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蘇軾飲膳文學美感研究
作者:陳金英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蘇珊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蘇軾飲膳文學美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89
本論文以《蘇軾飲膳文學美感研究》為題,舉凡蘇軾的詩、詞、文、賦內容以茶、酒、膳食為書寫的題材,即為本文的研究範圍。蘇軾飲膳文學的方法論,可有多元而不同的切入點,有關北宋通貫性的美學特質理論與蘇軾飲膳文學之聯繫或各具特色,然限於研究重心,本論文主要側重蘇軾之文藝理論並結合其原典探論之。
蘇軾飲膳文學原典與蘇軾本身之文藝理論十分豐富,難以盡其周全,在權衡側重的考量下,關於蘇軾茶文學、酒文學、膳食文學的原典取材,視研究焦點或通篇論析或摘錄探討,如已見相關研究成果則不作掠美之舉;關於蘇軾茶文學、酒文學、膳食文學分別就蘇軾文藝理論之形神美、奇趣美、平淡美側重性探研之,誠為研究之方便法門,非不二法門。
本研究同時交叉運用「目錄文獻系統法」、「多版相容勾稽法」、「文本主題專題法」、「文藝理論闡述法」等四大研究方法,進行文獻學研究、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全文字數約計 萬餘字,相關章節安排如下:
第壹章〈緒論〉主要論析研究動機、研究限制與研究範圍,並就兩岸相關研究文獻,分別從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二方面述評之,最後論述本論文的研究方法與流程。
第貳章〈北宋飲膳文獻中反映的飲膳文化〉運用「目錄文獻系統法」、「多版相容勾稽法」系統整理出北宋飲膳文獻,並進一步探析北宋飲膳文獻中反映的飲膳文化,從而歸結出蘇軾飲膳文獻中的飲膳文化,了解蘇軾飲膳文獻中的飲膳文化特色。
第參章〈蘇軾與北宋時人的飲膳文學交流〉以「文本主題專題法」彙整岀蘇軾茶文學交流、酒文學交流與膳食文學交流等三大主題下之詩、詞、文、賦等專題,對原典進行微觀研究,論證其飲膳文學交流之豐厚富美。
第肆章〈茶文學的形神之美〉綜合應用「文藝理論闡述法」、「文本主題專題法」進行研究,即在蘇軾茶文學主題下之茶餅、茶湯、茶香、茶味各專題中,以蘇軾本身「合於天造,厭於人意」形神美之文藝理論探研其茶文學「曲盡其形,體物傳神」之美感。
第伍章〈酒文學的奇趣之美〉結合「文藝理論闡述法」、「文本主題專題法」進行研究,即在蘇軾酒文學主題下之酒中思考、共飲酒品、餽贈分享各專題中,以蘇軾本身「反常合道」奇趣美之文藝理論探析其酒文學「熟味之,有奇趣」之美感。
第陸章〈膳食文學的平淡之美〉亦聯結「文藝理論闡述法」、「文本主題專題法」進行研究,即在蘇軾膳食文學主題下之諧趣之樂、樂膳養生、膳食風味各專題中,以蘇軾本身「外枯中膏,似澹實美」平淡美之文藝理論探究其膳食文學「平淡中富至味」之美感。
第柒章〈結論〉分析本研究之結論,歸納蘇軾飲膳文學美感在北宋的價值與地位,並以本研究的反思與前瞻作結。
徵引書目
(古籍文獻依四庫分類排序,其他徵引書目皆按出版時間排序)
一 古籍文獻
(一)史部
正史類
唐.房玄齡等奉敕撰:《晉書》,臺北:商務,1986年。
後晉.劉昫等修:《舊唐書》,臺北:藝文,1958年。
宋.歐陽脩:《唐書》,臺北:藝文,1958年。
元.脫脫撰:《宋史》,臺北:藝文,1958年。

編年類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市:中華,2004年。
宋.李埴:《皇宋十朝綱要》,臺北縣:文海,1967年。
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文海,1967年。

紀事本末類
宋.楊仲良:《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2003年新華經銷。

別史類
宋.鄭樵:《通志》,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1998年。

地理類
宋.王象之原著、李勇先校點:《輿地紀勝》,成都:四川大學,2005年。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台北:世界書局,1999年。
清.周樹槐等纂修:《江西省吉水縣志》,據清道光五年刻本影印,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第七六六號》,臺北:成文,1989年3月。
清.王贈芳等修、成灌等纂:《濟南府志.山東方志之一》,清道光二十年刊本,收錄於《新修方志叢刊.V81》,臺北:學生,1968年2月。

