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遊‧觀‧獨白─山水畫之研究與創作理念
作者:林世斌
作者(外文):Lin, Shih-Pi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指導教授:程代勒
林麗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山水畫遊觀獨白片狀Landscape PaintingTravellingSeeingWandering and ObservingMonologueThe Concept of the Pieces of a Puzz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4
本論文分為兩大部份,第一至第四章為創作理念之探討,第五章則是創作作品之實踐。研究內容以山水畫為主軸,研究架構以遊、觀、遊觀與獨白為探討核心,融合現象學、存在主義、完形心理學和詮釋學……等學說,並比較傳統與當代藝術現象,另加入文學資料的探究,以重新詮釋山水畫論。
創作者走訪山林,身歷其境去體驗,紀錄途中所見、所聞,而創作亦如同旅行,創作者將遊歷或平時生活的所感、所獲,萃取、轉化為創作素材,並在綿延不斷的時空歷程中,反覆選擇、重組創作的觀點與手法,以成就創作的旅程。而創作又如同是在進行個人的獨白,創作者不單只是自說自話,透過多元角度的遊觀,不斷與外界的人事物進行對話,從中反思、生成不同以往的見解,尋找創新的可能,形塑個人獨白式的創作觀,進而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創作風貌。
理論的研究最終歸結到作品的實踐,筆者根據對都市環境觀察的結果,提出現今生活環境景觀呈現一種「片狀」的形態,昔日的「好山水」,如今皆為櫛比鱗次的人工建物所遮蔽,因此理想式的自然山水僅能存乎於心中,故而仰賴創作者創建「遊觀後的獨白式」桃花源。筆者以《山的獨白》做為整個系列作的主題,將遊觀、閱讀、對話的心得,轉化為自我的獨白,型塑屬於個人風格的作品。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a discussion on concepts for creating arts and the actual practice for art creations. The research aims at re-interpreta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by a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t phenomena with additional literary data. Furthermore, many art theories are applied to the discourse about how landscape paintings are composed through traveling, seeing, observing, wandering and monologue.
What artists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 have experienced in their daily life or on traveling no doubt turn into materials for their art creation. In the meantime,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monologue with the artists’ inner-self but also constant dialogues with other people. As a result, different painting styles can be generated based on careful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through interaction.
According to what the author has observed, artists must rely on the reflection monologue with the ideal nature from the heart because many tall buildings have covered the old day’s good landscapes. Nowadays, the living environments are like pieces of a puzzle in which hide the real beauty of nature. The author intends to use the monologue of a mountain as a theme to illustrate how he creates art works with a personal style by interacting with natur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中文古籍
(春秋)孫武,徐瑜導讀,《孫子兵法》,臺北市:金楓,未紀年。
(戰國)尸佼,李守奎、李軼譯注,《尸子譯注》,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2003。
(戰國)列禦寇,《列子》,臺北市:金楓,無記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市:黎明文化,1991。
(漢)董仲舒,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
(東漢)曹操,《曹操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74。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
(三國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
(三國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
(三國)徐整《五運歷年紀》,錄於(清)馬驌,《繹史》,收入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1983),第365冊。
(晉)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引自(宋)陳思,《書苑精華》,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
