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區志願組織發展歷程之探討--以臺中縣東海村社區志工隊為例
書刊名:社區發展季刊
作者:汪憶伶
作者(外文):Wang, Yi Ling
出版日期:2004
卷期:107
頁次:頁426-444
主題關鍵詞:社區志願服務組織志願服務團體動力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9
  • 點閱點閱:49
社區志願組織之形成、運作模式及服務內涵,皆是影響社區發展之重要關鍵。參閱過去研究發現,志願服務方面多以志工工作滿足、參與動機等著墨較多;在社區研究中又以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發展、社區教育等為主要變項,但卻無法有效解釋組織形成及發展歷程,因而引起研究者興趣。故本研究是以臺中縣龍井鄉東海村社區志願組織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方式,持續參與觀察近一年六個月,並深入訪談十五位志工及幹部,探討志工的參與動機、志工隊面臨到的阻力、助力、社會脈絡環境及團體動力等面向,希望藉此了解社區志工隊運作及發展歷程,以做為未來其他社區組成志願服組織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根據東海村社區志工隊成員訪談,分析出社區志工隊發展歷程及志工隊角色定位,並將志工隊發展歷程歸納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形成階段,影響因素包括:利他精神的實踐、人際親和的連結、自我成長的滿足、居民健康的關懷、根留社區的整合等五個層面。第二階段為衝突流失階段,形成衝突原因包括:權力分配不均、目標利益不符、交互行為不平衡。而衝突類型又有:平行衝突型、垂直衝突型及傾斜衝突型等三種。第三階段為重整成長期,在重整的部分包括關係改變及結構的調整,在志工的成長方面又從志工成長及志工隊成長分別討論,在志工成長部分,包括專業知識、管理能力與內在心靈的提昇;在志工隊成長部分,則已有志工隊獨立運作及培養新幹部之趨勢。 最後則針對志工隊的角色定位歸納出領導者及志工隊角色,領導者的角色包括:任務導向者、情感支持者、角色融合者。在本研究中,歸納出三種角色,包括愛心奉獻者、時間付出者及興趣投入者。志工認為愛心、有時間及有興趣為志工基本角色,當志工將內在的角色認知確定,才會表現在外部行為。
期刊論文
1.Wilson, John(2000)。Volunteering。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6(1),215-240。  new window
2.Galindo-Kuhn, Roseanna、Guzley, Ruth M.(2001)。The Volunteer Satisfaction Index: Construct Definition,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28(1),45-68。  new window
3.Allison, L. D.、Okun, M. A.、Dutridge, K. S.(2002)。Assessing volunteer motives: A comparison of an open-ended probe and likert rating scales。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2(4),243-255。  new window
4.Nickels, W.G.(1983)。Strategic marketing of volunteer programs for sociacauses。The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4,50-56。  new window
5.林啟鵬(1987)。志願服務之動力過程。社區發展季刊,39,97-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蓓(1992)。婦女參與志願服務之動力過程。法商學報,26,165-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郭怡秀(1992)。居民參與社區環境營造之研究:三個臺北案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慧君(1997)。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以埔里五個團體的志工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Popple, K.(1995)。Analysing community work: Its theory and practice。Ope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翟本瑞(2002)。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巿: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Ellis, D. G.、Fisher, B. A.(1994)。Small group decision making: Communication and the group process。NY:McGraw-Hill。  new window
8.簡春安、鄒平儀(19980000)。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文崇一(19890000)。臺灣的社區權力結構。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Patton, Michael Quinn、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潘正德(1995)。團體動力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莊文生(1985)。參與性評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內政部(1998)。臺閩地區社區居民需求概況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內政部(2004)。臺閩地區社區發展協會及社區活動中心數一覽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馮燕(2000)。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