政書類
宋.王溥:《五代會要》,上海:古籍出版,1978年。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十通本,臺灣:商務,1987年。
清.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1976年。

目錄類
宋.王堯臣等編、錢東垣輯釋:《崇文總目》,臺北:商務,1967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2002年。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臺北:廣文,1968年3月。
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2002年。
清.陳夢雷編、楊家駱類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1977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臺北:洪氏,1982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商務,2001年
清.葉德輝考證:《祕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出版地不詳:藝文,1970年。

(二)子部
醫家類
唐.陳藏器撰、尚志鈞輯釋:《本草拾遺》輯釋,合肥市:安徽科學技術出版,2004年新華經銷。
宋.蘇頌撰;尚志鈞輯校:《本草圖經》,合肥市:安徽科學技術出版、安徽省新華書店經銷,1994年。
宋.王懷隱等:《太平聖惠方》,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年。
宋.陳直:《壽親養老新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年。
宋.蘇軾、沈括撰:《蘇沈良方》,北京:中華,1985年。
宋.唐慎微撰:《證類本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李時珍著、王育杰整理:《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發行,1999年。


藝術類
漢.蔡邕:《琴操》,出版地不詳:藝文,1972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臺北:臺灣商務,1971年。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臺北:藝文,1975年。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上海市:上海書店,1984年。
宋.郭熙:《林泉高致》,臺北:藝文,1975年。

譜錄類
唐.陸羽:《茶經》,收錄於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文獻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出版社,2007年
宋.蔡襄:《茶錄》,收錄於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文獻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出版社,2007年。
宋.蔡襄:《荔枝譜》,北京:中華,1985年。
宋.黃儒:《品茶要錄》,收錄於《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頁90。
宋.朱肱:《北山酒經》三卷,台北:商務,1983~1985年。
宋.趙佶:《大觀茶論》,收錄於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2007年。
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收錄於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文獻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出版社,2007年。
宋.趙汝礪:《北苑別錄》,收錄於《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出版社,2007年。
宋.陳達叟:《本心齋蔬食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韓彥直編著:《橘錄》,北京:中華,1985年。
明.許次紓:《茶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喻政選輯:《茶書全集》,收錄於許賢瑤編譯:《中國茶書提要》,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清.陸廷燦:《續茶經》,臺灣:商務,時間不詳。

小說家類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北京:中華,1985年。
唐.段成式:《西陽雜俎》,臺北:世界,1986年。
宋.陶穀:《清異錄》,臺北:藝文,1965年。
宋.彭乘:《墨客揮犀》,北京:中華,1991年。
宋.范鎮撰、誠剛點校:《東齋紀事》,北京:中華,1980年。
宋.歐陽脩:《歸田錄》,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
宋.呂希哲:《呂氏雜記》,北京:中華,1991年。
宋.邵伯溫;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出版,新華發行,1983年。
宋.晁補之:《雞肋集》,臺北:世界,1986年。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北京:中華,1985年。
宋.周煇:《清波雜志》,北京:中華,1985年。
宋.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1979年。

(三)集部
別集類
魏.曹操、曹丕、曹植著,殷義祥譯注:《三曹詩選譯》,巴蜀出版,新華發行,1990年。
晉.陶淵明著、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漢京,1984年。
唐.盧仝撰、凊.孫之騄註:《玉川子詩集》,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唐.陸龜蒙:《甫里集》,臺北:世界,1986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台北:商務,1979年。
宋.梅堯臣:《宛陵集》,臺北:中華,1981年。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集》,台北:商務,1979年。
宋.王安石:《王臨川集全集》,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1962年。
宋.蘇轍:《欒城集》,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撰:《三孔先生清江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黃庭堅撰:《山谷全集》,臺北:中華,1981年。
宋.周孚撰:《蠹齋先生鈆刀編》,據中央圖書館藏善本影印(清乾嘉間鈔本)。
金.趙秉文:《滏水集》,臺北:世界,1986年。