(晉)郭象注,林聰舜導讀,《郭象注莊》,臺北市:金楓,1987。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4。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1986。
(南朝梁)顧野王,《宋本玉篇》,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
(南朝陳)姚最,《續畫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
(唐)孔穎達,《周易注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冊。
(唐)白居易,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市:上海古籍,1988。
(唐)李世民,《帝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6冊。
(唐)李白,(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
(唐)李華,〈賀遂員外藥園小山池記〉,《欽定全唐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第1639冊。
(唐)杜甫,(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
(唐)張懷瓘,《書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
(唐)虞世南,《筆髓論》,引自(宋)陳思,《書苑精華》,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
(五代)荊浩,《筆法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
(五代)荊浩《畫山水賦》,中國書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中國畫畫全書》,上海市:上海書畫,1993,第一冊。
(北宋)郭熙,周遠斌點校纂注,《林泉高致》,濟南市:山東畫報,2012。
(北宋)郭熙撰,郭思編,《林泉高致》,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
(宋)不著撰人,《宣和畫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
(宋)米芾,《海嶽名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
(宋)杜綰,《雲林石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4冊。
(宋)沈括,《夢溪筆談》,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
(宋)陳騤,《文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0冊。
(宋)陳騤,劉彥成注譯,《文則注譯》,北京市:書目文獻,1988。
(宋)陸九淵,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
(宋)陸游,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1985。
(宋)費袞,金圓校點,《梁谿漫志》,上海市:上海古籍,1985。
(宋)黃庭堅,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市︰四川大學,2001。
(宋)葉適,《水心先生文集二十九卷》,上海市:上海商務,1936。
(宋)劉道醇,《宋朝名畫評目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
(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
(宋)羅大經,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
(宋)蘇軾,(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
(元)郝經,《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太原市:山西人民,2006。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收入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南京市:江蘇古籍,1997,第二冊。
(元)黃公望,《寫山水訣》,收錄於(元)陶宗儀,王雪玲校點,《南村輟耕錄》,瀋陽市:遼寧教育,1998。
(明)林有麟,《素園石譜》,揚州市:廣陵書社,2006。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
(明)徐霞客,朱惠榮譯注,《徐霞客遊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
(明)陳繼儒,《陳眉公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80冊。
(明)葉盛,《水東日記》,臺北市:學生書局,1966。
(明)董其昌,毛建波校注,《畫旨》,上海市:西泠印社,2008。
(明)董其昌,屠友祥校注,《畫禪室隨筆校注》,上海:上海遠東,2011。
(清)方薰,《山靜居畫論》,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68冊。
(清)王昱,《東莊論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67冊。
(清)宋常星,《道德經講義》,臺北市:東大,2006。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濟南市:山東畫報,2013。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收入《美術叢書》。
(清)唐岱,《繪事發微》,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67冊。
(清)唐岱,周遠斌注釋,《繪事發微》,濟南市:山東畫報,2012。
(清)徐沁,《明畫錄》,臺北市:明文書局,1991。
(清)袁枚,《袁枚全集》,江蘇省:江蘇古籍,1993。
(清)張潮,《幽夢影》,新北市: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清)笪重光,《畫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66冊。
