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晉唐書論中的隱喻研究
作者:蔡孟宸
作者(外文):Tsai, Meng-Che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進忠
黃錦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書法書論隱喻人書俱老屋漏痕Chinese calligraphyAncient calligraphy theoryMetaphorsRen-Shu-Ju-LaoWu-Lou-He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0
「書法」最初是書寫漢字的技術,而「書論」是古人將書法由技術提升至藝術的指引關鍵,本論文藉由「意」、「神」、「變」、「老」四個核心隱喻,探討古代書論以「人」為主題建構出由形而下至形而上的話語系統;並由觀察「屋漏痕」隱喻所提供之書法與自然的關係,試圖討論書法「技進於道」的課題。本論文為批判當代書法藝術以視覺成果為尚的現象,提出「書以人貴」在古代書論中的重要價值,並以當代學術視域做為輔助,彰顯「書以人貴」在今日的書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意義。
”Chinese calligraphy” is a technique about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while “ancient calligraphy theory” is the kye instruction to improve this technique into Art. My dissertation will discuss the linguistics that ancient calligraphy theory built on the idea of “human being”, which based on four metaphors:”Yi”, ”Shen”, ” Bian”, ”Lao”.
At the same time we’ll discuss the “Ji-Jin-Yu-Dao” theory by observing how Chinese calligraphy connect to natural world in vocabulary “Wu-Lou-Hen”. The purpose of all my study is to criticize the phenomenon in today’s Calligraphy Art that visual effects are more popular, but the true spiri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s more about the value of human being.
一、古籍(依一、年代,二、編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周〕孫武《孫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6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周〕管仲:《管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9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漢〕揚雄:《揚子法言》卷,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6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漢〕劉熙:《釋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1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
〔魏〕何晏:《論語集解》,《四部叢刊正編》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宋刊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79)。
〔晉〕葛洪:《抱朴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北齊〕魏收:《魏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南朝〕范曄:《後漢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3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南朝〕鮑照:《鮑明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3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唐〕孔穎達疏:《禮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唐〕王冰次注:《黃帝內經素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3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台北:金楓出版,1987)。
〔唐〕杜甫:《杜工部集》,《書韻樓叢刊》據宋刻本校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唐〕張懷瓘,《書斷列傳》,明弘治十四年(1501)無錫華珵刊本、宋咸淳九年(1273)刊本配補影宋鈔本。
〔唐〕張懷瓘:《書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唐〕顏真卿:《顏魯公集》,《四部叢刊正編》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明錫山安氏館刊本(台北:臺灣商務,1979)。
〔唐〕竇臮,竇蒙注:〈述書賦〉,《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五代〕劉昫等:《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1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不著撰人:《宣和書譜》,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王安石:《王臨川集》,《萬有文庫簡編》(上海:商務,1939)。
〔宋〕朱長文:《續書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朱熹:《中庸輯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8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米芾:《海嶽名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沈作喆《寓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邢昺:《爾雅注疏》,《四部備要》卷43(台北:中華書局,1965)。
〔宋〕姜夔:《續書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中國野史集成》據知不足齋叢書第四集影印(成都:巴蜀書社,1993)。
〔宋〕陳思:《書苑精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814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黃庭堅:《山谷全書》據清乾隆三十四年緝香堂刻本影印(北京:線裝書局,2004)。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卷五《叢書集成簡編》(台北:臺灣商務,1965)。
〔宋〕董逌:《廣川書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趙構:《思陵翰墨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日本寶曆十四年(1764)島靖之刊本,國家圖書館微卷資料。
〔宋〕蔡襄:《蔡忠惠公文集》,《宋集珍本叢刊》據清雍正甲寅刻本影印(北京:線裝書局,2004)。
〔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蘇軾:《東坡題跋》卷之四,《叢書集成簡編》(台北:臺灣商務,1965)。
〔宋〕蘇軾:《蘇東坡集》《萬有文庫簡編》(上海:上海商務書局,1939)。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元〕盛熙明:《法書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美術叢書三集》第五輯,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本。
〔元〕鄭枃,劉有定釋:《衍極》,《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元〕鄭枃,劉有定釋:《衍極》,〔明〕沈率祖考釋,明萬曆己未年(1619)籀閣刊本(收入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系統)。
〔明〕李日華:〈論屋漏痕〉,《六硏齋筆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明〕徐渭,陳汝元補註:《玄抄類摘》六卷,明萬曆十九年(1591)山陰陳氏原刊本;另有日本寶曆五年(1755)刊本。引自國家圖書館微卷資料。
