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先秦儒家「義利之辨」視域看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書刊名:醒吾學報
作者:韓秀利
作者(外文):Han, Xiu-li
出版日期:2007
卷期:35
頁次:頁167-187
主題關鍵詞:義利之辨孔子孟子荀子視域通識教育Morality/interest identificationConfuciusMenciusXunziBase of conceptGeneral knowledge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50
  • 點閱點閱:121
期刊論文
1.劉振維(20041200)。論通識教育之理念與實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2),57-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袁廷棟(19790500)。道德與功利。哲學與文化,6(2),12-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文樹(19960600)。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際。教育學刊,12,349-3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姿娟(19981200)。以美國為借鏡談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文摘,42(6)=251,105-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秀宮(20030600)。義利之辨在技職教育中的意義--以孔孟荀「義利之辨」為核心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5(2),237-2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韓秀利(20060100)。析論「詩經」在通識教育中的價值。實踐通識論叢,5,67-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宣大衛(19960900)。我國大學通識教育整體架構之策略規劃。通識教育,3(3),137-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沈清松(1999)。道德教育的道德哲學基礎。學校道德教育之探討與展望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9年10月15日)。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俊傑(1992)。通識教育的意義與內涵。通識教育論壇:共識與對策會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秀宮(2005)。儒家「義利之辨」與彌爾「效益主義」異同之比較。人文價值與生命關懷通識課程實施研討會,國立暨南大學 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為藩(1987)。通識教育的實施方式。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155-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毛子水(1975)。論語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秀宮(2000)。孔孟荀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史次耘(1973)。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櫻芬(2000)。論人的價值--綜述謝勒與孔孟的價值觀。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仁厚(1992)。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俊傑(2002)。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桃園中壢: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荀子、熊公哲(1975)。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仁厚(1994)。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袁保新(19920000)。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大猷(1986)。吳大猷文選三:教育問題。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秀煌(19980000)。從通識教育的觀點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明輝(1995)。孟子義利之辨的哲學意義。人文學導論。臺北市: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國樞(1987)。當前大專青年的價值觀與思想態度。行政院第四屆青年輔導委員會專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