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元雜劇的虛與變
作者:林慧咨
作者(外文):LIN,HUI-TZU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敬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元雜劇虛與變神仙道化劇忠智豪傑劇公案劇愛情婚姻劇發跡變泰劇Yuan Dramafantastic and variable literary skillsthe fairy and Daoism related dramathe royalty and wisdom people dramalove and marriage dramafamous and complicated judgement cases dramacareer from ill to well dram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論文以元雜劇之虛與變手法為題,考察元雜劇中的神仙道化劇、忠智豪傑劇、公案劇、愛情婚姻劇、發跡變泰劇五大類。經由對其表現手法的釐析探究,理解劇作家運用此手法之動機,且反思此手法所凸顯的思想內涵。
元朝以其遊牧民族身分建立而統治全中國,對此世局之變動,本論文首先論述元代的政治、經濟、科舉等社會狀況,以瞭解元雜劇繁榮的原因,藉此明瞭在禮崩樂壞,天翻地覆時局中,且希望破滅時,影響雜劇表現手法之因素。因蒙古君王對儒家學說認識不足,儒學失去尊寵;而科舉之廢止,士人喪失傳統仕進之路,士子們不得不往外尋求安身立命之道,雜劇之能蓬勃發展,此為其中之因。且因社會經濟型態之改變,提升庶民對休閒娛樂的需求;作為一代文學代表的元雜劇,它所反映的思想和涵蓋的內容又包羅萬象,於是適時的滿足庶民大眾的想望,同時也豐富了我國抒情文學的內涵。
在宗教之推波助瀾下,神仙道化劇頗是興盛,因此第三章將從神仙道化劇之虛與變之特點,探討神仙以道化人、點化有仙緣之人入道成仙,或以惡鏡頭啟悟試煉,透過行幻術、轉變形體等方式,揭露官僚之醜陋,發抒無奈之悲懷,進而引發對避世隱逸之嚮往,於此更加彰顯神仙道化劇的虛幻思想意涵。第四章忠智豪傑劇,藉由對歷史上的忠智豪傑故事的虛構或改編,表現在政治鬥爭中統治階層的殘酷,和忠智豪傑的正義形象,以及元代政治社會的黑暗。元雜劇中的愛情婚姻劇約占現存雜劇的四分之一左右,其數量不算少數;因此,在第五章愛情婚姻劇中,以才子佳人、士子娼妓、帝王后妃三類型為主要內容對象,分析在封建禮法束縛下的女性形象,他們面對愛情與婚姻時的勇敢追求精神,以及受到政局翻攪而生變的帝妃的愛情故事。由於元代特殊環境使然,從愛情與婚姻劇的虛與變中,清楚彰顯了女性自我意識之覺醒,且直陳文人生命的困頓,抒發對於歷史興亡之慨歎。第六章公案劇,以夢的方式或冤魂託夢與顯靈方式,凸顯破案手法之奧妙;而斷案官能交感神靈、傳達神意,其形象成為觀眾心目中的重要寄託,並且呈現文人的清官想像,且藉此想像以彌補現實界法治不足的缺憾。第七章之發跡變泰劇,爬梳文人從貧賤到富貴的轉變過程,藉由其際遇之變化,一睹文人內心之苦悶,更呈現時代之縮影。
This thesis, with the subjects of fantastic and variable literary skills in Yuan Drama, investigated five different kinds of drama story, which are the fairy and Daoism related, the royalty and wisdom people, love and marriage, famous and complicated judgement cases, and career from ill to well.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s on their literary skills, one can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 of manipulating skills by the authors, and learn the thinking featured from these skills.
The Yuan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and sovereign to Mongolian grassland culture for the 13th to 14th century China. Since this foreign conquer to Chinese authority, understanding of reasons of prosperity for the Yuan drama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Yuan dynasty was described in chapter 2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Through the effect of the fade of the traditional feudal ethics and the changed soci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one can realiz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literary skills was affected. Many scholars of Yuan had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write or compose drama for the life since the Yuan authority did not follow the Confucianism and no longer hold the examinations for selecting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as usual. It was believed to be one of causes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Yuan drama. Another cause was due to the increase on the need of daily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for the civilian. As the featured literature of Yuan dynasty, Yuan drama not only reflected various thoughts and contents to meet contemporary civil desires and expectations, but also enriched the Chinese lyric literature.
