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村上春樹文學在台灣的翻譯與文化翻譯:1985-2008
作者:張明敏
作者(外文):Mingmin Cha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比較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水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村上春樹翻譯文學賴明珠挪威的森林多元系統理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7
本論文以村上春樹作品在台灣的翻譯過程、翻譯產品及翻譯文學接受這三類現象為主,專注於「翻譯•改寫」此一觀點切入探討文化、社會層面上的村上春樹現象的生成與發展。
本論文使用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勒菲弗爾(Andre Lefevere)提出的「改寫」(rewriting,一譯「重寫」)以及「贊助人、詩學、意識形態」這些操控翻譯在異文化語境中形塑的因素,再加上以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理論中心概念「場域、生存心態(或譯慣習)、資本」為主發展而來的翻譯社會學。也就是說,本論文將運用這些概念,檢視在台灣的村上春樹文學之「翻譯•改寫者」,包括譯者、出版者、讀者、贊助人,他們在台灣這個不同於日本的文化社會場域中,如何以他們具有的詩學、意識形態、生存心態、資本來塑造台灣特有的村上春樹現象。
在這裡,筆者認為,「翻譯•改寫」是雙向發展的。換句話說,「翻譯•改寫」不但對被譯入的異文化語境帶來影響,同時也受到譯入國的文化社會之制約。因此本論文不僅檢視村上春樹現象對台灣文化社會帶來的影響(部分內容已在前述三篇論文中提及),更希望能透過這樣的分析,整理形塑台灣村上春樹現象的特殊文化社會因素。
此外,本論文亦強調「翻譯文學」觀念的建立,根據謝天振及多元系統理論學派等學者之說法,認為「翻譯文學」應該獨立為一國文化多元系統中的一個多元系統,屬於譯語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份子,如此才能脫離傳統翻譯理論中重視語言層面上的文學翻譯規範的討論,而能利用翻譯規範檢視翻譯文學在一國文學歷史、文化歷史中生產的意義。而由於暢銷書跨越文學文化的範圍較為廣泛,因此本論文以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一書做為分析探討的主要案例。
This thesis exams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Japanese writer Haruki Murakami in Taiwan during 1985-2008. The major theory based on this thesis is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Especially Andre Lefevere's theory of rewriting, and so on. Meanwhile, Haruki Murakami's best seller Norwegian Wood will be used in this thesis as a example to exam the application.
中文部分
丁文玲〈台灣迷村上 瞭若指掌研究少〉《中國時報》2007年7月18日,綜合新聞(A8)
小華〈永遠喪失的廿三歲〉《中國時報》1997年7月12日,浮世繪版(26)
川端康成《雪鄉》(金溟若譯)台北:星光出版社,1980年12月
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往復書簡》(陳寶蓮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5月
于衡〈「冰點」的熱潮〉《聯合報》1966年7月25日,第3版
巴特(Barthes, Barthes)《符號帝國》(孫乃修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2月
水瓶鯨魚〈不時髦的事〉《中國時報》2000年10月7日,人間副刊(37)
王鼎鈞〈我從瞭望哨看見什麼〉《中國時報》2006年4月26日,人間副刊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蘭芬〈「邁向21世紀的日本研究」國際會議 林水福:該結合通俗文化了〉《民生報》1999年1月27日,藝文新聞(19)(1999a)
--------〈三個譯者呈現三個村上春樹〉《民生報》1999年11月14日,文化風信(4)(1999b)
--------〈文學世界 看好年輕一代的純文學 寶瓶文化 總有一天能使他們發光〉《民生報》2003年2月21日,文化新聞(A13)
---------〈他們暢銷二十年〉《民生報》2004年4月4日,@書(A7)(2004a)
---------〈葉美瑤 出版金手指〉《民生報》2004年9月19日,@書(A7)(2004b)
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王洪濤《翻譯學的學科建構與文化轉向》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1月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王向遠《翻譯文學導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二十世紀中國的日本翻譯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王膺彰〈遇上村上春樹〉《遠見雜誌》1998年6月號(144期),頁267
王潤華〈解構《現代文學》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神話〉《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頁112-128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劉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
弗洛恩德 (Freund, Elizabeth)《讀者反應理論批評》(陳燕谷譯)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古奈德(Alvin Gouldner)〈論意識形態、文化機器與新興的視聽感官工業〉(李紀舍譯)《文化與社會》(吳潛誠總編校)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9月,頁365-380
