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佛學研究方法學理路之探索
書刊名:中華佛學研究
作者:朱文光
作者(外文):Zhu, Wenguang
出版日期:2003
卷期:7
頁次:頁333-359
主題關鍵詞:佛學方法論典範進路方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2
  • 點閱點閱:23
任何一門學科皆有其值得戮力以赴的學術目標與相應的研究進路。姑且毋論學者對此一目標或進路的描繪存在著何種差異,亦毋論「法無定法」是否為萬變不離其宗的實際指導原則,當學者投身於研究行列峙,必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預設了對其擅長科目之學術特性與研究進路之理解;將此等理解透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則形成各種類型的方法學論述。根據初步的考察,佛學研究方法學可能涉及的概念理路,至少涵蓋了方法論、研究態度、研究典範、研究視野、研究條件、研究進路、研究方法、研究要訣、研究次第、表達形式等不同的知識問向。故本文嘗試僭用華嚴十玄門之名義,為這些知識面向賦予扼要的描述與說明,一方面藉此展示動用傳統佛學資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則可作為建構佛學研究方法學論題之跳板。
期刊論文
1.蔡彥仁(19941200)。中國宗教研究--定義、範疇與方法學芻議。新史學,5(4),125-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平川彰(1997)。佛教學的方法論。佛學研究,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筱慧(19970600)。詮釋、循環與生命之力--文化科學方法研究與真實性再現歷程。哲學論集,30,271-2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彥仁(1990)。晚進歐美宗教研究方法學評介。東方宗教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彥仁(1996)。宗教研究方法。香光莊嚴,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耀明(2002)。用以檢視佛學學術化的一面鏡子。法光,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傅偉勳(19960600)。論人文社會科學的科際整合探索理念暨理路。佛光學刊,1,117-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彥仁(19971200)。比較宗教經典與儒學研究--問題與方法學芻議。漢學研究,15(2)=30,239-2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俊傑(19991200)。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24,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安梧(2002)。方法、方法論與方法論意識:兼及於中西哲學之比較的一些問題。第三屆比較哲學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振邦(2001)。「佛學研究與方法論」的再反思。佛教研究方法學研討會,現代佛教學會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朱文光(2002)。佛學研究方法論(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Weber, Max、Shils, Edward A.、Finch, Henry A.(1968)。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New York:Free。  new window
2.Habermas, Jürgen、杜奉賢、陳龍森(1991)。論社會科學的邏輯。台北:結構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Rinpoche, Thinley Norbu、Anderson, Lisa(1993)。The Small Golden Key: to the Treasure of the Various Essential Necessities of General and Extraordinary Buddhist Dharma。Shambhala。  new window
4.杜維運(2001)。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嚴耕望(1981)。治史經驗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凱斯.詹京斯、江政寬(1999)。後現代歷史學 : 從卡耳和艾爾頓到羅逖與懷特。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annheim, Karl L.、張明貴(1998)。知識社會學導論。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Feyerabend, Paul K.、周昌忠(1996)。反對方法。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俊傑(1984)。史學方法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臺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耀明(2001)。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Kuhn, Thomas Samuel(1996)。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3.Jenkins, Keith、賈士蘅(1996)。歷史的再思考。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Polanyi, Michael、Prosch, Harry、彭淮楝(1984)。意義。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Foucault, Michel、Smith, A. M. Sheridan(1972)。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Pantheon Books。  new window
16.Foucault, Michel、Gordon, Colin、Marshall, Leo、Mepham, John、Soper, Kate(1980)。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Pantheon Book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喬治.伊格斯、王貞平(2001)。介於學術與詩歌之間的歷史編纂--對海登.懷特歷史編纂方法的反思。歷史--理論與批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筱慧(2001)。迴盪在思維存有與書寫存有之間的建構/解構歷程:由德勒茲的尼采與傅科詮釋看人文科學方法。歷史:理論與批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平川彰(1990)。佛教研究的指南。佛學研究入門。臺北:法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傅偉勳(1990)。關於佛教研究的方法論與迫切課題。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