總集類
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臺北:大通,1979年7月。

詩文評類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2004年。
宋.王直方:《王直方詩話》,收錄於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v2》,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宋.蔡絛:《西清詩話》,收錄於蔡鎮楚編:《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一》,臺北:漢京,1983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北京:中華,1985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1481》,臺北:商務,
1983年。
宋.費袞:《梁溪漫志》,臺北:廣文,1969年。
宋.許顗:《彥周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1983年。
金.王若虛:《滹南詩話》,收錄於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1983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收錄於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清.錢泳輯:《履園譚詩》,收錄於丁福保編:《清詩話(二)》,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詞曲類
宋.曾慥:《高齋詞話》,收錄於清•沈辰垣等奉敕編纂:《御選歷代詩餘》,臺北:廣文,1972年。


二 蘇軾文本與其相關研究
(一)蘇軾文本研究
清.紀曉嵐等輯、清.趙克宜評:《蘇詩評註彙鈔》,臺北:新興書局,1967年。
鄭騫:《宋刊施顧註蘇東坡詩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龍榆生校箋:《東坡樂府箋》,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8月。
孫民譯注:《東坡賦譯注》,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5月。
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
葉嘉瑩主編,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著:《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7年1月。
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宋.蘇軾撰、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2008年。
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3月。

(二)蘇軾相關研究
王水照:《蘇軾選集》,臺北:萬卷樓,三民書局經銷,1993年。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1994年12月。
元.陳秀明編:《東坡文談錄》,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鍾來茵編著:《蘇東坡三部曲》,上海:文匯出版發行,1998年。
鄭倖朱:《蘇軾「以賦為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1月。
吳雪濤輯錄:《蘇軾交遊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靜芝、王初慶等著:《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洪葉文化出版,2001年5月。
黎活仁等主編:《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new window
黃啟方:《東坡的心靈世界》,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10月。
陳新雄:《東坡詩選析》,臺北:五南,2003年3月。
楊勝寬著:《杜學與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6月。
張惠民、張進:《士氣文心:蘇軾文化人格與文藝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2月。
孔凡禮撰:《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
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9月。new window
王啟鵬:《蘇軾文藝美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林語堂:《蘇東坡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10月。
明.王如錫編輯:《東坡養生集》,北京:中華,2011年11月。

三 宋代文化、文學相關著述
王水照:《唐宋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7月。
張夢機、張子良編著:《唐宋詞選註》,臺北:華正書局,1985。
楊海明:《唐宋詞的風格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6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朱瑞熙等:《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黎活仁等:《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new window
張錦鵬:《宋代商品供給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北京:中華,2005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2006年。
崔成宗:《宋代詩話論詩研究》,臺北:學生,2007年6月。
陳素貞:《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以詩歌為例的考察》,臺北:大安,2007年6月。new window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張高評:《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臺北:新文豐,2008年。new window
楊渭生等:《兩宋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四 飲膳文化、文學相關著述
吳智和:《茶的文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年6月。
劉昭瑞:《中國古代飲茶藝術》,臺北:博遠,1992年。
陳偉民:《唐宋飲食文化初探》,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年。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揚忠:《詩與酒》,臺北:文津,1994年。
姚國坤、王存禮、程啟坤:《中國茶文化》,臺北:洪業文化,1994年。
李瑞華:《中華酒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發行,1999年10月。
王國安、要英:《茶與中國文化》,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1月。
何滿子:《中國酒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王明德、王子輝:《中國古代飲食》,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張征雁、王仁湘編著《昨日盛宴: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王守國、衛紹生:《酒文化與藝術精神》,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鄭培凱、朱自振:《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3月。
高建新:《酒入詩腸句不寒:中國古代文人生活與酒》,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沈冬梅:《茶與宋代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
萬偉成、丁玉玲:《中華酒經》,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1月。
李開周:《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風華》,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11月。
朱海燕:《中國茶美學研究—唐宋茶美學思想與當代茶美學建設》,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9月。

五 美學與心理學相關著述
美‧克雷奇、克拉奇菲爾德、利維森等著,周先庚、林傳鼎、張述祖等譯:《心理學綱要》,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90年。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1991年。new window
閻國忠等主編:《西方著名美學家評傳》,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張海鷗:《兩宋雅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3年。
張海明:《經與緯的交結─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論要》,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
霍然:《宋代美學思潮》,長春:《長春出版社》,1997年。
美‧艾倫•溫諾(Ellen Winner):《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Invented Worlds:the Psychology of the Arts),陶東風等譯,臺北:田園城市文化,1997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1998年。new window
韓經太:《徜徉兩端》,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發行,2000年。
朱光潛:《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韓經太:《淸淡美論辨析》,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
吳功正:《宋代美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
朱光潛:《談美》,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
張福慶:《唐宋詞審美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2009年。new window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六 其他相關論著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台北:明文,1989年。new window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1994年。new window
張冰:《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詩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2008年。
黃永武:《新增本中國詩學》,臺北:巨流圖書出版,2008〜2009年。