史都瑞(John Storey)《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台北:巨流出版社,2005年9月
四方田犬彥《可愛力量大》(陳光棻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7年4月
江斐琪〈老哈日的前世今生〉《中國時報》2001年6月24日,人間副刊(23)
朱佩蘭〈冰點〉(連載1)《聯合報》1966年6月27日,聯合副刊(7)
---------《冰點》台北:聯合報社,1983年2月新一版第九次印行
---------《《冰點》的感情世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5月
朱天心〈不再有鄉愁的年代〉《遠見》雜誌152期,1999年2月號,頁
朱立群〈阿信一年讀一百本書〉《民生報》2006年3月1日,星聞第一手(C5)
朱錦華〈不曾存在的「挪威的森林」〉《民生報》2006年5月1日,藝文新舞台版(A6)
朱中愷〈那個愛聽音樂的爵士喫茶店老闆〉《遇見100%的村上春樹》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8月,頁119-122
老松〈冰點〉台北:《現代學苑》1966年9月號,頁43-44
西蒙(Sherry Simon)〈熱爾曼娜‧德‧斯塔爾和加亞特里‧斯皮瓦克:文化掮客〉(陳永國譯)《翻譯與後現代性》(陳永國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頁273-286
李明璁〈超越對立的批判性想像〉《中國時報》2004年4月13日,時論廣場(A15)
李孟紅〈從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探討日中翻譯易見的問題〉,第八屆口筆譯教學研討會未出版論文集,台灣翻譯學會,2003年12月21日,頁15.1-15.33
李天鐸、何慧雯〈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李天鐸主編)遠流,2002年,頁15-49new window
李茶〈尋找自己的影子:《村上春樹的世界》〉,《中央日報》1999年1月11日,閱讀版(26)
李詩隆〈不變的村上,遺忘的青春〉《遠見》雜誌144期,1998年6月號,頁268
李奭學《得意忘言:翻譯、文學與文化評論》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7月
---------《書話台灣》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5月10日
---------〈翻譯與國家文學〉《中央日報》2000年10月5日,中央副刊
李維菁記錄〈村上龍座談會:新世代與消費社會〉,《中國時報》2001年2月15日,人間副刊
李永熾《歷史、文學與台灣》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年6月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山之音》(川端康成著、李永熾譯)書華出版社,1980年
利貝斯、卡茨(Tamar Liebes and Elihu Katz)《意義的輸出》(劉自雄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8月
呂正惠〈西方文學翻譯在台灣〉《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封德屏主編)台北:文建會,1996年6月,頁237-249
--------〈反鄉土小說現實主義傳統的「後設」敘事理論〉《黃凡後現代小說選》,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10月,頁7-8
何寄澎〈當代台灣散文的蛻變:以八○、九○年代為焦點的考察〉《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何寄澎主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6月,頁23-40
村上春樹《聽風的歌》(賴明珠譯)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2月
-------------〈抒情得冷酷‧Chet Baker〉(賴明珠譯)《GQ》1996年10月號,頁38
-------------《挪威的森林》(賴明珠譯)台北:時報出版社,1997年6月(1997a)
------------〈給台灣讀者的一封信〉(賴明珠譯)《中國時報》2000年10月6日,人間副刊(37)(2000c)
------------《挪威的森林》(上)(賴明珠譯)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11月
------------〈《漫長的告別》譯者後記〉(張明敏譯)《漫長的告別》(宋碧雲譯)台北:時報出版社,2008年6月,頁359-391(2008a)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賴明珠譯)台北:時報出版社,2008年11月(2008b)
吳明益〈那個花開極盛的時光〉《中國時報》2006年12月9日,開卷周報(E2)
吳佳璇〈「地下鐵事件」與我的九二一經驗〉《聯合報》2000年9月12日,健康版(34)
吳鈞堯〈村上春樹的辮子〉《中央日報》1998年9月1日,中央副刊(22版)
吳仁麟〈台灣村上現象〉,《聯合晚報》1992年4月11日,19版(1992a)
---------〈村上春樹代言人〉《聯合晚報》1992年4月11日,19版(1992b)
沃夫(Wolf, Michaela)〈翻譯的社會維度〉(李瑞林、江莉譯)《國際翻譯學新探》(史忠義、辜正坤主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頁125-38
余永寬〈遇見村上春樹的N種方法〉《村上春樹藝文報》台北:時報出版社,2006年2月7日
---------〈挪威森林咖啡館開始的一切〉《印刻文學生活誌》2007年7月,47期,頁158-164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2002年2月new window
邵僴〈冰點的點與面〉《徵信新聞報》1966年7月24日,第6版
邵毓娟〈跨國文化/商品現形記:從「村上春樹」與「哈日族」談商品戀物與主體救贖〉《中外文學》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2000年12月,頁41-65new window
