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由人物賞鑒到文論--看南朝文學審美意識
書刊名:問學
作者:林秀珍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2
卷期:4
頁次:頁37-51
主題關鍵詞:人物賞鑑南朝文學形體觀文學審美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37
  • 點閱點閱:44
期刊論文
1.李慕如(19940600)。魏晉玄學與六朝文論--六朝文學理論中之玄學思想。屏東師院學報,7,145-1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淑香(19920100)。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中外文學,20(8)=236,85-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莊耀郎(19970600)。魏晉形體美學試論。國文學報,26,35-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毓瑜(19921000)。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21(5)=245,77-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1991)。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周靜佳(1989)。六朝形神思想與審美觀念(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旻鍾(1987)。先秦至六朝文學功能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毓瑜(1984)。六朝文氣論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文進(1978)。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昌明(1987)。六朝「緣情」觀念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昌明(1992)。從形體觀論六朝美學(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劭(1955)。人物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震塄(1985)。世說新語。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鍾嶸、汪中(1985)。詩品。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少康、劉三富(1995)。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87)。中國古代美學範疇。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紹虞(1992)。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瑤(1982)。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廖蔚卿(1978)。六朝文論。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英俊(1990)。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蓓蓓(1991)。中古學術論略。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成復旺(1992)。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勰、范文瀾(1991)。文心雕龍注。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運熙、楊明(1989)。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