七 學位論文
蕭淳鏵:〈北宋平淡文學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1年。
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論,1994年。
呂瑞萍:〈宋代詠茶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0年。
崔在赫:〈蘇軾文藝理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論,2003年。new window
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論,2003年。new window
李燕新:〈東坡辭賦研究—兼論蘇過辭賦〉,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論,2005年。new window
和談:〈論蘇軾諧謔詩〉,新疆師範大學碩論,2006年。
陳芳:〈東坡筆下的日常生活情趣—蘇軾日常生活題材詩歌創作初探〉,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論,2006年。
曾輝:〈蘇軾「平淡」詩論探微〉,中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論,2006年。
劉漢良:〈中國古典詩學「淡」範疇研究〉,南昌大學文藝學碩論,2008年。
周亞青:〈蘇軾飲食書寫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論,2010年。
邱麗清:〈蘇軾詩歌與北宋飲食文化〉,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論,2010年。
方小鳳:〈蘇軾「清歡」生活美學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碩論,2010年
吳玉容:〈蘇軾美食的哲理思考〉,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論,2011年5月。
林馨儀:〈中國傳統養生-以北宋蘇軾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論,2011年6月。
張曉月:〈蘇軾貶謫時期飲食書寫之道家思想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論,2012年7月。

八 期刊論文
楊勝寬:〈蘇軾的酣適夢幻境界〉,《樂山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頁19〜24+76。
劉揚忠:〈酒趣.詩心—從蘇軾的飲酒看其文化性格〉,《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84〜88。
劉尊明:〈論蘇東坡的人生幽默及其文化內蘊〉,《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4月,頁32〜38。
梁建民:〈蘇軾與宋代酒文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73〜76。
成鏡深:〈蘇軾與酒〉,《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頁38〜40。
張呂:〈酒趣、詩情、景理─論中國古代詩酒文化的審美意蘊〉,《兵團教育學院學報》,第9卷第1期,1999第1期,頁47〜51。
周先慎:〈略說蘇軾的傳神論〉,《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3期,頁24〜29。
胡立新:〈簡論蘇軾「變賦」的審美特徵〉,《黃岡師專學報》,第19卷第2期,1999年4月,頁46~51。
簡宗梧:〈蘇軾賦觀及其相關的問題〉,收錄於《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輔仁大學,2000年11月,頁239~248。
張高評:〈蘇軾詠物詩與創意造語—以詠花、詠雪為例〉,收錄於王靜芝、王初慶等著《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頁107~148。
朱振藩:〈學士老饕蘇東坡〉,《歷史月刊》,第162期,2001年7月號,頁57~62。
張進、張惠民:〈蘇軾與酒、茶文化〉,《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113〜120。
蔡珠兒:〈南方絳雪〉,《中外文學》,第31卷第3期,2002年8月,頁69〜83。new window
張崇琛:〈杞菊.巢菜.菖蒲—談談蘇軾的寓意于物〉,《貴州文史叢刊》,2003年,第1期,頁21〜24。
朱振藩:〈千載饕客數東坡〉,《聯合文學》,第19卷第7期,2003年5月,頁145〜149。
張惠民:〈簡論蘇軾的文化人格〉,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9卷第5期,頁54〜63。
劉文剛:〈蘇軾的飲食製作和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0卷第2期,2004年5月,頁36〜45。
馬銀華:〈此心安處是吾鄉—論蘇軾隨緣自適的人生哲學〉,《東岳論叢》,2004年9月,第25卷第5期,頁123〜125。
許東海:〈蘇軾飲食賦之困境觀照及其文類書寫策略〉,《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6期,2004年12月,頁101〜124。new window
張崇琛:〈意趣、情趣、理趣─蘇軾與酒〉,《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05年9月,頁38〜42。
萬偉成:〈我飲不盡器,半酣味尤長—蘇軾詩酒人生的哲學詮釋〉,《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43〜47。