孟樊《後現代併發症》台北:桂冠,1989年8月
孟樊《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文化,1994年9月
孟樊〈西方文論在台出版史的考察〉《台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徐照華主編)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8月,頁207-232
林邊〈被壓縮的文學空間〉《聯合報》1996年1月1日,讀書人周報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8月new window
林妙玲〈彭文淳 很村上春樹的導演〉《遠見雜誌》2006年6月號,頁390-392
林玫玉〈在風中瀟灑獨行的作家:村上春樹〉《聯合晚報》1995年3月25日,天地版(15版)
林海音編《純文學翻譯小說(短篇)》台北:純文學出版,1980年12月
林淇瀁(向陽)〈代序:混東洋風與本島味的血〉《彼昔景相》(陳輝龍著)台北:合森文化,1989年5月,頁5-13
---------《書寫與拼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0月
林水福〈坐在別人的肩上--解讀一千年「日本的文學家」讀者投票結果〉。台北:自由時報,2000年10月11日,39版
---------〈中日文學交流•近代篇:絡「譯」不絕的戰後台日文學交流路〉《中外文學交流》(林水福、黃雪霞、王美玲、張淑英合著)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7月,頁66-78
林紫慧〈八○年代台灣小說的發展--蔡源煌與張大春對談〉《國文天地》,1988年10月(4卷5期),頁33-39new window
昆德拉(Kundera, Milan)《小說的藝術》(董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8月
邱貴芬〈翻譯趨動力下的台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證〉《台灣小說史論》(胡金倫主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3月,頁197-273
邱若山〈日本近代文學作品中的愛與死〉《中外文學》1996年2月(24卷9期),頁57-74new window
邱瑞鑾〈華文翻譯文學中的世界版圖〉《誠品閱讀》1994年8月號,頁73-77
卓翠鑾〈陳芳明主講:我的散文經驗〉《聯合報》2007年6月12日,聯合副刊(E7)
岩渕功一〈共犯的異國情調----日本與它的他者〉(李梅侶等譯)《解殖與民族主義》(許寶強、羅永生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頁165-210
南方朔〈只要閱讀,就該喜歡!〉《聯合報》2004年5月10日,聯合副刊(E7)
柯裕棻〈孤寂,與瞬間的靈視〉《誠品好讀》2006年3月號(63期),頁94
胡拜年〈強顏歡笑的性與愛--評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聯合文學》1989年4月號,頁199-200
紀大偉〈因為村上春樹,所以瑞蒙卡佛〉《遇見100%的村上春樹》台北:時報出版,1998年8月,頁82-88
查明建〈意識形態、翻譯選擇規範與翻譯文學形式庫——從多元系統理論角度透視中國五十—七十年代的外國文學翻譯〉《中外文學》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2001年8月,頁63-92new window
施翠峯〈寫在「川端康成文學集」之前〉《中央日報》1969年3月24日,中央副刊,第9版
徐錦成〈日本兩大小說在台灣--談芥川獎、直木獎得獎作品的台灣翻譯情況〉《fnac文學Café:第十屆台北國際書展》2002年2月19日,頁5-6
俞佳樂《翻譯的社會性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10月
畢恆達《物情物語》台北:張老師文化,1996年1月
俵萬智《沙拉紀念日》(呂麗容編輯)台北:世茂出版社,1990年2月
馬森〈魚目與明珠〉《聯合文學》1999年11月號,頁27-8
馬耀民〈一九七○年迄今台灣的翻譯批評與翻譯研究--以《中外文學》與《淡江評論》為例〉《方法:文學的路》(張漢良編)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2年8月,頁255-279
唐英豫〈從接線生到作家:「冰點」、「綿羊山」譯者朱佩蘭的生活記趣〉《聯合報》1966年7月21日,聯合副刊,第七版
徐白〈簡介「冰點」〉《徵信新聞報》1966年6月26日,第七版(1966a)
------〈冰點〉(連載1)《徵信新聞報》1966年6月27日,第七版(1966b)
徐開塵〈村上春樹買氣旺〉《民生報》2003年2月16日,文化新聞(A6)
徐淑卿〈誰能遇見100%的村上春樹〉《中國時報》1995年9月7日,開卷版(42版)
---------〈蔡康永尋獲村上春樹:《GQ》超人氣專欄登場〉《中國時報》1996年9月26日,開卷版(39版)
莫德琳等《村上春樹藝文報》台北:時報出版社,2006年2月7日,台北國際書展特輯
埃斯卡皮(Escarpit, Robert)《文學社會學》(葉淑燕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12月
埃文—佐哈爾(Even-Zohar, Itamar)〈多元系統論〉(張南峰譯)《中外文學》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2001年8月,頁18-36new window
韋努蒂(Venuti, Lawrence)〈《翻譯再思》前言〉(吳兆朋譯)《西方翻譯理論》(陳德鴻、張南峰編)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235-253
---------〈翻譯與文化身份的塑造〉(查正賢譯)《翻譯與語言的政治》(許寶強、袁偉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1月,頁358-382
---------〈翻譯、共性、烏托邦〉(王廣州譯)《翻譯與後現代》(陳永國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頁186-212
勒菲弗爾(Lefevere, Andre)〈翻譯的策略--救生索、鼻子、把手、腿〉(謝聰譯)《西方翻譯理論》(陳德鴻、張南峰編)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175-184
