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海峽兩岸的民族認同:比較的觀點
書刊名:東亞季刊
作者:賴世榮
作者(外文):Lai, Shih-zhong
出版日期:2003
卷期:34:4
頁次:頁37-57
主題關鍵詞:海峽兩岸民族認同愛國主義臺灣主體意識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20
  • 點閱點閱:25
本文的立論基礎在於,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可說是一種文化的認同。1980年代以前,中共破壞中華文化之際,臺灣正在努力復興中華文化。1980年代以降,中共擁抱中華文化,處處皆提「中國特色」,而臺灣內部的中華文化氣息漸淡,取而代之的是「本土化」,甚至是「去中國化」。海峽兩岸彼此的認同發展總是不對盤,無怪乎中國統一之路至今仍遙遙無期。 臺灣自1980年代末期開始急速「本土化」,迄今甚至有「去中國化」之勢,自我認同為中國人或中華民族者已大幅減少,相對地,自外於中國的「臺灣人認同」大幅增加。後殖民時代的臺灣,必須不斷地與「中國」對抗以彰顯自己的主體性。 中共建政後在對臺統戰方面犯了兩大錯誤:一是將中華民國改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二是發動文化大革命,破壞中華文化,錯失了對臺統戰的好時機。中共自1980年代後擁抱中華文化,扛起所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責大任,此舉雖可吸納臺灣內部日益稀少的統派之認同,但對絕大多數的臺灣人已極少有吸引力。中共當前高舉所謂「中國特色」的大旗,亦有在全球化潮流中保持自己的主體性之意,此與臺灣「本土化」有異曲同工之妙。
期刊論文
1.朱浤源(19910600)。孫中山對內民族主義的轉折與困惑。滿族文化,15,4-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鍾孟(20000700)。中國歷史上的君主制與王朝政府制。歷史月刊,150,3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乃華(20000700)。九0年代中共愛國主義運用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6(7),95-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宗嶽(1982)。現階段國家目標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董立文(1997)。論九十年代中共的民族主義(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賴建國(1997)。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嘉樹(1997)。兩岸風雲冷眼觀。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戴國輝(1985)。臺灣史研究。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文(1987)。三民主義。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資中筠(1994)。戰後美國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漱溟(1987)。中國文化要義。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Ranney, Austin、倪達仁(1995)。政治學。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Anderson, Benedict(1983)。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New Left Books。  new window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60)。列寧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斯大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53)。斯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正中書局(1993)。存在、希望、發展--李登輝先生「生命共同體」治國理念。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台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4)。台灣通史。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炤烈(1999)。台海兩岸的共識和互信。北京:台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許曹德(1990)。許曹德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葉石濤(1979)。台灣鄉土文學作家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賈亦斌(1993)。論台獨。北京: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費孝通(1986)。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鄭學稼(1970)。中共興亡史。台北:中華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錢穆(1960)。民族與文化。台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羅剛(1955)。中國民族主義運動與台灣。台北:國民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毛澤東(1966)。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Pye, Lucian W.、艾思明(1988)。中國人的政治心理。台北:洞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央敏(1996)。臺語文學運動史論。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央敏(1988)。臺灣人的蓮花再生。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孫隆基(1983)。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集賢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錢穆(1960)。民族與文化。台北:陽明山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謝長廷(1995)。謝長廷新文化教室。台北:月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胡繩(1991)。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若林正丈(1989)。轉型期的台灣--「脫內戰化」的政治。臺北:故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彭瑞金(1995)。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郭廷以(1994)。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石之瑜(19950000)。後現代的國家認同。臺北:世界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施正鋒(1999)。臺灣政治建構。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林瑞明(19960000)。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游勝冠(1996)。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黃國昌(1992)。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Wilson, Dick(1977)。Mao Tse-tung in the Scales of History: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8.張茂桂(19930000)。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登輝(19990000)。臺灣的主張。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永發(1998)。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從革命奪權到告別革命。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郭華倫(1989)。中共史論。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毛澤東(1977)。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鄧小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委員會(1993)。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Marx, Karl Heinrich、Engels, Friedr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9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丁學良(20000701)。解讀台灣『反中』光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丁學良(20000702)。解讀台灣『反中』光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19830716)。關於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意見,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尹章義(1987)。台灣意識之史的發展。台灣命運中國結。台北:敦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起華(1973)。也談認同。認同與回歸之謎。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青年工作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昭堂(1994)。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肇政(1987)。[台灣先民奮鬥史]序。台灣先民奮鬥史。台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