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楊絳散文美學意蘊研究
作者:楊曉君
作者(外文):YANG, HSIAO-CHU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楊絳散文美學意蘊思想美感情美Yang-JiangProseThought beautyImplicationAestheticsEmotional beau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
本論文旨在探討《楊絳散文美學意蘊》之藝術表現及美感研究。文學可貴在於作家以真實的情感與個人思考架構,創作出具有獨特藝術風格之文學作品,讓人能夠經由文字感受到時代環境、個人心性、學識涵養、生活體驗及外界情境之多層次感受,進而能產生共鳴與審美意識。本論文以楊絳(1911—2016)散文為主要研究對象,她是學者也是作家、翻譯家,一生經歷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日寇侵華、文化大革命,在時代動盪的環境下她依舊保有知識份子的風骨與傳統儒家思想以「仁」為中心的精神,前半生遭逢的政治風暴,讓楊絳的文學作品有著多樣化且富深層意蘊的藝術表現。楊絳的書寫是一種從自發到自覺再到自省的過程,經由外在環境(時代、環境、經濟)到內心感悟(情感、知識、經歷)所有內、外的衝擊直接影響作家給予作品的整體形貌與風格特色,使閱讀者能感受進而引起共鳴。楊絳的85篇散文中,學界多以其《幹校六記》及《我們仨》做研析與探討,並將其寫作風格一致性的歸類在還原歷史真相及深刻的白描與真誠的人格做論點,然文學作品的整體價值在於其美學意蘊及其藝術風格,作品其中之內在意蘊是審美之重要核心,而其寫作風格是鑒賞文章的一種藝術境界。針對楊絳散文研究,台灣及中國大陸地區專以碩、博論為主題者不多,專對楊絳散文做全面性的美學意蘊研究亦甚少,故本論文欲將其散文作品中之美學意蘊做全面性之探討,擬先以楊絳生平經歷為研究起點,再以其創作之文化成因探討,針對其散文內在意蘊、美學藝術價值、寫作風格作為主要深入研究之主軸,將其散文中所表現之內在意蘊價值做完整性之研究,希冀能對研究楊絳散文有所裨益。
This thesis purpose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aesthetics of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Yang-Jiang's prose.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lies in the writer's re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 thinking structure, creating a literary work with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and allowing people to feel the multi-level feelings of the times, heart, knowledge, life experience and external situation through words. And then it can produce resonance and aesthetic awareness. This thesis takes Yang-Jiang's (1911-2016) prose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She was a scholar, writer and translator. She experienced the Xinhai Revolution of 1911,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he maintained the integrity of intellectuals and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centered on "benevolence" duringthose turbulent periods. The political storm that happened duringthe first half of Yang-Jiang’s life made her literary works diversified withdeep implications in artistic performance.Yang-Jiang's writing was a process from spontaneous to conscious to introspection. Throug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ime, environment, economy) to inner feelings (emotion, knowledge, experienc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hocks directly affected the writer's created works in appearance and stylistic features, which makesthe reader feel and then resonate. Among Yang-Jiang's 85prose writings, academia has most often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Cadre School Life Six Chapters” and “We Three”. And the writing style consistentlywas categorized asdiscussing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al truth, profound description and sincere personality. However, the overall value of her literary works lies in its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artistic style. The inner implication of the works is an important core of aesthetics, and its writing style is an artistic realm for appreciating articles.Research of Yang-Jiang's prose has only produceda few academic these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nd there isalmost no comprehensiveresearch of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Yang-Jiang's prose. Therefore, this thesis carries out a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s of Yang-Jiang's prose works. This study first explores Yang-Jiang'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ultural causes of creation. Focus on the inner implication of prose, the artistic value of art, and the style of writing arethe main axes of this study. In Yang-Jiang's prose, the inner value of implication carriesthroughout the complete study. I hope that consecutive study on Yang-Jiang's prose can be helpful.