郭建中編著《當代美國翻譯理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郭強生《在文學徬徨的年代》台北:立緒出版社,2002年6月
許介鱗〈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陰影〉《聯合報》2008年9月26日,民意論壇(A19)
許司倫〈這時候你需要一點運氣〉《中國時報》1997年7月6日,浮世繪版(26)
許余龍《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3年
莊琬華〈最新崛起的創作者:台積電青年學生小說創作獎決選紀要〉《聯合報》2004年5月26日,
張明敏〈閱讀村上春樹的多種方法:以《發條鳥年代記》的中、英譯本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外國語文研究》翻譯專刊,2006年6月,頁111-134new window
---------〈村上春樹的社會語言的流動--翻譯的情境〉(馬來西亞《蕉風》文學誌,2008年4月號(499期),頁20-27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張健〈百分之百的迷惘〉《聯合文學》1986年12月號,頁191
張錦忠〈翻譯、《現代文學》與台灣文學複系統〉《中外文學》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2000年10月,頁216-225
---------〈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台灣文學複系統:《現代文學》再探〉《中外文學》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2001年8月,頁93-113
張南峰〈為研究翻譯而設計的多元系統論精細版〉《中外文學》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2001年8月,頁173-189new window
張清志主編〈專輯:邂逅。村上春樹〉《印刻文學生活誌》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2004年4月號,頁30-76
張誦聖〈台灣七、八○年代以副刊為核心的文學生態與中產階級文類〉《台灣小說史論》(胡金倫主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3月,頁275-316
陳芳明〈戰後自由主義、現代主義、左派的糾葛:講評〉《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3月,pp.341-346
陳德鴻、張南峰編《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國祥、祝萍《台灣報業演進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陳輝龍《彼昔景相》台北:合森文化,1989年5月(本書〈後記〉另編頁數1-3頁)
--------《單人翹翹板》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7月
陳義芝〈台灣後現代詩學的建構〉《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師大國文系編)台北:萬卷樓,2000年9月,頁384-424
陳維信〈第22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決審紀實〉《聯合文學》2008年11月號,頁8-30
陳宛茜〈誠品報告2004公布〉《聯合報》2006年1月3日,文化版C6
陳永國主編《翻譯與後現代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曹順慶等《比較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new window
黃美惠〈摘下面具 寵辱皆驚 陳樂融高唱「日安我的愛」〉《民生報》1989年3月25日,讀書周刊(26)
黃凡《黃凡後現代小說選》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10月
黃錦樹〈本土現代主義的起源?--論台灣文學戰後現代主義世代〉《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3月,頁319-339
黃鈞浩〈日本讀書界再現村上熱〉《日本文摘》1991年8月號,頁125-127
黃威融《旅行就是一種Shopping》台北:新新聞文化,1997年4月(1997a)
---------《Shopping Young》台北:新新聞文化,1997年9月(1997b)
---------等《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台北:大塊文化出版,1998年9月(初版,同月三刷)
費斯克(John Fiske)《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9月
馮明惠〈翻譯與文學的關係及其在比較文學中的意義〉《中外文學》,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8年5月號,頁142-151new window
葛校琴《後現代語境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10月
提格亨 (von Tieghem, P.)《比較文學論》(戴望舒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台二版一刷)。
曾志成《東京制作》台北:馬可孛羅文化,2005年
曾淑美〈談一談我的村上春樹〉《誠品閱讀》1994年12月號,頁122-123
葉石濤《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1994年8月
葉雅玲〈戰後台灣大眾文學與文化發展初探--以《皇冠》雜誌為例〉《台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徐照華主編)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8月,頁327-371
---------〈六○年代《皇冠》與台灣文壇及社會--以張愛玲及瓊瑤為考察中心〉《苦悶與蛻變:六○、七○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5月,頁193-249
葉渭渠、唐月梅《20世紀日本文學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年1月