張蜀蕙:〈北宋文人飲食書寫的南方經驗〉,《淡江中文學報》14期,2006年6月,頁133〜175。new window
劉昭明:〈引物連類、直斥本朝昏君佞臣─蘇軾〈荔支歎〉的譏刺、典範與創意〉,《文與哲》,第9期,2006年12月,頁263〜336。new window
莫礪鋒:〈論紀批蘇詩的特點與得失〉,《中國韻文學刊》,20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4〜12。
陳芳:〈談蘇軾詩中的日常飲食之趣〉,《滁州學院學報》,第9卷第2期,2007年3月,頁32〜33+54。
楊勝寬:〈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論蘇軾的自然與人性觀念〉,《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0期,2007年10月,頁11〜15。
王晶冰:〈淺論蘇軾的創造力〉,《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19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145〜147 。
龔克昌:〈評蘇軾賦〉,《文史哲》,2008年第2期,頁28〜36。
陳良運:〈說「淡」美〉,《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頁131〜136。
孫德春:〈酒乃「釣詩鉤」─簡論酒和蘇軾的關係〉,《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08年6月,頁93〜95。
陳金英:〈喝出來的文化─蘇軾茶詩管窺〉,《高餐通識教育學刊》,第4期,2008年6月,頁27〜68。
李黎:〈蘇軾貶謫嶺南時期童心分析及「思與無所思」的臨界點考察〉,《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9期,2008年9月,頁11〜14。
張志烈:〈東坡詞與中國酒文化〉,《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2008年9月,頁144〜148。
張高評:〈蘇軾題畫詩與意境之拓展〉,《成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8年10月,頁23〜60。new window
鄢嫣:〈蘇軾飲酒詩及其文化精神探視〉,《文史博覽(理論)》,2008年11月,頁144〜148。
石芳:〈東坡詞中的飲酒情趣〉,《天府新論》,2008年12月,頁333〜334。
張高評:〈蘇軾黃庭堅題畫詩與詩中有畫─以題韓幹、李公麟畫馬詩為例〉,《興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8年12月,頁1〜34。new window
曾棗莊:〈東坡與酒〉,《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3期,頁100〜106。
莊舒卉:〈淺談蘇軾食之藝術〉,《崇仁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103〜119。
王晶冰:〈吾安往而不樂—蘇軾人生智慧之一瞥〉,《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21卷第12期,2009年12月,頁157〜159。
潘學軍:〈蘇東坡與他詩中的飲食〉,《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2期,2009年12月,頁92〜95。
李靚:〈論蘇軾的酒詩創作及其原因〉,《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2卷第1期,2010年2月,頁12〜16。
莫礪鋒:〈飲食題材的詩意提升:從陶淵明到蘇軾〉,《文學遺產》,2010年第2期,頁4〜15。
胡建民:〈簡論蘇軾飲食養生之賦〉,《山東文學》,2010年第5期,頁106〜108。
林宜陵:〈蘇軾惠州時期飲食重蔬食因素探論〉,《東吳中文學報》,第19期,2010年5月,頁213〜230。new window
張高評:〈評《詩人玉屑》述詩家造語─以創意之詩思為核心〉,《文與哲》,第17期,2010年12月,頁169〜214。new window
蕭欣浩:〈從飲食詩看蘇軾的貶謫生活〉,《揚州大學烹飪學報》,第27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20〜23+43。
徐文:〈蘇軾的詞酒人生〉,《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49〜50+98。
王啟鵬:〈論蘇東坡的養生思想〉,《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第1期,2011年2月,頁5〜9。
周雲容:〈淺談蘇軾的創新人生—以東坡美食為例〉,〈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第13卷第1期,2011年2月,頁10〜13。。
林黛琿:〈論蘇軾「以酒為題」賦作之情志底蘊與困境觀照〉,《國立金門大學學報》第1期,2011年3月,頁1〜17。
陳清茂:〈宋詩中的海洋飲食風尚〉,《中國飲食文化》,7卷2期,2011年第7期,頁1〜34。new window
劉文剛:〈蘇軾與飲食製作和飲食文化〉,《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2年00期,頁61〜73。
陳金英:〈北宋茶俗掠影—以蘇軾茶詞為主的探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38期,2012年3月,頁205〜234。new window
陳喜珍:〈寓意於物,造平淡於絢爛中—論蘇軾飲食題材作品的創作風格〉,《名 作欣賞》,2012年 05期,頁96〜98。
陳金英:〈蘇軾茶詩之比較論析─以〈試院煎茶〉、〈汲江煎茶〉為例〉,《高餐通識教育學刊》,第8期,2012年12月,頁97〜12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