一、專書(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曾霄容:《時空論》,台北:青文出版社,1972年。
洪炎秋:《文學概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79年。
(德)黑格爾著;梁志學等譯:《自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吳歡章:《現代散文藝術論》,黑龍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88年。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89年。
胡適:《胡適文存》,上海:上海出版社,1989年。
陳信元:《中國現代散文初探》,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
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李正西:《中國散文藝術論》,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顏崑陽:《傳燈者》台北:漢藝色研出版社,1991年。
常金倉:《中國十大隱士‧序》,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1992年。
金哲,陳燮君:《時間學》,台北:弘智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李光年:《散文技巧》,台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涂公遂:《文學概論》,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年。
田慧蘭、馬光玉、陳軻玉選編:《錢鍾書、楊絳研究資料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簡恩定等編著:《現代文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
朱光潛:《談文學》,台南:大夏出版社,1988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南:大夏出版社,1988年。
余光中:《藍墨水的下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仇小平:《篇章結構類型論.上》,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意涵》,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賈平凹主編:《散文研究》,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羅小東:《古典文學與傳統文化精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李若鶯:《現代詩修辭運用析探》,台南:火鳥出版社,2002年。
林師文欽:《文學美學研究資料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楊絳:《我們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
蕭炳欽:《城市空陡間藝術》,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3年。
魯迅:《南腔北調集.作文秘訣》《魯迅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
楊絳:《幹校六記及將飲茶等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6年。
楊絳:《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7年。
吳學昭:《聽楊絳談往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8年。
(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王夢鷗撰,王夢歐先生文集編輯委員會:《文藝美學》,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
林賢治:《中國散文五十年》,桂林:灕江出版社,2011年。
凌性傑:《陪你讀的書:從經典到生活的42則私房書單》,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年。
楊絳:《雜憶與雜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15年。
羅銀勝:《楊絳傳》,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
文方:《楊絳傳—歲月歷練的優雅》,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黃錦樹:《論嘗試文》,台北:麥田,城邦文化,2016年。
鍾怡雯:《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Ⅰ》,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二、單篇論文

尹航:〈淺談文學語言的「言、象、意」三重結構〉,《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3月。
尹瑩:〈舉重若輕超凡寧靜——楊絳散文《幹校六記》與《丙午丁未年記事》的境界〉,《文藝評論》,2006年05月。
尹瑩:〈論楊絳散文創作中的人文精神底蘊〉,《重慶工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6年4月。
牛運清:〈楊絳的散文藝術〉,《文史哲》第4期,2004年。
王子海:〈文學創作中時空觀的美學思考〉,《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6期,2013年11月。
