學史一先秦兩漢部分》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3年5月
焦循 《劇說》卷一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8年版
董每戡 《說劇》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3年版
楊家駱主編 《全元雜劇初編第二冊》全十二冊 世界書局出版 民國57年5月再版
葉德均 《戲曲小說叢考》上 中華書局 1979年出版
葉長海 〈關劇評價檢討〉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文建會出版 台大文學院發行 民國83年1月
廖藤葉 《中國夢戲研究》 台北市 學思出版社 民國89年3月new window
樂蘅軍 〈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 《古典小說散論》 台北 純文學出版社 民國65年new window
鄭振鐸 〈宋金元諸宮調考〉 《中國文學研究》第4卷 作家出版社 1957年
魯迅 〈致許壽裳〉 《魯迅全集》卷九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年版
《錄鬼簿》(外四種)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應裕康 王忠林 《元曲六大家》 東大圖書出版社 民國68年9月再版
戴不凡 《戴不凡戲曲研究論文集》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2月
譚正璧 《元曲六大家略傳》 台北 莊嚴出版社 民國71年1月
羅錦堂 《錦堂論曲》 台北市 聯經出版社 1979 年11月第二次印行
叢靜文 《元代戀愛劇十種技巧研究》 台北市 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67年11月初版new window
三、戲曲史
元‧鍾嗣成 《錄鬼簿》線裝書二二 江蘇廣陵 古籍刻印社
《天籟集》 見《于湖詞》三卷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8冊 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2年出版
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一版
李修生 《元雜劇史》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
青木正兒著 王古魯譯 《中國近世戲曲史》 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54年出版
周貽白 《中國戲劇發展史綱要》 上海古籍社出版 1984年出版
周貽白 《中國戲劇史講座》 台北 木鐸出版社 民國77年出版
周貽白 《戲曲演唱論著輯釋》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62年12月第l版 1980年10月第2次印刷
張庚、郭漢城 《中國戲曲通史》 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不注出版年
張庚、郭漢城 《中國戲曲通史》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1年出版
四、文學史
皮述民等 《中國文學史初稿》 台北市 福記出版社 民國84年元月4版
劉大杰 《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 台北市 華正書局 民國77年7月出版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出版項不詳
鄭紹基主編 《元代文學史》 中國社會科學文學研究所總纂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1年12月北京第一版
葉慶炳 《中國文學史》 台北市 台灣學生書局 民國76年8月出版
五、美學
王國維 《戲曲考原》 引自《王國維戲曲論文集》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4年版
王安祈 〈中國古典戲劇的藝術精神〉 漢寶德 等 《中國美學論集》(全一冊) 台北市 南天出版社 民國78年5月2版
王季思主編 《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 上海藝文出版社 1982年舊版 新版齊魯書社出版 1989年
王生平 《李澤厚美學思想研究》 台北縣 駱駝出版社 民國76年8月
王夢鷗 《文藝美學》 台北市 遠行出版社 民國65年5月再版
弗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 譯者 周國平 《悲劇的誕生》 貓頭鷹出版社出版 台北市 2000年8月
沈達人 《戲曲的美學品格》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6年3月
朱光潛 《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 台北市 天工書局 民國77年9月
朱光潛 《談文學》 錄自《朱光潛全集》第四卷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一版
朱光潛 《朱光潛全集》第四卷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8年6月一版
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 錄自《朱光潛全集》第1卷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一版new window
朱光潛 《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一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年版
朱孟實譯 黑格爾 《美學》第三章〈戲劇體詩〉 台北市 里仁出版社 民國70年版