(清)郭慶藩,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清)湯貽汾,《畫筌析覽》,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83冊。
(清)聖祖御編,《全唐詩》,臺北市:盤庚,1979。
(清)道濟,《石濤畫語錄》,臺北市:聯貫,1973。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市:金楓,1998。
(清)鄭板橋,王錫榮注,《鄭板橋集詳注》,長春市:吉林文史哲,1986。
(清)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86冊。
(清)錢杜,《松壺畫憶》,杭州市:西泠印社,2008。
(清)戴熙,《習苦齋畫絮》,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84冊。
(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
(清)嚴可均輯,何宛屏等審訂,《全宋文》,北京市:商務,1999。
(清)嚴可均輯,何宛屏等審訂,《全晋文》,北京市:商務,1999。
(清)龔賢,《畫訣》,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065冊。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市:中華書局,1965。
郭建勳注譯,《新譯易經讀本》臺北市:三民,2006。
逯欽力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
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市:中華書局,1991。
溫洪隆注譯,《新譯陶淵明集》,臺北市:三民,2002。
趙守正,《管子注譯》,南寧市:廣西人民,1982。
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臺北市:三民,1999。
(二)中文專書
三民書局學典編纂委員會編輯,《學典》,臺北市:三民,2011。
王南溟,《藝術必須死亡》,上海市:上海書畫,2006。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市:聯經,1996。
王學仲,《王學仲談藝錄》,濟南市:山東畫報,2009。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北京市:三聯書局,2009。new window
石守謙,《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的山水畫》,臺北市:允晨文化,2012。
任仲倫,《遊‧山‧玩‧水:中國山水審美文化》,臺北市:地景,1993。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市:北京大學,2006。
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修訂本)》,合肥市:安徽教育,2009。
江如海,《觀想與超越:藝術中的人與物》,臺北市:東大,2006。
伯精,《論山水畫》,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1。
何傳馨主編,《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臺北市:故宮,2011。
余德慧,《生命史學》,臺北市:心靈工坊,2005。new window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1。new window
吳國盛,《時間的觀念》,北京市:北京大學,2006。
吳蓬編著,《東方審美詞匯集萃》,上海市:上海文藝,2011。
李宗芹,《傾聽身體之歌-舞蹈治療的發展與內涵》,臺北市:心靈工坊,2006。new window
李倍雷,《中國山水與歐洲風景畫之比較研究》,北京市:榮寶齋,2006。
李渝,《行動中的藝術家美術文集》,臺北市:藝術家,2009。
李澤厚,《美的歷程》,香港:利文,1994。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安徽文藝,1999。
李霖燦,《中國藝術史稿》,臺北市:雄獅,1993。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2000。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南京市:江蘇人民,2006。
周培德,《光:視覺語言》,上海市:上海書店,2009。
孟繁瑋,《渾厚蒼秀寄幽情─龔賢《溪山無盡圖》賞析》,北京市:文化藝術,2012。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臺北縣:駱駝,1987。
林同華主編,《中華美學大詞典》,合肥市:安徽教育,2000。
林昌德,《先秦至兩宋繪畫寫生理論之研究》,臺北市:藝風堂,1988。
林柏亭編,《大觀-北宋書畫》,臺北市:故宮,2006。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臺北縣:輔新書局,1989。
阿諾德‧柏林特,劉悅笛等譯,《環境與藝術:環境美學的多維視角》,重慶市:重慶,2007。
侯迺慧,《宋代園林及其生活文化》,臺北市:三民,2010。
侯迺慧,《唐代文人園林生活的境界追求》,臺北市:三民,1991。
倪再沁,《水墨畫講:文人美學與當代水墨的世紀之辯》,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5。new window
倪再沁,《臺灣美術論衡》,臺北市:藝術家,2007。
孫景波主編,《五嶽看山:海峽兩岸研究生五嶽寫生考察作品文獻集》,北京市: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部,2008。
翁樹木編,《山水的縮影─中國盆栽》,臺北市:梵谷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論集》,臺北市:臺灣大學,2004。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市:東大,1992。new window
高宣揚,《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臺北市:唐山,1996。new window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市:文史哲,1991。new window
張心龍,《巴洛克之旅》,臺北市:雄獅,1997。