Literary skills of five different kinds of drama story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sis started from chapter 3 successively. With the prosper of religion of Yuan, the fairy and Daoism related stories grew increasingly hereby. In chapter thre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llusory and variety of the fairy and Daoism related stories, the revelation of corruption of bureaucracy, and expression of the mind of hopeless and furtherly longing for escape from the living world greatly enhanced illusory and fantasy to the contents of thought. These was explored that the ordinary people were reformed by the fairy, and even guided to be the fairy for some interested in some drama. Or somebody had been reformed through ill experience or suffered almost real test with magic or body transform by the fairy. In chapter 4 “the royalty and wisdom people”, it exhibited the cruelty of politics struggle among the ruling class, the worship of the ancient royalty and wisdom people, and the darkness of Yuan political society through the fabricated and adapted stories of royal and wise characters ever existing in real history. In chapter 5, it treated drama regarded to marriage and love, which was about one to fourth in amount of Yuan drama. There were mainly three kinds of characters, namely literate and lady, scholar and prostitute, and emperor and his wives. It was revealed that female characters were brave to pursue the spirit of love and no regrets to the true love, and the abrupt change happened to royal love couples as facing the coup or diffe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while binding thought of feudal ethics to women in Chinese tradition still persisted at that time. Through this kind of Yuan drama, the point of view of female self-awareness was clearly appeared by fantastic and variety literary skills under the special polit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Yuan dynasty. In chapter 6, famous and complicated judgement cases drama presented the expectation of justice in judgement cases to remedy the missing of fair trial in reality. To fulfill the justice of civilian’s mind and to shape the image of incorrupt officials from the view of scholars, the drama performed incredible detective techniques such that a mystical dream showed one the real case by witness in the dream or accusation from the victim ghost, or the judge receiving the directions from god or unseeing Spirit. In chapter 7, “career from ill to well” drama analyzed the depression of scholars in mind and matter through the variation life encountered from poverty to rich or vice versa. At the end, a conclusion was given in chapter 8.
一、古籍(依著作年代)

袁珂校注:《山海經》,里仁書局,1995 年。
﹝漢﹞鄭玄著,﹝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唐﹞杜甫撰、﹝清﹞錢謙益箋注:《杜詩錢注》,台北世界書局,1998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 1981年。
王季思編:《全元戲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元)不著撰人:《元典章》,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0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不著撰人:《古今雜劇三十種》,《續修四庫全書》. 集部 .戲劇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元﹞夏廷芝:《青樓集》,《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
﹝元﹞陶宗儀:《輟耕錄》,台北:藝文印書館。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明﹞宋濂、王禕撰:《元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明﹞葉子奇:《草木子》,收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臧懋循:《元曲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台灣商務,1985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會考》,台北:木鐸書局,1986年。
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漢京書局,1983年。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台灣明倫出版社,1971年。
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董康編:《曲海總目提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史記三家註並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2004年。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一編》,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二編》,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三編》,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錢南揚:《戲文概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二、專著(依作者筆劃先後)

么書儀:《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孔慶東:《青樓文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王 甯:《宋元樂妓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