---------、---------《日本文學史:近代卷》北京:經濟日報,2000年1月
彭歌〈川端潮〉《聯合報》1968年11月29日,聯合副刊(9版)(1968a)
------〈小說中的詩味〉《聯合報》1968年11月30日,聯合副刊(9版)(1968b)
彭蕙仙〈遇見100%的翻譯者〉《中時晚報》1998年7月?日(1998a)
---------〈村‧上‧春‧樹〉《遇見100%的村上春樹》(鄭栗兒編)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8月(1998b)
雷光夏〈無可理解的迷戀 評介:《村上春樹的音樂圖鑑》〉《聯合報》1996年7月15日,讀書人周報(43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楊照〈記號的反叛--台灣的村上春樹現象〉《中國時報》1991年12月27日,開卷版(36)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國時報》1994年11月3日,開卷版(42)
-------《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5月
-------〈文學與青春〉《聯合報》2000年4月26日,聯合副刊(37)
-------〈可怕的小氣與不寬容〉《聯合報》2003年3月10日,聯合副刊(39)(2003a)
-------《在閱讀的密林中》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6月(2003b)
楊澤主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11月
楊佳嫻〈年輕的焦點:二○○二年寶島文學獎決審紀要〉《聯合報》2002年6月13日,聯合副刊(39)
楊曉榮《翻譯批評導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年1月
詹宏志《趨勢索隱》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4月
---------《趨勢報告》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10月
---------《城市觀察》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4月
廖炳惠〈爬格子的鴿子之死:解讀《帕洛瑪》〉《帕洛瑪》(黃柏源著)台北:木馬文化,2004年11月,頁8-11
廖輝英《女性出頭一片天》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7月
蔡康永《你睡不著我受不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5年7月
---------〈少了你,怎麼GQ得起來?〉《GQ》1996年10月號(創刊號),頁22
蔡源煌〈八○年代以來小說生產條件的評估〉《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楊澤主編)台北,時報出版,1994年11月,頁375-387
---------《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社,1992年9月二版
---------《解嚴前後的人文觀察》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9月
鄭栗兒主編《遇見100%的村上春樹》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8月
劉禾《語際書寫》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10月
------《跨語際實踐》(宋偉杰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6月
劉惠禎〈「挪威的森林」與村上春樹〉《日本文摘》1989年2月,頁129-130
劉向仁《與村上春樹共舞》基隆:亞細亞出版社,2000年10月
---------《村上春樹密碼》台北:普天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2刷)
劉紀蕙〈林燿德現象與台灣文學史的後現代轉折:從《時間龍》的虛擬暴力書寫談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6月,頁197-243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0年5月
劉櫂豪〈村上春樹是我的〉《中國時報》2000年10月24日,人間副刊(37)
劉郁青〈新版亞細亞的孤兒呈現原著原味〉《民生報》2005年12月12日,文化新聞(A6)
圖里(Toury, G.)〈文學翻譯規範的本質和功用〉(翁均志譯)《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陳德鴻、張南峰編)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125-140
------〈意念翻譯〉(孟凡君譯)《國際翻譯學新探》(史忠義、辜正坤主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7月,頁52-66
德曼(Paul de Man)〈評本雅明的〈譯者的任務〉〉(商承禹譯)《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陳德鴻、張南峰編)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225-33
樂黛雲等著《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魯賓(Jay Rubin)《聽見100%的村上春樹》(周月英譯)台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5月
鄭瑜雯、梁玉芳〈張式家規 肚子痛就去大便〉《聯合報》2006年9月5日,A10版。
賴明珠〈特稿:村上春樹的世界〉《新書月刊》1985年8月號,頁54-63
---------〈村上春樹從日本到台灣〉《迴轉木馬的終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9月,頁5-13
---------〈譯序〉《遇見100%的女孩》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2月
---------〈我,與村上春樹森林〉《中國時報》1997年6月25日,浮世繪版
---------〈到東京見村上春樹〉《中國時報》2003年12月16日,人間副刊(E7)