張法,《中國美學史》,成都市:四川人民,2006。
張堅,《視覺形式的生命》,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2004。
張祥龍,《西方哲學筆記,(修訂版)》,北京市:北京大學,2006。
張堯均編,《隱喻的身體: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研究》,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2006。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市:心靈工坊,2006。new window
章華,《思想的形狀:西方風景畫的意蘊》,北京市;北京大學,2011。
郭繼生,《籠天地於形內-藝術史與藝術批評》,臺北市:時報文化,1986。new window
陳平,《李格爾與藝術科學》,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2002。
陳浩,《水墨都市繪畫研究》,北京市:榮寶齋,2007。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2004。
彭鋒,《回歸:當代美學的11個問題》,北京市:北京大學,2009。
童寯,《江南園林志》,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1984。
童寯,《園論》,天津市:百花文藝,2006。
黃維樑,《清通與多姿—中文語法修辭論集》,臺北市:時報文化,1986。
黃賓虹,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1982。
黃賓虹,盧輔聖編選,《黃賓虹藝術隨筆》,上海市:上海文藝,2001。
塗光社,《因動成勢》,南昌市:百花洲文藝,2009。
楊大春,《後結構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1996。new window
楊恩生編著,《壓克力水彩》,臺北縣永和市:北星圖書,1990。
楊鴻勛,《園林史話》,臺北市:國家,2004。
萬青力,《並非衰弱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市:雄獅,2005。
葉慶炳,《晚鳴軒的詞芬芳》,臺北市:九歌,2012。
葛路,《中國畫論史》,北京市:北京大學,2009。
詹石窗,《道教風水學》,臺北市:文津,1994。
齊柏林,《我的心,我的眼,看見臺灣:齊柏林空拍20年的堅持與深情》,臺北市:圓神,2013。
劉天華,《園林美學》,臺北市: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劉正浩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臺北市:三民,2003。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市:藝術家,2001。new window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家,1998。new window
劉悅笛,《生活中的美學》,北京市:清華大學,2011。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市:麥田,2005。new window
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1989。
劉繼潮,《遊觀:中國古典繪畫空間本體詮釋》,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市:五南,2005。
鄧喬彬,《宋代繪畫研究》,開封:河南大學,2006。
鄭惠美,《一泉活水──陳其寬》,臺北縣永和市:INK印刻,2006。
鄭運漢主編,《藝術語言辭典》,武漢市:湖北人民,2001。
賴瑞鎣,《油畫的誕生:1420年至1450年的尼德蘭繪畫》,臺北市:藝術家,2009。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長沙市:嶽麓書社,1986。
韓叢耀,《圖像:主題與構成》,北京市:北京大學,2010。
羅雋、何曉昕,《風水史》,臺北市:華成圖書,2004。
蘇以文,《隱喻與認知》,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5。

(三)中文文章
尤煌傑,〈從郭熙「林泉之心」看中國山水畫的創作與鑑賞〉,《輔仁大學哲學論集》,38,(2005):1-24。new window
王春辰,〈當代藝術及其不滿─進入朗西埃的異見中〉,收錄於黃宗賢、魯明軍編,《視覺研究與思想史敘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3,下冊,頁127-132。
石世明,〈重讀性騷擾:身體與知識的因果關係〉,收錄於《台灣現象學:性‧身體‧現象學》,臺北市:梅洛龐蒂讀書會,1997,頁6-15。
石守謙,〈山水之史──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考察中國山水畫至13世紀的發展〉,收錄於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 美術考古分冊》,臺北市,中研院、聯經,2010,頁379-475。
石朝穎,〈美學的顛覆與建構〉,《哲學雜誌》第11期,臺北縣:聯合發行中心,1995,頁146-161。
何惠鑑,孫丹妍譯,〈破墨術語釋義‧源起於音樂書法〉,《大觀》,33,(2012.06):62-67。
林淑娟,〈新「自然」考〉,《臺大中文學報》31,(2009.12):273-310。new window
彭鋒,〈讓繪畫回到手藝〉,收錄於邱瑞敏、戴世和主編,《白石‧油紀》,上海市:上海書店,2004,頁240-243。
楊大春,〈藝術直觀與形而上學─從意識現象學視域到身體現象學視域〉,收錄於黃宗賢、魯明軍編,《視覺研究與思想史敘事》,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13,下冊,頁3-22。
蔡鐘翔,〈釋“通變”〉,《文心雕龍研究》第四輯,北京市:北京大學,2000,頁132-141。
嚴守智,〈士大夫文人與繪畫藝術〉,收錄於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 美術考古分冊》,臺北市,中研院、聯經,2010,頁297-378。

(四)翻譯書籍
〔日〕村上隆,江明玉譯,《藝術創業論》,臺北市:商周,2007。
〔日〕村上隆,長安靜美譯,《藝術戰鬥論》,臺北市:大鴻藝術,2010。
〔日〕暮澤剛巳,蔡青雯譯,《當代藝術關鍵詞100》,臺北市:麥田,2011。
〔加〕John Oʼnell,張旭春譯,《五種身體》,臺北市:弘智文化,2001。