王 立:《心靈的圖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作家出版社,1991年。
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敘事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王書奴著、蔡登山主編:《中國娼妓史》,2014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南北一出版社,1972年,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 ,1993年。
王 瑤:《中古文學史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唐人傳奇小說》,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文津出版社,1996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 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列維‧布留爾著 、丁由譯:《原始思維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雜劇研究,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 》,蒲公英出版社,1984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鐘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日報社,1987,年。
佛洛伊德:《創作家與白日夢》,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 年。
佛洛伊德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志文出版社,1995年12月。
吳 康:《中國古代夢幻》,九大文化出版, 1994年。
吳 梅、馮統一點校:《中國戲曲概論》,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吳光正、鄭紅翠、胡元翎主編:《想像力的世界》——二十世紀『道教與古代文學』論叢,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
李修生、趙義山編:《中國分體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李修生:《元雜劇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李修生、李真渝、侯光夏:《元雜劇論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澤厚:《美學三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亞里斯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台灣中華書局,1982年。
杰拉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著; 徐强譯:《叙事学 : 叙事的形式与功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周康燮主編:《宋元明清劇曲研究論叢》第一集,香港院大東圖書公司印行,1979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周伯乃:《情愛與文學》,台北:東大書局,1984年8月。
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元人雜劇序說》,長安出版社,1981年。
紀德君著:《中囯歷史小說的藝術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
約翰‧蓋立肖:《小說寫作技巧二十講》,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
胡適:《胡適文存》,合肥市 : 黃山書社, 1996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范文芳:《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柳立言編:《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社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袁 冀:《元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奚 海:《元雜劇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孫書磊:《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袁冀:《元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徐 岱:《小說敘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9月。
徐子方:《明雜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徐大軍《元雜劇與小說關係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年。
徐大軍《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人民出版社,2010 年。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台灣︰學海出版社,1997年。
徐振貴:《中國古代戲曲統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徐復觀:《中國知識份子的歷史性格及其歷史的命運》,時事出版社,1999 年。
徐雪輝:《文化視角下的元雜劇》,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耿湘沅:《元雜劇所反映之時代精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1998年。
馬可波羅著:《馬可波羅遊記》,商周出版社,2005年。
馬陵諾斯基:《巫術科學與宗教》,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馬斯洛著、劉燁編譯:《馬斯洛的智慧》,正展出版公司,2006年。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義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張 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張立偉:《歸去來兮一隱逸的文化透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張可久:《張可久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台北:台灣商務書店,1994年。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長安出版社,1980年。
張燕瑾:《中國戲曲史論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張筱梅、李靜、吳國欽編:《元雜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許金榜:《元雜劇概論》,齊魯書社,1986年。
許金榜:《中國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5年。
許祥麟:《中國鬼戲》,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
郭 朋:《中國佛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郭英德:《元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 多:《中國戲曲美學》,百家出版化,2010年。
陳登武:《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的宗教、社會與國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9年。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上海:東方出版社,1993年。
傅 謹:《中國戲劇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年。
傅 謹:《戲曲美學》,文津出版社,1965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曾憲義主編:《中國法制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討論》,台北:學海書局1999年。