---------〈譯後記〉《春琴抄》(谷崎潤一郎)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9月,頁102-126
賴素鈴〈小說大選〉《民生報》2003年12月7日,@書(A5)
盧美杏〈村上春樹遇見100%的他們〉《中國時報》1997年7月31日,浮世繪版(26)
盧郁佳〈天真的藝術〉《聯合報》1996年7月15日,讀書人周報
駱以軍〈羊男的房間〉《中國時報》2000年10月8日,人間副刊
---------《降生十二星座》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2月
穆中南〈編後〉《文壇季刊》第一號,1957年11月15日,頁162
穆中南〈漫談自由中國十年來的文藝〉《文壇季刊》第七號,1960年7月15日出版,頁9-14
謝天振《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台北:業強,1994年7月
---------《譯介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1999年2月
---------《翻譯研究新視野》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年7月
---------、查明建主編《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史(1898-1949)》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謝金蓉〈走出挪威森林的村上春樹〉台北:《新新聞周刊》,2004年7月1日,頁104-5
鍾肇政〈前言:三島由紀夫及其作品〉《仲夏之死》台北:皇冠出版社,1970年
應鳳凰〈「反共┼現代」: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台灣小說史論》(陳建忠等合著)台北:麥田,2007年3月,頁111-195(2007a)
---------〈文藝雜誌、作家群落與六○年代台灣文壇〉《苦悶與蛻變:六○、七○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5月,頁117-152(2007b)
---------〈五○年代女性小說與文學傳播〉《台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徐照華主編)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8月,頁79-105
藤井省三〈村上春樹與東亞:作為都市現代化標誌的文學〉《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4月號,頁60-64
-----------《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張明敏譯)台北:時報出版社,2008年7月
顏崑陽〈多向的蛻變:「第三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觀察報告〉,聯合報聯合副刊(37),2000年10月1日
顏忠賢《時髦讀書機器》台北: 布波族,2001年5月
蕭攀元〈《人造衛星情人》、《地下鐵事件》英譯登陸美國 村上春樹現象 全球蔓延〉《聯合報》2001年6月18日,讀書人周報(29)
藍慧〈村上春樹的台灣知音〉香港:亞洲週刊,2003/3/31-2003/4/6,頁47
藍婉秋〈伊甸園〉《中央日報》1950年4月26日,第6版(1950a)
---------〈譯後記〉《愛與死》(武者小路實篤)台北:寶島文藝月刊社,1950年10月再版(1950b)
羅佳琦《村上春樹》台北:生智出版社,2006年1月
羅桑〈夏日邂逅村上春樹〉《中國時報》1997年9月5日,浮世繪版
嚴云農〈海角七號情書、歌詞 我們寫的〉《聯合報》2008年9月26日,民意論壇(A19)
Hills, M.《迷文化》(朱華瑄譯)台北:韋伯文化,2005年9月
Schilling, M.《桃色狂潮》(劉名揚譯)台北:紅色文化,2000年2月



學位論文
方冠婷『台湾における日本文学の受容:村上春樹を中心として』輔仁大學日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
李詠青《村上春樹研究》輔仁大學日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惠珍《美國小說在台灣的翻譯史:一九四九至一九七九》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胡蘊玉《文化工業運作下的台灣文學現象研究--以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為例(1983-1997)》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
高幸玉《日本小說在台灣的翻譯史:1949-2002》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明敏《村上春樹研究--以村上的翻譯與被翻譯為主》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碩士論文,2003年7月
張玉佩《當代閱聽人研究之理論重構:試論閱聽人的思辨能力》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論文,2003new window
陳俊斌《台灣戰後中譯圖書出版事業發展過程》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瑩玉《村上春樹《聽風的歌》中譯本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碩士論文,2006
黃心寧《《挪威的森林》中譯本之比較分析》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駱志信《從疏離到參與:村上春樹小說的成長與轉變》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謝珮瑩《台灣村上春樹小說讀者之研究》政大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羅佳琦《村上春樹中譯小說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2003


英文部分
Bassnett, 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struction. Oxford: Blackwell, 1993.