列‧斯托洛維奇 《審美價值的本質》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年
狄德羅 〈論戲劇藝術〉 見《西方文論選》 (上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79年版
吳功正 《中國文學美學》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
李澤厚 汝信等主編 《美學百科全書》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0年12月
李澤厚 《美學論集》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0年版
李澤厚 《美學論集》 台北 三民書局 民國85年9月
杜書瀛、黎湘萍、應雄 《文藝美學原理》 北京市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年11月2版
邱燮友等編著 《中國美學》 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民國81年12月2版
亞里斯多德 陳中梅譯 《詩學》 台北市 商務印書館 2007年11月初版四刷
亞里斯多德 羅念生譯 《詩學》第6章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年版
林同華 《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 台北縣 駱駝出版社 民國76年8月
柯慶明 《中國文學的美感》 台北市 麥田出版社 2006年1月1日二版一刷new window
柯慶明 《文學美綜論》 台北市 長安出版社 民國72年new window
禹克坤 《中國詩歌的審美境界》 北京市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年8月
范國生譯 Clifford Leech著《論悲劇》 台北市 黎明文化出版社 民國69年
胡經之 《文藝美學》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年11月
施旭升 《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0年版
張本楠 《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 1987年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 民國81年1月
張庚 蓋叫天 《戲曲美學論文集》 台北市 丹青出版社 民國75年4月
傅謹 《戲曲美學》 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 民國84年7月
傳謹 《中國戲劇藝術論》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楊辛、甘霖 《美學原理新編》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6月一版1997年5月二刷
樊莘森等著 《美學教程》 台北市 曉園出版社 民國81年5月
蔡儀 《美學原理》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蘇國榮 《戲曲美學》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5年12月
六、其它
西漢•司馬遷 《史記》第10冊 台北市 中華書局 1959年版
東漢‧班固 《漢書‧外戚傳》台北 宏業書局 民國85年3月再版
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 《昭明文選》 台北 文化圖書公司、民國68年4月1日再版。
唐‧白居易 《白香山詩集》 中國擘術名著文學名著第三十一集 世界書局印行 民國50年出版
《全唐詩》卷二百十八 台北:復興書局,民50年初版。
元脫脫修 楊家駱主編 《金史》 台北鼎文書局印行 民國67年出版
元‧劉祁撰 清‧鮑廷博輯 《歸潛志》 知不足齋叢書第十七-十九冊 清乾隆丙申年輯者刻印
清‧永璿、紀曉嵐撰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台灣商務印書館72年印行(本書為武英殿本)
丁玲 〈創作與生活〉 《跨到新的時代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1年
王靖華 《元代考選制度》 友聯印刷事業有限公司、考選部印行 民國73年5月出版。
王國維 《人間詞話》 台南市 大夏出版社 民國77年12月
阮元 《十三經注疏》 台北 大化書局 民國71年10月
沈謙 《修辭學》 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民國84年元月修訂版
宋興祖 《楚辭補注》 台北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72年9月初版
宋濂等 《元史‧地理志》 中華書局 1976年版
約瑟夫‧洛斯奈著 鄭泰安譯 《精神分析入門》 臺北 志文出版社 民國64年
姜義華 《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 中華書局 1993年版
馮天瑜、楊華 《中國文化發展軌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馮天瑜 《中華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張立文、劉大椿 《道教與中國文化》 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張維青、高毅清 《中國文化史》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2年
張春興、楊國樞 《心理學》 台北 三民書局 民國59年9月再版
陳滿銘 《章法學綜論》 台北 萬卷樓出版社 民國92年6月new window
楊成鑒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 台北 洪葉出版社 民國84年12月
魯迅 《魯迅全集》第一卷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7年
