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數位化影像於視覺藝術上的運用與影響--以玄奘大學資傳學院之招生創意海報設計為例
書刊名:復興崗學報
作者:何智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o, Chin-wen
出版日期:2006
卷期:86
頁次:頁305-333
主題關鍵詞:視覺藝術構成元素美的形式著作財產權著作人格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77
  • 點閱點閱:40
由於影像的數位化已成為目前有關肖像符號之攝製上的主要趨勢,而圖影像的攝取與複製也已經直接改變了視覺藝術的創作方式與教育面向,其影響所及,除了造就了數位藝術的問世與視覺傳達設計的蓬勃發展外,甚至也引發攝影作品的著作財產權與著作人格權的討論。 本文透過舉辦資訊傳播學院招生創意海報比賽與深入訪談的研究方法,發現受過傳統手繪教育的學生不能滿足於電腦對數位化影像的操控凾能,相對的高中階段未受美學訓練的學生則比較依賴電腦數位化影像的繪製凾能。而研究所層次的美學研究理論對所有創意海報的參賽者而言,更顯示參賽者都是已經知道如何運用美學理論中有關漸層、律動以及支配與從屬等所謂美的形式的概念,但卻未能在解說其作品表達時主動提及美的形式的制式措詞,証明此次視覺藝術的創作中多數的創作者是本能的感知其美的形式,而沒有美學理論訓練似乎也不會影響其在視覺藝術創作上的執行。 至於數位化影像在有關著作財產權與著作人格權上應如何區分與保護,則本文除了蒐集智慧財產局有關影像、著作財產權與著作人格權等的論著之外,也訪談法律研究顧問(玄奘大學法律所教師),以綜合分析影像創作與衍用間的認定標準,以顯現數位化影像的運用在未來的可能發展模式與將遭受到的限制。
會議論文
1.王秀雄(2000)。資訊社會衝擊下的美術創作與美術鑑賞教育。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2000年視覺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uncum, P.(2000)。Art education and visual culture。2000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onference,Taipei Municipal Teachers College 。Taipei。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蔣旻勳(2003)。攝影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運用(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兆隆(2002)。數位影像構成於視覺傳達設計之研究與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世明(2004)。數位影像輸入裝置之影像品質量化及檢測方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維欽(2004)。數位影像銳利度線性判別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敏雲(2000)。數位攝影與傳統攝影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中瑋(2002)。數位影像驗證法(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賴華偉(2003)。數位影像藝術在圖晝書上應用之研究--以『夢』圖畫書設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建順(2004)。現代廣告學。臺北市:智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arey, John(1992)。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masses: pride and prejudice among the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1880-1939。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  new window
3.林俊良(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說。藝風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國亮(200206)。影像處理與電腦視覺。台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沈志豪(2003)。鐵的工具書。台北:農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美蓉(2005)。視覺藝術概論。台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勞倫斯‧高文(1995)。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台灣聯合文化事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明景(2002)。數位攝影的技術。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思聰(2001)。影像設計寶典。台北:碁峰資訊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秋瑾(1998)。視覺藝術。台北:台北師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許明潔(1999)。平面設計發展史。台北:龍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游閩州(2002)。影像密碼。台北:上奇科技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蔡俊平(2004)。平面設計大師。台北:學貫行銷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葉翊霳(2004)。影像聖堂。台北:上奇科技出版事業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繆紹綱、Gonzalez, Rafael C.、Woods, Richards E.(2003)。數位影像處理。台北: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蕭佳華(2004)。數位攝影百科。台北:視傳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蕭淑慧(2002)。典藏創意。台北:學貫行銷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Adamek, J.(1991)。Foundation of coding。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new window
19.Gonzalez, Rafael C.、Woods, Richards E.(2002)。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2/e。Pearson Education Inc。  new window
20.梁耘瑭、羅伯特(2004)。視覺藝術認知。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Babbie, Earl、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1800-1999。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硯祖(2002)。視覺傳達設計欣賞。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Wimmer, Roger D.、Dominick, Joseph R.(2000)。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Belmont,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25.Neuman, W. Lawrence(2000)。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Allyn and Bacon。  new window
26.王其敏(1997)。視覺創意--思考與方法。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瓊花(20040000)。視覺藝術教育。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向明(2002000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Wimmer, Roger D.、Dominick, Joseph R.、黃振家(2003)。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Neuman, W. Lawrence、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邱怡薇(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學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