〔加〕麥克魯漢、昆汀‧菲奧里,楊惠君譯,《媒體即訊息》,臺北市:積木文化,2009。
〔古希臘〕亞裡斯多德,〔古羅馬〕賀拉斯;郝久新譯,《詩學,詩藝》,北京市:中國社會學,2009。
〔古希臘〕柏拉圖,謝文郁譯,《蒂邁歐篇》,上海市:上海人民,2005。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加〕羅賓森英譯,楚荷中譯,《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7。
〔古羅馬〕奧古斯丁,周士良譯,《懺悔錄》,臺北市:台灣商務,1998。
〔西班牙〕奧爾特加‧伊‧加賽特,莫亞妮譯,《藝術的去人性化》,南京市:譯林,2010。
〔法〕Elisabeth Couturier,謝倩雪譯,《當代藝術的前世今生》,北京市:中信,2012。
〔法〕Henry Focillon,吳玉成譯,《造形的生命》,臺北市:田園城市,2001。〔法〕福西永,陳平譯,《形式的生命》,北京市:北京大學,2011。
〔法〕丹納,傅雷譯,《藝術哲學》,安徽文藝,1991。
〔法〕加斯東‧巴舍拉,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市:張老師文化,2004。
〔法〕余伯特‧達彌施,董強譯,《雲的理論: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繪畫史》:臺北市:揚智文化,2002。
〔法〕余蓮,卓立譯,《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市:北京大學,2009。
〔法〕佳玥,吳泓緲、馮學俊譯,《看是一種藝術─啟迪創新靈感的十幅名畫》,北京市:商務印刷,2008。
〔法〕尚-呂克‧馬希翁(Jean-Luc Marionr),張建華譯,《視線的交錯》,臺北縣:臺灣基督教文藝,2010。
〔法〕柏格森,吳士棟譯,《時間與自由意志》,北京市:商務,2005。
〔法〕柏格森,肖聿譯,《材料與記憶》,北京市:華夏,2003。
〔法〕柏格森,姜志輝譯,《創造進化論》,北京市:商務,2004。
〔法〕馬塞爾‧普魯斯特,周克希譯,《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臺北市:時報文化,2004。
〔法〕梅洛─龐蒂,姜志輝譯,《符號》,北京市:商務,2005。
〔法〕梅洛─龐蒂,楊大春譯,《行為的結構》,北京市:商務,2005new window
〔法〕梅洛─龐蒂,楊大春譯,《眼與心》,北京市:商務,2007。new window
〔法〕梅洛─龐蒂,劉韻涵譯,《眼與心》,收錄於《面對實事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北京市:東方,2000,頁758-798。
〔法〕梅洛─龐蒂,龔卓軍譯,《眼與心》,臺北市:典藏藝術家,2007。
〔法〕笛卡兒,錢志純編譯,《我思故我在》,臺北市:志文,2005,
〔法〕達尼埃爾‧阿拉斯,何蒨譯,董強審校,《我們什麼也沒看見:一部別樣的繪畫描述集》,北京市:北京大學,2007。
〔法〕羅蘭巴特,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臺北市:桂冠,2002。
〔阿根廷〕波赫士,王永年等譯,《波赫士全集》,臺北市:台灣商務,2002。
〔俄〕康丁斯基,吳瑪悧譯,《康丁斯機》,臺北市:藝術家,1996。
〔俄羅斯〕米哈伊爾‧巴赫金,劉虎翻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北京市:中央編譯,2010。
〔美〕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周世箴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市:聯經,2010。
〔美〕Rebecca Rupp,洪蘭譯,《記憶的秘密》,臺北市:貓頭鷹,2006。
〔美〕方聞,李維琨翻譯,《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西安市:陝西人民美術,2004。
〔美〕卡斯比特,吳嘯雷譯,《藝術的終結》,北京市:北京大學,2009。
〔美〕史壯柏格,蔡伸章譯,《近代西方思想史》,臺北市:桂冠,1995。
〔美〕史萊因,暴永寧、吳伯譯,《藝術與物理學──時空和光的藝術觀與物理觀》,長春市:吉林人民,2001。
〔美〕布洛克,滕守堯譯,《現代藝術哲學》,成都市:四川人民,1998。
〔美〕吉莉恩‧蘿絲,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北市:群學,2006。
〔美〕安海姆,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市:雄獅,1982。
〔美〕安德魯‧紐柏格、馬克‧瓦德門,鄧伯宸譯,《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神經學者的科學實證大發現》,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10。
〔美〕克莉絲汀‧寇威爾,廖和敏譯,《身體的情緒地圖》,臺北市:心靈工坊,2006。
〔美〕克萊門特‧格林伯格,沈語冰譯,《藝術與文化》,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9。
〔美〕彼得‧布魯克斯,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慾望對象》,北京市:新星,2005。
〔美〕阿瑟.丹托,歐陽英譯,《藝術的終結》,南京市:江蘇人民,2001。
〔美〕阿瑟‧丹托,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臺北市:麥田,2004。
〔美〕索科羅斯基,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市:心靈工坊,2004。
〔美〕高居翰、〔中〕黃曉、〔中〕劉珊珊,《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繪畫》,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12。
〔美〕楊曉山,文韜譯,《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南京市:江蘇人民,2008。
〔美〕瑪格麗特‧魏特罕,薛絢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了空間》,臺北市:臺灣商務,1999。