Bassnett, S. and Lefevere, A. (eds)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Pinter, 1990.
Culler, J.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 New York: Cornell UP, 1982.
(中譯本:卡勒 (Culler, J.)《論解構》(陸揚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Eoyang, E. C. The Transparent Eye: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Poetics. Hanolulu: Hawaii UP, 1993.
Even-Zohar, I.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 In Venuti 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0. pp. 192-197
Holmes, J. 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Venuti 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0. pp.172-185
Lefevere, A.,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 MLA, 1992a.
---------------,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Routledge, 1992b.
---------------,(ed.)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 London and NY:Routledge, 1992c.
Murakami, H. Norwegian Wood, Rubin, J. translated, NY: Vintage Books, 2000
Rubin, J. Haruki Murakami and the Music of Words, London: Harvill Press, 2002
Toury, G., The Nature and Role of Norms in Translation. In Venuti 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0. pp. 198-212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5.
------------,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London: Routledge, 1998.
------------, Translation, Community, Utopia. In Venuti 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0. pp.468-488

日文部分
(村上春樹的所有相關日文原著作品將另外製表)
青山南『英語になったニッポン小説』東京:集英社,1996年3月
大江健三郎『あいまいな日本の私』東京:岩波書店,1995年
大塚幸男『比較文学原論』東京:白水社,1977年
柄谷行人『終焉をめぐって』東京:福武書店,1990年
--------『定本 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東京:講談社,2008年10月
川端康成『美しい日本の私』東京:講談社,1969年3月
黒古一夫『村上春樹と同時代の文学』東京:河合出版,1990年
------------『村上春樹:喪失の物語から転換の物語へ』東京:勉誠出版,2007年
桜井哲夫「閉ざされた殻から姿をあらわして」『ユリイカ臨時増刊:村上春樹の世界』1989年6月,182-187頁
清水良典『村上春樹はくせになる』東京:朝日選書,2006年10月
柴田元幸等編『世界は村上春樹をどう読むか—A Wild Haruki Chase』東京:文藝春秋,2006年
外山滋比谷『近代読者論』東京:みすず書房,1969年2月
中野収「なぜ「村上春樹現象」は起きたのか」『ユリイカ臨時増刊:村上春樹の世界』1989年6月,39-45頁
ねじめ正一「カクレ抒情が濡れる時」『Happy Jack 鼠の心--村上春樹の研究読本』東京:北宋社,1986年6月(第2版3刷),63-74頁
福田陸太郎『比較文学の諸相』東京:大修館,1980年
藤井省三『村上春樹のなかの中国』東京:朝日新聞社,2007年7月
三浦雅士「村上春樹とこの時代の倫理」『群像日本の作家26村上春樹』東京:小学館,1997年
-----------「文学の変容--成熟してきた日本語」東京:夕刊読売新聞,2003年4月14日,2版15 (2003a)
------------『村上春樹と柴田元幸のもうひとつのアメリカ』東京:新書館,2003年7月 (2003b)
村上春樹『風の歌を聴け』東京:講談社,1982年7月
-----------「「自作を語る」100パーセント・リアリズムへの挑戦」『村上春樹全作品1979-1989⑥』東京:講談社,1991年3月
-----------『やがて哀しき外国語』東京:講談社,1997年(1997b)
-----------『そうだ、村上さんに聞いてみよう』東京:朝日新聞社,2000年8月(2000a)
------------『翻訳夜話』東京:文藝春秋,2000年10月(2000b)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