甯宗一、陸林、田桂民編著:《元雑劇研究概述》,天津市:天津教育,1989年。
馮天瑜、楊華:《中國文化發展軌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士吉:《元雜劇作法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黃天驤編:《中國古代戲曲與古代文學研究論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1年。
黃兆漢:《道教與文學》,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黃師敬欽:《元劇評論》,新竹:楓城出版社,1979年。
黑格爾:《美學》,里仁書局,1981年。
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5年。
楊 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建文:《中國古典悲劇史》,武漢出版社,1998年9月。
楊秋紅:《中國古代鬼戲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
葉 朗:《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葉 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
葉慶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10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2月。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路應昆:《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廖藤葉:《中國夢戲研究》,台灣學思出版社,2000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褚贛生:《奴婢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7月。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趙如琳:《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臺北:東大圖書,1994年。
文學評論編輯委員會主編:《文學評論》第五集,臺北︰書評書目,1978年。
劉鈞餘:《青樓—繁華背後的蒼涼》,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年。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文津出版社,1993年。
劉慧芳:《元雜劇敘事藝術》,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2010年。
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蔡 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踐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 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叢靜文:《元雜劇析論》(上、下),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瞿 鈞:《馬致遠論稿》,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3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臺北漢光文化公司,1991年。
鄺健行、吳淑鈿編選:《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選粹》,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顏翔林:《死亡美學》,學林出版社,1998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羅錦堂.:《元雜劇本事考》,台北:順先出版公司,1976年。
羅麗容:《曲學概要》,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譚 帆:《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襲 斌:《情有千千結:青樓文化與中國文學的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筆劃先後)

(一) 博士學位論文

毛小雨:《虛幻與現實之間—元雜劇「神佛道化戲」論稿》,中國藝術研究院,2001年。
宋寒冰:《元雜劇與佛教母題研究》,吉林大學,2010 年。
胡龍隆:《文學,道德與法律之辯證:以包公故事為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2009年。
范長華:《元代報冤類雜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年。
徐大軍:《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的關係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後學位論文, 2003年。
張丹飛:《元雜劇悲劇研究》,山東大學,1997 年。
張維娟:《元雜劇作家的女性意識》,首都師範大學,2004 年。
楊 毅:《宗教與戲劇的文化交融: 元雜劇宗教精神的全面解讀》,福建師大,2005 年。
葛 琦:《元雜劇人物形象研究在民族文化背景交融下》,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二)碩士論文

卜亞麗:《中國古代鬼觀念與戲劇的雙向滲透——元代鬼戲對前代鬼觀念的積澱與昇華》,河南大學,2004 年。
王 烜:《元雜劇戲中之夢研究》,首都師範大學,2009年。
王偉偉:《論宋代隱逸詞 》,山東師範大學,2002年。
王德軍:《元雜劇愛情婚姻劇研究》,陝西理工學院,2012年。
田 潁:《元代「魂顯」、「夢示」類公案劇研究》,魯東大學,2012 年。
伍桂輝:《古代還魂戲研究》,中南大學,2012 年。
何曉華:《文人、妓女和元雜劇》,重慶:西南師範大學,2001 年。,
吳秀卿:《元代文人故事劇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年6月。
宋容仁:《元雜劇鬼魂戲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1993年。
李順翼:《元代士人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8年。
李玉霄:《元雜劇中清官形象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2009年。
李相喆:《元代風情劇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7年。
呂幸珍:《元代包公戲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4年。
林智莉:《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年。
林欣予:《楊玉環與李隆基之愛情故事書寫研究--以〈長恨歌〉《梧桐雨》《長生殿》為例》,佛光大學文學系,2010年6月。
柯秀沉:《元雜劇劇場藝術》,臺灣大學,1988年。
柯瑛娥:《元明戲曲婚變傅新題材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所, 2002年6月。
洪恩姬:《元人愛情劇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1993年6月。
孫吉民:《元雜劇情節模式化現象新論》,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2008 年。
許文聰:《元雜劇中的超自然意識--從愛情題材出發》,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教學碩士班,2012 年6月。
陳佳彬:《元雜劇『公案劇』情節類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2004年。
陳 琪:《元雜劇女性形象探微》,成都:四川師範大學,2006 年。。。
陳仕國:《元代青樓戲劇研究》,福建師範大學,2012年。
陳伊婷:《元代喜劇理論探微》,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6月。
陳建華:《元雜劇之公案劇研究》,武漢:武漢大學,2004年。
陳昭昭:《從戲劇小說看關公形象擅變》,輔仁大學,1986年。
陳莉莉:《元雜劇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婚戀關係》,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1996年6月。