〔美〕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陳品秀、吳莉君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全新彩色版)》,臺北市:臉譜,2013。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藤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學》,成都市:四川人民,1998。
〔美〕戴維‧哈維,閻嘉譯,《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北京市:商務,2004。
〔美〕羅伯森、〔美〕邁克丹尼爾,匡驍譯,《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後的視覺藝術》,南京市:江蘇美術,2011。
〔美〕羅瑞,杜若洲譯,《視覺經驗》,臺北市:雄獅,1987。
〔美〕蘇珊‧朗格,藤守堯譯,《藝術問題》,南京市:南京,2006。
〔英〕E. H. Gombrich,雨云譯,《藝術的故事》,臺北市:聯經,1998。
〔英〕E. H. Gombrich,范景中編選,《藝術與人文科學》,浙江省:浙江攝影,1989。
〔英〕Ludwig Wittgenstein,〔芬〕馮‧賴特、海基‧尼曼編,許志強譯,《維特根斯坦筆記》,上海市:復旦大學,2008。
〔英〕巴克森德爾,曹意強、嚴軍、嚴善錞譯,《意圖的模式》,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1997。
〔英〕克裡斯‧希林,李康譯,《文化、技術與社會中的身體》,北京市:北京大學,2011。
〔英〕里德,孫旗譯,《現代藝術哲學》,臺北市:東大,1989。
〔英〕彼得‧柯文尼、羅傑‧海菲爾德,江濤、向寧平譯,《時間之箭》,湖南省:湖南科學技術,2005。
〔英〕約翰‧伯杰(約翰‧伯格),戴行鉞譯,《藝術觀賞之道》,臺北市:臺灣商務,2002
〔英〕約翰‧伯格,何佩樺譯,《另類的出口》,臺北市:麥田,2006。
〔英〕約翰‧伯格,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臺北市:麥田,2010。
〔英〕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芬〕馮‧賴特、海基‧尼曼編,許志強譯,《維特根斯坦筆記》,上海市:復旦大學,2008。
〔英〕諾曼‧布列遜,郭楊等譯,《視覺與繪畫:注視的邏輯》,杭州市:浙江攝影,2004。
〔荷蘭〕約翰‧赫伊津哈,多人譯,《遊戲的人:關於文化的遊戲成分的研究》,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1996。
〔奧〕李格爾,陳平譯,《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北京市:北京大學,2010。陳秋瑾,《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臺北市:藝風堂,1989。
〔奧〕施洛賽爾等著,張平等譯,《維也納藝術史學派》,北京市:北京大學,2013。
〔奧〕維根斯坦,蔡政安譯,《論色彩》,臺北縣:桂冠,2005。
〔意〕維柯,朱光潛譯,《新科學》,北京市:商務,1997。
〔瑞士〕沃夫林,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臺北市:雄獅,1995。
〔瑞士〕沃爾夫林(沃夫林),張堅譯,《意大利和德國的形式感》,北京市:北京大學,2009。
〔瑞士〕沃爾夫林,張堅譯,《意大利和德國的形式感》,北京市:北京大學,2009。
〔瑞士〕沃爾夫林,潘耀昌譯,《藝術風格學──美術史的基本概念》,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2003。
〔義〕雅岡、〔義〕法喬樂,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臺北市:東大,1992。
〔義〕達文西,鄭福潔譯,《達文西的筆記本-繪畫是怎麼回事》,臺北市:網路與書,2007。
〔德〕Erwin Panofsky,李元春譯,《視覺藝術的含義》,臺北市:遠流,1996。
〔德〕Frieder Lauxmann,許舜閔譯,《漫步哲學花園的33條小徑》,臺北市:究竟,2003。
〔德〕卡西勒,甘陽譯,《人論》,臺北市:桂冠,1997。
〔德〕卡西勒,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1992。
〔德〕瓦爾特‧赫斯,宗白華譯,《歐洲現代畫派畫論》,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2。
〔德〕沃林格,王才勇譯,《抽象與移情-對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北京市:金城,2010。
〔德〕沃林格,魏雅婷譯,《抽象與移情-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臺北市:亞太圖書,1992。
〔德〕阿道夫‧希爾德勃蘭特,《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2006。
〔德〕胡賽爾,楊富斌譯,《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北京市:華夏,2000。
〔德〕席勒,張玉能譯,《審美教育書簡》,南京市:譯林,2009。
〔德〕馬丁‧海德格,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臺北市:桂冠,2002。
〔德〕華特‧班雅明,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市:臺灣攝影工作室,1998。
〔德〕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7。
〔德〕奧根‧海瑞格,魯宓譯,《箭術與禪心》,臺北市:心靈工坊,2004。
〔澳〕德西迪里厄斯‧奧班恩,孫浩良、林麗亞譯,朱青生校,《藝術的涵義》,上海市:學林,1985。
QUARTO PUBLISHING PLC編,羅之維、楊淑娟譯,《藝術家手冊:壓克力與不透明顏料》,臺北縣永和市:視傳文化,2005。
傑拉德‧愛德蒙,蔡承志譯,《大腦比天空更遼闊:揭開大腦產生意識的謎底》,臺北市:商周,2009。

(五)翻譯文章
〔法〕克洛德‧拉爾,〈中國人思維中的時間經驗知覺和歷史觀〉,收錄於路易‧加迪等著,鄭樂平、胡建平譯,《文化與時間》,臺北市:淑馨,1992,頁28-58。
﹝法﹞弗朗索瓦‧陳,林樺譯,〈神遊─中國繪畫一千年〉,收於高名潞等譯,《外國學者論中國畫》,長沙市:湖南美術,1986,頁64-80。
〔匈〕拉茲洛‧納吉,〈現代藝術的時空問題〉,收錄於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2003,頁211-217。
〔法〕傅柯,〈不同的空間〉,收錄於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2003,頁19-28。