蔡恒、高益榮 《會通中西》 中原農民出版社 2001年版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全集》(九)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3年版
劉勰 《文心雕龍》 台北 里仁書局 民國73年5月
劉勰著 周振甫注 《文心雕龍注釋》 台北 里仁書局 民國73年5月
韓兆琦 《史記評議賞析》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七、期刊
王季思 〈悲喜相乘一中國古典悲,喜劇的藝術特徵和審美意蘊〉《戲劇藝術》第一期 1990年
吉川幸次郎著 鄭清茂譯 〈漢宮秋雜劇的文學性〉 《台灣戲專學刊》第7期 2003年7月new window
任維焜 〈十四世紀中國寫實派的戲曲家關漢卿〉 《師大月刊》第16期 1936年4月
李凡平 〈試析元雜劇中的女性形象〉 《婦女研究通訊》29卷 民國82年4月
李元貞 〈元明愛情團圓劇的思想框架〉 《中外文學》十卷第一期 民國70年6月new window
汪其楣 〈分享人類藝術文化的無形資產---從崑曲談起〉 《戲曲研究通訊》創刊號 民國91年12月
李修生 〈元雜劇繁盛原因之我見〉 載《光明日報》 1985年12月3日
李雁 〈對歷史劇的界定及其在元雜劇中的鑑別和統計〉 《山東社會科學》第4期 2003年
林同華 〈論元代戲曲中的悲劇美〉 見於《中國美學史論集 丹青圖書出版社 1987年5月再版
林佳儀 〈追尋元雜劇的腳步---談《元雜劇發展史》所論的雜劇流播史〉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三卷 民國89年6月
門巍 〈論元劇在中國夢文學史上的地位〉 《傅正谷夢文化研究討論會暨 首屆中國夢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年7月
胡世厚 〈關於白樸生平的幾個問題〉 《中州學刊》 1983年5期
胡世厚 〈關於白樸的籍貫〉 《河南師大學報》 1982年5期
侯光復〈談元代神仙道化劇與全真教聯繫的問題〉 《中華戲曲》第一輯 1986年出版
侯光復〈元前期曲壇與全真教〉 《文學遺產》 1988年第5期
徐朔方 〈馬致遠的雜劇〉 這篇論文發表於《新建設》(1954年12月號),後來又收在《元明清戲曲研究論文集》 作家出版社 1957年
朗吉弩斯 〈論崇高〉《文藝理論譯叢》 1958年第2期
范長華 〈聲徹閨閭的雜劇作家---鄭光祖〉 陳欣欣主編 《國文天地》 14卷11期 台北市 國文天地出版社 民國88年4月new window
高爾基 〈給大劇院劇目組〉 《人民日報》 1961年2月8日
孫蓉蓉 〈傲殺人間萬戶侯的「漁夫」 白樸【沈醉東風】漁夫〉賞析 《國文天地》 台北市 國文天地出版社 民國91年9月new window
孫蓉蓉 〈馬致遠《漢宮秋》賞析〉 陳欣欣主編 《國文天地》 18卷2期 台北市 國文天地出版社 民國91年7月
孫蓉蓉 〈對天地的控訴 《寶娥冤》賞析〉 陳欣欣主編 《國文天地》 19卷3期 台北市 國文天地出版社 民國92年8月
陸潤棠在〈悲劇文類分法與中國古典戲曲〉《中外文學》第11卷第7期 1982年12月
張大新 〈元雜劇興盛的思想文化背景〉 載《河南大學學報》 2002年第6期
陳芳英 〈且尋九霄鳴鳳聲---馬致遠劇作解讀〉 《藝術評論》第2期 1990年10月new window
傅正谷 〈夢賦:中國最早專門寫夢的名作-略論夢賦的寫作特色及其理論價值〉 齊魯學刊 1992年第5期
游宗蓉 〈元雜劇上下場詩探究〉 《中國文學研究》 民國88年5月new window
黃麗貞 〈關漢卿雜劇欣賞---《拜月亭》〉 黃錦鉉 邱燮友 沈 謙 主編 《中國語文》535期 台北市 中國語文月刊社出版 民國91年1月
黃麗貞 〈關漢卿雜劇欣賞---《西蜀夢》〉 黃錦鉉 邱燮友 沈 謙 主編 《中國語文》533期 台北市 中國語文月刊社出版 民國90年11月
黃麗貞 〈關漢卿雜劇欣賞---《謝天香》〉 黃錦鉉 邱燮友 沈 謙 主編 《中國語文》536期 台北市 中國語文月刊社出版 民國91年2月
黃麗貞 〈關漢卿《竇娥冤》雜劇的編劇藝術〉 黃錦鉉 邱燮友 沈 謙 主編 《中國語文》541期 台北市 中國語文月刊社出版 民國91年7月
黃兆漢 〈全真七子詞述評〉 《道教與文學》 台北 學生書局 1994年2月
曾永義 〈元雜劇體制規律的淵源與形成〉 《台大中文學報》第三期 民國78年12月new window
曾永義 〈關漢卿研究及其展望〉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文建會出版 台大文學院發行 民國83年1月new window
曾昭旭 〈中國文化傳統下的婚姻觀〉 《鵝湖月刊》97期 民國72年7月new window
詹石窗 〈明代的神仙道化劇考論〉 《道教學探索》第九號 1995年12月
盧淑玲 〈元雜劇的產生及其社會意義〉 《甲工學報》十卷 民國82年5月
戴不凡 〈戲曲二題〉 《文學遺產》 1992年第3期
謝裕琳 〈馬致遠《任風子》雜劇中的人物與思想研究〉 《台灣戲專學刊》第3期 民國90年5月
謝武雄 〈馬致遠雜劇述評〉 《健行學報》第7期 1987年3月
顏天佑 〈試論漢宮秋雜劇結構的抒情取向〉 《元雜劇八論》 台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1996年8月初版new window
蘇國榮 〈我國古典悲劇的發展概貌和審美品格〉 《中國劇詩美學風格》 丹青圖書出版公司 1987年6月初版

八、論文研究
高仁淑 《元雜劇關馬白王四家作品中女性角色研究》 81年文大中文碩士論文
高怡梅 《白樸梧桐雨與牆頭馬上研究》 87年東吳中文碩士論文
張滿萍 《古典悲劇中的「悲劇科諢」研究》 88年淡大中文碩士論文
梁惠敏 《中國戲曲私奔程式研究》 89年輔大中文碩士論文
潘麗珠 《元曲選百種雜劇情節結構分析》 80年師大國文博士論文
黃蘊綠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 86年淡大中文碩士論文
賴玉樹 《晚唐五代詠史詩之美學意識》 93年文大中文博士論文new window
羅錦堂 《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 50年台灣師大國文博士論文
權敬姬 《馬白鄭三家雜劇研究》 85年東吳中文博士論文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