王兆勝:〈新時期『回憶文革』散文論〉,《東方論壇》第2期,2001年。
王地山:〈於恬淡中見深邃—試談楊絳的散文藝術〉,《四川省幹部函授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
王昳:〈虛實美學在《詩經》中的意義與應用〉,《立場古代文學綜橫》24期,2013年。
王國勝:〈隱士和隱逸文化初探〉,《晉陽學刊》,2006年3月。
王彩萍:〈楊絳:情感含蓄與大家氣象——儒家美學對當代作家影響的個案研究〉,《學術探索》,2008年02月。
王萍:〈楊絳文學創作特點〉,《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21期,2014年11月。
王順順:〈《我們仨》散文藝術表現手法賞析〉,《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31卷第3期,2011年8月。
王業:〈談楊絳追憶親人類散文的藝術風格〉,《山東工會論談》第21卷第3期,2015年6月。
王學莉、丁邦勇:〈《幹校六記》文本細讀——淺談楊絳的邊緣人風格〉,《科學咨詢》第05期,2006年。
王燕:〈智者慧心—論楊絳創作的藝術魅力〉,《鹽城工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10年12月。
田曉菲:〈隱身衣和皇帝的新裝—從楊絳回憶錄看『文革』中對透明度的追尋〉,《天涯》第4期,2008年。
向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3卷第2期,1997年7月。
向藍:〈從《丙午丁未年紀事》看楊絳的文革記憶〉,《柳州師專學報》第26卷第3期,2011年6月。
余豔:〈知識分子的另一種抗爭方式—論楊絳知識份子的寫作特徵〉,《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2期,2007年6月。
余豔:〈當代散文與中國知識份子的精神追求〉,《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6期,2008年6月。
吳功正:〈審美形態論〉,《文學美學研究資料選集》,2003年。
吳岳聰:〈「隱逸」的美學範疇研究〉,《文史藝術》,2013年5月。
吳韶光:〈淺談「虛實論」的美學本質〉,《美與時代》02期,2008年。
吳儀:〈楊絳散文的藝術特色分析〉,《農家參謀》21期,2017年。
吳學峰:〈百年修為伏仙氣──論楊絳對神秘主義文化的認識與表現〉,《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0卷第6期,2010年12月。
宋一:〈傳統儒家精神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第9卷第2期,2007年04月。
李文蓮:〈論楊絳散文中的主體形象〉,《時代文學》,2014年12月。
李兆忠:〈疏通了中斷多年的中國傳統文脈——重讀《幹校六記》〉,《當代文壇》第5期,2009年。
李金周:〈文學意蘊的系統〉,《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第1期,2002年3月。
李建軍:〈論散文的空靈美〉,《甘肅社會科學》第4期,2009年。
李春娟:〈方東美論中西時空的生命情調與美感〉,《合肥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11年3月。
李廣田:〈談散文〉,《中國現代散文理論》,1948年。
李險峰:〈論楊絳散文的寫人藝術〉,《理論導刊》,2005年10月。
杜勝韓:〈楊絳散文的人格美〉,《鷺江職業大學學報》第9卷第2期,2001年6月。
杜勝韓:〈從楊絳散文看楊絳人格〉,《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1年7月。
谷海慧:〈文革記憶與表述—老生代散文的一個研究視角〉,《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第1期,2008年。
車芳芳:〈智性魅力的充分張揚──淺析楊絳作品的藝術價值〉,《寧波教育學院學報》第11卷第4期,2009年8月。
孟旭:〈楊絳散文的語言風格研究〉,《青年文學家》第32期,2015年。
林丹:〈試論《幹校六記》的表現手法〉,《新余高專學報》第13卷第6期,2008年12月。
俞明仁:〈隱逸文學與中國知識份子的心態〉,《探索》第4期,1988年。
胡林:〈楊絳文革散文中的智慧〉,《文學教育》,2014年1月。
胡德才:〈智者的哲學〉,《湖北三峽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1997年11月。
苗褘:〈楊絳對散文的獨特貢獻〉,《河南社會科學》第10卷第4期,2002年07月。
夏一雪:〈於人生邊上隨欲而作——評楊絳的文學創作〉,《遼東學院學報》第11卷第5期,2009年10月。
孫景陽:〈論散文的情感美〉,《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1期,2002年1月。
徐巧燕:〈散論楊絳散文〉,《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第2期,2012年。
徐清泉:〈中國傳統文人精神的一種內涵要素〉,《青海師專學報》第4期,2003年。
徐雪芹:〈試論楊絳散文和諧的美學特徵〉,《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第11卷第1期,2009年01月。
馬夢原:〈語象、意象與文學形象〉,《文教資料》,2007年7月。
常品:〈絢爛之極 歸於平淡——淺談楊絳新時期散文的獨特魅力〉,《現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12月。
張丹豐:〈落花無言,人如淡菊——從《走在人生邊上》看楊絳晚年創作〉,《安徽文學》第7期,2008年。
張全廷:〈略論文學作品哲理音蘊的本質和特徵〉,《現代語文》,2008年7月。
張瑜:〈文學作品的意蘊層分析〉,《雞西大學學報》第11卷第6期,2011年6月。
張群:〈淺析楊絳散文對文革記憶的冷處理〉,《赤峰學院學報》第35卷第11期,2014年11月。