〔英〕約翰‧巴羅,馬光亭、章紹增譯,〈外部空間〉,《空間》,北京市:華夏,2006,頁174-199。
〔義〕奧利瓦,〈過度的藝術〉,收於Achille Bonito Oliva等著,陳國強等譯,《國際超前衛》,臺北市:遠流,1996,頁1-10。
〔德〕漢斯‧貝爾廷,〈藝術史的終結?──關於當代藝術史和當代藝術史學的反思〉,收錄於漢斯‧貝爾廷等著,常寧生編譯,《藝術史的終結?:當代西方藝術史哲學文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2004,頁266-331。

二、外文書目
Adams, Laurie Schneider, The methodologies of art,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6.
Arnheim, Rudolf,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4.
Barnhart, Robert K. ed., The Barnhart Dictionary of Etymology, The H. W. Wilson Company, 1988.
Barthes, Roland, Stephen Heath ed., Image, music, text, London: Fontana Press, 1987.
Baxandall, Michael, Patterns of Intention: On the Historical Explanation of Pictur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Belting, Hans, trans. by Christopher S. Wood, The end of the history of ar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Berger, John,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loyd Spencer, The sense of sight,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1993.
Berger, John, Ways of Seeing,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and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2.
Bergson, Henri, trans. by Arthur Mitchell, Creative Evolution,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922.
Bergson, Henri, trans. by F. L. Pogson, Time and Free Will,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1971.
Bergson, Henri, trans. by N. M. Paul &;W. S. Palmer, Matter and Memory,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1970.
Bryson, Norman, Vision and painting: the logic of the gaz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Cassirer, Ernst, An essay 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Clunas, Craig, Fruitful Sites: Gra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Danto, Arthur C.,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Danto, Arthur C.,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Dufrenne, Mikel, In the Presence of the Sensuous: Essays in Aesthetics, Atlantic Highlands: 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 1990.
Gombrich, E. H., Art and illus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London: Phaidon, 1977.
Gombrich, E. H., The Story of Art, London: Phaidon, 2006.
Heidegger, Martin, trans. by John Macquarrie &; Edward Robinson, Being and tim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2.
Horace, Art of Poetry, Hazard Adams ed.,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1.
Kuspit, Donald, The end of ar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0.
Langer, Susanne K., Problems of Art, New York: Scribner, 1957.
Loehr, Max, Some Fundament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In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XXIV, Fall, (1965):41.
Merleau-Ponty, Maurice, trans. by Richard C. McCleary, Sig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69.
Panofsky, Erwin,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Wolfflin, Heinrich, trans. by M. D. Hottinger,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