傅麗文:《元雜劇中砌末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1996年6月。
馮愛霞:《元雜劇中吏員形象研究》,新鄉:河南師範大學,2013年。
馮瑞龍:《元代愛情劇研究》,香港大學,1988年。
馮曉玲:《元雜劇底層女性形象分析》,蘭州:西北師範大學,2007 年。
黃琬瑜:《元雜劇命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2003年6月。
黃慧貞:《元雜劇的娼妓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1995年5月。
黃琬雯:《元戀愛劇書生形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5年。
黃瓊芳:《中國文學裡的法律文化-以「義」的概念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2008年。
楊玉鳳:《元雜劇中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 2006年。
葉慧玲:《元雜劇夢的探析》,臺北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9年。
靳梓豔:《元雜劇中的「發跡變泰」題材研究》,山西師範大學,2016年。
詹 妮:《元雜劇中的鴇兒形象研究》,遼寧大學碩士學位,2010年。
甄煒旎:《元刊雜劇三十種研究:元、明版本比較為中心》,復旦大學,2007年。
鄢 煒:《元雜劇中「困境書寫」研究》,杭州師範大學,2017年。
臧慧遠:《元雜劇的鬼魂戲研究》,蘭州大學,2007年5月。
蒲麗蕙:《秋胡戲妻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8年。
劉 超:《論古典戲曲中的鬼魂形象》,武漢大學碩士學位,2005 年。
劉福燕:《中國古代戲曲「魂」、「夢」現象的文化闡釋》,山西大學,2003 年。
衛 儷:《元雜劇中的夢、魂現象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2008 年。
鄭恩玉:《元代妓女劇所反映之現象》,台大中文研究所,2005年。
黎滔泉:《元雜劇死亡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2001年6月。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80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筆劃先後)

落馥香:〈論元雜劇中妓女形象〉,《中華戲曲》第11輯,1991年12月,頁202-228。
張勝林:〈娼優與元代戲曲文化〉,《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頁69-73。
廖藤葉:〈中國戲曲的幽冥世界〉,《台中商專學報》第31期,1999年6月,頁49-57。
王 毅:〈明代通俗小說中清官故事的興盛及其文化意義〉,《文學遺產》,2000 年第5 期。
王利娜:〈元雜劇中英魂托夢復仇的文化意蘊〉,《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 卷第3 期,2015 年9 月。
王俊德、顧榮梅〈元雜劇妓女形象的文化意蘊〉,《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7年第4期。
王培紅:〈關漢卿雜劇中女性性格的獨特魅力〉,《襥陽教育學院學報》, 2002年第4期。
艾楊柳:〈由元雜劇的士子發跡戲淺窺元代文人矛盾心理———以《凍蘇秦》、《漁樵記》為例〉,《古典文學》,2018年。
何輝斌:〈傳統戲曲話語模式新論〉,《藝術百家》,2005 年第4期。
李 鑫:〈元雜劇鬼魂形象及其文化意蘊分析〉,《太原師範學院學報》,2010 年第6 期。
李 豔:〈論元代神仙道化劇中「夢」情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 年第11 期。
李春祥:〈試論元劇的繁榮〉,《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5月。
李惠綿:〈王驥德曲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台大出版委員會,1992年。
李漢秋:〈元代公案戲論略〉,《安徽大學學報》,1979年第3期,第79 頁。
杜桂萍:〈論《青樓集》所體現的元曲時尚〉,《文學遺產》,2003年,第五期。
汪詩珮 :〈英雄遺恨與歷史哀歌:「元曲悲劇」初探與《西蜀夢》〉,《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1年,第一期(總第十七期)。
汪詩珮:〈歷史、戲劇、政治的三重奏:《周公攝政》與鄭光祖的雙重心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五十期,2011 年 12 月,頁 275~314。
汪詩珮:〈宿命‧平反‧教化觀:論兩本《竇娥冤》〉,《戲劇學刊》11,2010年。
周智東:〈解讀元雜劇中的鬼魂托夢情節〉,《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0 年,第3 期。
侯光復::〈元前期曲壇與全真教〉,《文學遺產》,1988年第5期。
俞為民:〈古代曲論中的結構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7年第四期。
俞樟華〈實錄與文學──歷史是真實性與文學性的交融〉,《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年第3期。
胡淑芳:〈試析元雜劇中青樓女性故事的批判精神〉,《湖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3卷第4期。
胡淑芳:〈論元雜劇的復仇精神〉,《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9月,第31卷第 5期。
徐忠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視野中的清官司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8年。
徐忠明:〈傳統中國民眾的伸冤意識:人物與途徑〉,《學術研究》,2004年第12期。
高梓梅:〈解讀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鬼魂托夢〉,《河南社會科學》,2005 年,第2 期。
張 芳:〈元雜劇中的青樓女子形象淺析:性別視角的文化批評〉,《四川戲劇》,2011年第4期。
張大新:〈金元文士之沉淪與元雜劇的興盛〉,《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 4卷第2期,1 9 9 4年6月。
張大新:〈論元代前期歷史劇的民族意識和時代精神〉、《文學評論》,2010年第4期。
張大新:〈獰厲之愛與怨悱之痛的悲幻扭結-白樸《梧桐雨》悲劇意蘊再認識〉,《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6期。
張海燕:〈試論關漢卿筆下的妓女形象〉,《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19卷第2期。
曾永義:〈宋元瓦舍勾欄及其樂戶書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二十七期2005年9月。
黃師敬欽:〈秋胡戲妻〉雜劇結構分析,《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一期,2000年11月
臧世英:〈元代神仙道化劇的夢世界〉,《鄂州大學學報》第21 卷第7期,2014 年。
趙幼民:〈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文學評論》第五集,臺北︰書評書目,1978年。
劉樹勝:〈《賺蒯通》 雜劇主題的多元化〉,《 渤海學刊》第3期,1997年。
蔣遠柏:〈元代宗教政策寬容性成因淺析〉,《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 年,第1期。
衛 儷:〈元雜劇中的夢意象及其文化解讀〉,《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6 年第1 期。
鄧紹基:〈元雜劇的形成及繁榮的原因〉,《河北學刊》,1985年4月。
鄭振鐸:〈論元人所寫商人、士子、妓女間的三角戀愛劇〉,見《鄭振鐸全集》,石家莊市‧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韓 軍:〈古代戲曲敘事結構中的敘事線索〉,《戲曲藝術》,1999年第1期。
韓麗霞:〈論中國古代戲曲的敘事結構〉,《藝術百家》,2006 年第3 期。
聶石樵:〈論關漢卿的雜劇〉 《宋元明清劇曲研究論叢》第三輯,存萃學社編輯,大東圖書公司印行,1957年12月。
蘇 力:〈傳統司法中「人治」模式-從元雜劇中透視〉,政法論壇《中國政法戴學學報》,第23卷第1期,2005年1月。
游宗蓉:〈元明雜劇官吏形象之比較〉,《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年6月,頁309-33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