張璦:〈溫暖而美麗的生命之火──《我們仨》的思想價值〉,《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6年7月。
張藝可、徐炳蔚:〈論賈平凹人物類散文的審美特徵〉,《商洛學院學報》第32卷第2期,2018年。
曹明海:〈論對文學意蘊的解讀發掘〉,《齊魯學刊》第2期,1997年。
梁實秋:〈論散文〉,《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原刊載於:《新月》第一卷第八號,1928年10月。
許海麗、宋益喬:〈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存在──「隱逸派」〉,《山東社會科學》第8期,2012年。
許海麗:〈中國現代隱逸文學的表現形態〉,《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10年。
許海麗:〈論中國現代隱逸作家的「隱逸人格精神」〉,《齊魯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13年4月。
郭新潔:〈略論楊絳散文中的「楊絳」形象〉,《工會論談》第12卷第5期,2006年9月。
陳昭明:〈隱逸文化與古代文學審美視野的拓展〉,《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1996年。
陳炳熙:〈論散文〉,《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一期,1997年。
陳莉:〈剎那的定格 永恆的美麗──論楊絳《我們仨》的美學特徵〉,《新疆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6年3月。
陳燕俠:〈試論寫作的時空之美〉,《美與時代》第2期,2017年。
陸筠:〈近十年(1997—2006)楊絳散文研究綜述〉,《柳州師專學報》第22卷第4期,2007年12月。
陸靜:〈悲劇性的內蘊與內化—淺析楊絳的《幹校六記》〉,《金田》第316期,2014年。
曾煥鵬:〈論散文題材的寫實美〉,《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14期,2003年1月。
曾慧萍:〈真善美的歌頌——論楊絳散文的寫人藝術〉,《作家雜誌》第9期,2009年。
程光策:〈談詩與散文的不同美學特質〉,《藝術科技》,2004年1月。
賀仲明:〈智者的寫作──楊絳文化心態論〉,《博士論壇》第6期,2001年。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1989年。
黃小紅:〈論楊絳《我們仨》的古典意味〉,《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第25卷第2期,2005年4月。
黃卓才:〈人物散文創作美學論〉,《暨南學報》第17卷第3期,1995年7月。
楊華軻:〈楊絳散文的獨特價值〉,《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2卷第4期,2002年7月。
葉誠生:〈楊絳散文:智者的人間情懷〉,《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第2期,2000年03月。
葛琴:〈略談散文—散文選序〉,《中國現代散文理論》,1942年9月。
賈明:〈意蘊析論〉,《北方論叢》第6期,2003年。
鄒嘉曼:〈論楊絳先生筆下的文革〉,《文學教育》,2006年2月。
廖玉蕙:〈文學裡的生活思考——談技職體系裡的中國文學教育〉,《通識教育季刊》第8卷第4期,2001年12月。
劉心力:〈生命的感悟:楊絳的散文精神〉,《遼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第4期,2001年。
劉正國:〈虛實關係的美學思辯〉,《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5期,1996年10月。
劉珊珊:〈知識份子的「自審」姿態與意識——楊絳《幹校六記》小識〉,《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13年。
劉莉:〈透明的智慧——從《走到人生邊上》看晚年楊絳散文寫作上追求〉,《時代文學(上)》第6期,2010年。
劉琴:〈喜劇語境中的「味外之旨」──楊絳《弄真成假》美學品革新探〉,《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第6卷第3期,2005年5月。
劉歡:〈論散文的敘事性朽寫與空間表徵—以陳雪《時光印格》為例〉,《惠州學院學報》第36卷第4期,2016年8月。
滕永文:〈散文真情藝術美譾論〉,《常州工學院學報》第6期,2007年。
蔣婷玉:〈落花無言 人淡如菊──論楊絳散文的人生意蘊〉,《學苑擷英》第1期,2010年。
謝玉珊:〈淡雅雋永 本色從容—楊絳宗璞散文創作之比較〉,《社科縱橫學報》第21卷第6期,2006年6月。
譚桂林:〈五四文學革命中工具理性與人文精神之博弈〉,《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2期,2016年。
龔鄭勇:〈「隱身衣」縫隙中的底層群像——楊絳散文中底層群像漫談〉,《民辦高等教育研究》第10卷第4期,2013年12月。

三、學位論文

王燕:《知識份子寫作—楊絳創作論》,蘇州: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敖慧仙:《生命的烤火者-楊絳散文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4月。
李璐:《楊絳散文中的理性反思精神》,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閆玉婷:《楊絳的智性散文》,山西:山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4月。
卓惠婷:《《夢窗詞》藝術表現與美感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1月。
李文娟:《「隱」而不「沒」—楊絳文學創作論》,西北:西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