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心性之學」在教育上的運用--儒、道、佛義下的「生活世界」與其相關的「意義治療」
書刊名:新世紀宗教研究
作者:林安梧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3
卷期:1:4
頁次:頁27-61
主題關鍵詞:心性意識空無道德場域治療Heart-mindConsciousnessEmptinessMoralityFieldChiEmotionReasonTherap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320
  • 點閱點閱:29
期刊論文
1.林安梧(19841000)。論道德實踐的動力:對「康德」及「牟宗三對康德之批評」的理解與感想。中國文化月刊,60,73-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030400)。「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以「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為核心的展開。鵝湖,28(10)=334,23-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1996)。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原道,3,479-5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元康(19940500)。自發的秩序與無為而治。中國社會科學季刊,7,92-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安梧(2000)。「我」與「無我」的連續性與斷裂性:華人心理的特點。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12/09-2000/12/10)。台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02)。「存在場域」與「生命護養」--環繞《老子道德經》第一章的理解與詮釋。第一屆道教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老子。道德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偉勳(1997)。生命的學問。臺北:生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2000)。教育哲學講論。臺北:讀冊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1990)。般若思想。東京:春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先謙。莊子集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唐君毅(1961)。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人生出版社: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弼(1971)。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慧能(199407)。六祖壇經。台北:慈雲山莊三慧學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熹(1980)。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陸九淵(1992)。陸象山全集。北京: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守仁(1982)。傳習錄。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印順(1976)。妙雲集。台北:慧日講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唐君毅(1954)。心物與人生。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唐君毅(1953)。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ateman, Anthony、Brown, Dennis、Pedder, Jonathan、陳登義(2003)。心理治療入門。台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Frankl, Viktor E.、趙可式、沈錦惠(1987)。活出意義來。台北: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仁厚(1975)。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蔡仁厚(1977)。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唐君毅(1944)。道德自我之建立。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傅偉勳(1986)。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吳汝鈞(19930000)。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安梧(19870000)。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牟宗三(1968)。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牟宗三(1954)。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安梧(19960000)。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幼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安梧(1998)。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牟宗三(1977)。佛性與般若。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余德慧、石佳儀(20030000)。生死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沛然(1993)。佛家哲理通析。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林安梧(19930000)。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柳田聖山、毛丹青(1992)。禪與中國。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梁萬如、吳汝鈞(1992)。東方與西方的對話--保羅田立克與久松真一的會談。國際佛學譯粹。台北:靈驚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