〔明〕徐渭:《青藤書屋文集》(北京:中華,1985)。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
〔明〕傅山:《傅山全書》第一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明〕曾棨:《刻曾西墅先生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石家莊市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九年吳期炤刻本影印(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焦竑輯:《國朝獻徵錄.藝苑》,卷一百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費瀛:《大書長語》,《續修四庫全書》據南京圖書館藏明隆慶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項穆:《書法雅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6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明〕董其昌,邵海清點校:《容臺集》,《中國古代書畫家詩文集叢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明〕董其昌:《容臺别集》,明末刊本,引自國家圖書館微卷資料。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7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明〕豐坊:《書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6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清〕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
〔清〕仁宗敕編:《欽定全唐文》(北市:華聯,1965)。
〔清〕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霽雲刻本影印(台南:莊嚴文化,1995)。
〔清〕王澍:《虛舟題跋》,《藝術賞鑒選珍》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舊抄本影印(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1970)。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美術叢書初集》第七輯,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本。
〔清〕朱履貞:《書學捷要》,《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出版社,1967)。
〔清〕何紹基:《東洲草堂書論鈔》,何書置:《何紹基書論選注》(台北:蕙風堂,1993)。
〔清〕余紹宋:《書畫書錄題解》第九卷(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清〕宋曹:《書法約言》,《續修四庫全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六年刻昭代叢書甲集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沈道寬:《話山草堂文鈔》,《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美術叢書初集》第六輯,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本。
〔清〕孫岳頒等撰:《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五,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萬有文庫薈要》第128冊(臺北:臺灣商務,1965)。
〔清〕張廷玉撰《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三,文苑傳,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52卷之5(臺北:臺灣商務,1988)。
〔清〕梁同書:《頻羅庵論書》,收於〔清〕許增輯:《榆園叢刻》,《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出版社,1970)。
〔清〕梁巘:〈評書帖〉,《叢書集成續編》第99冊(台北:新文豐,1989)。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7)。
〔清〕傅以漸、曹本榮:《易經通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1983)。
〔清〕惲壽平:《畫跋》,《叢書集成簡編》第101冊(台北:臺灣商務,1965)。
〔清〕馮班:《鈍吟書要》,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98冊(台北:新文豐,1989)。
〔清〕劉熙載:《藝概》,《續修四庫全書》據清同治刻古桐書屋六種本影印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二、碑帖(依年代排序)
《東晉王羲之蘭亭敍七種》,見「書跡名品叢刊」(東京:二玄社,1987)。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見《顏真卿》(台北:石頭出版,2005)。
〔唐〕懷素:〈自敘帖〉,見「書跡名品叢刊」(東京:二玄社,1986)。
〔元〕趙孟頫:《元趙子昂蘭亭十三跋》,見於「書蹟名品叢刊」(東京:二玄社,1961)。

三、近人專著(依編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巴赫金(M.M. Bakhtin),李兆林、夏忠憲等譯:《拉伯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王仁鈞:《書譜導讀》(台北:蕙風堂,2007)。
王世征:《歷代書論名篇解析》(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王岳川:《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王國華編:《書法六問:饒宗頤談中國書法》(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1996)。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龔卓軍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史泰司(W. T. Stace),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
布萊福德.齊尼(Bradford Keeney),丘羽先譯:《變的美學:一個顛覆傳統的治療視野》(台北:心靈工坊,2008)。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北京:三聯書店,2006)。new window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 the nature of religion》(台北:桂冠,2000)。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成中英:《美的深處:本體美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成復旺:《神與物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朱關田:《初果集――朱關田論書文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
朱關田:《顏真卿年譜》(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徐學庸譯注:《論老年》(台北:聯經,2008)。
余蓮(François JULLIEN),卓立譯:《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余蓮(François JULLIEN)著,卓立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台北:桂冠,2006)。
余蓮(François JULLIEN)著,林志明、張婉真譯:《本質或裸體》(台北:桂冠,2004)。
坎伯(Joseph Campbell),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台北:立緒,1997年)。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鄧伯宸譯:《美的濫用》(臺北:立緒文化,2008)。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周燕兒、周芾棠:《中國書法故事》(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林散之,田恆銘整理:《林散之序跋文集》(合肥市:黃山書社,1991)。
邱振中:《書法》(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邱振中:《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金學智、沈海牧:《書法美學引論:「新二十四書品」探析》(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姚一葦:《藝術批評》(台北:三民書局,1996)。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台北:立緒,2001)。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3)。new window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Sprache und mythas》(台北:桂冠,2002)。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人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浙江美術館:《屋漏痕――形式的承載》(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王慶節等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1989)。
崔樹強:《黑白之間:中國書法審美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張克鋒:《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書畫的會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張乾元:《象外之意:易經意象學與中國書畫美學》(北京:中國書店,2006)。
莫瑞.史坦(Murray Stein),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1999)。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new window
陳方既:《書理思辨》(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2)。
陳廷祐:《書法之美的本原與創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台北:蕙風堂,1991)。
傅柯(Michel foucault),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台北:桂冠,1992)。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臺灣攝影,1998)。
黃峰:《中國古代書論與文論的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黃惇:《風來堂集――黃惇書學文選》(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new window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
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森(Mark Johnson),周世箴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美術,1999)new window
劉詩:《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管窺》(南京:江蘇敎育出版社,2003)。
德希達,張寧譯:《書寫與差異L’ecriture et la difference》(台北:麥田出版,2004)。
潘運告編著:《中晚唐五代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蔡明讚:《書法的趣味》(台北:蕙風堂,1990)。
鄧寶劍:《玄理與書道——一種魏晉南北朝書法與書論的解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new window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new window
韓玉濤:《寫意論:九方皋相馬法疏證》(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簡月娟:《近現代書法美學建構之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10)。new window
薩義德:《論晚期風格:反本質的音樂與文學On late Style:Music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Grain》(北京:三聯書店,2009)。
蘇以文:《隱喻與認知》(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四、單篇論文(依編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方宇:〈中國書法藝術中的「法自然」:兼論「屋漏痕」〉,《藝術家》20卷第1期(1984.12),頁238-242。
王岡〈狂禪風中的變態美〉,《20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頁192。
伯梅(Gernot Boehme)著,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譯:〈氣氛美學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收錄於《當代》188期,2003年,頁10-33。
何乏筆:〈氣氛美學的新視野――評介伯美〈氣氛美學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收錄於《當代》188期,2003年,頁34-43。
吳俊業:〈從書寫到書法――一個身體現象學的考察〉,收於《清華學報》新四十卷第三期(2010.9),頁301-326。new window
宋灝:〈當代文化與實踐――以臺灣雲門舞集為例〉,《思想》第九期(2008.05),頁1-32。new window
林俊臣:〈書法的日常性與創造性〉,發表於「書法與當代哲學美學研討會」。該文收入《書法與當代哲學美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高雄:明宗書法藝術館,2012),頁伍之1-伍之22。
林素玟:〈《禮記》神聖空間的審美治療〉《華梵人文學報》第10期(2008.07),頁1-35。new window
張光賓:〈得「意」忘「形」:談中國畫的變〉《故宮學術季刊》第三卷第一期(1985年秋季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15-30。new window
張鐵民:〈關於「屋漏痕」的闡釋〉,《書友》第58期(1991.12),頁59-65。
曾肅良:〈召喚潛在心靈能量的「儀軌」――論書法藝術的「空性」與「自性」〉,華梵大學美術系、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主辦「2006當代書藝新展望」學術研討會。見《2006當代書藝新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4月29、30日),頁27-37。
黃賓虹:〈古代人物畫的勾勒方法〉,《美術座談》1953年第八期。
黃緯中:〈論當代書法的表演意識〉,華梵大學美術系、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主辦「2006當代書藝新展望」學術研討會。見《2006當代書藝新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4月29、30日),頁121-129。
楊疾超:〈「人書俱老」問題初探〉,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主編《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鄭州市: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4月),頁431-439。
楊鴻勛:〈「周人明堂」的考古學研究:兼及宮室、釟穴、中霤、奧、屋漏、宦、窔以及「夏后氏世室」與「殷人重屋」〉,《城市與設計學報》,頁143-190。new window
葉碧玲:〈五十年來臺灣博碩士「書法」論文之研究動向〉,《書畫藝術學刊》第10輯(2011.06),頁89-144。
熊秉明:〈書法與人生的終級關懷――老年書法研究班講稿〉,《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2003)。
蔡明讚:〈當前臺灣現代書藝發展的評估〉,《2006當代書藝新展望學術研討會論鄭一增編:《民國書論精選》(杭州:西泠印社,2011),頁128。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與「深層生態學」的存有論基礎〉收入氏著:《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大出版社,2008),頁304-306。new window

五、其它(叢書、參考書、學位論文)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世紀,2001)。
李瑜:《諸神的宕居:神聖空間的現象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汪民安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